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拉曼光谱的已知混合物组分定量分析方法 被引量:8
1
作者 颜凡 朱启兵 +5 位作者 黄敏 刘财政 雷泽民 张恒 张丽文 李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99-3605,共7页
利用拉曼光谱进行混合物组分定量分析一直是分析化学领域的一大难题。针对现有的基于机器学习(如支持向量回归机、偏最小二乘)的混合物定量分析方法存在的训练样本难以获得、模型推广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谱峰强度最小... 利用拉曼光谱进行混合物组分定量分析一直是分析化学领域的一大难题。针对现有的基于机器学习(如支持向量回归机、偏最小二乘)的混合物定量分析方法存在的训练样本难以获得、模型推广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谱峰强度最小二乘拟合的已知混合物组分直接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采集已知混合物及其各组分的拉曼光谱,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和惩罚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的拉曼光谱进行去噪、基线校正等预处理。通过斜率比较法将预处理后的拉曼光谱分为多个光谱子区间,将各子区间的拉曼光谱看作是多个Voigt函数的线性叠加,并利用levenberg-marquardt-fletcher(LMF)算法求解获得各谱峰的位置、强度、半高宽等表达系数。根据各组分参考光谱的谱峰位置,确定各组分对混合物光谱中每个谱峰的贡献度。依据朗伯-比尔定律中拉曼光谱的谱峰峰强与其所对应的浓度的正比关系,建立超定方程;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该超定方程得到各组分对应的系数,从而获得各组分的体积浓度。利用乙醇、乙腈、丙酮、环己烷、二丙酮醇、丙二酸二乙酯六种组分配置了10种三元混合物(每种三元混合物9个体积浓度比),采集了90组混合物及6种组分的拉曼光谱数据。在混合物及其组分参考光谱测量条件(功率和积分时间)相同情况下,所有组分的相关系数(r)均在0.96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6%,剩余预测偏差(RPD)均大于2.5;在混合物及其组分参考光谱在不同测量条件下,各组分的r均大于0.93,最大RMSE为7.94%, RPD均大于2.0,证明了算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对三组分混合物的快速、准确的直接定量分析,为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混合物组分 定量分析 拉曼谱峰强度 Voigt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互溶混合物的池沸腾传热 被引量:3
2
作者 谷俊杰 李修伦 +1 位作者 黄鸿鼎 李永成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通过对沸腾时汽泡生长规律的分析,从两相界面传热传质类似律出发,推导出双组分互溶混合物的池沸腾传热式,由此预测的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同时提出了探讨电解质水溶液的池沸腾传热式.
关键词 传热 池沸腾 组分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组分混合物泡露点计算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谦 魏奇业 华贲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3-66,共4页
从某实例出发,使用神经网络进行了多组分混合物的相平衡计算。为了保证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首先对训练集的选择方法进行了比较。对比实验表明,采用均匀设计法可以大大提高训练集的质量,使用较少的训练数据即可获得较高的网络精度。在此... 从某实例出发,使用神经网络进行了多组分混合物的相平衡计算。为了保证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首先对训练集的选择方法进行了比较。对比实验表明,采用均匀设计法可以大大提高训练集的质量,使用较少的训练数据即可获得较高的网络精度。在此基础上,使用神经网络对某含8个组分的混合物系的泡、露点进行了预测。与机理模型相比,神经网络具有很好的预测精度,计算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1%;计算速度大大提高,计算一组数据的时间由近1s缩短到1ms,在分离过程动态实时模拟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设计 神经网络 泡点 露点 组分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混合物在花瓣形翅片管上的冷凝传热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兴求 王世平 邓颂九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1-126,共6页
对双组分混合物在一种新型强化传热管———花瓣形翅片管上的冷凝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双组分混合物在水平花瓣形翅片管上强制对流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是光滑管的5~6倍.
关键词 冷凝 组分混合物 传热强化 花瓣形翅片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与光度法相融合的多组分混合物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樊丁珲 徐平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96,共4页
针对多组分混合物提取过程中的非线性和参数难测定等特点,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多组分混合物测定结果,提出一种人工智能算法和光度法相融合的多组分混合特测试与分析模型法。首先采用光度法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参数进行测试,然后采用极限学... 针对多组分混合物提取过程中的非线性和参数难测定等特点,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多组分混合物测定结果,提出一种人工智能算法和光度法相融合的多组分混合特测试与分析模型法。首先采用光度法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参数进行测试,然后采用极限学习机对多组分混合物参数进行建模,最后采用具体实验对其性能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多组分混合物测定分析模型存在的不足,可以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在线检测和分析,而且测试结果要优于其它方法,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混合物 测定与分析 极限学习机 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混合物自然对流冷凝传热的研究
6
作者 周兴求 王世平 邓颂九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6年第8期79-84,共6页
研究互溶性双组分混合物在水平光滑管上的自然对流冷凝传热性能。文章推导出了双组分理想混合物的需点与泡点之间的温度差计算公式。利用这一公式提出了双组分理想混合物在大空间水平光滑管上全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的... 研究互溶性双组分混合物在水平光滑管上的自然对流冷凝传热性能。文章推导出了双组分理想混合物的需点与泡点之间的温度差计算公式。利用这一公式提出了双组分理想混合物在大空间水平光滑管上全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小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 组分混合物 自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潜变量回归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同时测定三组分混合物
7
作者 任守信 高玲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9-471,共3页
本文采用小波潜变量回归 (WLVR)方法 ,同时测定重叠的光谱信号。结合小波阈值法和主组分分析 (PCA)改进除噪质量。八个误差判据用于推断因子数目。潜变量由小波处理过的信号投影到正交基矢量而获得。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GRNN)被应用于多... 本文采用小波潜变量回归 (WLVR)方法 ,同时测定重叠的光谱信号。结合小波阈值法和主组分分析 (PCA)改进除噪质量。八个误差判据用于推断因子数目。潜变量由小波处理过的信号投影到正交基矢量而获得。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GRNN)被应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依据算法原理编制了三个程序 (PWMRA、PWL VR和PGRNN)执行有关计算。三个方法 (WLVR、LVR(潜变量回归 )和 GRNN)同时测定三组分混合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混合物 小波潜变量回归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组分同时测定 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烃类混合物气液两相流格子玻尔兹曼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龚斌 刘玄 秦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3-640,共8页
针对传统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无法处理真实多组分混合物气液两相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四参数(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偏心因子、体积修正因子)状态方程的多组分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模型首先使用烃类混合物状态方程计算混合流体间作用力... 针对传统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无法处理真实多组分混合物气液两相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四参数(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偏心因子、体积修正因子)状态方程的多组分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模型首先使用烃类混合物状态方程计算混合流体间作用力,并提出一种将混合流体作用力分配给各流体组分的方法,从而计算出混合流体中各组分所受作用力,再使用精确差分方法将组分作用力引入格子玻尔兹曼模型。同时为正确反应黏度变化对多相体系流动过程的影响,引入LBC(Lorentz-Bray-Clark)黏度模型计算混合流体的黏度。利用该模型,分别模拟了甲烷、乙烷、丙烷等多组分气液两相共存问题。新模型计算结果与使用逸度平衡方法获得的理论解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玻尔兹曼 组分烃类混合物 气液两相流 黏度模型 相平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风险评估视域下的多组分混合物危险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辛保泉 喻健良 +2 位作者 党文义 白永忠 于安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85,共6页
为提高多组分混合物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基于风险理论研究高含硫天然气(SNG)、液化石油气(LPG)和汽油这3类典型混合物的危险特性。根据多组分模型理论和混合物特性,计算17种场景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ESPD);对比分析单组分和多组分模型在定... 为提高多组分混合物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基于风险理论研究高含硫天然气(SNG)、液化石油气(LPG)和汽油这3类典型混合物的危险特性。根据多组分模型理论和混合物特性,计算17种场景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ESPD);对比分析单组分和多组分模型在定量风险评估(QRA)中的差异,提出预测多组分混合物事故风险的最优简化模型。研究表明:对于SNG,单组分比多组分的ESPD低估19.9%~61.4%;对于LPG,采用纯丙烷替代时低估13.6%~26.0%;采用“丙烷+丁烷”替代时高估43.3%~273.5%。对于汽油,采用正己烷替代时高估了2%~9.7%,采用辛烷替代时低估78.8%~95.3%。将多组分混合物等效为1类或多类单物质的方法,可能显著低估或高估混合物风险,建议在风险评估中采用2组分混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混合物 定量风险评估(QRA) 高含硫天然气(SNG)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ESPD) 热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混合物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研究
10
作者 李寅蔚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1991年第2期55-60,共6页
本文研究了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多组分混合物的方法,探讨了偏最小二乘回归计算法有关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对三组分食用色素、四组分芳香醛模拟样和实际样品中食用色素含量的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计算结果稳定... 本文研究了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多组分混合物的方法,探讨了偏最小二乘回归计算法有关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对三组分食用色素、四组分芳香醛模拟样和实际样品中食用色素含量的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计算结果稳定、精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最小二乘回归 分光光度法 组分混合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惰性颗粒混合物的混合分离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庆杰 张济宇 刘振宇 《煤炭转化》 CAS CSCD 1999年第3期87-91,共5页
在D99mm×1000mm的圆柱流化床中,选用不同粒径的沙子/锯末、沙子/菜籽双组分混合物,研究了不同沉积组分含量,尤其是富沉积组分情形下床层表观气速、静床高度对流化床二组分混合物的混合与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静床高度... 在D99mm×1000mm的圆柱流化床中,选用不同粒径的沙子/锯末、沙子/菜籽双组分混合物,研究了不同沉积组分含量,尤其是富沉积组分情形下床层表观气速、静床高度对流化床二组分混合物的混合与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静床高度对生物质惰性颗粒混合物分离指数无影响,沉积组分适宜的粒度及床层高和表观气速有利于生物质惰性颗粒混合物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组分混合物 混合指数 分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物非平衡气液两相临界流动压力计算模型
12
作者 贾文龙 成婷婷 +1 位作者 李忠吉 何玉发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54,共5页
气液两相临界流动压力是气液两相输送系统中安全阀尺寸设计、孔口泄漏速率计算的关键参数,现有的临界流动压力计算方法主要是针对单组分流体建立的,对多组分混合物的适用性差。针对这一问题,基于现有的非平衡均相流动(HNE-DS)模型和适... 气液两相临界流动压力是气液两相输送系统中安全阀尺寸设计、孔口泄漏速率计算的关键参数,现有的临界流动压力计算方法主要是针对单组分流体建立的,对多组分混合物的适用性差。针对这一问题,基于现有的非平衡均相流动(HNE-DS)模型和适用于多组分混合物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推导了新的非平衡压缩系数表达式;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新的临界流动压力比和非平衡压缩系数关联式,建立了改进的HNE-DS模型。结果表明:对于单组分流体,改进HNE-DS模型计算的临界压力比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偏差为3.3%,较原模型减小了1.6%。对于多组分混合物,改进HNE-DS模型的计算值更接近实际情况。成果为准确计算多组分混合物的临界流动压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混合物 气液两相流 临界压力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焦与煤焦混合物的共流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涂峰 张永奇 任海军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2-86,共5页
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其混合物料的流化实际上是两者焦的共流化,对其共流化行为特性的研究是共气化工艺过程的基础.实验考察了三种粒径的煤焦分别与两种粒径的玉米芯焦和甘蔗渣焦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共流化特性.结果表明,煤焦的加入... 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其混合物料的流化实际上是两者焦的共流化,对其共流化行为特性的研究是共气化工艺过程的基础.实验考察了三种粒径的煤焦分别与两种粒径的玉米芯焦和甘蔗渣焦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共流化特性.结果表明,煤焦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生物质焦的流化效果,煤焦与生物质焦粒径和密度的差异以及表观气速均影响着混合物的混合分离程度.在实验中,对煤焦与玉米芯焦的混合物,煤焦的粒径普遍小于玉米芯焦的粒径,混合物的最小流化速度随煤焦的质量分数增大而减小,反之,呈现分离状态的物料,其最小流化速度随煤焦的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混合物 最小流化速度 共气化 共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颗粒系统流化特性的试验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立群 宋旭 +2 位作者 周浩生 唐恒 王同章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236,共5页
在φ129 mm的有机玻璃流化床中,对玉米芯、木屑和稻壳的流化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对流化床炉渣和河砂两种不同粒径的惰性粒子的加入进行了对比试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双组分混合颗粒系统的最小流化速度的经验公式.... 在φ129 mm的有机玻璃流化床中,对玉米芯、木屑和稻壳的流化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对流化床炉渣和河砂两种不同粒径的惰性粒子的加入进行了对比试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双组分混合颗粒系统的最小流化速度的经验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惰性粒子的加入量应多于20%(质量分数),惰性粒子与生物质在粒径比较相近的情况下,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的最小流化速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混合物 生物质 最小流化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五组分含复杂精馏塔流程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荣本光 利梅 +2 位作者 胡仰栋 韩方煜 郭天民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10-420,共11页
以年费用为目标函数,对22个分离5组分混合物的精馏流程进行了研究.除了简单塔的14个序列之外,还包含8个含复杂塔(侧线汽提和/或侧线精馏塔)的流程.以不同的物系在不同的进料组成下,对流程的分离费用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分析得出... 以年费用为目标函数,对22个分离5组分混合物的精馏流程进行了研究.除了简单塔的14个序列之外,还包含8个含复杂塔(侧线汽提和/或侧线精馏塔)的流程.以不同的物系在不同的进料组成下,对流程的分离费用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分析得出构造含复杂塔精馏流程的实用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馏流程 精馏塔 组分混合物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气固射流床流动特性 Ⅱ流型的划分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庆杰 张济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在300×50×2600mm的二维射流流化床中,使用压力波动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考察了9种单一、双组分混合物物性因素(粒径、密度)、操作因素(射流气速、喷口直径、静床高度、环隙气量)对射流流化床的三种流型:气泡... 在300×50×2600mm的二维射流流化床中,使用压力波动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考察了9种单一、双组分混合物物性因素(粒径、密度)、操作因素(射流气速、喷口直径、静床高度、环隙气量)对射流流化床的三种流型:气泡串、射流、喷流相互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静床高时,随着射流气速的增大,射流床内流型由气泡串、射流过渡到喷流;而静床高较高时,射流气速增大仅由气泡串过渡到射流。环隙气量增大、粒径增大、密度增大,喷流流型出现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混合物 射流流化床 流型转变 射流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孔隙介质多组分气体吸附理论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欧成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2-84,共3页
由于气藏储层孔隙介质中贮存的天然气几乎都是多组分的 ,因此 ,气藏储层孔隙介质中的气体吸附问题只能用多组分模型才能最终得到解决。文章在对化工领域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 10个多孔介质多组分气体吸附理论模型进行再研究的基础上 ,利... 由于气藏储层孔隙介质中贮存的天然气几乎都是多组分的 ,因此 ,气藏储层孔隙介质中的气体吸附问题只能用多组分模型才能最终得到解决。文章在对化工领域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 10个多孔介质多组分气体吸附理论模型进行再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拟合得到的单组分模型参数值 ,以及相应的储层孔隙介质多组分气体等温吸附实验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了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①当气体组分数目较少 ,可以利用WilsonVSM模型对储层孔隙介质混合气吸附进行关联 ,若考虑到计算的简便 ,则DSL模型是最佳选择 ;②当气体组分数目较多 ,用FHVSM模型计算所得的吸附数据和储层孔隙介质中的偏差最小 ;③由于气藏气体组分的数目都大于 3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孔隙介质 组分混合物 气体吸附 理论模型 储集层 岩心 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脉冲级联分离中间组分
18
作者 应振根 曾实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53-1159,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运行方式的脉冲级联,能减小脉冲级联过渡过程的最终脉冲数,缩短过渡时间,在工程上更易实现。与常规级联相比,用这种脉冲级联分离多组分同位素混合物,能用较少的级数和离心机数目得到相同的目标同位素丰度。而利用相... 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运行方式的脉冲级联,能减小脉冲级联过渡过程的最终脉冲数,缩短过渡时间,在工程上更易实现。与常规级联相比,用这种脉冲级联分离多组分同位素混合物,能用较少的级数和离心机数目得到相同的目标同位素丰度。而利用相同长度的级联和相同数量的离心机构成矩形级联,中间组分的精料丰度在脉冲级联中更高,其贫料丰度在脉冲级联中更低。通过优化在级联中部的适当位置增加适当大小的附加取料,脉冲级联能获得的中间组分产品的丰度远较常规级联能获得的丰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级联 同位素分离 组分混合物 中间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凝气存在下多组分冷凝计算的热质阻力因子法
19
作者 吴云英 甘怀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0-57,共8页
该法的特点是总热通量方程内包含一个由实验数据关联的热质阻力因子.计算简便,准确性好于所有的近似法,且能适应于相变多股流换热器的计算.文中还以板翅式换热器垂直冷凝含氢轻烃系统为例进行了关联.
关键词 组分混合物 冷凝 热质阻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粉和稻壳流化特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锡锋 陆强 郑冀鲁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5-348,共4页
对木粉和稻壳的流化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木粉虽可以流化,但流化范围很窄,而稻壳则几乎完全不可以流化;②添加惰性载体砂子后,木粉和稻壳的流化特性均趋于变好,砂子所占比例越高,木粉或稻壳与砂子的混合颗粒越容易... 对木粉和稻壳的流化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木粉虽可以流化,但流化范围很窄,而稻壳则几乎完全不可以流化;②添加惰性载体砂子后,木粉和稻壳的流化特性均趋于变好,砂子所占比例越高,木粉或稻壳与砂子的混合颗粒越容易流化,流化操作范围也越宽。通过对现有单组分颗粒最小流化速度公式进行改造,获得了可以预测生物质与砂子双组分混合物料最小流化速度计算公式,生物质混合质量比较低时,该式计算所得的最小流化速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反之则不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组分混合物 最小流化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