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潜标观测的黑潮-亲潮混合区近惯性能量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1
作者 范中祥 孙冰溶 陈朝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5,共13页
近惯性内波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是维持深层海洋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及海洋层结的重要能量来源。基于黑潮-亲潮混合区的多年深海潜标数据,分析了:(1)该海域近惯性内波及其能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2)上层和深层近惯性运动的频率、... 近惯性内波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是维持深层海洋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及海洋层结的重要能量来源。基于黑潮-亲潮混合区的多年深海潜标数据,分析了:(1)该海域近惯性内波及其能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2)上层和深层近惯性运动的频率、波数谱及垂向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丰富的近惯性动能,无论海洋上层还是深层均呈现显著的冬季强、夏季弱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12~2月)上层的近惯性能量可占全年能量的41%,深层近惯性信号同样显著,同潮汐信号相当。平板模型分析表明,该区域近惯性动能的季节循环特征主要受风场的季节变化所主导,同时受到黑潮延伸体流轴的摆动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混合 近惯性内波 季节变化 潜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的潮混合特征及潮汐锋现象 被引量:26
2
作者 赵保仁 曹德明 +1 位作者 李徽翡 王其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3-119,共7页
关键词 渤海 混合 汐锋 海面冷水 温度锋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致余流和潮混合对长江口外东北海域低盐水团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静 朱首贤 +3 位作者 李训强 阮鲲 管卫兵 彭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8,共10页
长江冲淡水对黄海、东海水文环境有重要影响,它主要以羽状形态向外海扩展,在某些年份的特殊时间段也存在孤立的低盐水团现象。在低盐水团的动力机制研究中,风、径流量、台湾暖流、天文潮和斜压不稳定的作用已得到讨论。天文潮对冲淡水... 长江冲淡水对黄海、东海水文环境有重要影响,它主要以羽状形态向外海扩展,在某些年份的特殊时间段也存在孤立的低盐水团现象。在低盐水团的动力机制研究中,风、径流量、台湾暖流、天文潮和斜压不稳定的作用已得到讨论。天文潮对冲淡水及低盐水团的影响主要包括潮致余流和潮混合,潮致余流作用仍缺乏讨论。本文对1983年8月低盐水团的动力机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重点讨论了潮致余流和潮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潮致Lagrange余流促使一部分冲淡水从口门向北输运,在32°N附近呈舌状转向东,有利于在口外东北海域形成低盐水团;小潮转大潮的垂向混合作用加强,浅水区表层盐度升高的速度快于较深水区,也有利于在口外东北海域形成低盐水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冲淡水 低盐水团 致余流 混合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秋季潮致混合特征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鹏 黄菊 +2 位作者 蔡厚才 陈万东 章守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3,共7页
为了推动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中水动力过程对生态要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秋季的潮致混合特征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海域雷诺应力呈现出显著落潮占优的特点,而落潮阶段高、低潮... 为了推动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中水动力过程对生态要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秋季的潮致混合特征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海域雷诺应力呈现出显著落潮占优的特点,而落潮阶段高、低潮附近的转流过程又分别具有正、斜压的特点,进一步导致高潮时雷诺应力峰值被限制于近底层,而低潮时雷诺应力峰值自底至表陆续出现。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营养盐浓度很高,其中NO2-、PO43-与Si O32-浓度受雷诺应力影响显著,而NO3-浓度与盐度相关性明显,主要受水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养殖功能海域 混合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CP回声的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琦 陈朝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5-319,共15页
利用深海潜标所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Sv,研究了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的垂向分布、其昼夜垂直迁移(dielvertical migration;DVM)的基本特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对反... 利用深海潜标所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Sv,研究了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的垂向分布、其昼夜垂直迁移(dielvertical migration;DVM)的基本特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对反气旋式中尺度暖涡的响应。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200 m以浅的上层海洋和300~800 m之间的中层海洋。上层浮游动物受浮游植物影响,生物量春秋多、夏冬少;分布深度夏季最浅、秋冬逐渐加深。中层浮游动物受水温影响,生物量春夏多、秋冬少;分布深度春夏深、秋冬浅。400 m层的浮游动物存在显著的DVM行为,表现为昼沉夜浮,年平均DVM幅度、时长和速度分别约为200 m,2 h和2.8 cm/s,瞬时速度可高达9 cm/s。DVM具有显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季节上,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垂向分布的影响,DVM强度春季最强、秋冬次之、夏季最弱,DVM幅度(速度)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小。DVM起止时间由光照控制,与日落日出时刻的季节变化同步。季节内,DVM强度的变化与水温和流速相关。DVM强度随温度的升高(降低)而增强(减弱),并受到水平强流的削弱。通过个例研究,首次提出暖涡总体上抑制DVM,但涡旋不同位置对其影响不同:暖涡边缘的水平强流减弱DVM强度,而暖涡中心的高温减小DVM幅度。研究结果填补了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DVM研究的空缺,为该海区生态模型的优化和渔业资源的评估与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回声 -亲混合 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 多时间尺度变化 中尺度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海潮致混合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魏泽勋 徐腾飞 +2 位作者 王永刚 李淑江 滕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是全球最大的内潮生成海域。内潮耗散导致强烈的潮致混合,一方面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上层,降低印尼海海表温度,之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天气和气候效应;另一方面... 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是全球最大的内潮生成海域。内潮耗散导致强烈的潮致混合,一方面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上层,降低印尼海海表温度,之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天气和气候效应;另一方面对穿越印尼海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物质与能量输运也有着重要影响。自Arlindo计划以来,人们对印尼海潮致混合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通过在海洋环流数值模式中考虑印尼海强潮致混合过程,提升了对印尼海和全球大洋环流的模拟效果。但由于缺乏现场观测资料和针对性的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印尼海潮致混合特征的定量描述及其在海洋环流与气候模式中的表达尚未完全解决。本研究对印尼海潮致混合及其在海洋环流和气候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和展望,并对未来该海域混合观测方案和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海 混合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信表的海图配置与表示
7
作者 吴俊彦 唐岩 +1 位作者 李爱峰 郭晋宁 《海洋测绘》 CSCD 2016年第2期71-74,78,共5页
分析了国内外海图潮信表的配置形式,针对现行纸质海图潮信表的问题,探讨了海图潮信表的配置原则与改进对策,提出了海图潮信表简化配置法,并给出应用该简化方式推算潮汐的方法。为制图人员合理选择港站潮信表,准确表达潮信特征数据以及... 分析了国内外海图潮信表的配置形式,针对现行纸质海图潮信表的问题,探讨了海图潮信表的配置原则与改进对策,提出了海图潮信表简化配置法,并给出应用该简化方式推算潮汐的方法。为制图人员合理选择港站潮信表,准确表达潮信特征数据以及在海图上的优化表示提供了依据,更好地满足航海人员简便直观认知港站潮汐特征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图制图 信表 半日 混合潮 配置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潮生陆架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戚建华 苏育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7-254,共8页
采用海洋三维热结构及环流模式,模拟了黄海在M2潮流混合作用下,夏季温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从数值研究的角度,对黄海陆架水域的海洋锋现象,诸如苏北浅滩外、山东半岛东端、大连、木浦水域的锋面以及锋面沿岸一侧的表层冷水区的成因... 采用海洋三维热结构及环流模式,模拟了黄海在M2潮流混合作用下,夏季温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从数值研究的角度,对黄海陆架水域的海洋锋现象,诸如苏北浅滩外、山东半岛东端、大连、木浦水域的锋面以及锋面沿岸一侧的表层冷水区的成因及分布进行了探讨,模拟结果再现了黄海陆架锋的潮生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实验 黄海 混合 陆架锋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_2分潮对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首贤 朱建荣 沙文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11-718,共8页
利用σ坐标系下的斜压浅海环流模式,研究M2分潮对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在“准定常流”作用下,模拟出能反映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盐度场,并模拟出与黄、东海实测资料相符的M2分潮。在此基础上,用两种方案讨论M2分潮对冲淡水的... 利用σ坐标系下的斜压浅海环流模式,研究M2分潮对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在“准定常流”作用下,模拟出能反映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盐度场,并模拟出与黄、东海实测资料相符的M2分潮。在此基础上,用两种方案讨论M2分潮对冲淡水的影响。第一种方案,仅考虑M2分潮,计算它对冲淡水扩展的影响。第二种方案,将M2分潮和“准定常流”耦合,计算冲淡水扩展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分潮对冲淡水扩展有一定影响,其中包括潮混合和定向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分 长江冲淡水 混合 定向输运 扩展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椭球体与潮汐
10
作者 李龙 《中国大学教学》 1986年第6期40-42,共3页
邓绶林主编《普通水文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普通水文学》、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学》三本教材,潮汐一章均引入了“潮汐椭球体”这一概念。要精练地阐述潮汐的变化,对潮汐椭球体仍需进一步探讨。一。
关键词 水平引 椭球体 低低 山东海洋学院 高低 太阴日 混合潮 邓绶林 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潮锋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谦 管卫兵 +1 位作者 曹振轶 陈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近海潮锋的分布与温度、盐度乃至海洋生产力的分布都存在紧密联系。基于北部湾东北部的实测数据,对比分析2016-2017年北部湾东北部海域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分布,并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正压与斜压模式,计算Simpson-Hu... 近海潮锋的分布与温度、盐度乃至海洋生产力的分布都存在紧密联系。基于北部湾东北部的实测数据,对比分析2016-2017年北部湾东北部海域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分布,并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正压与斜压模式,计算Simpson-Hunter(S-H)参数,阐述了潮锋出现位置及其与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部湾东北部潮锋发生的主要区域位于雷州半岛附近,潮混合区温盐密混合较为均匀。利用ROMS模式计算所得的最大垂直平均流速来计算S-H参数,认为潮锋出现位置位于S-H参数值为2处,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且认为正压模式比斜压模式更能准确模拟潮混合区。另外,分析观测数据发现,温度、盐度、密度锋终年存在。近岸处密度锋主要受盐度锋控制,而潮混合产生的盐度锋又容易被径流掩盖。风力较大时三种锋都易向水深更深处推进,潮混合区终年垂向混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混合 ROMS(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岸上升流数值研究Ⅱ.台湾海峡上升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2
作者 颜廷壮 李鸿雁 俞光耀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2-19,共8页
用有限差分法结合新sine-o坐标变换和三次样条函数性质,建立了适用于台湾海峡上升流计算的三维数值模型。为考察海峡内潮、风、北上的海峡暖流和地形等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结果表明,潮的非线性效应对... 用有限差分法结合新sine-o坐标变换和三次样条函数性质,建立了适用于台湾海峡上升流计算的三维数值模型。为考察海峡内潮、风、北上的海峡暖流和地形等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结果表明,潮的非线性效应对海峡内上升流的形成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潮流和海峡暖流的存在是台湾浅滩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非季风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形成之主因。西南季风盛行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得以加强,范围扩大,台湾浅滩上升流中心位置南移;东北季风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在上、中层基本消失,但海坛岛和东山岛近岸下层仍有上升运动存在,台湾浅滩上升流出现范围向北扩展。由于东北风的连续吹刮,台湾西岸亦出现了范围较窄的上升流迹象。计算还表明,海峡内各上升流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风对海峡内上升流的中、上层结构起主导作用,而潮和海峡暖流则对中、下层上升流的形成起支配作用,因而导致上升流垂向结构的上下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形成机制 混合 暖流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区域底层冷水团的形成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34
13
作者 苏育嵩 李凤岐 +1 位作者 马鹤来 钱清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1-14,共14页
本文着重探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北部冷水)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指出北部冷水系冬季黄海沿岸水南下向东海输送低温水并与外海高盐水混合变性形成的。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移动规律,即先由西向东移,而后向北收缩。... 本文着重探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北部冷水)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指出北部冷水系冬季黄海沿岸水南下向东海输送低温水并与外海高盐水混合变性形成的。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移动规律,即先由西向东移,而后向北收缩。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冷水舌离岸期,北部冷水半封闭期,北缩消亡期和更新期。文中分析了上述变化的原因,较详细地阐述了黄海沿岸水沿陆架下沉与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爬升的关系及其对北部冷水的影响。分析了北部冷水与黄海冷水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冷水 黄海冷水团 黄海沿岸水 次—中层混合 黄、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州岛南部海区的双跃层现象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育嵩 李凤岐 +1 位作者 马鹤来 钱清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15-21,共7页
本文分析了济州岛南部区域温度双跃层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别阐明了双跃层的波状现象,指出:强流锋区的侧向效应,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的爬升,黄海冷水团边缘密度环流引起的侧向流动,以及上、下层流速、流向不一致引起的剪切作用,是导致... 本文分析了济州岛南部区域温度双跃层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别阐明了双跃层的波状现象,指出:强流锋区的侧向效应,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的爬升,黄海冷水团边缘密度环流引起的侧向流动,以及上、下层流速、流向不一致引起的剪切作用,是导致双跃层波状现象的主要原因。发现上、下跃层之间存在着“跃层间环流”,这是一个有趣的海洋学现象,它将导致双扩散的发生和有利于双跃层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跃层 跃层间环流 黄海冷水团 北部冷水 次—中层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黄海不同性质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15
作者 张凯南 王珍岩 +2 位作者 李文建 刘长华 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93,共8页
为了探讨夏季不同性质悬浮体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于2016年6—7月在北黄海使用LISST-100X(C)型激光粒度仪和CTD测量了悬浮体浓度和水体温度、浊度、荧光叶绿素浓度数据。结合现场水文数据对不同粒径悬浮体的分布规律进行分... 为了探讨夏季不同性质悬浮体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于2016年6—7月在北黄海使用LISST-100X(C)型激光粒度仪和CTD测量了悬浮体浓度和水体温度、浊度、荧光叶绿素浓度数据。结合现场水文数据对不同粒径悬浮体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研究区悬浮体含有大量以生源颗粒为主的粗颗粒(>128μm),其浓度在下层水体较低,在远岸层结水体的温跃层附近最高。粒径<128μm的细颗粒浓度与浊度分布趋势一致,主要反映陆源无机颗粒的变化。其浓度整体呈近岸高远岸低、下层高上层低的分布特征;在成山头近岸海域最高,并且在鲁北沿岸浅水与远岸深水之间存在浓度锋。潮混合作用和温跃层是影响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潮混合作用促使鲁北沿岸出现陆架温度锋,阻碍沿岸细颗粒物质向海输运;成山头近岸较强的潮混合作用导致当地沉积物再悬浮,使该区域细颗粒浓度最高。温跃层不仅阻碍了下层细颗粒物质向上扩散,还对上层沉降下来的颗粒有"累积"作用。此外,跃层附近丰富的浮游植物对粗颗粒浓度高值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粒径 北黄海 混合 温跃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7月下旬南黄海西部水温状况分析
16
作者 匡晓迪 吴德星 郭心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3-258,共6页
通过对2008年7月下旬的实测CTD水温数据进行客观分析,描述了南黄海夏季水温分布的主要特征,并对典型的水文现象——南黄海冷水团和表层冷水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2008年7月下旬,南黄海西侧存在冷水团中心,其中心温度只有7℃,且冷中... 通过对2008年7月下旬的实测CTD水温数据进行客观分析,描述了南黄海夏季水温分布的主要特征,并对典型的水文现象——南黄海冷水团和表层冷水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2008年7月下旬,南黄海西侧存在冷水团中心,其中心温度只有7℃,且冷中心位置与历史图集资料相比向西偏移近2个经度,呈现温度偏低、向岸加强的特征;首次观测到连云港外海,5 m层近岸存在2处地形引导的表层冷水中心的现象;结合潮混合原理和观测海区的地形特点,指出潮汐锋及地形导致的上升流是表层冷水域和底层冷水中心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表层冷水域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绘学名词(第三版)海洋测绘名词选登(3)
17
《海洋测绘》 CSCD 2015年第6期I0005-I0007,共3页
日潮港diurnal tidal harbor24h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海港。半日潮港semidiumal tidal harbor24h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海港。混合潮港mixed tidal harbor不正规半日潮混合潮港和不正规日潮混合潮港的总称。分潮constituent按静力... 日潮港diurnal tidal harbor24h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海港。半日潮港semidiumal tidal harbor24h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海港。混合潮港mixed tidal harbor不正规半日潮混合潮港和不正规日潮混合潮港的总称。分潮constituent按静力学理论将海洋潮汐分解为一系列简谐波,每一简谐波即为一个分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学名词 海港 港口 情节 海洋测绘 混合潮 第三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