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碳、氮源对兽疫链球菌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陈勇 张茹 +1 位作者 孙安然 冯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72-75,共4页
为研究单一及混合碳源、氮源对兽疫链球菌生长的影响,以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半乳糖、麦芽糖和红糖作为碳源,以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玉米浆干粉、大豆粉、(NH4)2SO4作为氮源,进行不同条件的兽疫链球菌发酵培养,测定菌产量,观... 为研究单一及混合碳源、氮源对兽疫链球菌生长的影响,以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半乳糖、麦芽糖和红糖作为碳源,以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玉米浆干粉、大豆粉、(NH4)2SO4作为氮源,进行不同条件的兽疫链球菌发酵培养,测定菌产量,观察菌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单一碳源葡萄糖培养条件下,菌株生长较好,产量为4.86 g/L,混合碳源培养条件下兽疫链球菌的产量较低。酵母膏作为单一氮源时,兽疫链球菌的产量最高,为4.86 g/L;酵母膏和蛋白胨混合时,兽疫链球菌产量为5.14 g/L,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混合时,产量为5.33 g/L。菌株形态学特征表明,其符合典型兽疫链球菌特性。综合表明,以葡萄糖为单一碳源时兽疫链球菌生长较佳,而采用多重混合氮源培养时,兽疫链球菌的产量高于混合氮源和单一氮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疫链球菌 碳源 氮源 形态学特征 混合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无机氮源下6株微藻对亚硝态氮、氨氮净化规律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苟万里 李自英 +2 位作者 武心华 文双喜 杨智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5-693,共9页
以混合无机氮源(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配制培养基,在25℃条件下培养6株微藻(3株硅藻、3株绿藻),通过分析各藻株的细胞密度、氨氮质量浓度、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微藻在混合无机氮源下对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净化规律。试验结果... 以混合无机氮源(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配制培养基,在25℃条件下培养6株微藻(3株硅藻、3株绿藻),通过分析各藻株的细胞密度、氨氮质量浓度、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微藻在混合无机氮源下对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净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藻在整个试验期均生长良好,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长周期。在生长周期的初期(培养至第2~3 d),所有藻均能净化95%以上的氨氮,但各株藻对氨氮的相对净化速率并不相同,以塔胞藻KDN21的最高[0.999 mg/(L·d)],三角褐指藻KDN13的最低[0.663 mg/(L·d)];大部分微藻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很弱,相对净化率均小于35%,相对净化速率均未超过0.035 mg/(L·d),双眉藻KDN17能较快地净化亚硝态氮,其相对净化率和相对净化速率分别达到65%和0.322 mg/(L·d)。在生长周期的中后期,微藻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仍然很弱,大部分藻株的相对净化速率均低于0.010 mg/(L·d)。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中的氮源仅有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时,且总氮能满足藻细胞充分生长的条件下,绝大部分微藻都优先净化氨氮,而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始终很弱;双眉藻KDN17是6株藻中唯一能同时快速净化氨氮和亚硝态氮的藻株,有可能成为人工控制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的候选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亚硝态氮 氨氮 混合无机氮源 净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海洋微藻氮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俞志明 Waser N A D Harrison P J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4-529,共6页
以海链藻 (Thalassiosirapseudonana)为研究对象 ,分别考察了以硝酸盐、铵盐和尿素为氮源的氮同位素分馏作用。在建立相应理论模型基础上 ,分别计算出各个实验体系的ε值。结果表明 ,在藻类生长初期 ,δ1 5N均较低 ,其δ1 5N的积累主要... 以海链藻 (Thalassiosirapseudonana)为研究对象 ,分别考察了以硝酸盐、铵盐和尿素为氮源的氮同位素分馏作用。在建立相应理论模型基础上 ,分别计算出各个实验体系的ε值。结果表明 ,在藻类生长初期 ,δ1 5N均较低 ,其δ1 5N的积累主要发生在指数增长期 ,在稳定期达到最高 ,与氮源的初始δ1 5N相同 ;不同氮源的氮同位素分馏作用也不相同 ,其中以铵盐最强 ,硝酸盐次之 ,尿素最弱。考虑到实际情况下氮化合物并非单一存在 ,作者还进一步考察了上述3种氮源混合后对其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 ,发现混合氮源体系的表观ε值介于单一氮源时的最大与最小ε值之间 ,该结果较好地解释了Montoya等 ( 1 991 )在Chesapeak湾的现场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分馏作用 混合氮源 海洋微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共施对不同氮源的净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覃思跃 陈国宁 +4 位作者 陆立海 蒋婷 李文文 陈永利 宋海农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3-810,共8页
采用改进顶空法批量试验,分别对比铵态氮、硝态氮及混合氮源在有无碳源共同处理时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无碳源处理相比,碳源共施处理促进含沉水植物的微宇宙对不同氮源的净化效果,有碳源处理的TN去除率分别较无碳源处理提高了53.07%... 采用改进顶空法批量试验,分别对比铵态氮、硝态氮及混合氮源在有无碳源共同处理时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无碳源处理相比,碳源共施处理促进含沉水植物的微宇宙对不同氮源的净化效果,有碳源处理的TN去除率分别较无碳源处理提高了53.07%(铵态氮)、39.66%(硝态氮)、50.57%(混合氮源)。促进植物对氮源的吸收是外碳源强化微宇宙对氮源净化效果的主要机理之一。与氮源单独处理相比,碳源氮源共施处理植物氮吸收量分别增加了56.26 mg/g(铵态氮)、48.58 mg/g(硝态氮)、35.80 mg/g(混合氮源)。改变环境条件从而影响氮源的迁移转化,是碳源影响氮源去除效果的另一机理。因此,改变水质、改变迁移转化途径、促进植物吸收是外碳源促进氮去除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碳 氮源 混合氮源 反硝化作用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氮比例和光强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园 徐宁 段舜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9-504,共6页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有机氮比率和光照强度相互作用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光条件下(120μmol.m-2.s-1),有机氮含量为20%时,其细胞密度、比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有机氮比率和光照强度相互作用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光条件下(120μmol.m-2.s-1),有机氮含量为20%时,其细胞密度、比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球形棕囊藻生长最好;在低光条件下(10μmol.m-2.s-1),有机氮含量大于50%时,其细胞密度要高于硝态氮和有机氮为20%的实验组。无论是高光还是低光条件下,有机氮含量变化对球形棕囊藻Fv/Fm影响不大。但在高光条件下,不同氮源对其Fv/Fm有显著的影响,硝氮组显著高于尿素组而在低光照条件下,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对照组达到最大光能转化效率0.752,但与硝氮组差别不显著。对于既能利用无机氮又能利用有机氮的海洋微藻来说,有机氮的存在可能显著促进其增殖,从而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可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形成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混合氮源 有机氮 尿素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麦氏交替单胞菌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田长城 黄飞 +2 位作者 苏真真 潘鲁青 李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50,共9页
本文研究了以硫酸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为氮源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Alteromonas macleodii 8D的脱氮特性。研究表明,当分别以硫酸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为唯一氮源时,培养48h,菌株对氨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和硝态氮(NO_3^... 本文研究了以硫酸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为氮源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Alteromonas macleodii 8D的脱氮特性。研究表明,当分别以硫酸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为唯一氮源时,培养48h,菌株对氨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和硝态氮(NO_3^--N)的去除率分别为58.64%、67.41%和50.28%。NH_4^+-N去除过程中并未检测到明显的NO_2^--N和NO_3^--N的积累,然而在NO_2^--N和NO_3^--N去除过程中却明显检测到了NH_4^+-N的积累。NH_4^+-N和NO_2^--N共存时,NO_2^--N抑制了菌株对NH_4^+-N的去除,而NH_4^+-N则将NO_2^--N去除效率提高了22.95%。NH_4^+-N和NO_3^--N共存时,NO_3^--N将NH_4^+-N去除效率提高了12.46%,而NH_4^+-N对NO_3^--N去除无显著影响。NO_2^--N和NO_3^--N共存时,将NO_2^--N和NO_3^--N的去除效率提高了29.19%和15.48%。NH_4^+-N、NO_2^--N和NO_3^--N共存时,将3种无机氮的去除效率提高了38.57%、27.17%和42.56%。研究结果显示,3种无机氮共存时菌株Alteromonas macleodii 8D有最好的除氮表现,作为除氮的理想菌株,该菌株可用于实际养殖水体无机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除氮 异养硝化 好氧反硝化 混合氮源 麦氏交替单胞菌 脱氮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