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的减震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慧 王亚楠 杜永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7-191,共5页
文章对随机地震激励下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的减震效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混合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运用状态空间法求解该混合控制体系的随机响应,得到体系各层的响应功率谱和响应均方根值;给出了在上部结构位移最优化条件下求解体系... 文章对随机地震激励下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的减震效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混合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运用状态空间法求解该混合控制体系的随机响应,得到体系各层的响应功率谱和响应均方根值;给出了在上部结构位移最优化条件下求解体系中TMD最优参数的计算表达式;通过与基础隔震结构对比分析了该混合控制体系的减震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控制体系在使隔震层位移得到减小的同时,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对于位于不同场地上的结构,该混合控制体系仍能发挥一定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控制体系 随机响应 优化 功率谱 均方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作用下TMD-BIS混合控制体系的非线性响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慧 王亚楠 杜永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57-62,共6页
对一种已经提出的将TMD和BIS联合起来进行控震的策略进行近场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分析。采用Bouc-Wen模型模拟隔震垫的非线性力-变形行为,建立TMD-BIS混合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使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并采用Matlab编程对该非线性方程进行... 对一种已经提出的将TMD和BIS联合起来进行控震的策略进行近场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分析。采用Bouc-Wen模型模拟隔震垫的非线性力-变形行为,建立TMD-BIS混合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使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并采用Matlab编程对该非线性方程进行求解。以某8层基础隔震结构为算例,采用隔震层位移减幅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地震动脉冲周期、隔震垫屈服前刚度以及TMD调谐频率对混合控制体系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周期对体系的控制效果影响较大,当脉冲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接近时控制效果最好,在对TMD的相关参数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其影响;随着隔震垫屈服前刚度的增大,体系的控制效果也相应增大;TMD的调谐频率对体系的控制效果影响很大,它的确定取决于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动 TMD BIS 混合控制体系 非线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域地震动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的减隔震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巧云 何宛澄 朱宏平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6,共6页
以高层框架结构为对象,提出一种结合分段隔震和相邻建筑物连接阻尼器耗能的新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能有效应对宽频地面运动,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冗余度.通过对同一高层建筑结构分别采用无隔震形式、分段隔震形式和混合被动控制形式进行数... 以高层框架结构为对象,提出一种结合分段隔震和相邻建筑物连接阻尼器耗能的新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能有效应对宽频地面运动,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冗余度.通过对同一高层建筑结构分别采用无隔震形式、分段隔震形式和混合被动控制形式进行数值模拟,考察短周期波、含滑冲效应脉冲波和长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体系和混合被动控制体系的减隔震效果.研究表明,短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体系控制效果较好,但在含滑冲效应脉冲波和长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效果不佳,基础隔震层和中间隔震层的位移较大,存在超出支座位移限值的可能,而采用混合被动控制体系能有效减小隔震层的位移,显著提高结构减隔震效果,且当中间隔震层设置在结构中部时混合被动控制体系的减隔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隔震 混合被动控制体系 减隔震效果 时程分析 频域 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动控制优化被动黏滞阻尼器及混合隔震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冠平 刘彦辉 +1 位作者 谭平 金建敏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77,共8页
针对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控制算法优化被动黏滞阻尼器的策略。并将被动黏滞阻尼器安装于基础隔震结构形成被动混合控制结构,采用此被动混合控制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混合控制的控制效果,实现以更加... 针对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控制算法优化被动黏滞阻尼器的策略。并将被动黏滞阻尼器安装于基础隔震结构形成被动混合控制结构,采用此被动混合控制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混合控制的控制效果,实现以更加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首先,将主动控制装置设置于隔震层形成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采用主动控制算法获取隔震层主动控制力与速度特性;其次,利用主动控制力与速度关系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被动黏滞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最后将设计出的被动黏滞阻尼器安装于隔震层,形成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以1栋7层基础隔震结构为受控模型,通过对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与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仿真分析可知:主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9.41%、45.04%及55.54%;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6.40%、44.30%及52.51%。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效果的90%以上,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加速度响应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的60%以上,被动混合控制也同样实现了减小隔震层地震响应的同时不增加上部结构的响应。依据主动控制算法设计的被动黏滞阻尼器形成的被动混合控制结构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控制的效果,说明依据主动控制设计被动黏滞阻尼器实现主动控制效果的思想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结构 主动控制算法 被动黏滞阻尼器 混合控制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重构装配系统中智能体的开发 被引量:3
5
作者 孟凡力 谈大龙 黄雪梅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33-2038,共6页
为了实现可重构装配系统的快速重构能力,在分析了传统控制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分层递阶和分布式控制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混合控制体系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低复杂性、强鲁棒性、易维护性、可扩展性以及可重用性等特点,能够适应... 为了实现可重构装配系统的快速重构能力,在分析了传统控制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分层递阶和分布式控制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混合控制体系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低复杂性、强鲁棒性、易维护性、可扩展性以及可重用性等特点,能够适应重构系统的要求。在遵守智能物理代理基金会规范的前提下,以Java智能体开发平台进行了装配系统中各层智能体的实例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控制体系结构 多智能体Agent系统 Java智能体开发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