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Co混合导电型陶瓷透氧膜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思温 丛铀 +2 位作者 房廉清 杨维慎 林励吾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7年第6期16-19,33,共5页
首次合成了Sr10-n/2BinFe20Om(n=2,4,6,8,10等)系列氧化物透氧膜,它们具有较高的透氧能力,其中,样品n=10在1100K时的透氧率为0.90ml(STD)/(cm2·min),比Sr1-... 首次合成了Sr10-n/2BinFe20Om(n=2,4,6,8,10等)系列氧化物透氧膜,它们具有较高的透氧能力,其中,样品n=10在1100K时的透氧率为0.90ml(STD)/(cm2·min),比Sr1-xBixFeO3高约两倍.Sr1-xBixFeO3(x=0.1,0.3,0.5)系列的透氧率随Bi含量增加而增大.通过两个系列氧化物的XRD和化学组成的对比,发现Bi离子含量和晶格空位浓度对透氧能力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氧膜 混合导电 透氧率 陶瓷 膜材料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导电模式单电感双输出Buck变换器动态续流控制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国华 谭宏麟 +1 位作者 周述晗 张小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8686-8698,共13页
以工作于混合导电模式(hybrid conduction mode,HCM)的单电感双输出(single-inductor dual-output,SIDO)Buck变换器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一种动态续流控制技术。首先,分析HCM SIDO 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基于5个工作状态的电感电流、电... 以工作于混合导电模式(hybrid conduction mode,HCM)的单电感双输出(single-inductor dual-output,SIDO)Buck变换器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一种动态续流控制技术。首先,分析HCM SIDO 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基于5个工作状态的电感电流、电容电流有效值,计算主功率电路的功率损耗,得到不同负载条件下变换器的工作效率。其次,对比分析恒定续流控制伪连续导电模式(pseudo-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PCCM)SIDO Buck变换器、恒定续流控制HCM SIDO Buck变换器以及动态续流控制HCM SIDO Buck变换器的损耗与效率;推导动态续流控制与恒定续流控制HCM SIDO Buck变换器的负载与占空比的关系,并对两者的工作范围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恒定续流控制PCCM SIDO Buck变换器和恒定续流控制HCM SIDO Buck变换器,动态续流控制HCM SIDO Buck变换器具有低交叉影响、高工作效率和宽负载范围的特性。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电感双输出 混合导电模式 动态续流控制 交叉影响 损耗分析 负载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2)Sr_(0.8)Co_(0.8)Fe_(0.2)O_(3-z)钙钛矿型混合导电体透氧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陶顺衍 张华 +1 位作者 陆天长 杨南如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39-43,共5页
以稳态法(SteadyStatePermeationMethod)对La0.2Sr0.8Co0.8Fe0.2O3-z(LSCF)混合导电体在850℃~700℃间的透氧性能作了测试;同时,以暂态热重法(Transien... 以稳态法(SteadyStatePermeationMethod)对La0.2Sr0.8Co0.8Fe0.2O3-z(LSCF)混合导电体在850℃~700℃间的透氧性能作了测试;同时,以暂态热重法(TransientTGA)研究了LSCF在815℃O2→N2→O2交变气流中的脱氧、吸氧过程,并对其透氧性能作了估算。结果表明,LSCF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致密透氧膜;在暂态热重测试条件下,LSCF的吸氧、脱氧过程是可逆的,且整个表面反应受氧脱附过程控制;由暂态热重数据估算出的材料透氧性能比稳态法的推算值低,其值分别为1.56×10-7mol/cm2·s和640×10-6mol/c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型 混合导电 LSCF 透氧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分散性与路用性能研究
4
作者 文双寿 张婧怡 栾利强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9-264,共6页
为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碳纤维含量、搅拌时间、分散剂质量浓度对沥青混合料中碳纤维分布系数的影响,并通过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以及微观形貌和结构分析研究了碳纤维导电沥... 为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碳纤维含量、搅拌时间、分散剂质量浓度对沥青混合料中碳纤维分布系数的影响,并通过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以及微观形貌和结构分析研究了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的综合路用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质量分数为0.3%、搅拌时间为6.0min、分散剂质量浓度为4.0g/L时,沥青混合料中碳纤维分散效果最佳;分散后的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与抗弯拉强度分别为3792次/mm和14.9MPa,比不含碳纤维的沥青混合料分别提升7.3%和8.9%,制备的沥青混合料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有所下降,但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分散性能 路用性能 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沥青混合料力电特性多尺度优化机制研究
5
作者 徐涛 王鹏 +4 位作者 魏弘瑞 张齐超 董晓康 郑祺栋 李璐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0-975,982,共7页
导电沥青混合料具有可调控力电特性的关键是导电相多级网络,现有关于导电网络的研究尺度较窄,不能满足多尺度场景使用需求。为实现导电沥青混合料力电性能的平衡,使用微米级的石墨粉与毫米级的碳纤维和铁尾矿对导电网络进行多尺度优化... 导电沥青混合料具有可调控力电特性的关键是导电相多级网络,现有关于导电网络的研究尺度较窄,不能满足多尺度场景使用需求。为实现导电沥青混合料力电性能的平衡,使用微米级的石墨粉与毫米级的碳纤维和铁尾矿对导电网络进行多尺度优化与力电特性提升,采用车辙实验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分析力电场作用下导电颗粒位移与电场线分布对电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4%石墨+1.4%碳纤维+6%铁尾矿的混合料电阻率在10Ω·m左右,且车辙变形较低;掺碳纤维的混合料性能存在变异区间,即有效碳纤维网络的数量与碳纤维的掺量不符合正相关性;Comsol Multiphysics模型中导电颗粒在荷载作用下产生位移改变了电场线的分布,模拟的电阻-变形趋势与车辙实验实测结果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沥青混合 导电网络 多尺度 力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作用下碳纳米管-碳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栾利强 任俊颖 +2 位作者 余和德 文双寿 江永盛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1157,共7页
针对沥青路面因车辆荷载、温度荷载等带来的裂缝扩展问题,采用碳纳米管-碳纤维制备导电沥青混合料,进行电-热愈合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裂缝愈合前后的电阻率值、断裂能、极限承载力和微观结构,研究导电作用下碳纳米管-碳纤维沥青混合料... 针对沥青路面因车辆荷载、温度荷载等带来的裂缝扩展问题,采用碳纳米管-碳纤维制备导电沥青混合料,进行电-热愈合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裂缝愈合前后的电阻率值、断裂能、极限承载力和微观结构,研究导电作用下碳纳米管-碳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水平。结果表明,碳纳米管掺量在0.5%,1.0%时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能力;导电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水平与愈合前、后电阻率比值存在Sine函数关系;在50℃、20 min环境下小梁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断裂应变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导电沥青混合 碳纳米管-碳纤维 电-热 自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FeO高钛渣系高温导电特性及其导电机理
7
作者 胡凯 韦江 +1 位作者 吕学伟 王日昕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5-1141,共7页
采用四电极交流阻抗谱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分和温度条件下TiO_(2)-FeO二元高钛渣系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和导电机理。结果表明,该渣系电导率随温度升高显著提升,其值为62~171 S/cm,较传统高炉渣(0.1~10 S/cm)高出1~3个数量级。此外,在不同... 采用四电极交流阻抗谱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分和温度条件下TiO_(2)-FeO二元高钛渣系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和导电机理。结果表明,该渣系电导率随温度升高显著提升,其值为62~171 S/cm,较传统高炉渣(0.1~10 S/cm)高出1~3个数量级。此外,在不同温度下,渣中FeO含量增加,会显著降低高钛渣导电性。在高温熔融状态下,TiO_(2)-FeO二元高钛渣呈现以电子导电为主导的电子-离子混合导电特征,符合半导体特性。XRD分析结果和热力学计算结果均表明,高钛渣凝固后的主要物相为钛铁矿相(FeTiO3)和金红石相(Ti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钛渣 电导率 电子-离子混合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切PAN基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查旭东 陈勇强 程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2-876,共5页
为了确定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的合理碳纤维掺量,选用短切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作为导电相材料,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了碳纤维掺量对导电沥青混合料AC-13C的马歇尔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并验证了其路用性能。结果显示,相同油石比下,随... 为了确定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的合理碳纤维掺量,选用短切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作为导电相材料,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了碳纤维掺量对导电沥青混合料AC-13C的马歇尔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并验证了其路用性能。结果显示,相同油石比下,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导电沥青混合料的毛体积密度、沥青饱和度和马歇尔稳定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呈先减后增的变化关系,而流值一直增大。通过对碳纤维掺量不同范围的沥青混合料分别采用AC、调整和SMA的技术标准,确定了合理的最佳油石比,且最佳油石比与碳纤维掺量之间呈良好的半对数相关关系。同时,在最佳油石比下,导电沥青混合料电阻率的对数与碳纤维掺量之间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且0.1%碳纤维掺量的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指标均达到气候条件要求高的改性沥青混合料和SMA的技术要求。因此,适宜的碳纤维掺量对导电沥青混合料可起到优良的增强作用,并形成稳定的导电网络,综合各项性能和导电发热的技术要求,建议碳纤维的适宜掺量取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导电沥青混合 路用性能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6)Sr_(0.4)Co_(1-y)Fe_yO_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GNP法合成与导电性能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庆 黄端平 +2 位作者 陈文 王皓 袁润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271-2274,共4页
采用甘氨酸 -硝酸盐 ( GNP)法合成出 La0 .6Sr0 .4Co1-y Fey O3 ( y=0~ 1 .0 )体系复合氧化物 ,对合成产物的结构、烧结性能和导电性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 n( Co) / n( Fe)比的合成粉料中形成菱形六面体钙钛矿结构 ,合成粉... 采用甘氨酸 -硝酸盐 ( GNP)法合成出 La0 .6Sr0 .4Co1-y Fey O3 ( y=0~ 1 .0 )体系复合氧化物 ,对合成产物的结构、烧结性能和导电性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 n( Co) / n( Fe)比的合成粉料中形成菱形六面体钙钛矿结构 ,合成粉料的颗粒细小均匀 .在室温~ 90 0℃范围内 ,La0 .6Sr0 .4Co O3 ( y=0 )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单调降低 ,其它 n( Co) / n( Fe)比的样品电导率随着温度升高到 60 0℃附近时达到最大值 .在低温段 ,La0 .6Sr0 .4Co1-y Fey O3 体系的导电行为符合小极化子导电机制 ,导电活化能随 n( Co) / n( Fe)比的降低而增大 .与常规固相合成法相比 ,甘氨酸 -硝酸盐法制备的 La0 .6Sr0 .4Co1-y Fey O3 具有更高的烧结活性和电导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0.6Sr0.4Co1-yFeyO3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 合成 表征 结构性能 导电性能 甘氨酸-硝酸盐法 电子-离子混合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势法测量混合氧离子—电子导电氧化物离子迁移数的理论研究
10
作者 黄悦 莫滢钰 +3 位作者 练文超 邱瑞铭 刘建平 雷励斌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6-933,共8页
混合氧离子-电子导电氧化物材料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电解池(SOECs)中有广泛应用,准确测量其离子迁移数对其应用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电动势(EMF)法是最常用的测量离子迁移数的方法之一,但其测量值仅为材料的表观离子迁移数... 混合氧离子-电子导电氧化物材料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电解池(SOECs)中有广泛应用,准确测量其离子迁移数对其应用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电动势(EMF)法是最常用的测量离子迁移数的方法之一,但其测量值仅为材料的表观离子迁移数t_(i)^(app)。以CeO_(2)基电解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缺陷分布模型研究了CeO_(2)基电解质膜内离子迁移数的分布情况和不同测试条件对EMF方法测得的t_(i)^(app)的影响,依此判断EMF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离子迁移数在电解质膜内分布不均匀;在电解质膜较薄时,t_(i)^(app)受电解质膜厚度的影响较大;电解质膜两侧存在较大氧化学势梯度时(P_(O_(2))^(high)/p_(O_(2))^(low)>10^(25)),t_(i)^(app)总体上倾向于电解质在高氧分压侧的离子迁移数,并且随温度的升高和材料电子电导率系数的增大而减小;电解质膜两侧均为还原气氛时(Po_(2)>10^(-20)atm),通过EMF方法测出的t_(i)^(app)倾向于电解质在低氧分压侧的离子迁移数;当电解质膜两侧氧分压都较大时(Po_(2)>10^(-15)atm).,t_(i)^(app)主要反映出电解质在高氧分压侧的离子迁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势法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缺陷分布模型 混合氧离子—电子导电氧化物 离子迁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导电沥青路面融雪化冰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黎明 王云龙 敖彩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017-8023,8035,共8页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导电沥青路面融雪化冰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制备导电沥青道路模型,并测定了模型的热物性参数,利用ANSYS建立了仿真模型,对比分析模型室内融雪化冰试验与有限元模拟融雪化冰时的路面结构层各点温度变化情况,验证了仿真模型...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导电沥青路面融雪化冰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制备导电沥青道路模型,并测定了模型的热物性参数,利用ANSYS建立了仿真模型,对比分析模型室内融雪化冰试验与有限元模拟融雪化冰时的路面结构层各点温度变化情况,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仿真模型研究了降雪量、环境温度、输入电压、路面不同结构层导热系数对导电沥青路面融雪化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雪量对融雪化冰效果呈负向影响;环境温度对融雪化冰效果呈正向影响,且环境温度高于-5℃时融雪化冰效率较高;输入电压对融雪化冰效果呈正向影响,电压提高到80 V时融雪化冰时效性发生突变;降低上面层导热系数、提高下面层导热系数融雪化冰效果较好,导电层导热系数对融雪化冰效果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沥青混合 融雪化冰 仿真分析 碳纤维 路面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碳纤维沥青混合料电热与断裂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文双寿 栾利强 余和德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4-2210,共7页
为解决冬季道路积雪结冰的安全问题,同时弥补碳纤维用量过多团聚缺陷,采用碳纳米管/碳纤维制备导电沥青混合料,进行电热与断裂试验,分析碳纳米管在不同掺量下沥青混合料的电热与抗裂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碳纤维沥青混合料电阻率随碳... 为解决冬季道路积雪结冰的安全问题,同时弥补碳纤维用量过多团聚缺陷,采用碳纳米管/碳纤维制备导电沥青混合料,进行电热与断裂试验,分析碳纳米管在不同掺量下沥青混合料的电热与抗裂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碳纤维沥青混合料电阻率随碳纳米管掺量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减小,在持续通电作用下,混合料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当碳纳米管掺量为0.5%时,升温效果最佳,混合料从-10℃上升到0℃仅需5 min,升温效果在时间上提升了37.5%;适量的碳纳米管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裂强度与弯拉应变,增强其韧性,宏观上表现为具有更优异的抗裂缝扩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碳纳米管-碳纤维 电热性能 抗裂性能 导电沥青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o(0.8)Fe(0.2)O(3-δ)管状非对称陶瓷膜的制备与氧渗透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樊传刚 黄祥贤 +1 位作者 刘卫 陈初升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1-1224,共4页
用共烧法制备了以(SrCo_(0.8)Fe_(0.2)O_(3-δ))_(0.85)(SrSnO_3)_(0.15)(SCF-SS)多孔层为支撑体和SrCo_(0.8)Fe_(0.2)O_(3-δ) (SCF)致密层为顶层膜的管状非对称透氧陶瓷膜;并对其相组成、微形貌以及氧分离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SCF... 用共烧法制备了以(SrCo_(0.8)Fe_(0.2)O_(3-δ))_(0.85)(SrSnO_3)_(0.15)(SCF-SS)多孔层为支撑体和SrCo_(0.8)Fe_(0.2)O_(3-δ) (SCF)致密层为顶层膜的管状非对称透氧陶瓷膜;并对其相组成、微形貌以及氧分离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SCF和SCF-SS之间有较好的兼容性;当共烧温度为1150℃时,获得的非对称陶瓷膜的致密层厚度为50μm,支撑体的显气孔率为19.3%;900和800℃时,非对称膜样品(壁厚1.4mm,外径10.3mm,长度为4.1cm)的氧渗透率分别为1.91和1.01mL·cm^(-2)·min^(-1),分别比同样几何尺寸的SCF对称膜样品高24%和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非对称陶瓷膜 氧分离 离子-电子混合导电 钙钛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2NiO_(4+δ)透氧膜材料的结构特点与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华 金江 +3 位作者 余桂郁 杨南如 施剑林 冯景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2-446,共5页
讨论了La2NiO4+δ透氧膜材料的结构特点及氧渗透性能.对La2NiO4+δ试样电子衍射谱的分析表明,其结构中由于填隙氧离子的存在及其有序化,出现了超结构现象,并根据此结构对衍射谱进行了指标化,同时探讨了结构特点与... 讨论了La2NiO4+δ透氧膜材料的结构特点及氧渗透性能.对La2NiO4+δ试样电子衍射谱的分析表明,其结构中由于填隙氧离子的存在及其有序化,出现了超结构现象,并根据此结构对衍射谱进行了指标化,同时探讨了结构特点与透氧机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氧膜 晶体结构 混合导电 氧渗透性能 膜分离 镍酸镧 膜材料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正极材料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敏慧 过俊石 +1 位作者 谢洪泉 代江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2-74,共3页
氧亚甲基连接(2-乙烯基吡啶-氧乙烯)嵌段共聚物经LiClO4和TCNQ掺杂后的络合物作正极材料时,能有效地降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内阻,并能促进锂离子在正极及在正极与电解质之间的传递,以降低电池的内阻。
关键词 锂电池 全固态 混合导电 二次电池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a共掺杂Ni-BaCeO_(3)基氢分离膜
16
作者 杨春利 黄江龙 +3 位作者 杜晶 陈喜 张浩 王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29,共8页
传统能源的短缺以及化石燃料直接燃烧后所产生的污染,促使人类必须探索新的可替代能源。氢气无毒、无污染、来源广泛,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的重要媒介。工业制氢会产生CO、CO_(2)等副产物,故而提升氢气浓度,剔除这些杂质,是制氢必不可缺的... 传统能源的短缺以及化石燃料直接燃烧后所产生的污染,促使人类必须探索新的可替代能源。氢气无毒、无污染、来源广泛,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的重要媒介。工业制氢会产生CO、CO_(2)等副产物,故而提升氢气浓度,剔除这些杂质,是制氢必不可缺的环节。混合导电氢分离膜具有高效的氢分离能力,是应用在该环节的最佳选择之一。BaCeO_(3)是单相钙钛矿结构,在其“B”位掺杂后,质子导电能力提升,具备更佳的氢渗透性,但这类材料在湿润CO_(2)气氛中化学稳定性较差。合理的掺入其他离子以及添加金属相,能有效改善材料的氢渗透率或化学稳定性。本工作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aCe_(0.7)In_(0.1)Ta_(0.1)Y_(0.1)O_(3-δ)粉末材料,并与Ni粉混合共烧制备质子-电子混合导电金属陶瓷氢分离膜。通过XRD、SEM表征了样品的相结构和微观形貌,并测试了其电导率,氢渗透率,以及在湿润CO_(2)环境中的短期稳定性。结果表明,In^(3)+和Ta^(5+)共掺杂不仅改善了样品的烧结活性,并且提高了氢分离膜在湿润CO_(2)环境中的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电子混合导电 稳定性 电导率 氢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绿石型锆酸镧B位掺杂电学性能研究
17
作者 尹自光 彭珍珍 +2 位作者 郭瑞松 李娟 余芬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17-720,共4页
通过固相反应法,用M2O3(M分别为Er、Yb、Sc、Y、Gd)掺杂锆酸镧,研究了La2Zr2-xMxO7-!的电学性能,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试样的微观结构和物相进行了分析,500~1000℃范围内在干氢气、湿氢气和空气气氛下测量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固相反应法,用M2O3(M分别为Er、Yb、Sc、Y、Gd)掺杂锆酸镧,研究了La2Zr2-xMxO7-!的电学性能,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试样的微观结构和物相进行了分析,500~1000℃范围内在干氢气、湿氢气和空气气氛下测量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x的增加电导率也增大,当x=0.4时电导率达最大值,x值继续增加时电导率降低。在掺杂离子中,Yb掺杂的La2Zr2O7具有最大的电导率,700℃质子电导率为0.001S/cm。还研究了烧结时间对电导率的影响,烧结时间越长电导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酸镧 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 质子导体 质子-氧离子混合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致密透氧膜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华 聂怀文 +2 位作者 金江 余桂郁 杨南如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31-34,共4页
介绍了无机致密透氧膜材料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致密透氧膜 氧渗透性 混合导电 膜分离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Ti_(0.9)Sc_(0.1)O_(3-α)固体电解质的结构与电导性能
19
作者 向军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4,共4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具有正交钙钛矿结构的氧离子导电材料CaTi0.9Sc0.1O3-α,并通过XRD、交流复阻抗以及组装氢-氧燃料单电池等电化学方法对样品的结构、电导性能进行了表征。阻抗谱测量结果表明,在已知的CaTiO3基氧化物中,CaTi0.9Sc0....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具有正交钙钛矿结构的氧离子导电材料CaTi0.9Sc0.1O3-α,并通过XRD、交流复阻抗以及组装氢-氧燃料单电池等电化学方法对样品的结构、电导性能进行了表征。阻抗谱测量结果表明,在已知的CaTiO3基氧化物中,CaTi0.9Sc0.1O3-α具有最高的电导率,与同温度下8YSZ的电导率相当。从电导率随氧分压的变化关系分析表明,CaTi0.9Sc0.1O3-α在高氧分压下是一个离子与电子空穴的混合导体,而在低氧分压下则是一个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在中氧分压范围内几乎为一个纯氧离子导体。在燃料电池条件下,CaTi0.9Sc0.1O3-α比其它离子掺杂的CaTiO3基固熔体具有更宽的离子导电区域和更高的离子迁移数,在873~1273K范围内,样品的离子迁移数都大于0.7,并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TiO3 氧离子导电 混合导电 燃料电池 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陶顺衍 陆天长 杨南如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9,共5页
较全面地介绍了混合导电性钙钛矿型致密膜的透氧机理、制备工艺及透氧性能表征的方法等同时。
关键词 混合导电 钙钛矿型 气体分离 膜分离 陶瓷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