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SC和TCSC混合复用的交直流混联线路潜供电弧特性
1
作者 刘洋 何柏娜 +6 位作者 吴硕 孟凡涛 林莘 代维汉 尉元龙 王硕 张东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437-9444,共8页
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高补偿度串补装置广泛投入使用,但线路故障后潜供电流存在高幅值的低频分量,潜供电弧难以自熄。针对此问题,基于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研究了不同布置方式下串补度对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影响,提出了一种固定串补(... 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高补偿度串补装置广泛投入使用,但线路故障后潜供电流存在高幅值的低频分量,潜供电弧难以自熄。针对此问题,基于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研究了不同布置方式下串补度对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影响,提出了一种固定串补(fixed series compensation,FSC)和可控串补(thyristor controlled series compensation,TCSC)混合复用抑制潜供电弧的方法。此外,为满足线路对高补偿度的需求,设计FSC和TCSC混合复用串补度最佳配置方案。结果表明,交直流混联线路采用串补度40%的双平台分散布置方式,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达到最小,燃弧时间最短。高补偿度串补线路TCSC采用串补度10%、20%的配置方案更利于熄弧,提高重合闸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 FSC和TCSC混合复用 潜供电弧 串补度配置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子晶体粗波分—模分混合复用/解复用器 被引量:5
2
作者 季珂 陈鹤鸣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9,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的粗波分-模分混合复用/解复用器,可在光子晶体上实现波分-模分的一体集成.根据时域耦合模理论,该器件采用点缺陷微腔和波长选择反射微腔的结构实现滤波.根据横向耦合模理论,利用非对称平行波导的结构实现模式转... 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的粗波分-模分混合复用/解复用器,可在光子晶体上实现波分-模分的一体集成.根据时域耦合模理论,该器件采用点缺陷微腔和波长选择反射微腔的结构实现滤波.根据横向耦合模理论,利用非对称平行波导的结构实现模式转换.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其性能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器件可以实现1 550nm TE0模、1 570 nm TE0模、1 550 nm TE1模和1 570 nm TE1模四个信道信号的复用和解复用,且具有较低的插入损耗(<0.23 d B)和信道串扰(<-15.21 d B),该器件在CWDM-MDM中有重要作用,对提升城域网的容量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耦合模理论 混合复用/解复用 光子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信道波分-模分-偏振混合复用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叶凡 季珂 陈鹤鸣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4-57,共4页
为了提高光通信系统传输容量,提出了一个新型12信道波分-模分-偏振混合复用系统,将波分复用器与模分复用器组合放置,使系统可以适应波分模分混合复用。12个信道的信号通过少模光纤传输,结合恒模算法对输出信号解复用。应用VPI transmiss... 为了提高光通信系统传输容量,提出了一个新型12信道波分-模分-偏振混合复用系统,将波分复用器与模分复用器组合放置,使系统可以适应波分模分混合复用。12个信道的信号通过少模光纤传输,结合恒模算法对输出信号解复用。应用VPI transmission Maker仿真平台,分析了波长间隔、发射机输出功率和激光器线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信噪比为20 dB,发射机输出功率为0 dBm时,利用2波长6模式,每个模式携带25 Gb/s的数据,在误码率为10-4量级下,实现了25×2×6 Gb/s偏振复用二进制正交振幅调制(PDM-4QAM)信号10 km无中继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模光纤 波分模分混合复用 恒模算法 偏振复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带有模式分离器的微环谐振器的波长-模式混合复用系统
4
作者 韩溪林 章羚璇 +3 位作者 薛锦涛 鲍慎雷 吴锦仪 米磊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3-201,共9页
在微环谐振器耦合区添加模式分离器,提出一种硅光混合集成的波长复用和模式复用的结构,以解决微环谐振器无法进行模式分离的问题。该微环谐振器的品质因子为3 692,3 dB光学带宽为52 GHz,自由光谱范围为1.03 THz,TE_(0)模式产生的串扰为-... 在微环谐振器耦合区添加模式分离器,提出一种硅光混合集成的波长复用和模式复用的结构,以解决微环谐振器无法进行模式分离的问题。该微环谐振器的品质因子为3 692,3 dB光学带宽为52 GHz,自由光谱范围为1.03 THz,TE_(0)模式产生的串扰为-11.0 dB,插入损耗低至-0.66 dB。基于此,提出一个双模式输入的发射-接收的模式复用系统。仿真结果显示该系统可以有效分离TE_(0)和TE_(1)模式,且微环具有波长选择能力。系统复用器和解复用器在C波段可以实现超紧凑的波长/模式复用结构。此外,制造公差从-10 nm到+15 nm内滤出端口有大于1 dB的响应,传输端口有小于-20 dB的响应。该微环结构能够同时实现模式和波长选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光子学 光通信 波分复用 模分复用 混合复用 微环谐振器 模式分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子晶体的2波长×3模式混合复用/解复用器研究
5
作者 刘莲香 陈鹤鸣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32,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的2波长×3模式混合复用/解复用器,该器件由3个组合谐振腔、3个波长选择反射微腔、单模波导、多模波导和锥形渐变耦合波导组成。采用组合谐振腔和波长选择反射微腔的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的2波长×3模式混合复用/解复用器,该器件由3个组合谐振腔、3个波长选择反射微腔、单模波导、多模波导和锥形渐变耦合波导组成。采用组合谐振腔和波长选择反射微腔的结构实现滤波,利用非对称平行波导的结构实现模式转换。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器件可以实现1530 nm TE0模、1530 nm TE1模、1530 nm TE2模、1550 nm TE0模、1550 nm TE1模和1550 nm TE2模6个信道的波分—模分复用和解复用,其插入损耗<0.127 dB,信道串扰<-15.19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 耦合模理论 时域有限差分法 锥形渐变耦合波导 波分—模分混合复用/解复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DM/OCDMA混合系统中一种新型的接收机
6
作者 朱士芬 朱娜 张颖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5,47,共4页
文章针对波分复用/光码分多址(WDM/OCDMA)混合系统中存在窄带干扰(NBI)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用户接收机模型。从理论推导得知,该方案能完全滤除WDM用户间的NBI。同时,仿真结果也验证了系统的误码率(BER)有显著的降低,系统性能得到了... 文章针对波分复用/光码分多址(WDM/OCDMA)混合系统中存在窄带干扰(NBI)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用户接收机模型。从理论推导得知,该方案能完全滤除WDM用户间的NBI。同时,仿真结果也验证了系统的误码率(BER)有显著的降低,系统性能得到了改善,且归一化门限值为0.28时,BER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码分多址 波分复用 波分复用/光码分多址混合系统 窄带干扰 多用户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开关阵列的灵活TWDM-PON系统研究
7
作者 赵翔宇 刘逢清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5,共8页
为了满足接入网日益增长的业务流量需求,解决当前因架构固定、资源维度有限而导致的不同无源光网络之间波长无法灵活分配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发射固定波长的激光器与光开关阵列组合的时分波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结构。在这种新的系统... 为了满足接入网日益增长的业务流量需求,解决当前因架构固定、资源维度有限而导致的不同无源光网络之间波长无法灵活分配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发射固定波长的激光器与光开关阵列组合的时分波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结构。在这种新的系统结构中,下行波长资源被集中化处理,采用在局端配置光开关阵列的方法实现波长在不同网络之间的灵活调度,降低系统总体成本的同时能够用来解决负载平衡、流量“潮汐效应”、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得出该结构与传统无源光网络的兼容性、波长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低成本以及节能的特点。结果表明,在没有色散补偿的情况下,信号可以覆盖30 km的传输距离,同时服务512个用户。该研究可以为典型应用场景下的无源光网络部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时分波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 光开关阵列 波长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ON突发模式AOWC的输入范围扩展方法
8
作者 钱银博 张敏明 +2 位作者 刘德明 邓磊 杨康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共5页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全光波长转换(AOWC)的新型波分/时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HPON)架构,使用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来扩展突发模式全光波长转换模块(BM-AOWCM)的输入动态范围,以满足系统上行2.5 Gbit/s突发信号波长转换应用的要求。分析了...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全光波长转换(AOWC)的新型波分/时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HPON)架构,使用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来扩展突发模式全光波长转换模块(BM-AOWCM)的输入动态范围,以满足系统上行2.5 Gbit/s突发信号波长转换应用的要求。分析了动态范围扩展的原理,并通过仿真进行验证。搭建了测试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误码率为10-9时,动态范围可以由5.5 dB扩展到29.8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波分/时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 突发模式 全光波长转换 动态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网络周界 被引量:9
9
作者 孙志峰 刘德明 +2 位作者 刘海荣 孙琪真 李晓磊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24,45,共3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混合时分/波分复用技术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网络周界。系统基于光纤干涉传感技术,采用Sa-gnac干涉仪作周边警戒单元,结合网络通信中的混合时分/波分复用技术,实现了120个用户单元的联合周边警戒,并可扩容到256户。
关键词 混合时分/波分复用 光纤Sagnac干涉仪 网络周界 传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网络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晓磊 孙琪真 +5 位作者 孙志峰 张海洲 沃江海 张满亮 王梓 刘德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60-1163,共4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该系统借鉴光通信中的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光纤时分和波分混合复用传感侦测技术组建了数字网络型无源传感网络,系统传感单元的最大容量为32×8,有效地扩大了传感范围,实现了多传感单元系统化的集... 设计了一种新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该系统借鉴光通信中的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光纤时分和波分混合复用传感侦测技术组建了数字网络型无源传感网络,系统传感单元的最大容量为32×8,有效地扩大了传感范围,实现了多传感单元系统化的集中管理,在处理算法中采用动态阈值自适应管理,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实时改变阈值。在报警处理中,采用声、光、无线等多种报警技术,避免漏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集成化程度高,能够有效实现多传感单元、多类型入侵事件的有效报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网络 振动传感 萨格奈克 混合波分时分复用传感无源光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通信中HAC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涛 陈善继 陈超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针对可见光通信(VLC)中混合非对称幅度截断光正交频分复用(HACO-OFDM)系统中非视距路径(NLOS)信道会恶化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提出一种用于HAC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案。在该方案中,块状导频仅被添加到奇数子载波,通过联合最小二... 针对可见光通信(VLC)中混合非对称幅度截断光正交频分复用(HACO-OFDM)系统中非视距路径(NLOS)信道会恶化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提出一种用于HAC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案。在该方案中,块状导频仅被添加到奇数子载波,通过联合最小二乘(LS)算法和三次样条插值获得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仿真结果表明,HACO-OFDM系统采用提出的信道估计方案后,显著改善了来自NLOS信道信号的误码性能。本方案实现简单,能够较准确的获取信道状态信息,可以提高NLOS场景下的可见光通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通信 混合非对称幅度截断光正交频分复用 非视距路径 信道估计 最小二乘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时域处理的低复杂度HACO-OFDM系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涛 陈善继 +2 位作者 贾国庆 吴国庆 陈超 《光通信技术》 2021年第1期28-31,共4页
针对计算复杂度高和误码率(BER)受限幅噪声估计精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HACO-OFDM)系统及基于时域处理的接收解调方法,详细介绍了HACO-OFDM系统的组成及其时域信号的结构特点,通过简单的时域信... 针对计算复杂度高和误码率(BER)受限幅噪声估计精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HACO-OFDM)系统及基于时域处理的接收解调方法,详细介绍了HACO-OFDM系统的组成及其时域信号的结构特点,通过简单的时域信号处理实现限幅噪声消除。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显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当限幅噪声估计误差较大时,系统接收机的脉冲幅度调制的离散多音频(PAM-DMT)支路BER性能显著优于传统系统接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 脉冲幅度调制离散多音频 混合不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 计算复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composite action between concrete and cold-formed steel beam
13
作者 S.O.Bamaga M.Md.Tahir +6 位作者 T.C.Tan S.Mohammad N.Yahya A.L.Saleh M.Mustaffar M.H.Osman A.B.A.Rahm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3689-3696,共8页
Cold-formed steel structures are steel structure products constructed from sheets or coils using cold rolling, press brake or bending brake method. These structure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old-formed steel structures are steel structure products constructed from sheets or coils using cold rolling, press brake or bending brake method. These structure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due to their light mass, ductility by economic cold forming operations, favorable strength-to-mass ratio and other factors. The utilization of cold formed steel sections with concrete as composite can hugely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However, the use of cold formed steel members in composite concrete beams has been very limit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developments in composite beam with cold formed steel sections was introduced. It was revealed that employing cold-formed steel channel section to replace reinforcement bars in conventional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cost reduction without reducing strength capacity. The use of composite beam consisting of cold-formed steel open or close box and filled concrete could also reduce construction cost. Lighter composite girder for bridges with cold-formed steel of U section was introduced. Moreover, types of shear connectors to provide composite action between cold-formed steel beam and concrete slab were presented.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etal decking on the behavior of composite beam with cold-formed steel sec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ductile shear connectors were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formed steel BEAM composite shear connection thin-wall composite gir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