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体32磷酸铬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皮肤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瘤 被引量:5
1
作者 刘生 卢献平 +5 位作者 梁九根 蒋宁一 张弘 刘幸光 陈少雄 吴桂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2-567,共6页
【目的】观察胶体32磷酸铬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或/和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638例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或/和混合型血管瘤,共计778个皮损分别接受1~3个疗程32磷酸铬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平... 【目的】观察胶体32磷酸铬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或/和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638例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或/和混合型血管瘤,共计778个皮损分别接受1~3个疗程32磷酸铬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平均注射剂量为(673±275)k Bq/cm2,混合型血管瘤皮损辅助32磷敷贴治疗,根据血管瘤大小及患者年龄评价治疗效果。【结果】①平均疗程1.59个,按瘤体面积判定:1~3个疗程的累计治愈率分别为64.27%、89.08%和96.14%,累计有效率分别为91.90%、97.17%和98.07%。瘤体越小,其治疗效果越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②按患儿年龄判定:1~3个疗程患儿的累计治愈率分别为62.70%、88.25%和94.67%,累计有效率分为别为89.66%、96.08%和98.12%。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各疗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胶体32磷酸铬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是一种治疗小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的方法,值得临床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铬-32 地塞米松 海绵状血管 混合型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混合型血管瘤一例
2
作者 邱乾德 相世峰 +1 位作者 余捷 林达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3-683,共1页
关键词 混合型血管瘤 软组织 股四头肌萎缩 腿肿胀 病例资料 下地行走 右膝关节 慢性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钟淑霞 周俊峰 +4 位作者 王园园 姚蕾 宋洋 闫冬雪 李珊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2-825,共4页
目的:采用"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前对98例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和血常规检查,... 目的:采用"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前对98例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和血常规检查,排除禁忌证后均给予"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从0.5mg·kg-1·d-1逐渐增加至4.0mg·kg-1·d-1,分3次口服,服药前和服药后1和2h监测心率,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等变化及患儿有无相关不良反应,每个月复诊,按4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服药后,98例患儿瘤体均出现不同程度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普茶洛尔剂量增至4.0mg·kg-1·d-1后瘤体性质变化最快。疗效评价,Ⅳ级(优)84例(85.71%),Ⅲ级(好)2例(2.04%),Ⅱ级(中)4例(4.08%),Ⅰ级(差)8例(8.16%)。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深层血管瘤(P<0.05)。74例血管瘤患儿痊愈时间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心率下降5例(5/98,5.10%),嗜睡3例(3/98,3.06%),腹泻7例(7/98,7.14%),食欲不振1例(1/98,1.02%),抽搐2例(2/98,2.04%),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停药后2个月复发4例,继续服药仍然有效。结论:"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疗效明显,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治疗方案 普萘洛尔 混合型血管瘤 深层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