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补给高架索刚柔混合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楠 韦灼彬 +2 位作者 何学军 张世云 任爱娣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9,共5页
在已有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钢索单元之间的球铰进行柔性化,建立了高架索刚柔混合体动力学模型;采用嵌入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海上横向干货补给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高架索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已有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钢索单元之间的球铰进行柔性化,建立了高架索刚柔混合体动力学模型;采用嵌入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海上横向干货补给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高架索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上补给高架索刚柔混合体模型与现有的高架索动力学模型相比,在反映高架索的动力学特性方面更加趋于实际,可以直接应用在工程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横向补给 高架索 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刚柔混合动力学模型 AD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模方式对调车冲击仿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林平 杨忠良 +2 位作者 马卫华 罗世辉 王波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建模方式的仿真模型对调车冲击计算效率和结果的影响,根据C80敞车及MT-2缓冲器参数,建立模拟调车冲击工况的纵向动力学模型A、三维精细化模型B和混合动力学模型C,分析了在不同速度、空重车状态及不同编组方式下的调车冲击... 为了研究不同建模方式的仿真模型对调车冲击计算效率和结果的影响,根据C80敞车及MT-2缓冲器参数,建立模拟调车冲击工况的纵向动力学模型A、三维精细化模型B和混合动力学模型C,分析了在不同速度、空重车状态及不同编组方式下的调车冲击的响应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模型的建模方便性、计算效率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三种模型得到的最大车钩力变化趋势一致,但是结果差异越来越大,在8km/h时仿真差异可达15%,同时空车状态下分析的结果最大差异为8.9%,大于重车状态仿真的2.4%;(2)不同编组方式得到的车钩力时间历程规律类似,在不同车钩位置上比较时最大差异为8%左右;(3)建模方便性上各有难点,但模型A的数据库在界面调用更为方便,且在计算时间上远远小于其他两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挂建模 调车冲击 纵向动力学模型 精细化模型 混合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对日定向装置半物理试验台关键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明洋 贺云 +1 位作者 徐志刚 白鑫林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603,共8页
为有效模拟空间站对日定向装置驱动性能受柔性太阳翼的扰动,验证对日定向装置驱动控制性能,采用半物理试验技术对对日定向装置进行地面试验考核。设计超高刚度及运动误差无附加力自适应的半物理试验台,对支撑连接机构和加载单元进行有... 为有效模拟空间站对日定向装置驱动性能受柔性太阳翼的扰动,验证对日定向装置驱动控制性能,采用半物理试验技术对对日定向装置进行地面试验考核。设计超高刚度及运动误差无附加力自适应的半物理试验台,对支撑连接机构和加载单元进行有限元分析与刚度测试;建立大尺度柔性太阳翼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Wilson θ法进行动力学模型的实时数值求解;运用跟踪微分法对对日定向装置低速运行下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估计;最后通过对半物理试验台的响应精度、加载有效性进行仿真和试验考核,结果表明试验台加载力矩幅值为0~85 Nm、频率为0.01~3 Hz时,绝对精度优于0.85 Nm,相对精度优于1%,从而验证了半物理试验台对太阳翼扰动载荷模拟的真实有效性,可实现对日定向装置的性能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日定向装置 半物理仿真 角加速度估计 大型柔性电池帆板 刚柔混合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novel hybrid brattice for improved dust control in underground mining faces: A computational study 被引量:8
4
作者 Kurnia Jundika C. Sasmito Agus P. +1 位作者 Hassani Ferri P. Mujumdar Arun 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537-543,共7页
A proper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dust dispersion is essential to ensure safe and productive underground working environment. Brattice installation to direct the flow from main shaft to the mining face was found to b... A proper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dust dispersion is essential to ensure safe and productive underground working environment. Brattice installation to direct the flow from main shaft to the mining face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disperse dust particle away from the mining face. However,it limits the movement and disturb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mining fleets and operators at the tunnel. This study proposes a hybrid brattice system- a combination of a physical brattice together with suitable and flexible directed and located air curtains- to mitigate dust dispersion from the mining face and reduce dust concentration to a safe level for the working operators. A validated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model utilizing Eulerian–Lagrangian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track the dispersion of dust particle. Several possible hybrid brattice scenarios are evaluat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improve dust management in underground min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mplementation of hybrid brattice is beneficial for the mining operation: up to three times lower dust concentration is achieved as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physical brattice without air curt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dispersion Hybrid brattice Underground mine Venti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