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的输沙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郑腾辉 邢媛媛 +2 位作者 何凯旋 滕飞 李光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8,共8页
【目的】针对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过程输沙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雨滴击溅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土娄土、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供试土壤,在不同雨滴直径(直径2.22,2.68和3.04mm)、不同坡... 【目的】针对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过程输沙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雨滴击溅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土娄土、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供试土壤,在不同雨滴直径(直径2.22,2.68和3.04mm)、不同坡度(0°,2°和4°)和薄层水流厚度(0,2,4和6mm)条件下,分析单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与水层厚度的关系;多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与薄层水流厚度的关系,分别对二者关系进行拟合;同时,对于多雨滴击溅时,不同薄层水流厚度下黄绵土泥沙溅蚀量和雨滴动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单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随水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且雨滴直径越大其扰动水层厚度越大,当雨滴直径由2.22mm增加到3.04mm时,平均扰动水层厚度由10mm增加到14.67mm。多雨滴击溅时,在相同的坡度(0°~4°),不同土壤和雨滴直径下,随薄层水流厚度的增加,泥沙溅蚀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当薄层水流厚度相同时,随雨滴直径的增加,泥沙溅蚀量呈增大趋势。当雨滴动能不变时,泥沙溅蚀量随着薄层水流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薄层水流厚度一定时,泥沙溅蚀量随雨滴动能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建立了单雨滴击溅和多雨滴击溅条件下扰动水层厚度关与泥沙溅蚀量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薄层水流 混合侵蚀 雨滴动能 雨滴击溅 输沙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侵蚀和冻融循环条件下混凝土力学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松波 万旭升 +3 位作者 杨婷婷 颜梦宇 刘力 钟昌茂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3-500,共8页
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和冻融循环条件下易破坏,引发基础承载力下降。为了研究寒区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的劣化机制,进行混凝土在硫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的冻融循环试验,循环次数分别为0、10、20、30、40、50次;其次测量了冻融循环后混凝... 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和冻融循环条件下易破坏,引发基础承载力下降。为了研究寒区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的劣化机制,进行混凝土在硫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的冻融循环试验,循环次数分别为0、10、20、30、40、50次;其次测量了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并结合X射线衍射试验,分析了侵蚀后混凝土内部物质的变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冻融前后的弹性模量及质量变化,计算了损伤变量和质量损失率变化,研究了冻融循环下的混凝土损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混凝土力学性能大幅度弱化,内部损伤越严重,表面剥落越严重;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均大幅度降低,质量损失率与损伤变量均增大。混凝土内部发生了物理反应(芒硝的生成)和化学反应(石膏和钙矾石的生成),共同造成了混凝土内部结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侵蚀 半浸泡 冻融循环 硫酸盐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侵蚀环境与冻融交替作用下引气混凝土性能劣化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煜 叶英华 +1 位作者 袭杰 张健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20,共3页
以质量分数为3%氯化钠+0.34%硫酸镁配制的海水作为侵蚀液体,对引气混凝土试件进行海水浸泡与冻融循环交替作用试验,并分别测定经历102次、201次和300次冻融循环后试件的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等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 以质量分数为3%氯化钠+0.34%硫酸镁配制的海水作为侵蚀液体,对引气混凝土试件进行海水浸泡与冻融循环交替作用试验,并分别测定经历102次、201次和300次冻融循环后试件的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等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多,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无明显变化,而抗压强度大幅降低。当冻融循环为300次时,质量损失率达0.28%,相对动弹性模量为100.21%,抗压强度下降了1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气混凝土 冻融循环 混合侵蚀 性能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承载钢筋混凝土梁的冻融循环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刁波 孙洋 叶英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5-790,共6页
通过实验室内快速冻融试验,研究钢筋混凝土梁承受不同持续荷载、耦合冻融循环及NaCl和Na2SO4混合侵蚀溶液交替作用下梁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持续荷载明显加速了钢筋混凝土梁的劣化速度,梁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都随持续荷载的增加... 通过实验室内快速冻融试验,研究钢筋混凝土梁承受不同持续荷载、耦合冻融循环及NaCl和Na2SO4混合侵蚀溶液交替作用下梁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持续荷载明显加速了钢筋混凝土梁的劣化速度,梁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都随持续荷载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该特性与素混凝土在冻融和侵蚀环境下的特性不同,后者强度降低但极限变形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混合侵蚀环境 钢筋混凝土梁 持续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山岛北端早白垩世复理石中的滑塌断崖 被引量:12
5
作者 董晓朋 吕洪波 +3 位作者 张星 张海春 王俊 张素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1-779,共9页
山东灵山岛北端背来石附近复理石为下白垩统灵山岛组(K1lsd)上段,笔者等在其野外露头上发现了海底滑塌侵蚀区的代表性构造——滑塌断崖。据野外观察,背来石附近复理石以含砾粗砂岩夹泥质粉砂岩为主,偶夹砾岩层。滑塌陡崖一般发育在事件... 山东灵山岛北端背来石附近复理石为下白垩统灵山岛组(K1lsd)上段,笔者等在其野外露头上发现了海底滑塌侵蚀区的代表性构造——滑塌断崖。据野外观察,背来石附近复理石以含砾粗砂岩夹泥质粉砂岩为主,偶夹砾岩层。滑塌陡崖一般发育在事件沉积层——粗砂岩或含砾粗砂岩中,断面呈上凹的弧形,上覆继承性沉积了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滑塌褶皱、震动液化脉等事件沉积普遍发育,说明灵山岛组沉积时地震频发。根据滑塌褶皱枢纽、轴面以及滑塌断崖产状判断滑塌方向有两个:主要为SW→NE,部分为S→N。滑塌断崖的发育揭示了:随着盆地的收缩变浅,灵山岛地区由纯粹的滑塌堆积区逐渐转变为滑塌侵蚀—堆积混合区,灵山岛组上段砂泥比增大且含大量片麻岩和石英岩砾石,说明沉积区更接近陆缘,盆地处于残余洋盆发育的晚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青岛灵山岛 灵山岛组(K1lsd) 滑塌断崖 滑塌侵蚀—堆积混合 残余盆地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