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接头抗弯性能试验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铨彪 陈刚 +2 位作者 贺景峰 龚顺风 肖志斌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00-1308,共9页
为了提高混凝土预制方桩的连接性能,重新设计了桩身的连接接头.通过对3种常用桩型共9根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接头试件进行足尺度抗弯性能试验,研究方桩连接接头的抗弯承载力、变形延性及破坏特征等.结果表明:方桩接头试件破坏时,桩身... 为了提高混凝土预制方桩的连接性能,重新设计了桩身的连接接头.通过对3种常用桩型共9根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接头试件进行足尺度抗弯性能试验,研究方桩连接接头的抗弯承载力、变形延性及破坏特征等.结果表明:方桩接头试件破坏时,桩身混凝土裂缝分布紧密,裂缝竖向发展分叉较多,部分裂缝相互交错;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接头试件的极限抗弯承载力试验值远大于桩身极限抗弯承载力规范公式的计算值,且都大于50%以上;方桩接头试件破坏形式主要有两种:桩身正截面抗弯破坏和端板与桩身连接破坏,发生桩身正截面抗弯破坏的接头试件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配筋 混凝土 预制 接头 抗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抗弯性能试验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铨彪 陈刚 +1 位作者 贺景峰 龚顺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68-1776,共9页
为解决普通混凝土预制方桩抗裂性能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力低和变形延性差的现状,创新研发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通过3种常用桩型9根方桩试件足尺度抗弯性能试验,研究预应力和非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方桩在抗裂性能、抗弯承载力... 为解决普通混凝土预制方桩抗裂性能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力低和变形延性差的现状,创新研发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通过3种常用桩型9根方桩试件足尺度抗弯性能试验,研究预应力和非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方桩在抗裂性能、抗弯承载力、变形延性及破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施加预应力显著提高了方桩的抗裂性能,桩身混凝土裂缝分布范围小且更均匀,裂缝数目更少,开裂弯矩更大;方桩试件的极限抗弯承载力试验值远大于规范公式计算值,施加预应力比未施加预应力方桩试件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减小15%左右,变形延性降低约30%;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试件的破坏形式如下:受拉区非预应力钢筋首先屈服,受拉区预应力钢筋被拉断,最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配筋 混凝土 预制 抗弯性能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承载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陶景晖 梁书亭 +2 位作者 樊有维 张永乐 陶茂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3-700,共8页
某高层建筑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开挖后,进行了多项原位载荷试验以及桩、土应力测试;在建造过程中,进行了沉降观测,并对复合地基应力变化做了跟踪测试。基于试验数据,对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荷载分担特性、桩身应力分布特征、... 某高层建筑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开挖后,进行了多项原位载荷试验以及桩、土应力测试;在建造过程中,进行了沉降观测,并对复合地基应力变化做了跟踪测试。基于试验数据,对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荷载分担特性、桩身应力分布特征、基础沉降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桩底后注浆工艺对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具有高承载力和低变形的性能;非挤土成桩工艺增强体,对桩间土也具有加固效果;采用桩底后注浆工艺,可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减小变形,加固效果在高荷载水平下较好;基础底板及上部结构刚度对桩的不均匀受力具有一定的调整能力。提出了根据荷载和地基反力分布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变刚度调平措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大荷载 混凝土 刚性复合地基 原位试验 土应力比 后注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变形破坏模式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俊杰 王薇 +2 位作者 苏谦 李婷 王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53-1661,共9页
为了分析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变形特征和失稳破坏机制,建立了3组不同桩间距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离心试验模型及其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在路堤填土自重、轨道和车辆荷载作用下,改变桩间距对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 为了分析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变形特征和失稳破坏机制,建立了3组不同桩间距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离心试验模型及其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在路堤填土自重、轨道和车辆荷载作用下,改变桩间距对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变形、桩体应变、加筋垫层和桩体破坏模式具有显著的影响;当桩间距不大于4倍桩径时,加筋垫层整体基本保持完好,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能逐渐趋于稳定,而桩间距达到6倍桩径后,桩顶刺穿加筋垫层,加筋垫层对桩土变形协调和传递荷载作用失效,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持续增大;当桩间距达到4倍桩径时,素混凝土桩最大应变值发生随上部荷载的增大反而减小的突变现象,最靠近坡脚的素混凝土桩最先产生弯曲破坏而不是剪切破坏,当桩间距增大至6倍桩径时,桩体弯曲破坏逐渐往路堤中心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混凝土 加筋垫层 变形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堤荷载下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性状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曾开华 俞建霖 龚晓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前在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设计中仍沿用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设计理论,因而造成实测值与设计值相差甚远.本文通过某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进行的现场试验,对路堤柔性基础下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测试的项目包... 目前在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设计中仍沿用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设计理论,因而造成实测值与设计值相差甚远.本文通过某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进行的现场试验,对路堤柔性基础下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测试的项目包括桩土应力、桩土表面沉降、分层沉降、侧向变形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柔性基础下这种复合地基可发挥桩间土的承载能力,其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大;另外,实测的沉降量比按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理论计算的沉降量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 低强度混凝土 复合地基 柔性基础 软土地基 沉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高明军 左威龙 +1 位作者 李净一 沈文纲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0,共4页
针对素混凝土桩在施工中振动沉管及回旋钻机成孔施工工艺的不足之处,采用了回旋切土工艺成孔的素混凝土桩.阐述了该工艺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了其优势及不足,并介绍了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软土地基时采用的沉降控制的设计计算... 针对素混凝土桩在施工中振动沉管及回旋钻机成孔施工工艺的不足之处,采用了回旋切土工艺成孔的素混凝土桩.阐述了该工艺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了其优势及不足,并介绍了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软土地基时采用的沉降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结合静载荷试验以及现场表面沉降监测,验证了回旋切土工艺成孔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软土地基的效果,表明对该类工程地质软土地基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回旋切土 复合地基 静载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6
7
作者 杜广印 蔡俊 +2 位作者 孙长申 夏涵 章定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4-821,共8页
为研究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采用模型试验获得了分级加载过程中的沉降、桩土应力比、桩身侧摩阻力和孔压消散规律.结果表明,骨料粒径为3~5 mm、孔隙率为30%的透水混凝土模型桩可以兼顾强度和透水性.处理饱和粉土地基时,相比... 为研究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采用模型试验获得了分级加载过程中的沉降、桩土应力比、桩身侧摩阻力和孔压消散规律.结果表明,骨料粒径为3~5 mm、孔隙率为30%的透水混凝土模型桩可以兼顾强度和透水性.处理饱和粉土地基时,相比不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使固结时间缩短30.3%,侧摩阻力平均提升0.12 kPa,并降低了荷载引起的超孔压峰值.水平方向越靠近桩体,透水混凝土桩的排水减压作用越明显.对比不同深度的超孔压峰值,靠近桩体时,透水混凝土桩对上部地基的排水减压效果较好,而远离桩体时,透水混凝土桩对下部地基的排水减压效果较好.透水混凝土桩可以快速提高桩周土体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复合地基 承载特性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堤下复合地基素混凝土桩受力特征和破坏机理 被引量:6
8
作者 黄俊杰 石晓娜 +2 位作者 苏谦 王薇 王武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5-952,988,共9页
为了合理分析软土地区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基于离心模型试验和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桩间距条件下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体的受力特征,引入桩体破坏逐一退出机制,分析了桩体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路堤自重和列车荷载作... 为了合理分析软土地区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基于离心模型试验和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桩间距条件下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体的受力特征,引入桩体破坏逐一退出机制,分析了桩体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路堤自重和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堤下复合地基素混凝土桩受力特征和破坏模式具有显著的桩间距效应,当桩间距分别增大至4倍和6倍桩径时,最靠近坡脚的第1列与第1、2列素混凝土桩分别产生了断桩破坏;在桩间距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素混凝土桩最大弯矩和剪力均逐渐增大;施加列车荷载后,桩体最大弯矩和剪力往路基坡脚方向呈逐渐增大的规律,桩间距由3倍增大至6倍桩径时,靠近坡脚的桩体最大弯矩由172.9 kN m增大至601.0 kN m,大于桩体标定极限弯矩值,剪力由89.4 kN增大至249.1 kN,小于桩体标定极限剪力值,表明离心模型试验中素混凝土桩产生弯曲破坏而不是剪切、受压和受拉破坏,最靠近坡脚的桩最先发生弯曲破坏,随后往路基中心方向呈逐一弯曲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混凝土 受力特征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砂石桩固结的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 被引量:4
9
作者 石北啸 杨燕伟 +1 位作者 谢荣星 吴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35-2840,2856,共7页
考虑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中砂石桩的环形排水通道、砂石桩体内的径、竖向渗流和土体施工扰动,并采用桩土共同分担荷载的初始条件,得到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固结问题的控制方程,给出了控制方程的解答;并分别给出了复合地基按应... 考虑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中砂石桩的环形排水通道、砂石桩体内的径、竖向渗流和土体施工扰动,并采用桩土共同分担荷载的初始条件,得到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固结问题的控制方程,给出了控制方程的解答;并分别给出了复合地基按应力和按变形定义的总平均固结度,分析了砂石桩桩体渗透系数、芯桩与砂石桩直径比对地基固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按应力定义的固结度与按变形定义的固结度表达式不同;地基的固结随着砂石桩桩体渗透系数增加而加快;砂石桩直径一定的情况下,固结速率随芯桩直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对本文解和以往的两种解做了比较,与以往解相比本文解能够同时考虑环形通道和桩土荷载分担,给出的固结度介于以往的两种解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芯砂石复合地基 径向渗流 固结 环形排水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凤池 翟华 +2 位作者 吕毅兰 燕晓 刘涛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8年第4期533-536,共4页
目的为了研究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方法采用模型试验,测定了不同褥垫层厚度、不同上部荷载等情况下,增强体水平位移和褥垫层水平破坏荷载.结果当竖向压力为200 kPa时,随着桩身入土深度的增加,桩身水平变形在... 目的为了研究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方法采用模型试验,测定了不同褥垫层厚度、不同上部荷载等情况下,增强体水平位移和褥垫层水平破坏荷载.结果当竖向压力为200 kPa时,随着桩身入土深度的增加,桩身水平变形在逐渐减小,桩底位移与水平加载方向相反;随着褥垫层厚度增加,桩身水平位移减小;当褥垫层厚度为200 mm时,桩身水平位移随竖向荷载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水平荷载作用下,褥垫层厚度和上部荷载是影响增强体水平位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褥垫层达到破坏荷载时,上部结构在褥垫层处产生滑移,据此初步建立了上部结构在滑移状态下的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复合地基 水平荷载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汉龙 张波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77-2080,2086,共5页
桩土应力比是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中一个重要参数。基于盐―通高速公路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褥垫层模量和厚度、桩体模量、桩长、基础刚度等影响因素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 桩土应力比是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中一个重要参数。基于盐―通高速公路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褥垫层模量和厚度、桩体模量、桩长、基础刚度等影响因素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褥垫层模量增大或厚度减小导致桩土应力比增大,桩体模量、桩长和基础刚度的增加可使桩土应力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PCC) 复合地基 数值模拟 土应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堤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抗桩体弯折破坏地梁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强 马宏飞 +2 位作者 王腾飞 张良 蒋良潍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44-3155,共12页
采用能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张拉裂缝的Mohr-T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方法,开展混凝土桩-地梁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三维数值仿真,分析地梁对混凝土桩弯折破坏的抑制效应,讨论混凝土强度及桩体嵌入深度对路堤下混凝土桩-地梁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规... 采用能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张拉裂缝的Mohr-T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方法,开展混凝土桩-地梁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三维数值仿真,分析地梁对混凝土桩弯折破坏的抑制效应,讨论混凝土强度及桩体嵌入深度对路堤下混凝土桩-地梁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路堤荷载引起复合地基产生不均匀侧向变形,处于路堤坡脚附近的混凝土桩抗弯能力较弱,故率先发生断裂,断桩局部位置产生应力转移,引发邻近的混凝土桩逐根发生断裂,是复合地基主要的失稳破坏模式;桩顶设置地梁可联结混凝土桩群,能有效加强混凝土桩的水平抗弯刚度,提高复合地基的抗横向变形能力,大幅削减复合地基整体的侧向位移,增大桩体轴向压力,减小桩身弯矩,降低桩体截面弯拉应力和桩间土附加应力,从而强化桩体的抗弯能力,继而提高混凝土桩-地梁复合地基整体稳定性。此外,地梁对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破坏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复合地基 弯折破坏 路堤荷载 地梁效应 Mohr-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预制桩帽模拟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涂永明 张继文 +1 位作者 童小东 曾俊铖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1-82,85,共3页
对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新型预制圆板桩帽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为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桩帽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速铁路 CFG 复合地基 预制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土桩与素混凝土桩多元复合地基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阎风翔 巩天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3-227,共5页
通过模型载荷试验对灰土桩与素混凝土桩多元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在150 cm×100 cm×100 cm的模型箱中进行,载荷试验分为填土地基、灰土桩复合地基、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灰土桩与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4桩型)、... 通过模型载荷试验对灰土桩与素混凝土桩多元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在150 cm×100 cm×100 cm的模型箱中进行,载荷试验分为填土地基、灰土桩复合地基、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灰土桩与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4桩型)、灰土桩与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9桩型)五种类型.试验采用50 mm百分表进行沉降的量测,在桩顶和桩间土顶面放置土压力盒对内力量测.通过对比五种类型地基的荷载试验结果,分析复合地基中各个元素的应力分担情况,探讨多元复合地基的工作特性和设计公式.分析表明:多元复合地基的工作性能不仅与桩和桩间土的性质有关,还和基础的刚度有关.灰土桩与素混凝土桩多元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公式fspk=m1A1Ra1/Ap1+β[1-m1-m2(n-1)]fsk中参数A1建议取为0.7~1,参数β建议取为0.5 ~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土 混凝土 多元复合地基 试验研究 土应力比 承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丹 王吉霖 +1 位作者 谭玄 汪洪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8-123,共6页
为了探讨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基础在软土地基中的受力特征,以及褥垫层的移动趋势,进行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通过监测分级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沉降和桩顶、桩底以及桩间土不同位置的应力... 为了探讨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基础在软土地基中的受力特征,以及褥垫层的移动趋势,进行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通过监测分级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沉降和桩顶、桩底以及桩间土不同位置的应力分布的变化来探讨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对桩顶平面处A桩周围土层表面埋设标志物,分析了褥垫层材料的移动态势和桩间土体的沉降量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加载初期是由桩来承担大部分上部荷载;由于褥垫层的调节作用,桩顶面处的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比值有所减小直到趋于稳定。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曲线(P-S曲线)为缓变型;褥垫层向群桩所围成几何图形的中心移动,桩周土的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都以桩为中心呈现由近及远不断减少的趋势。研究结果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 复合地基 土应力比 P-S曲线 褥垫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志 王贤能 +1 位作者 胡岱文 代军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46-50,共5页
通过两组试验得到了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分布的一些规律。在试验荷载范围内,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实测最大荷载下桩土应力比大多在9~13之间,桩的荷载分担比可达0.7以上。试验证明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高、沉... 通过两组试验得到了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分布的一些规律。在试验荷载范围内,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实测最大荷载下桩土应力比大多在9~13之间,桩的荷载分担比可达0.7以上。试验证明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变形小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混凝土 应力比 荷载分担比 沉降变形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混凝土桩基承载特性研究
17
作者 朱小伟 丁辰 +4 位作者 薛凯喜 易光胜 周朝慧 韩凯敏 李明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9-392,共14页
砂石骨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然而砂石资源短缺与建筑领域大规模扩张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升级。在我国“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将西北地区丰富的风积沙、卵石资源应用到桩基骨料当中,是工程领域实现绿色环保、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基于前... 砂石骨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然而砂石资源短缺与建筑领域大规模扩张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升级。在我国“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将西北地区丰富的风积沙、卵石资源应用到桩基骨料当中,是工程领域实现绿色环保、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基于前期试验得到的新型卵石-风积沙混凝土配合比浇筑混凝土模型桩,再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新型卵石-风积沙混凝土桩与土复合之后的承载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优化配比后的卵石-风积沙混凝土能较好地满足复合地基的强度要求;增加桩长,减小桩径和桩间距,有助于减小地基的沉降量;在400 kPa加载作用下,桩的长度提升至一倍,地基总沉降量减小89%,在桩径和桩间距减小的工况对比可知,沉降量分别减小24%和36.4%。对于桩身应力,提高桩长、桩径,减小桩距,应力均表现出变大的趋势;对于桩土应力,提高桩长、桩径,减小桩距,地基土均表现出应力水平有所降低;对于桩土应力比,桩长越长桩土应力比越大。研究成果可以为卵石和风积沙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卵石-风积沙混凝土 模型试验 砂石资源 湿陷性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试验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娄国充 方纳新 《铁道标准设计》 2004年第1期68-70,共3页
结合具体软土地基处理工程进行现场测试 。
关键词 粉煤灰混凝土 复合地基 原位测试 土应力比 承载特性 建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继之皓 蔡璟珞 梁仁旺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0-43,47,共5页
在试验室内开展了一系列混凝土长短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荷物理模型试验,并对复合地基的荷载分担特性、桩体的端阻和侧阻的发挥程度等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说明:随着长桩桩长的增加,长桩的荷载分担比不断提高,短桩的荷载分担比变化... 在试验室内开展了一系列混凝土长短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荷物理模型试验,并对复合地基的荷载分担特性、桩体的端阻和侧阻的发挥程度等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说明:随着长桩桩长的增加,长桩的荷载分担比不断提高,短桩的荷载分担比变化幅度不大,桩间土的荷载分担比有所下降;随着桩中心距的扩大,长桩和短桩的荷载分担比均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桩间土的荷载分担比上升;随着荷载的增大,侧阻和端阻发生了重新分配,桩端阻力发挥水平越来越高,桩侧阻力分担减小,且长桩愈短,桩端阻力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长短复合地基 荷载分担比 端阻 侧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及计算理论 被引量:6
20
作者 黎洪磊 王志佳 +1 位作者 何旭 李胜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099-7108,共10页
利用再生混凝土骨料替代包裹碎石桩中的天然碎石骨料,形成一种新型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通过开展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了长径比、包裹长度、包裹刚度和面积置换率对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的影响,并基于试... 利用再生混凝土骨料替代包裹碎石桩中的天然碎石骨料,形成一种新型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通过开展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了长径比、包裹长度、包裹刚度和面积置换率对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的影响,并基于试验结果对该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理论进行了推导。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能明显提高被加固土体的承载特性;在进行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设计时,单桩长径比宜为6~7,桩径宜为800~1200 mm,土工材料包裹长度宜为5~6倍桩径,包裹材料刚度宜为1000~4500 kN/m,桩间距最优置换率宜选取在0.1~0.2;桩体底端与顶端应力之比随承压板顶面位移的增大逐渐稳定在15%~20%;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侧土压力由桩顶向下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最大应力出现在距桩顶约300 mm(3d,d为桩径)深度处。根据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桩、土和土工包裹材料的变形协调原理,及桩体的鼓胀变形特性对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所得结论可为该新型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土工材料 包裹 复合地基 承载特性 地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