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关虓 张源 +2 位作者 孙甲 邱继生 李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5,共7页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果优于再生混凝土粉,且掺入合理的再生复合微粉会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各组相显微硬度关系为:骨料相>砂浆相>界面过渡区相,且界面过渡区厚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界面过渡区厚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显著,呈线性负相关,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高。界面过渡区厚度能准确地表征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宏观性能变化规律,当再生混凝土粉/再生砖粉为2∶8时,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C30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 劈裂抗拉强度 显微硬度 界面过渡区 灰色关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理论的装配式高延性再生微粉混凝土结构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于晓涵 李秀领 +2 位作者 马锐 孙昊东 苏振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85-91,共7页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与新型绿色建材环境影响评估是研究建筑业减碳路径的重要内容。本工作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理论构建含再生循环过程的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提出了符合绿色建材生产方式的环境影响评估公...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与新型绿色建材环境影响评估是研究建筑业减碳路径的重要内容。本工作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理论构建含再生循环过程的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提出了符合绿色建材生产方式的环境影响评估公式,并运用排放因子法定量计算高延性再生微粉混凝土(High Ductility Recycled Powder Concrete,HDRPC)结构物化阶段的碳排放以及相较于C30混凝土结构全生命周期的减碳量。经计算得出1 m 3的HDRPC与C30混凝土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104 kgCO_(2)e/(MPa·a)和0.193 kgCO_(2)e/(MPa·a),证明了应用HDRPC相较于C30混凝土具有更好的环境效益;当HDRPC回收率取零时,基于核算案例的HDRPC结构仍可比C30混凝土结构节约31.86 kgCO_(2)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高延性再生微粉混凝土(HDRPC) 碳排放 全生命周期评价(L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延性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拉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强 李秀领 +4 位作者 王帅 杨冠杰 王健 吕相蓉 尚文涛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为了实现建筑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以再生微粉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VA纤维掺量、水胶比、砂胶比、再生微粉替代率、减水剂掺量对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拉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表明,水胶比是影响高延性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最主要因素,随... 为了实现建筑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以再生微粉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VA纤维掺量、水胶比、砂胶比、再生微粉替代率、减水剂掺量对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拉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表明,水胶比是影响高延性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抗拉强度逐渐降低;PVA纤维掺量是影响抗拉强度的次要因素,当PVA纤维掺量为1.5%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随后随PVA纤维掺量而降低;再生微粉掺量在25%时抗拉强度达到峰值,如果掺量继续增加,抗拉强度将下降。适量的再生微粉可以改善高延性再生微粉混凝土的应变硬化性能,因此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延性 再生微粉混凝土 水胶比 PVA纤维 抗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的再生微粉混凝土工作性及抗压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强 李秀领 +4 位作者 王帅 杨冠杰 王健 吕相蓉 尚文涛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2,共4页
以再生微粉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VA纤维掺量、水胶比、砂胶比、再生微粉替代率、减水剂掺量等因素对再生微粉混凝土工作性及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PVA掺量、再生微粉掺量增加,拌合物流动度降低;当水胶比为0.24和0.28时拌... 以再生微粉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VA纤维掺量、水胶比、砂胶比、再生微粉替代率、减水剂掺量等因素对再生微粉混凝土工作性及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PVA掺量、再生微粉掺量增加,拌合物流动度降低;当水胶比为0.24和0.28时拌合物保水性较好;再生微粉吸水率较高,使得流动性降低,即使添加过量减水剂也会出现泌水现象;各因素对再生微粉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是水胶比>减水剂>再生微粉掺量>砂胶比>PVA纤维掺量;再生微粉掺量在25%时试件抗压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纤维 再生微粉混凝土 工作性 抗压强度 水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剂对再生混凝土微粉砂浆水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润清 宋海 +1 位作者 杨元全 满朝舜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2-216,共5页
再生混凝土微粉活性相对较低,导致其回收再利用率不高,通过碱激发可以很好地提升再生混凝土微粉活性,实现再生混凝土微粉高附加值利用。以再生混凝土微粉部分替代水泥作为胶凝粉料,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水玻璃溶液为碱激发剂,通过激... 再生混凝土微粉活性相对较低,导致其回收再利用率不高,通过碱激发可以很好地提升再生混凝土微粉活性,实现再生混凝土微粉高附加值利用。以再生混凝土微粉部分替代水泥作为胶凝粉料,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水玻璃溶液为碱激发剂,通过激发作用后对再生砂浆做抗压强度、XRD、水化放热以及热重分析测试,研究了3种不同激发剂对再生砂浆水化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氢氧化钙能显著提高再生砂浆的强度和水化放热速率,加快水化过程中两个放热峰出现的速度,且在早期水化过程中,C-S-H凝胶和水化产物氢氧化钙的量最多,其激发效果最好,水玻璃溶液次之,氢氧化钠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微粉 活性 抗压强度 水化放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干湿循环下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的劣化机理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超 姚羿舟 +1 位作者 刘化威 胡天峰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8-1135,共8页
将再生砖粉和再生混凝土粉混合组成再生复合微粉,取代部分水泥制备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对其进行干湿循环下硫酸盐侵蚀试验和微观结构表征,并基于其微观结构演化过程建立了SO^(2-)_(4)侵蚀模型,揭示了硫酸盐侵蚀下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的... 将再生砖粉和再生混凝土粉混合组成再生复合微粉,取代部分水泥制备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对其进行干湿循环下硫酸盐侵蚀试验和微观结构表征,并基于其微观结构演化过程建立了SO^(2-)_(4)侵蚀模型,揭示了硫酸盐侵蚀下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损失率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且随着再生复合微粉取代率的增加,其变化幅度增大;低取代率的再生复合微粉较好地发挥了填充效应和成核作用,促进水泥水化,但其多孔性的初始缺陷提供了大量侵蚀通道,并造成孔隙内部压力分布不均,导致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加速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 硫酸盐侵蚀 干湿循环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微粉活化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 梁亮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5-108,113,共5页
废弃混凝土微粉组成复杂,活性低。为实现其再生利用,采用机械力活化、热活化、微波活化、化学激发的方式,制备再生混凝土微粉,测试水泥-再生混凝土微粉体系净浆3 d、7 d、28 d抗压强度,并通过SEM观测其硬化体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单... 废弃混凝土微粉组成复杂,活性低。为实现其再生利用,采用机械力活化、热活化、微波活化、化学激发的方式,制备再生混凝土微粉,测试水泥-再生混凝土微粉体系净浆3 d、7 d、28 d抗压强度,并通过SEM观测其硬化体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机械力活化无法有效提升再生混凝土微粉活性。随热活化温度提高,水泥-再生混凝土微粉体系3 d、7 d抗压强度逐渐降低,而28 d强度先增加后降低。随微波活化时间的增加,水泥-再生混凝土微粉体系3 d、7 d抗压强度变化不规律,但28 d抗压强度逐渐提高。热活化后的再生混凝土微粉反应生成较多的AFt相,而微波活化后再生混凝土微粉反应生成较多凝胶体。掺入Ca(OH)_(2),对采用机械力-微波活化微粉的水泥-再生混凝土微粉体系28 d抗压强度有提高作用。结果表明:比表面积为395.2 m^(2)/kg的再生混凝土微粉,微波活化20 min,掺加胶凝材料总量2%的Ca(OH)_(2),活性优于Ⅱ级粉煤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微粉 活化 微波 煅烧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处理对再生微粉吸附Pb^(2+)行为与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开元 萧圳坡 +3 位作者 寇世聪 王耀城 占宝剑 邢锋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0-1426,共7页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含铅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给水体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本研究采用经碳化处理的再生混凝土微粉(CRCF)作为吸附剂,针对硝酸铅配制的铅污染溶液开展吸附试验,并测试分析了吸附剂的物相、微观结构和稳定性。研究表明,CRCF...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含铅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给水体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本研究采用经碳化处理的再生混凝土微粉(CRCF)作为吸附剂,针对硝酸铅配制的铅污染溶液开展吸附试验,并测试分析了吸附剂的物相、微观结构和稳定性。研究表明,CRCF对Pb^(2+)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24 h后可达到93.1%(质量分数,下同)的去除率;CRCF对Pb^(2+)的吸附稳定性较高,吸附后仅有极少量的Pb^(2+)浸出;吸附反应中,Pb^(2+)静电吸附在CRCF表面,与CRCF发生离子交换并在表面形成碳酸盐沉淀,最终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固定在CRCF中;CRCF可作为一种低成本的Pb^(2+)高效吸附剂,可有效应用于含铅废水的治理,实现废物资源化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 再生混凝土微粉 吸附 Pb^(2+)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微粉基本性能及胶砂强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海进 耿欧 赵桂云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77,共4页
测试了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后得到的再生微粉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成分;将再生微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研究了再生微粉取代率对水泥胶砂试件抗折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以Ca(OH)2和Na2Si O3·9H2O作为激发剂,研究了其对再生微... 测试了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后得到的再生微粉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成分;将再生微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研究了再生微粉取代率对水泥胶砂试件抗折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以Ca(OH)2和Na2Si O3·9H2O作为激发剂,研究了其对再生微粉活性的激发效果。试验表明:研磨处理后的再生微粉平均粒径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平均粒径相差不大;再生微粉的化学成分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化学成分很接近;再生微粉水泥胶砂抗折和抗压强度均随着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而减小,Ca(OH)2和Na2Si O3·9H2O两种激发剂均能激发再生微粉的活性,提高再生微粉水泥胶砂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再生微粉 基本性质 活性激发 胶砂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水灰比水泥基材料早期塑性收缩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佃超 鲁正 +2 位作者 王远航 谭淇航 朱黎明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8,共8页
为研究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发展机制,探究不同的减缩抑制剂对混凝土收缩及裂缝发展的控制效果,分析水泥净浆的裂缝发展状态及主应变变化规律,分别选用再生混凝土微粉、碳化再生混凝土微粉、氧化镁基膨胀剂、聚乙烯纤维作为掺入材料,按照... 为研究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发展机制,探究不同的减缩抑制剂对混凝土收缩及裂缝发展的控制效果,分析水泥净浆的裂缝发展状态及主应变变化规律,分别选用再生混凝土微粉、碳化再生混凝土微粉、氧化镁基膨胀剂、聚乙烯纤维作为掺入材料,按照相应配合比拌合水泥净浆;通过二维非接触数字图像方法(2D-DIC)研究了不同净浆的收缩裂缝发展历程,定量评价了不同工况下试件中线位置最大主应变的变化趋势;最后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掺料作用下的裂缝开展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的裂缝发展影响不同;掺入再生混凝土微粉与碳化再生混凝土微粉均能有效抑制水泥净浆的早期塑性收缩,碳化后的再生混凝土微粉较普通再生混凝土微粉能够进一步提升水泥净浆的收缩控制效果,裂缝出现时间延迟了10 min;加入聚乙烯纤维可有效提高塑性开裂的发展时间并减少裂缝的开展宽度;随着浇筑时间的增加,最大主应变逐渐增大,在4.5 h后达到0.03380;不同掺加剂对主应变的发展趋势影响各不相同,掺入碳化再生混凝土微粉工况下最大主应变在4.5 h时为0.02795,能够使塑性最大主应变降低17.30%;无掺加剂的水泥净浆中裂缝往往呈现主裂缝贯通、其余裂缝分散分布的特征;掺入碳化再生混凝土微粉的情况下,裂缝之间的连接性增强,表明碳化再生混凝土微粉的掺入有效降低了水泥基材料的早期塑性开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收缩 数字图像 水泥净浆 碳化再生混凝土微粉 裂缝分布 最大主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及建筑废弃物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谢宇轩 朱连勇 王立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393-8401,共9页
为探讨各试验因素及固化剂种类对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影响,采用单掺与双掺水泥窑粉尘、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等工业及建筑废弃物作为固化方案,以初始含水率、养护龄期、固化剂掺量为试验因素,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研究固化盐渍... 为探讨各试验因素及固化剂种类对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影响,采用单掺与双掺水泥窑粉尘、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等工业及建筑废弃物作为固化方案,以初始含水率、养护龄期、固化剂掺量为试验因素,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研究固化盐渍土力学性能,并进行干湿与冻融耐久性试验、承载比试验,以评估固化盐渍土路用性能,采用扫描电镜试验对固化盐渍土进行微观结构分析,揭露其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养护龄期、固化剂掺量、固化剂种类是影响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主要因素;养护28 d,初始含水率为9.9%、单掺30%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与路用性能最佳,抗压强度达到3227.40 kPa,干湿、冻融循环后残余强度分别达到2924.60、2243.49 kPa;从微观分析可知,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固化盐渍土的土体结构变得密实且稳定。可见,初始含水率为9.9%、单掺30%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固化盐渍土用作于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与路面基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与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 路用性能 路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