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浓度PASC复合混凝剂的混凝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莉莉 周维芝 +2 位作者 高宝玉 许鹏举 李倩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1-175,共5页
以铝酸钠为碱化剂,合成了具有不同Si/Al摩尔比的聚硅氯化铝复合混凝剂(PASC),采用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并结合混凝效能和Zeta电位的测定结果,对PASC以及聚合氯化铝(PAC)、参比PACref在混凝过程中絮集物形成和增长的变化差异作了对比研究... 以铝酸钠为碱化剂,合成了具有不同Si/Al摩尔比的聚硅氯化铝复合混凝剂(PASC),采用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并结合混凝效能和Zeta电位的测定结果,对PASC以及聚合氯化铝(PAC)、参比PACref在混凝过程中絮集物形成和增长的变化差异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混凝过程中,Zeta电位、剩余浊度以及混凝指数密切相关.采用铝酸钠为碱化剂合成并引入硅酸钠的混凝剂,有利于提高凝聚速度和絮集物颗粒大小.在Si/Al摩尔比为0.10时处理效果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动力学 聚硅氯化铝(PASC) 混凝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混凝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詹咏 齐峰 +1 位作者 李秀君 甘敏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年第2期26-28,32,共4页
混凝控制指标的确定和涡漩理论的作用是混凝动力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往复隔板絮凝池的改造为例,对最佳水力条件下混凝控制指标的合理选用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池中水流涡漩运动进行了研究,得出适宜的速度梯度G值有利于形成... 混凝控制指标的确定和涡漩理论的作用是混凝动力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往复隔板絮凝池的改造为例,对最佳水力条件下混凝控制指标的合理选用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池中水流涡漩运动进行了研究,得出适宜的速度梯度G值有利于形成更多更小的微涡漩,可使颗粒有效碰撞次数增加,有效地提高混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动力学 混凝控制指标 涡漩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酸铁(PSF)混凝剂搅拌动力学的特性及理论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付英 于水利 暴瑞玲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20,共5页
以水玻璃、硫酸亚铁及氯酸钠为原料,制备聚硅酸铁(PSF)混凝剂;用透射电镜观察PSF的微观形态,针对模拟水及松花江水,采用正交实验从GT值来研究搅拌条件对PSF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SF是由许多链节样物种连接而成的分维数很大的敞开... 以水玻璃、硫酸亚铁及氯酸钠为原料,制备聚硅酸铁(PSF)混凝剂;用透射电镜观察PSF的微观形态,针对模拟水及松花江水,采用正交实验从GT值来研究搅拌条件对PSF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SF是由许多链节样物种连接而成的分维数很大的敞开式枝状结构,并且形态大小不均,覆盖范围很宽。对于不同的水质,PSF的最佳搅拌动力学条件基本一致,快搅200r/min,2min,慢搅梯度为:60r/min,3min,40r/min,5min,20r/min,2min;快搅和慢搅要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混凝效果;快搅GT值是决定混凝平衡、絮体破碎的关键因素,同时要求适度的快搅速度、稍长的快搅时间,并且要求初始速度较快的慢搅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酸铁 水质 混凝动力学 GT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铁钛絮凝剂的制备及混凝特性
4
作者 牟俊郦 王清民 +1 位作者 杨焱明 赵艳侠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199,共6页
针对传统聚合形态絮凝剂制备存在费时、费力及无法调控水解聚合微界面等问题,采用电渗析法合成聚合氯化铁钛絮凝剂,采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碱化度和Zeta电位表征絮凝剂的形态结构,通过混凝实验探究聚合氯化铁... 针对传统聚合形态絮凝剂制备存在费时、费力及无法调控水解聚合微界面等问题,采用电渗析法合成聚合氯化铁钛絮凝剂,采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碱化度和Zeta电位表征絮凝剂的形态结构,通过混凝实验探究聚合氯化铁钛絮凝剂最佳合成条件及混凝动力学。结果表明,制备的聚合氯化铁钛絮凝剂的聚合程度大,碱化度高,电中和能力强;铁元素与钛元素的物质的量比为1∶0.5的絮凝剂混凝效果最好,该絮凝剂具有絮体生长速度快、絮体粒径大以及抗剪切力和恢复能力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 混凝 聚合氯化铁钛絮凝剂 电渗析 混凝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铝中纳米Al_(13)形态的混凝效应 被引量:9
5
作者 初永宝 高宝玉 +2 位作者 岳钦艳 王燕 王曙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4-507,共4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3形态,用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并结合絮凝效能和Zeta电位测定结果,对纳米Al13形态以及PAC、AlCl3絮凝过程中絮集物形成和增长的变化差异作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的不同...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3形态,用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并结合絮凝效能和Zeta电位测定结果,对纳米Al13形态以及PAC、AlCl3絮凝过程中絮集物形成和增长的变化差异作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的不同铝形态分布在混凝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l13形态是在絮凝过程中起电中和作用的主要形态,可以大大增加颗粒间的有效碰撞率,其凝聚速度和所形成絮集物颗粒大小在实验条件下呈现最大值.而对于PAC,其Alc含量较高,可起到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所以在低投加量表现出较快的絮体增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动力学 AL13形态 聚合氯化铝(P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混凝-膜过滤工艺清洗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对絮体形成的影响
6
作者 王捷 吴义 +2 位作者 耿全月 张宏伟 李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36-1242,共7页
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填充密度和不同曝气强度下短程混凝-膜过滤工艺中膜清洗过程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结合絮凝动力学理论,引入微涡旋尺度参数来判定影响絮体形成的流场状态,以评估膜清洗过程中曝气强度对絮体形成及膜清洗效果... 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填充密度和不同曝气强度下短程混凝-膜过滤工艺中膜清洗过程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结合絮凝动力学理论,引入微涡旋尺度参数来判定影响絮体形成的流场状态,以评估膜清洗过程中曝气强度对絮体形成及膜清洗效果的影响,并用实时图像技术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填充密度为7.38%,气水比为15:1时,反应器内平均有效能耗适中,且形成的微涡旋尺度也适中,不会对絮体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大尺寸的絮体;同时在膜组件附近产生较强的水流剪切速度,使膜面得到有效的清洗。结合实验分析,反应器填充密度为7.38%,气水比为15:1时,反应器内形成的絮体粒径较大且与数值模拟得到的微涡旋尺度相近,上清液UV254和TOC值最低,去除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膜过滤 混凝动力学 气液两相流 曝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during construction 被引量:3
7
作者 田明革 易伟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418-422,共5页
The effects of concrete's time-variant elastic modulus,casting structural components,assembling temporary shoring framework system,and shock by operating construction equipment on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reinforce... The effects of concrete's time-variant elastic modulus,casting structural components,assembling temporary shoring framework system,and shock by operating construction equipment on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during construc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tests of an eight-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during full-scaled stages of the sixth storey construction cycle were carried out by ambient vibration. Natural frequencies,corresponding mode shapes and damping ratio were determined by power spectrum processing the tested signal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 The changes of frequencies,mode shapes and damping ratios at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tages were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modal damping ratios reach the maximum at stage of casting fresh concrete,especially for higher modes. Modal damping ratios at each construction stage are less than 5% of those during us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ynamics ambient vibration structure during construction mode shape natural frequency modal damping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coelastic micromechanical model for dynamic modulus prediction of asphalt concrete with interface effects 被引量:4
8
作者 董满生 高仰明 +2 位作者 李凌林 王利娜 孙志彬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926-933,共8页
A viscoelastic micromechan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modulus of asphalt concrete (AC)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mperfect interface between asphalt mastic and aggregates on the overall viscoe... A viscoelastic micromechan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modulus of asphalt concrete (AC)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mperfect interface between asphalt mastic and aggregates on the overall visc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C. The linear spring layer model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interface imperfection. Based on the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the viscoelastic micromechanical model is developed by two equivalence processes. The present prediction is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to verify the developed framework.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has the capability to predict the dynamic modulus of AC. Interface effect on the dynamic modulus of AC is discussed using the developed model. It is shown that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global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AC, and that continued improvement in surface fimctionalization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full potential of aggregates reinfor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concrete imperfect interfac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MICROMECHAN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