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深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动力过程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被引量:83
1
作者 滕吉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1,共19页
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深层动力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提出,乃是近年来地球科学发展与逐步向量化“进军”的必然,它是探索一系列地学前沿课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到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变异,无一不受... 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深层动力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提出,乃是近年来地球科学发展与逐步向量化“进军”的必然,它是探索一系列地学前沿课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到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变异,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深层动力过程的制约。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大陆伸展与裂谷,资源与能源等,均为深部物质运移和物理学、化学效应及地质构造耦合的产物。本文讨论了金属矿产资源与地壳、地幔结构及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学响应。通过几个典型矿床和其形成要素分析了成矿作用的深层动力过程。文中主要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金属矿产资源成矿和分布与地壳、地幔结构及深部物质运移和成矿带。第二,金的形成与深层过程。第三,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深部物质及能量的交换。第四,地幔热柱与成矿作用。第五,地球内部深层动力过程与流体运移和必须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深部物质 能量交换 矿产资源 成矿作用 地壳 地幔 圈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地理主题式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以“大气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童颜 黄小荣 刘晓群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5-39,60,共6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地理新课程的改革及新教材的应用需要单元教学的形式。本文针对高中地理复习课,以“大气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主题呈现单元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地理新课程的改革及新教材的应用需要单元教学的形式。本文针对高中地理复习课,以“大气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主题呈现单元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文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及教材内容整合单元主题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及设计单元教学评价活动,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从单元整体复习的角度实现学生地理系统知识结构的进阶,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地理 主题式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大气物质迁移 能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流失系统物质与能量交换途径的研讨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2 位作者 刘向东 汪有科 韩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1-68,共8页
该文提出了水土流失系统物质和能量容量的概念,分析了它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过剩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讨论了降雨的潜在势能、径流势能以及坡面系统物质所具有的势能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水土... 该文提出了水土流失系统物质和能量容量的概念,分析了它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过剩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讨论了降雨的潜在势能、径流势能以及坡面系统物质所具有的势能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水土流失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物质能量交换 能量过剩 坡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与资源和灾害 被引量:70
4
作者 滕吉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耦合和深层动力过程是一系列地学前沿问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制约 ,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 ,大陆伸展与裂谷形成 ,造山带...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耦合和深层动力过程是一系列地学前沿问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制约 ,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 ,大陆伸展与裂谷形成 ,造山带与盆地 ,资源与能源 ,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 ,地球内核速度差异旋转等 ,均为深部物质运移和物理学、化学及地质构造耦合的产物。然而至今有很多要素与深层过程尚处于定性的与推断的阶段 ,对其探索的深度与本质知之甚少 ,故尚待不断深入研究和发现。文中提出的科学问题乃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文章主要讨论 3个问题 :( 1)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 2 )金属矿产 ,大陆伸展与裂谷、盆地形成 ,地震“孕育” ,地球内核速度差异旋转与深部物质上涌 ;( 3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和圈层耦合与深层动力过程。当今世界上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刚刚开始 ,有一些结果或说法也还是定性的、轮廓的或推断的。为此 ,文中对所论述的每一方面的科学内涵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并给出了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必须研究的主体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幔边界 岩石地球化学组成 地幔热柱 圈层耦合 深层动力过程 物质交换 能量变换 地球内部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介绍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松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7-1131,共5页
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的科学意义、聚焦的关键问题、研究区域的选择、总体研究思路、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海洋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 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的科学意义、聚焦的关键问题、研究区域的选择、总体研究思路、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海洋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西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同时进行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为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物质能量交换 海洋先导专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代谢的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管理模型构建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文龙 余锦龙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5-52,共8页
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依照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功能的异质性,可以将其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不同构件。产业生态系统也由低级逐渐发展变化到高级、由简单逐渐发展变化到复杂的持续而有序的演替与进化过程,而且不同阶段的资源能源... 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依照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功能的异质性,可以将其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不同构件。产业生态系统也由低级逐渐发展变化到高级、由简单逐渐发展变化到复杂的持续而有序的演替与进化过程,而且不同阶段的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废弃物排放情况也不一样。本文基于产业代谢理论,对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进行原理刻画和数量建模,优化耦合和综合调整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不同部门和不同环节,并提出微观系统企业层面大力推动实施清洁生产、中观系统产业层面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产业以及宏观系统制度层面进行外部性内在化的制度创新等物质和能量流动管理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代谢 物质交换 能量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热流体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高波 陶明信 王万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0-34,共5页
深部热流体是一种由多元组分构成的超临界流体 ,其上升活动可使地球内部的物质与能量发生调整或再分配。对油气而言 ,深部热流体携带的高热能可使沉积盆地的古地温升高 ,加快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 ,增加有效烃源岩的体积 ,促进烃类的生成 ... 深部热流体是一种由多元组分构成的超临界流体 ,其上升活动可使地球内部的物质与能量发生调整或再分配。对油气而言 ,深部热流体携带的高热能可使沉积盆地的古地温升高 ,加快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 ,增加有效烃源岩的体积 ,促进烃类的生成 ;在上升过程中 ,因其具很强的溶解和扩散能力 ,故可萃取、富集沉积物中的分散有机质 ,同时又对生烃产生显著的加氢作用 ,从而为油气的形成补充物源。此外 ,热流体与围岩储层发生化学反应 ,可改善储层的孔渗条件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而且因其具有较高的压力和含水量 ,可抑制烃类的热裂解而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热流体 物质 能量 油气成藏 加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子物质中重子离解 χ_cJ 截面的研究(英文)
8
作者 冯又层 许晓明 周代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6-300,304,共6页
在组分夸克交换模型中 ,从Buchm櫣ller Tye势出发得到夸克 夸克间的作用势 ,并应用这个作用势计算了强子物质中重子离解 χcJ 的截面 ,给出了主要反应道的截面对重子和粲偶素质心系能量的依赖 .
关键词 强子物质 重子离解 粲偶素离解截面 组分夸克交换模型 势模型 反应道 Buchmueller-Tye势 粲偶素质心系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换与生产力的动力系统
9
作者 吕福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3-37,共5页
关键词 生产力要素 能量交换 物质交换 信息交换 动力系统 整合力 劳动者 组合力 感应力 企业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换与生产力的时间和空间
10
作者 吕福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6-41,92,共7页
关键词 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要素 值空间 聚集时间 时间和空间 物质交换 能量交换 功用 周期运动 生产力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探查与东北战略后备基地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49
11
作者 滕吉文 刘建明 +3 位作者 刘财 姚敬金 韩立国 张永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3-651,共19页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前夜,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必将日益增大,而第一深度空间(0~500 m)找矿、勘探和开发的资源量远远不足,且十分紧缺。为此,在多元利用世界资源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土,迅速强化进行第二深度空间(500~2 000...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前夜,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必将日益增大,而第一深度空间(0~500 m)找矿、勘探和开发的资源量远远不足,且十分紧缺。为此,在多元利用世界资源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土,迅速强化进行第二深度空间(500~2 000 m)高精度地球物理找矿、勘探与开发,并从速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起金属矿产资源安全、可靠、稳定供给的战略后备基地,以保证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聚集取决于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其深层物理-力学-化学作用过程与其动力学响应。为此,本文将讨论以下6个问题:(1)当今世界上各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势态。(2)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和腾飞前夜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对外依存度。(3)我国必需金属矿产资源的保障途径之一,世界资源的多元化利用。(4)中国在共享世界资源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本土。(5)我国东北多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入找矿、勘探、开发和利用与我国东北地域金属矿产资源战略后备基地的建设。(6)必须迅速强化开展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找矿、勘探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产资源 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第二深度空间 东北战略后备基地 高精度地球物方法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366
12
作者 莫宣学 潘桂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51,共9页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开始打开,形成三个主支(修沟-玛沁洋、金沙江-哀牢山洋、澜沧江-昌宁孟连洋),至早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洋盆闭合,冈瓦纳古陆的前缘与劳亚古陆的前缘碰撞拼合。这大约经历了150Ma的时间。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早,古特提斯以南的新特提斯洋两支同时打开,并大致于早-中侏罗世之交扩张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缩小。北支班公湖-怒江洋在晚侏罗世初到早白垩世末(大致在160~100Ma的时间间隔内)闭合,完成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南支雅鲁藏布洋闭合较晚,在白垩纪/古近纪之交(65/70Ma左右)印度大陆开始与拉萨地块(即欧亚大陆南缘)碰撞。新特提斯洋从打开到闭合,经历了约140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Ma(大致在65-40/45Ma时间间隔内);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至今。很显然,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特提斯演化 大陆碰撞 圈层间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球内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被引量:18
13
作者 滕吉文 杨辉 张雪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159-3176,共18页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的高、新学科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四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趋势和导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4)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力源机制和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壳、幔结构 物质与能量交换 深层过程动力机制 方向和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界壳理论看设施农业专业预报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永红 葛徽衍 贾金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7-57,F003,共2页
引入界壳理论的概念 ,分析了设施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预报的地位和作用 ,并提出了设施农业生产中改变界壳属性 。
关键词 界壳理论 设施农业 农业气象预报 塑料大棚 温棚 能量交换 物质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_S8.1大地震孕育的深层过程与发生的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滕吉文 马学英 +2 位作者 张雪梅 刘有山 皮娇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41,共19页
2015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博克拉M_S8.1大地震的深层动力过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南亚地震带"的中段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密切相关.这次大地震是该地震强烈活动带上长期以来深部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运动,并导致构造活动和... 2015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博克拉M_S8.1大地震的深层动力过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南亚地震带"的中段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密切相关.这次大地震是该地震强烈活动带上长期以来深部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运动,并导致构造活动和应力积累的产物.综合分析与研究提出:(1)博克拉M_S8.1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具有长期活动和近年来相邻地带地震活动频繁的背景;这一地带自1505年—2015年,即500多年来相继发生多次M_S≥8.0的大地震.(2)这一地带具有特异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深层动力过程,显示深部物质的重新分异、调整与能量交换.(3)大地震发生与周边地带应力场分布特异,壳、幔结构与介质属性变异及破裂响应与断层面解的属性相关.(4)喜马拉雅地带的三条北倾断裂带以不同角度向深部延伸、震源位置及浅表层的变形特征尚应深化理解.(5)M_S8.1大地震的发生对相邻地带的波场影响强烈,故应强化高精度地球物理场的观测和探测,以"捕捉"未来可能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克拉大地震 喜马拉雅地震带 两陆-陆板块碰撞 物质与能量交换 特异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地球化学新进展——纪念著名气体地球化学专家David R.Hilton教授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国东 郭正府 +1 位作者 王云鹏 陈践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I0004-I0007,共4页
尽管气体地球化学属于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地球各层圈的物质组成、循环及能量交换等许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j尤其在当今大气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紧缺、人类健康遭受威胁的严峻形势下,气体地球化学研究的... 尽管气体地球化学属于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地球各层圈的物质组成、循环及能量交换等许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j尤其在当今大气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紧缺、人类健康遭受威胁的严峻形势下,气体地球化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在不断增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相应的分析测试技术也突飞猛进,学术活动非常活跃,专业研究者和专业群体与日俱增,其中涌现出了一些知名学者,为推进气体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地球化学 分析测试技术 专家 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 环境恶化 科学问题 能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陆内部物理学与动力学研究的导向和科学问题 被引量:10
17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毛慧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5-697,共23页
大陆内部壳、幔结构和动力学机制远比大洋"刚性"板块复杂得多,故板块"登陆"必受限定。为此必须重新认识大陆内部物质在力系作用下的重新分异、调整,即必须重新厘定其大陆内部形成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机理。文中指出... 大陆内部壳、幔结构和动力学机制远比大洋"刚性"板块复杂得多,故板块"登陆"必受限定。为此必须重新认识大陆内部物质在力系作用下的重新分异、调整,即必须重新厘定其大陆内部形成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机理。文中指出了以壳、幔结构与深层过程为支柱的地球动力学应予以研究和探索的十大基本科学问题。它们的"核心"主题乃是研究、探索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运动行为与轨迹和动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物质与能量交换 分异、调整 大陆动力学导向和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杜文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60,共3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开放与兴盛是唐代留给世人最为深刻的印象,也是唐史研究领域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中国唐史学会与河北学刊杂志社联合组织了这组专题讨论...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开放与兴盛是唐代留给世人最为深刻的印象,也是唐史研究领域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中国唐史学会与河北学刊杂志社联合组织了这组专题讨论。通过回视唐代的开放与兴盛,可以发现,唐代的开放首先源于开放的大民族的观念,唐时已经不隔华夷,这种初步形成的"华夷一家"观念,不仅超越了前人,对后世的华夷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着的不仅是物质资料,还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唐代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也就是说,既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又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地吸收外来文化。第三,唐代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册封制度和羁縻府州制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民族关系与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从而为开放和兴盛提供了政治保障。相反,当国内发生像"安史之乱"这样大的社会动荡,或晚唐政治极端腐败之时,唐代的开放则处于停滞的状态。从今天看来,唐代的开放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留给后人许多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唐代对外开放中的许多特点和经验,值得我们今天进行深入审思,从历史得到的经验是,只有全面而持久的开放,才是国家繁荣和民族发展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开放 历史局限 唐代 社会系统 优秀文化 开放政策 信息交换 物质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锡矿山煌斑岩与锑矿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阿香 彭建堂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860-861,共2页
对煌斑岩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岩石圈地幔富集作用、壳-幔相互作用等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故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钙碱性煌斑岩由于常分布于金矿和锑矿矿区,可能与金、锑矿化有关,而备受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的重视。关于煌斑岩与金矿的关... 对煌斑岩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岩石圈地幔富集作用、壳-幔相互作用等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故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钙碱性煌斑岩由于常分布于金矿和锑矿矿区,可能与金、锑矿化有关,而备受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的重视。关于煌斑岩与金矿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煌斑岩与金矿存在成因联系,很多学者认为产出于碰撞后造山环境中的钙碱性煌斑岩,为金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和驱动能量,煌斑岩与金矿有着密切的时、空联系(Mc Neil and Kerrich,1986;Rock,1987;Rock and Gro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矿 煌斑岩 钙碱性 成矿物质 金成矿 深部地质 岩石圈地幔 矿床学 驱动能量 富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谭人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61-66,共6页
管理学基础理论从"状态"这一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出发,将事物的运动归于到:"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哲学视界,为管理现象在"有序与无序"的现象本质间,从原理上找到了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内涵;经分析... 管理学基础理论从"状态"这一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出发,将事物的运动归于到:"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哲学视界,为管理现象在"有序与无序"的现象本质间,从原理上找到了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内涵;经分析,亦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中,客观上会受到规律和文化因素层面的制约,这为将管理理论界分为规律和文化两大范畴,奠定了认识的基础,从而使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人性的规律性,从理论的意义上在管理规律与管理文化的范畴得到了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存在基本状态 管理学理论统一研究对象 能量物质交换、开放、封闭、孤立属性 管理学周期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