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三沙永乐蓝洞成因机制初探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高金尉
付腾飞
赵明辉
张汉羽
田丽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1-183,共13页
-
基金
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2017YD22)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RC259、417210)
+3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8401)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1102100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6051)。
-
文摘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分析了永乐环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历史,认为永乐环礁的形成以加积和退积为主,其台地边缘属于陡崖型台地斜坡,有利于发育断层/裂缝;永乐环礁之上钻井岩心的氧同位素数据表明,永乐环礁在14.75~168.60m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地下水溶蚀作用,这与实际观测到的158m深洞体转折处之上发生的洞穴垮塌作用相符。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三沙永乐蓝洞的形成是断层/裂缝溶蚀机制与深部洞穴垮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下水(淡水、海水)首先沿着台地边缘发育的断层/裂缝进行溶蚀,在158m以上通过洞穴垮塌作用形成了近垂直的洞穴,而在158m以下则沿着断层/裂缝继续向下溶蚀形成了略倾斜的深部洞穴结构,最终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而形成了蓝洞。本研究可为未来寻找更多海洋蓝洞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
关键词
永乐碳酸盐岩台地
三沙永乐蓝洞
洞体转折
地下水溶蚀
台地边缘断层/裂缝
深部洞穴垮塌
-
Keywords
Yongle carbonate platform
Sansha Yongle Blue Hole
cave break
phreatic dissolution
fault/fracture of bank margin
collapse of deep voids
-
分类号
P737.2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