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洪瑞
侯增谦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25-536,共12页
大陆碰撞成矿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但是碰撞带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目前主要的几种碰撞动力学机制包括大陆俯冲及俯冲相关的陆壳撕裂与回撤、大洋板片断离、上覆岩石圈去根,如对流减薄、拆沉等;而碰撞...
大陆碰撞成矿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但是碰撞带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目前主要的几种碰撞动力学机制包括大陆俯冲及俯冲相关的陆壳撕裂与回撤、大洋板片断离、上覆岩石圈去根,如对流减薄、拆沉等;而碰撞成矿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概括总结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变质流体成矿系统和盆地流体成矿系统三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幔上涌、地壳缩短和地表隆升等各种壳幔响应,将深部动力学与成矿作用进行了成因关联。研究揭示,成矿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导致金属元素循环富集的过程。研究指出,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有望将矿床学研究提高到新层次,还有望实现“碰撞加工厂”的找矿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动力学机制
圈层相互作用
金属富集
矿床
碰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贺兰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动力学机制
2
作者
徐大兴
邵兆刚
+7 位作者
陈宣华
张进江
徐盛林
李冰
张义平
余苇
邓文兵
丁奕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1-1936,共16页
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典型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对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
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典型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对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显示,贺兰山构造带西北部的河套盆地深部存在向NW方向上涌的低电阻率通道,东南部的银川地堑与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地幔物质上涌的特征。贺兰山构造带晚侏罗世WNW—ESE向挤压的褶皱冲断带与白垩纪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记录了早期深部地幔物质向NW方向上涌的现象。在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与回撤过程中,以及青藏高原向东北缘扩展的联合控制下,贺兰山构造带的邻区深部地幔物质向地壳上涌,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岩石圈发生减薄,地幔物质与地壳发生交代作用,在刚性的贺兰山块体限制下,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
深部
电性结构
上涌通道
深部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洪瑞
侯增谦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25-536,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800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61144669,42273073)。
文摘
大陆碰撞成矿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但是碰撞带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目前主要的几种碰撞动力学机制包括大陆俯冲及俯冲相关的陆壳撕裂与回撤、大洋板片断离、上覆岩石圈去根,如对流减薄、拆沉等;而碰撞成矿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概括总结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变质流体成矿系统和盆地流体成矿系统三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幔上涌、地壳缩短和地表隆升等各种壳幔响应,将深部动力学与成矿作用进行了成因关联。研究揭示,成矿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导致金属元素循环富集的过程。研究指出,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有望将矿床学研究提高到新层次,还有望实现“碰撞加工厂”的找矿理想。
关键词
深部动力学机制
圈层相互作用
金属富集
矿床
碰撞造山带
Keywords
deep dynamics
multi-sphere interaction
metal enrichment
mineral deposits
collisional orogen
分类号
P61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贺兰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动力学机制
2
作者
徐大兴
邵兆刚
陈宣华
张进江
徐盛林
李冰
张义平
余苇
邓文兵
丁奕文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1-1936,共16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深部地质调查》(编号:DD20230008)
《西北重要构造廊带深部地质调查》(编号:DD20230229)
+3 种基金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质构造调查》(编号:DD20242780)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项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其周缘断裂系统与构造演化综合研究》(编号:2021DA0404)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工程》(编号:ZY20-XA202-TPGC272)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断裂系统与构造演化研究》(编号:JKY202207)。
文摘
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典型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对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显示,贺兰山构造带西北部的河套盆地深部存在向NW方向上涌的低电阻率通道,东南部的银川地堑与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地幔物质上涌的特征。贺兰山构造带晚侏罗世WNW—ESE向挤压的褶皱冲断带与白垩纪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记录了早期深部地幔物质向NW方向上涌的现象。在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与回撤过程中,以及青藏高原向东北缘扩展的联合控制下,贺兰山构造带的邻区深部地幔物质向地壳上涌,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岩石圈发生减薄,地幔物质与地壳发生交代作用,在刚性的贺兰山块体限制下,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关键词
贺兰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
深部
电性结构
上涌通道
深部动力学机制
Keywords
Helanshan tectonic belt
magnetotelluric
deep electrical structure
upwelling channel
deep dynamic mechanism
分类号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631.325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
张洪瑞
侯增谦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贺兰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动力学机制
徐大兴
邵兆刚
陈宣华
张进江
徐盛林
李冰
张义平
余苇
邓文兵
丁奕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