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53
1
作者 方盛明 赵成彬 +5 位作者 柴炽章 刘保金 酆少英 刘明军 雷启云 刘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68-1775,共8页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深度约20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地质构造简单;下地壳(8~13 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 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 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 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 km、18~19 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 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反射探测剖面揭示三河—平谷大震区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45
2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5 位作者 张成科 张建狮 杨卓欣 刘宝峰 刘保金 赵成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6-653,共8页
利用三河—平谷 8.0级大震区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与宽角反射剖面探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解释 .结果表明 :两种探测方法给出的地壳基本分层是一致的 ,在三河—平谷大震区上地壳的埋深为 2 1~2 3km ,莫霍界面的深度为 36~ ... 利用三河—平谷 8.0级大震区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与宽角反射剖面探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解释 .结果表明 :两种探测方法给出的地壳基本分层是一致的 ,在三河—平谷大震区上地壳的埋深为 2 1~2 3km ,莫霍界面的深度为 36~ 37km ;该地区基底结构起伏变化较大 ,浅部断裂发育 ,在确定的数条断裂构造带中夏垫断裂是一条特征明显、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带 ;震源区周围差异明显的速度异常结构和特殊而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意味着这些部位是发生大地震的有利部位 ;该地区莫霍界面起伏变化和较厚的反射叠层以及局部复杂的楔形反射带的存在等现象表明 ,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过强烈的挤压、变形 ,同时也反映出岩浆活动对下地壳结构进行了物质的和结构的强烈改造 ,从而构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壳深部结构 ,可将其视为三河—平谷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折射 深地震反射 三河—平谷大震区 深浅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天山北缘乌鲁木齐坳陷地壳结构和构造 被引量:34
3
作者 刘保金 沈军 +5 位作者 张先康 陈顒 方盛明 宋和平 酆少英 赵成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64-1472,共9页
已有活动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缘具有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构造特征,表现为多排平行山体的背斜和逆断裂.为了研究乌鲁木齐坳陷区的地壳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2004年底,在乌鲁木齐西部的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过... 已有活动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缘具有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构造特征,表现为多排平行山体的背斜和逆断裂.为了研究乌鲁木齐坳陷区的地壳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2004年底,在乌鲁木齐西部的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SN向的长度为78 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双程走时9-10.5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26-28 km,下地壳厚约23-25 km.双程走时5 s以上,反射层位丰富,构造形态清晰,且在剖面横向上具有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在西山以南的区域,为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南北向排列的逆冲背斜构造和一组自南向北逆冲的断裂,它们在深部均受到滑脱带的控制;在西山和王家沟一带,为一套向北陡倾的反射层系和一组沿层间滑动的断裂;剖面北部显示出了典型的沉积盆地图像,沉积盆地最深处约为10-12 km.双程走时6-9 s之间,为一些延续长度较短、反射能量较弱、且无规律可寻的凌乱反射,表明这部分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反射透明”性.Moho过渡带出现的时间位于双程走时14-17 s,对应壳幔过渡带厚度约为9-10 km.本区Moho面自北向南逐渐加深,剖面北部其深度约为50-52 km,在靠近北天山附近,其深度约为54-55 km.在剖面中部的西山附近,上、下地壳分界面反射和Moho过渡带反射变得模糊,且浅部地层还出现隆起和褶皱,推测与准噶尔盆地和天山的挤压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坳陷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兰聊断裂带中南段深部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倩 宋前进 +4 位作者 酆少英 姬计法 段永红 何银娟 秦晶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9-1045,共17页
长70km、近EW向穿过兰聊断裂带中南段及其邻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的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对深入了解该区的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讨东濮凹陷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其构造演化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长70km、近EW向穿过兰聊断裂带中南段及其邻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的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对深入了解该区的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讨东濮凹陷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其构造演化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兰聊断裂带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壳反射结构特征区别较大,该区地壳由脆性的上地壳和韧性的下地壳组成。上地壳反射波组特征明显,构造形态清晰可辨:兰聊断裂以西存在大量向E倾斜的强反射同相轴,代表了中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的沉积界面,其中一套起伏变化形态向E缓倾的基底斜坡是箕状沉积凹陷的底界;兰聊断裂以东,基底反射波表现为一组近水平的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波组,平行不整合于古生界奥陶系或更古老的地层之上;在兰聊断裂上盘还发育有同向及反向次级断裂,共同控制了箕状沉积盆地东濮凹陷的构造格局。下地壳反射结构较为简单,整体上以弧状反射为主,其能量较强、延续长度较短。莫霍面表现为横向上分段连续、纵向上持续一定时间的强反射条带,在兰聊断裂下方的莫霍面反射波组能量明显减弱,与两侧反射特征截然不同。剖面揭示了2条错断莫霍面的深大断裂(F_(D1)和F_(D2)),向下延入上地幔顶部,为本区上地幔软流物质的上涌与能量交换创造了条件,也可能是下地壳弧状反射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深地震反射剖面 初至波层析成像 地壳精细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 被引量:58
5
作者 刘保金 胡平 +3 位作者 孟勇奇 酆少英 石金虎 姬计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64-2272,共9页
长度100 km、NW向穿过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和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构造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 长度100 km、NW向穿过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和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构造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约13-1 5 km.剖面TWT3-4s以上,反射层位丰富,构造形态清晰,且在剖面上具有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在三河平谷地震区以西,剖面揭示了2-3组反射能量较强的反射震相和一系列错断基底面的断裂,在三河-平谷地震区以东,为一套自东向西倾伏的密集强反射层,这套反射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盆地最深处约为8-9 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倾角陡直,该断裂切割、扰动了下地壳物质和壳幔过渡带,向上延伸至上地壳,将地壳深部构造与浅部断裂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该区最主要的深浅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细结构 三河-平谷地震区 深浅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研究--利用单次覆盖深反射和浅层地震剖面 被引量:55
6
作者 刘保金 张先康 +4 位作者 陈颐 酆少英 姬计法 袁洪克 左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1-1259,共9页
跨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完成的单次覆盖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三河—平谷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 跨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完成的单次覆盖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三河—平谷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约13~15 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和浅部活动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其中,陡倾角的深断裂切割了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向上延伸至上地壳,将地壳深部构造与浅部活动断裂联系在一起,这种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体系是控制该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三河—平谷8.0级地震的深、浅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平谷地震区 地壳结构 初至波层析成像 深浅构造特征 断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