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A区块中新统盐构造活动背景下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
1
作者 陈华 邓秉文 +3 位作者 吴高奎 尹继全 杨沛广 康敬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复杂的盐构造活动对深水重力流的沉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并控制着油气聚集成藏,探讨盐构造发育与深水重力流沉积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区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下刚果-刚果扇盆地A区块丰富的...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复杂的盐构造活动对深水重力流的沉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并控制着油气聚集成藏,探讨盐构造发育与深水重力流沉积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区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下刚果-刚果扇盆地A区块丰富的测井、地震资料并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揭示A区块中新统盐构造活动背景重力流沉积过程和特征,可为区内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盐构造活动所致微盆内,重力流流体早期发生充填—溢出,晚期发生过路—侵蚀,其“富砂”区域与溢出点位置密切相关;盐构造与重力流水道在不同沉积时期表现为不同的交互作用关系,分别为转向、限定、截阻、迁移、侵蚀、隆升和截断作用;重力流流向和微盆轴向交角的大小对朵叶体在微盆内的展布形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当交角较大或近于垂直时,朵叶体倾向于呈条带状在盐墙一侧发育;当交角较小或近乎平行时,朵叶体趋于扇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重力流沉积 交互关系 中新统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世茅口期构造-沉积分异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耦合关系
2
作者 袁海锋 张本健 +10 位作者 匡明志 张玺华 李文杰 彭瀚霖 陈聪 肖钦仁 王涛 王炳森 山述娇 李天军 袁浩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0-577,共18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滩相白云岩储集层近期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而该滩相白云岩的分布主要受茅口期沉积演化和构造-沉积分异的动力学背景控制。本研究综合野外露头、钻录测井以及牙形刺化石等资料,梳理川中—川北地区茅口组...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滩相白云岩储集层近期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而该滩相白云岩的分布主要受茅口期沉积演化和构造-沉积分异的动力学背景控制。本研究综合野外露头、钻录测井以及牙形刺化石等资料,梳理川中—川北地区茅口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对应关系,讨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茅口期沉积演化的耦合关系,限定构造-沉积分异时间。研究认为:(1)峨眉山地幔柱火山喷发前的地壳隆升控制了茅一段—茅二下亚段沉积期南西高、北东低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格局,茅二上亚段沉积期地幔柱活动驱动碳酸盐岩缓坡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发生构造-沉积分异,形成绵竹—蓬溪台洼、广元—开江陆棚以及近400 km长的剑阁—丰都大型台缘带;(2)构造-沉积分异始于J.altudaensis牙形刺带,时间为263—262 Ma;之后地幔柱活动增强,广元—开江盆地相向北扩张;(3)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沉积期可能存在火山水下喷发事件,都江堰—简阳一带可能发育近东西向的台洼;(4)晚二叠世长兴期绵阳—武胜陆棚以及开江—梁平海槽最晚在茅二上亚段沉积期开始出现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 沉积演化 峨眉山地幔柱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施源 刘卫红 +3 位作者 邱隆伟 高雪峰 董道涛 王宇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0-713,共14页
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研究认为... 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研究认为:(1)狮子沟组富泥质砂,呈现退积旋回;七个泉组富砾,呈现进积旋回,底部与狮子沟组间发育新近系—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内部发育规模稍小的第四系内部角度不整合;狮子沟组—七个泉组发育由泥石流、下切沟道—充填和片流沉积构成的大型冲积扇,其中砂质层中密集发育地震变形构造。(2)新近纪以来最剧烈的构造抬剥事件发生在新近纪—第四纪之交,由此形成了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并奠定了七个泉背斜构造格局。(3)推测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砂岩型铀矿潜在铀矿化段主要形成于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剥事件中,该事件催生出含矿构造,并加大了源区铀通量,最终控制了潜在铀矿化段形成发育和空间展布。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则可作为预测潜在铀矿化段空间展布的关键构造控矿标志。同时,冲积扇扇中/扇缘中砂砾岩百分含量介于20%~50%之间的砂(砾)泥互层带可作为关键沉积控矿标志。研究成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分析提供沉积学和地层学证据,对理解柴达木盆地其他背斜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近系— 第四系 七个泉背斜 构造-沉积演化 砂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广元羊木-岩洞地区震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序列及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林康 文龙 +9 位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陈代钊 宋金民 王瀚 陈明思 杨钹 唐攀 陈荣庆 丁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2-826,共15页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形成机制及时间尚存在巨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灯影组油气勘探的部署。为更好地对拉张槽深水地层提供时代约束,深化拉张槽构造-沉积演化认识,基于露头描述、薄片观察、碳同位素测试,对广元地区4个露头剖面开展综合地层对...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形成机制及时间尚存在巨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灯影组油气勘探的部署。为更好地对拉张槽深水地层提供时代约束,深化拉张槽构造-沉积演化认识,基于露头描述、薄片观察、碳同位素测试,对广元地区4个露头剖面开展综合地层对比和沉积环境分析。岩石学及碳同位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实测4条野外露头剖面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Ⅰ~Ⅳ):岩性段Ⅰ为薄层泥质灰岩夹泥质白云岩条带,对应陡山沱组三段Shuram-Wonoka负偏段地层;岩性段Ⅱ以黑色页岩为代表,可对比陡山沱组四段;岩性段Ⅲ为块状白云岩-硅质岩序列,属于灯影组同期地层;岩性段Ⅳ以薄板状硅质岩为特征,相当于麦地坪组。其中,灯影组二段早期—麦地坪期,研究区从块状白云岩逐步过渡为薄板状硅质岩,见垮塌体及滑塌揉皱,指示台地转换为斜坡-盆地沉积环境。这种加深的沉积趋势与中上扬子台地相区变浅至暴露的过程完全相反,指示断裂活动影响下快速沉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阳-长宁拉张槽 广元地区 灯影组 地层对比 构造-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②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③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恢复 古亚洲洋闭合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 盆地演化 构造-沉积环境 三角洲沉积 石盒子组 石千峰组 中—晚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纪盆地属性与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殷树铮 何登发 郭文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47-3661,共15页
阜康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利用阜康凹陷东部及周缘深钻井、测井及深反射地震剖面,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以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平衡剖面恢复和沉积充填分析等手段,识别出阜康凹陷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系统恢复了... 阜康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利用阜康凹陷东部及周缘深钻井、测井及深反射地震剖面,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以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平衡剖面恢复和沉积充填分析等手段,识别出阜康凹陷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系统恢复了阜康凹陷二叠纪3期演化过程,分别是:(1)早二叠世伸展断陷阶段,盆地西部断陷最明显,在阜康凹陷南缘和西部见同沉积断陷,盆地周缘的伸展构造应力由盆缘向盆内传递过程中减弱,伸展应力对阜康凹陷施加的影响较小,沉积相以扇三角洲—滨浅湖为主;(2)中二叠世弱伸展坳陷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广泛的湖侵,阜康凹陷内地层沉积范围扩大,由于构造环境稳定,中二叠统发育以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沉积为主要特征的滨浅湖—半深湖相。末期,进入挤压环境,阜康凹陷东侧的北三台凸起发生了隆升,造成了其上沉积的中二叠统发生剥蚀,阜康凹陷可能已经开始进入前陆盆地的演化阶段;(3)晚二叠世,阜康凹陷进入前陆盆地的演化阶段。该时期处于挤压的构造环境,前期的正断层发生反转,造成北三台凸起之上沉积的中二叠统继续发生剥蚀,阜康凹陷以半深湖—滨浅湖相沉积为主。阜康凹陷二叠纪的盆地属性决定了其源-储发育与配置关系。中二叠世发育的规模烃源岩和晚二叠世的储集体可以形成源-储配置。莫南凸起和北三台凸起的斜坡区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凹陷南缘的前陆冲断带为重要的油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属性 构造-沉积演化 二叠纪 准噶尔盆地 阜康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蓬盆地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兴文 阳怀忠 +1 位作者 刘新颖 孙鹏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9,共6页
为了揭示加蓬盆地深水盐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关键因素,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在综合现有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蓬盆地盐下经历了断陷期(早白垩世纽康姆期—巴... 为了揭示加蓬盆地深水盐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关键因素,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在综合现有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蓬盆地盐下经历了断陷期(早白垩世纽康姆期—巴列姆早期)、断拗期(巴列姆晚期—阿普特早期)和过渡早期(阿普特中期)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断陷期控制了盐下烃源岩的发育。受区域南强北弱裂谷作用的影响,北加蓬次盆湖相烃源岩主要局限分布于内裂谷带;南加蓬次盆湖相烃源岩广泛分布。烃源岩的差异性分布是目前北加蓬次盆外裂谷带勘探失利而南加蓬次盆外裂谷带获得油气发现的主要原因。断拗期和过渡早期控制盐下主力储层的发育。受沉降中心向外裂谷迁移和构造沉降作用南强北弱的继承性影响,断拗期Dentale组在内裂谷带和中部隆起带广泛发育河流相沉积,而在南加蓬次盆深水区(外裂谷带)过渡为三角洲前缘—浅湖相沉积;过渡早期Gamba组沉积于准平原化背景之下,在内裂谷带和中部隆起带发育河流—三角洲平原沉积,而在外裂谷(现今深水区)过渡为以三角洲前缘—浅湖相沉积为主。二者均存在储层物性向深水区变差的风险。沿N’Komi断裂带发育的物源长距离输送通道,对外裂谷带深水区Dentale组和Gamba组储层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 成藏条件 断陷期 断拗期 加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宇航 姚根顺 +2 位作者 吕福亮 唐鹏程 鲁银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6,共8页
利用深水区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构造-沉积演化研究,鲁伍马盆地二叠纪—早侏罗世为冈瓦纳陆内—陆间裂谷活动期,发育河流—湖泊沉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位于剪切型大陆边缘,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晚白垩世—渐新... 利用深水区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构造-沉积演化研究,鲁伍马盆地二叠纪—早侏罗世为冈瓦纳陆内—陆间裂谷活动期,发育河流—湖泊沉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位于剪切型大陆边缘,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晚白垩世—渐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期,深水沉积广泛发育,重力流沉积延伸至戴维隆起带;中新世—第四纪为东非裂谷海域分支活动期,陆坡和凯瑞巴斯地堑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盆地垂向上形成"断—坳—断"结构,二叠纪—早侏罗世及中新世—现今发育两期明显的裂谷活动。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的海相泥岩为深水区的主力烃源岩,古近纪的陆坡深水浊积砂体为主要储层。东非裂谷海域分支的断层活动沟通了下伏烃源岩,晚期断层不发育的西部陆坡成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东南部 鲁伍马盆地 深水沉积 构造演化 沉积演化 地震地质解释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有利储集区带分布
9
作者 文龙 罗冰 +7 位作者 杨文杰 陈骁 张本健 许强 李明隆 肖笛 乔占峰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4-1063,共20页
中二叠世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因该时期多种构造共同作用,造成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尚不明确,从而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本研究通过对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厘清四川盆地茅口组沉积相类型,重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及... 中二叠世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因该时期多种构造共同作用,造成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尚不明确,从而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本研究通过对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厘清四川盆地茅口组沉积相类型,重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茅口组主要发育8种岩石微相和9类典型微相组合序列,结合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和镶边碳酸盐岩台地2种沉积体系;(2)茅口组沉积时期主要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i)海西早期继承性古隆起发育期(SQ1-SQ2),四川盆地具有“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坡地貌格局,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环境,围绕川西南古隆起发育多带迁移性薄滩体;(ii)川北持续伸展期(SQ3-SQ5),勉略洋向北俯冲形成3期后撤式多级坡折带,导致川北地区逐级沉降为深水盆地,四川盆地出现显著的台-盆分异格局,沉积体系开始向镶边碳酸盐岩台地转变;(iii)地幔柱隆升-拉张期(SQ6),扬子西南缘峨眉山地幔柱隆升产生的远端拉张作用导致川西南坳陷带形成,这进一步加剧了四川盆地南部台地的分异,造成川西南地区向台内洼地演变;(3)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集层和岩溶孔隙型灰岩储集层的分布均受古地貌和高能滩相控制,台缘滩和台内滩是茅口组储集层发育有利区带,其中后撤式多级坡折带控制的多期台缘滩带、环海西早期继承性古隆起的带状滩体、伸展背景下平行带状展布的台内滩带是茅口组滩相储集层的有利发育区。该研究重建了茅口组等时层序格架下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揭示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茅口组油气规模发现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古地理 沉积演化 有利储集区 茅口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43
10
作者 张岳桥 李金良 +2 位作者 张田 董树文 袁嘉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29-1257,共29页
基于野外和钻孔测井资料分析、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40Ar-^39Ar和SHRIMP U—Pb法)、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断层运动学的野外分析结果,综合研究了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岩性地层分析表明,胶莱断陷盆地... 基于野外和钻孔测井资料分析、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40Ar-^39Ar和SHRIMP U—Pb法)、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断层运动学的野外分析结果,综合研究了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岩性地层分析表明,胶莱断陷盆地由三套地层单元所充填:早白垩世莱阳群和青山群、晚白垩世-古新世王氏群。青山群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给出了该火山岩的喷发时代在120~105Ma。地震剖面的构造解译结果揭示胶莱盆地伸展构造受到深部两个拆离构造系统控制:一个发育于盆地南部地区,拆离断面位于深部8~10km,向南缓倾于苏鲁造山带之下;另一个拆离系统由一系列北倾的犁式断层组成、分布于宽阔的胶莱盆地北部地区,主拆离面向北倾。这两个拆离系统分别形成于早白垩世莱阳群和晚白垩世-古新世王氏群沉积阶段。通过对不同地层单元断层滑动矢量的野外测量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以及地层时代和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的制约,建立了白垩纪-古新世构造应力场演替的年代序列。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在白垩纪-古新世之间经历了伸展一挤压应力体制的交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作用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早期NwSE向伸展和晚期近WE向伸展。在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初期,盆地遭受NW~SE向挤压,导致了胶莱盆地的缩短变形和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S向伸展,直到古新世末期,构造应力场转换为NE—SW向挤压。胶莱盆地和沂沭裂谷系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对华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笔者推断,早白垩世两期引张应力作用是分别对华北地区增厚地壳或岩石圈的重力垮塌和岩石圈拆沉的响应,而早自垩世末期NW—SE向挤压记录了古太平洋板块与亚洲陆缘俯冲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引张伸展作用完全不同于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它指示了沿NNE向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活动及其拉分作用,在动力学上受到青藏地区块体的陆-陆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和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作用的联合应力场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古新世 沉积构造演化 盆地分析 断层运动学 构造机制 胶莱盆地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杨云坤 石开波 +3 位作者 刘波 秦善 王杰琼 张学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9,共11页
本文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震旦统苏盖特布拉克组发育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沉积,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发育局限台地潮... 本文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震旦统苏盖特布拉克组发育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沉积,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台内滩亚相碳酸盐岩沉积,底部发育混积潮坪相沉积。根据震旦系地层岩石组合特征及C同位素演化趋势,将震旦系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ZSQⅠ、ZSQⅡ和ZSQⅢ,每个层序顶部分别对应一个不整合面。在此基础上建立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拉张性裂谷沉积模式,并划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初始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早期,沉积一套粗碎屑岩堆积;快速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晚期,沉积一套湖相、滨海相、三角洲相砂岩,泥岩沉积,同时伴随玄武岩喷发;稳定沉降阶段,对应于晚震旦世,形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震旦系 构造-沉积演化 层序地层 裂谷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长煜 宋海斌 +2 位作者 杨振武 宋洋 田丽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43-1553,共11页
南海南部边缘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采用基于多期有限拉张模型的应变速率方法对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模拟,并与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南海南部边缘晚新生代... 南海南部边缘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采用基于多期有限拉张模型的应变速率方法对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模拟,并与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南海南部边缘晚新生代具有明显碰撞挤压、走滑改造的痕迹,而同时期北部边缘以小规模的张性断裂活动为主,由于构造活动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南、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沉积盆地 构造-演化模拟 应变速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海西-印支期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110
13
作者 秦建华 吴应林 +1 位作者 颜仰基 朱忠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9-107,共9页
南盘江盆地在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作用基础上,于海西-印支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即由早期裂谷(D-P_1)、晚期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P_2-T_1)、前陆盆地(T_2-T_3)。通过对该盆地南部早三叠世初期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析,证实在盆地演... 南盘江盆地在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作用基础上,于海西-印支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即由早期裂谷(D-P_1)、晚期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P_2-T_1)、前陆盆地(T_2-T_3)。通过对该盆地南部早三叠世初期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析,证实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确实有过洋壳生成。该盆地在中晚三叠世发展为前陆盆地表明,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曾沿黑水河断裂带发生过碰撞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海西-印支期 裂谷 沉积 构造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古地理重建及有利成藏区带划分 被引量:23
14
作者 周雁 付斯一 +6 位作者 张涛 陈洪德 苏中堂 张军涛 张成弓 刘子铭 韩骁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4-27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层位,相继发现了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隆起周缘中组合和马家沟组盐下等多套含气层系,证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也揭示出深化古地理重建工作的急迫性。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层位,相继发现了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隆起周缘中组合和马家沟组盐下等多套含气层系,证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也揭示出深化古地理重建工作的急迫性。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对早古生代重点时期的古地理进行了重建,进而提出了成藏区带划分的新思路。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裂陷沉积、寒武纪—奥陶纪沉积-剥蚀、石炭纪—三叠纪拗陷稳定沉积、侏罗纪—白垩纪挤压成藏和晚白垩纪—现今调整定型等5大阶段。盆地下古生界古地理格局经历了早-中寒武世的古陆消减、沉积增长、边缘裂陷阶段和早奥陶世的隆-坳相间阶段,并控制了优质成藏区带的分布。结合近期勘探研究进展,依据源-储组合和空间分布,划分出了基于主控因素的4类成藏区带:潮缘滩白云岩成藏区、奥陶系盐下台内丘滩成藏区、西部双滩带白云岩和页岩成藏区以及岩溶-滩相白云岩成藏区。不同区带显示出了不同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需要选择针对性的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古地理重建 构造-沉积演化 下古生界 成藏区带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天草凹陷构造-沉积体系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林卫东 周永章 +2 位作者 王新民 张虎权 王宏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449,共6页
天草凹陷位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群的西北部,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发生、发展阶段,晚白垩世坳陷阶段,第三纪到第四纪挤压抬升等主要的构造演化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形成盆地沉积建造的主要时期,沉积了2000~3000m的早... 天草凹陷位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群的西北部,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发生、发展阶段,晚白垩世坳陷阶段,第三纪到第四纪挤压抬升等主要的构造演化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形成盆地沉积建造的主要时期,沉积了2000~3000m的早白垩世沉积,其间经历了两次大的湖侵、湖退过程,对应沉积了两套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和扇三角洲相砂体。天草凹陷油源、储层、保存、圈闭配套匹配以及油气运聚等油气成藏条件好,用类比法和盆地模拟法计算的凹陷总资源量的期望值为0.89亿吨。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部是主要的含油层系,位于凹陷东西两侧的巴勒断阶带、哈尔构造带是天草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草凹陷 构造-沉积演化 成藏要素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36
16
作者 刘波 钱祥麟 王英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 沉积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 个阶段。第1 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 沉积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 个阶段。第1 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为特点,二者叠加形成强烈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在南、北边缘形成早期沉积。第2 阶段(O1y—O1l)表现为因洋壳俯冲导致的西南部构造抬升及全球海平面下降,二者结合形成的相对海平面下降在华北中部及西南部形成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及白云岩。第3 阶段(O1m —O2)期间,来自南、北的挤压导致以边缘上凸为特点的板块变形,在伴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导致轻度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形成板块中部局限陆表海的膏岩沉积。第4 阶段(O3—C1)则是强烈的南北挤压和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北大陆板块整体鞍状抬升和长期不整合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华北板块 构造-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石开波 刘波 +2 位作者 刘红光 刘建强 潘文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7-307,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保存了完整的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具有从早南华世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到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碎屑沉积,再到晚震旦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过程。其中发育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特瑞艾肯期、汉格尔...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保存了完整的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具有从早南华世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到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碎屑沉积,再到晚震旦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过程。其中发育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特瑞艾肯期、汉格尔乔克期4期冰川沉积以及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扎摩克提期、水泉期4期火山作用。新元古代库鲁克塔格地区为大陆边缘裂谷,早南华世为强烈拉张断陷阶段,晚南华世—早震旦世为断陷向坳陷转变阶段,晚震旦世为稳定沉降阶段。以兴地断裂为界,南北两区具有不同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早南华世南区为火山岩喷发中心,形成火山岩高地,北区为裂谷沉积中心,发育滨岸-陆棚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高北低的构造格局。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继承早南华世构造格局,南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北区发育陆棚沉积体系。晚震旦世,南北两区沉积差异减弱,南区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北区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陆棚。晚南华世—震旦纪南区结束火山活动,而北区发育多期次的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鲁克塔格 新元古代 构造-沉积演化 大陆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丁巍伟 黎明碧 +2 位作者 何敏 唐勇 方银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新生代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同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工作,建立了新生代演化模型。研究显示南海中...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新生代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同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工作,建立了新生代演化模型。研究显示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的裂陷阶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裂陷-坳陷过渡阶段以及中中新世以来的坳陷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下NW-SE方向流动的地幔流的存在使得伸展活动具有由北向南发育的机制。同时陆坡区盆地(如白云凹陷)显示出韧性伸展的特征,这与地幔上涌热岩石圈伸展引起的该区域地壳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新生代 平衡剖面恢复 构造-沉积演化 伸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方正断陷内部格局的新认识及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邵曌一 杨建国 +2 位作者 王洪伟 吴根耀 赵海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 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的特点,并将方正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的断陷期、始新世末的挤压隆起期、渐新世的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长清 杨艳秋 +5 位作者 杨传胜 孙晶 王建强 肖国林 王蛟 王明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40,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临近陆域资料,通过海陆对比、中生界层序地层建立、构造-沉积演化过程重塑,探讨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和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存在2个超层序7个层序,中生代以来演化表现为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基底、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拗陷、白垩纪活动陆缘断陷盆地;早期基底NE向格架控制中生代盆地结构与宏观含油气性,中生代两期构造演化造就了两套生储盖组合,基隆运动、渔山运动和雁荡运动控制早期油气的生成、聚集,龙井运动主要控制早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再成藏;继承性隆起(斜坡)闽江斜坡和"凹中凸"台北转折带是中生界油气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方向 构造-沉积演化 中生代 油气成藏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