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深成构造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 1
-
-
作者
李江海
-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准大陆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克拉通及古老造山带深层结构、元古代超大陆恢复对比、早期地壳性质及生长等主要问题上开展多学科研究计划的实施。其中,同位素年代学,特别是锆石U-Pb方法,地震反射、P-T计算及古地磁研究对前寒武纪地质学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个古陆克拉通区域地质学的持续研究积累,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这些新的科学思想涉及到早期陆壳组成及区划,太古代克拉通化历史,太古代-元古代界限及性质,元古代造山带网络与克拉通陆块拼合,大陆下地壳剖面及其组成等问题。华北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包括:华北麻粒岩相带与克拉通基底构造的关系,克拉通基底构造区划,早期陆壳性质及其记录的重大构造-热事件幕,华北克拉通与世界典型陆块构造演化对比等。
-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地质
克拉通
构造演化
深成构造作用
-
Keywords
Precambrian geology, craton, tectonic evolution, Early Precambrian geology of North China
-
分类号
P542.5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47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不同变质作用类型的煤级梯度对比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卢杰林
傅雪海
康俊强
张宝鑫
程鸣
-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0-192,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4237218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4220219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22A03015-3)。
-
文摘
煤级梯度是预测深部储层煤化作用程度的基础。基于实测的85组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不同煤层气区块煤炭/煤层气地质勘探报告中2 213组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与煤层埋深数据和242组岩浆侵入煤层后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与煤层距侵入体距离数据,分析了不同煤层气区块中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下煤级分布及煤级梯度特征,对比了深成变质作用、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及接触变质作用下煤级梯度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煤层气区块中深成变质作用下煤级梯度(Ro, max/100 m)介于0.013%~0.068%,均值为0.032%,煤级梯度与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均值呈正相关关系;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下煤级梯度介于0.09%~0.45%,均值为0.18%;接触变质作用下煤级梯度介于20%~454%,均值为106%,煤级梯度与煤层距侵入体距离的关系呈多段式变化,煤层距离侵入体越近,煤级梯度越大。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下煤级梯度差异显著,主要由热源特征决定,煤化作用时间、岩层热导率、最大埋深对煤级梯度也有重要影响。我国煤化作用复杂,对不同煤层气区块中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下煤级梯度的研究对深部储层煤级预测及煤炭/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煤化作用
煤级梯度
深成变质作用
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煤层气区块
-
Keywords
coalification
coal rank gradient
deep metamorphism
regional magmatic thermal metamorphism
contact metamorphism
coalbed methane blocks
-
分类号
TD163
[矿业工程—矿山地质测量]
-
-
题名沉积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及其分布综述
被引量:6
- 3
-
-
作者
肖七林
何生
李水福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6,共7页
-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项目"南阳凹陷古近系成烃成藏研究"
-
文摘
有机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有机质及其热演化产物中,查明其在石油地质体中的成因和分布,有利于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和相对运移距离的确定。关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和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有机含氮化合物是干酪根深成作用阶段的产物。沉积有机质经生物改造作用后,其中的部分组成如蛋白质和含氮环的物质等进入干酪根中,在深成作用阶段干酪根被降解,有机含氮化合物以芳香多环化合物的形式释放出来;②地质体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卟啉等与生物体中的某些原始生化组分如叶绿素等在骨架上具有继承性,地质体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是由生物体中的这些原始生化组成演化而来的;③在地质环境中通过环的开启和闭合作用而形成,这一形式机制已被人工合成反应和生物合成反应所证实;④基于地质体中芳香杂环化合物异构体分布的相似性以及自然界无机氮的分布特征,无机氮与有机分子结合而形成有机含氮化合物也是可能的。
-
关键词
沉积有机含氮化合物
吡咯类化合物
吡啶类化合物
石油运移
深成作用
-
Keywords
sedimentary organic nitrogen compound
pyrrole compound
pyridine compound
petroleum migration
catagenesis
-
分类号
TE122.1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鲁西南地区煤变质演化的热动力学模式及其特征
被引量:5
- 4
-
-
作者
姚多喜
支霞臣
唐修义
-
机构
淮南工业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
文摘
以历史分析法为原则 ,对构造史、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作三位一体的研究 ,得出 :鲁西南地区煤变质演化经历了 4次构造发展阶段 ,形成了 3种不同的地质历史模型 ;煤的热演化划分为均衡、差异和减缓 3个阶段 ;深成变质作用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
-
关键词
煤变质演化
煤化作用模式
热演化史
深成变质作用
区域岩浆热变质
山东
-
Keywords
Southwest Shandong
coal metamorphic evolution
coalification pattern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hypometamorphism
telemagmatic thermal metamorphism
-
分类号
P618.11
[天文地球—矿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