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位笔压感的三维手绘笔触表达与深度转换 被引量:5
1
作者 宣翠仙 李强 +1 位作者 龚永坚 楼建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6-371,共6页
针对当前手绘系统中数位笔压感信息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压感信息的三维手绘笔触表达与深度转换方式。该方式以多线段和圆的疏密度修正方式表现压力笔触,定义了压力作用程度算式,用任意点法向压力估算简化方法判定平面上和空间曲线... 针对当前手绘系统中数位笔压感信息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压感信息的三维手绘笔触表达与深度转换方式。该方式以多线段和圆的疏密度修正方式表现压力笔触,定义了压力作用程度算式,用任意点法向压力估算简化方法判定平面上和空间曲线的笔触影响区域。通过端点锁住和抛物线压力转换方法优化压力曲线单调性,实现了压力笔触到深度坐标及影响半径的转换,并将结果应用到汽车三维手绘系统(压力版)中。实验测试效果表明数位笔压力信息能有效转换为三维手绘曲线的深度信息,计算时间短,可靠性高,可视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位笔 压感 三维手绘 深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田地震勘探资料时间深度转换的速度标定方法及应用
2
作者 潘平锋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01期41-45,共5页
在煤田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中,T(时)-Z(深)转换的速度参数向来很受重视。但通常只采用速度谱或地震测井资料获取速度参数,本文介绍一种用钻探深度和地震反射波进行速度标定,然后根据速度变化规律制作层间速度分布图的方法,并介绍该方... 在煤田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中,T(时)-Z(深)转换的速度参数向来很受重视。但通常只采用速度谱或地震测井资料获取速度参数,本文介绍一种用钻探深度和地震反射波进行速度标定,然后根据速度变化规律制作层间速度分布图的方法,并介绍该方法在淮南煤田刘庄勘探区的实际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地震勘探 时间深度转换 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时间深度转换方法介绍
3
作者 潘平锋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01期37-40,共4页
在刘庄中日合作勘探过程中,对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时间-深度(T-Z)转换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在不同阶段试用了多种方法,现将我系统尚未采用的三种T-Z 转换法介绍如下,供大家了解和参考。
关键词 时间深度转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含气性深度效应与成藏过程耦合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世达 侯伟 +5 位作者 汤达祯 李翔 许浩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埋深是影响煤层气富集程度的综合要素,理解含气性深度效应是认识深浅部煤层气赋存状态与聚集机制的重要基础。基于煤层气勘探现状,在剖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探井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常规-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理论,探讨了煤层含气量... 埋深是影响煤层气富集程度的综合要素,理解含气性深度效应是认识深浅部煤层气赋存状态与聚集机制的重要基础。基于煤层气勘探现状,在剖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探井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常规-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理论,探讨了煤层含气量、饱和吸附量、含气饱和度深度效应及其与成藏过程的耦合关系。煤层气成藏是构造沉降阶段生烃供气和回返抬升阶段相态转化、逸散的耦合结果,体现为自封闭成藏和浮力成藏的深度耦合,含气性变化存在饱和吸附量转折和游离气滞留两个关键深度界限,且二者不具备绝对同步性:(1)饱和吸附气量是煤在特定温压条件下的固有属性,不受保存条件的严格限制,其随深度的演化过程是控制相态转换的基础,压力梯度和变质程度补偿效应会引起现今区域饱和吸附量转折深度(带)的明显滞后。(2)游离气的运聚成藏与改造定型受控于地层回返抬升阶段的遮盖条件,涉及埋深-构造-水动力场三元耦合效应及浮力、储盖层毛管力的综合影响,抬升幅度小且改造强度弱时方可具备游离气滞留保存条件,滞留深度以浅地层封闭性降低,游离气普遍散失。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柳林-延川南一带煤层总含气量随埋深增大近乎线性增高,深部收敛趋势不明显,不同变质程度煤理论饱和吸附量转折深度为1600~2200 m,但煤阶的区域分异致使原位饱和吸附量随埋深持续增大;大宁-吉县区块游离气滞留临界深度约2000 m,2500 m处含气饱和度平均约120%,3000 m处含气饱和度预计可达136%。不同地区煤层气成藏背景和地质条件存在差异,含气性深度效应需具体分析,分析重点应聚焦于甲烷相态转换、地层封闭条件的时空演化对现今气、水分布的综合影响,以实现深部煤层气的分区分带评价和高效开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含气性 转换深度 补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波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录明 罗省贤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3期183-186,9,共4页
叠前深度偏移是转换波最佳成像方法。在研究P波叠前深度偏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转换波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该方法涉及多波速度建模、震源函数求取以及延拓成像,其中偏移成像采用有较高精度的傅里叶有限差分(FFD)方法实现。经理论模型... 叠前深度偏移是转换波最佳成像方法。在研究P波叠前深度偏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转换波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该方法涉及多波速度建模、震源函数求取以及延拓成像,其中偏移成像采用有较高精度的傅里叶有限差分(FFD)方法实现。经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处理证明了方法及软件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 转换波叠前深度偏移 多波速度建模 傅里叶有限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深度与压强的转换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冀天宇 蒋国荣 +2 位作者 史剑 周中刚 邓波 《海洋预报》 2015年第2期45-50,共6页
介绍了海洋学计算中3种深度与压强的转化方法:(1)EOS-80(Equation of State of Seawater 1980,EOS-80)标准采用的方法;(2)最新发布的TEOS-10(Thermodynamics Equation of seawater 2010,TEOS-10)标准采用的方法;(3)通过海水吉布斯函数... 介绍了海洋学计算中3种深度与压强的转化方法:(1)EOS-80(Equation of State of Seawater 1980,EOS-80)标准采用的方法;(2)最新发布的TEOS-10(Thermodynamics Equation of seawater 2010,TEOS-10)标准采用的方法;(3)通过海水吉布斯函数计算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的方法。对以上3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一般的海洋学研究中,3种方法精度相差不大,均可使用。在要求计算效率的情况下,可以选用EOS-80标准采用的方法,在更高精度的海洋学研究中,应该使用TEOS-10标准采用的方法或者吉布斯函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压强转换 海水吉布斯函数 EOS-80 TEOS-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双线性转换注意力机制网络的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苏佳杰 张哲宇 +3 位作者 徐嘉俊 李彬 吕军 姚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目的】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不少物种之间相似度高,视觉差异小,不易区分,导致林业防控人员无法快速准确识别有害生物种类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双线性转换注意力机制网络(DBTANet)的林业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识别方法。【方法】以... 【目的】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不少物种之间相似度高,视觉差异小,不易区分,导致林业防控人员无法快速准确识别有害生物种类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双线性转换注意力机制网络(DBTANet)的林业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识别方法。【方法】以自然状态下拍摄的60种林业害虫和14种林业有害植物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水平镜像、亮度调节、高斯模糊和高斯噪声等方法对图像数据集进行增强,按6∶2∶2比例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每幅图像缩放至统一尺寸;改进ResNet网络中残差模块,加入深度双线性转换模块和注意力机制模块,建立DBTANet-101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与分类;利用平均准确率、平均召回率和平均F1值3个指标评价不同模型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识别结果。【结果】VGGNet-19、ResNet-50、ResNet-101、改进残差模块的ResNet-50和ResNet-101共5个模型对74种林业有害生物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8.6%、74.9%、76.3%、79.7%和81.1%;在改进残差模块的ResNet-101基础上,增加深度双线性转换模块和注意力机制模块后,74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平均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高了10.2%和12.1%,22种相似的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平均准确率提高了15.7%。【结论】基于深度双线性转换注意力机制网络(DBTANet)的林业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识别方法,对74种林业有害生物和22种相似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1.3%和85.1%;双线性转换模块和注意力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模型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细粒度图像识别 深度双线性转换 注意力机制 Res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n的飞机铆钉及脱落异常检测算法
8
作者 夏正洪 何琥 +2 位作者 杨磊 吴建军 刘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2,共7页
为解决飞机铆钉小目标检测时易出现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飞机铆钉及脱落异常检测算法。首先,通过添加小目标检测层,更好地融合骨干网络中的浅层细节信息,提高算法的特征融合能力以及对铆钉小目标的识别与定位性能;其次... 为解决飞机铆钉小目标检测时易出现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飞机铆钉及脱落异常检测算法。首先,通过添加小目标检测层,更好地融合骨干网络中的浅层细节信息,提高算法的特征融合能力以及对铆钉小目标的识别与定位性能;其次,将骨干网络中的前2次卷积替换为空间深度转换卷积(SPD-Conv),通过特征图的重组与非跨步卷积的组合,减少算法在下采样过程中的信息丢失;然后,将大型可分离核注意力(LSKA)融入快速空间金字塔池化(SPPF)模块中,通过计算每个特征图上的空间权重和通道权重,捕捉空间与通道之间的依赖关系,并调整特征图,增强算法对铆钉特征信息的提取和识别能力;最后,基于自建的飞机铆钉数据集进行消融试验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实时检测飞机铆钉及脱落异常,较YOLOv8n算法检测结果在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mAP)分别提升6.5%、16%、15%,较其他主流算法的检测性能均有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YOLOv8n 飞机铆钉 脱落 异常检测 空间深度转换卷积(SPD-Conv) 消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8n改进的PCB缺陷检测算法
9
作者 喻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4,共8页
针对PCB生产中的漏孔、鼠咬等微小缺陷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n改进的YOLOv8n-CSOW算法。通过在Backbone中增加空间深度转换卷积模块以增强特征捕获能力;在Neck部分,采用C2f-ODconv模块替换原始C2f模块强化特征精确匹配。同时,引... 针对PCB生产中的漏孔、鼠咬等微小缺陷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n改进的YOLOv8n-CSOW算法。通过在Backbone中增加空间深度转换卷积模块以增强特征捕获能力;在Neck部分,采用C2f-ODconv模块替换原始C2f模块强化特征精确匹配。同时,引入上下文增强模块强化特征表征。将边界框(BBox)损失函数优化为动态聚焦的WIoUv2函数,增强模型对微小缺陷的敏感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某大学公开数据集上平均检测精度较原始YOLOv8n提升1.4个百分点,且优于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具备显著的工业检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检测 上下文增强模块 空间深度转换卷积 全维动态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火作业场景下安全防护品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颖 张珂 +2 位作者 赵鹏程 刘洋 吴义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48-4658,共11页
确保动火作业过程中多种安全防护品的配置是预防人员受伤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决复杂动火场景下安全防护品的实时监测问题,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YOLOv5的改进目标检测算法,记为Hot work-YOLOv5s。首先,在YOLOv5s算法的主干网络中嵌入空间深... 确保动火作业过程中多种安全防护品的配置是预防人员受伤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决复杂动火场景下安全防护品的实时监测问题,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YOLOv5的改进目标检测算法,记为Hot work-YOLOv5s。首先,在YOLOv5s算法的主干网络中嵌入空间深度转换卷积(Space-to-Depth Convolution, SPD-Conv)模块以取代原有的步幅卷积和池化下采样,减少细微特征信息的丢失。随后,在残差模块引入无参注意力机制(Simple, parameter-free Attention Module, SimAM),以增强特征表达能力,提高网络速度;最后,将原网络的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优化为WIoU(Weighted Intersection over Union)损失函数,采用动态非单调聚焦机制,加速网络收敛。在自制的动火作业安全防护品的数据集上,改进后的模型平均检测精度达到了96.8%,每秒处理帧数达到了89帧,所提出的算法满足动火作业人员安全防护品检测任务的准确性与实时性的要求,同时在场景干扰较大、受光照影响的成像上也有很好的检测效果,给动火场景下安全防护品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动火作业 目标检测 空间深度转换卷积模块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DN-YOLO的自然环境下水稻病害识别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廖娟 刘凯旋 +3 位作者 杨玉青 严从宽 张爱芳 朱德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3-242,共10页
针对自然环境下水稻病害识别准确度易受复杂背景干扰、病害类间差异小难以准确识别等问题,以提高水稻病害识别精度并进行模型的有效轻量化为前提,提出了一种水稻病害识别网络模型(RiceDiseaseNet,RDN-YOLO)。以YOLO v5为基本框架,在主... 针对自然环境下水稻病害识别准确度易受复杂背景干扰、病害类间差异小难以准确识别等问题,以提高水稻病害识别精度并进行模型的有效轻量化为前提,提出了一种水稻病害识别网络模型(RiceDiseaseNet,RDN-YOLO)。以YOLO v5为基本框架,在主干网络的特征提取阶段嵌入跨阶段部分网络融合模块(C2f),增强模型对病害特征的感知能力,并引入空间深度转换卷积(SPDConv),扩展模型的感受野,进一步提升模型对小病斑特征提取能力;在颈部网络嵌入SPDConv结构,并利用轻量级卷积GsConv替换部分标准卷积,提高颈部网络对病害部位的定位和类别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及推理速度;以穗瘟病、叶瘟病、胡麻斑病、稻曲病和白枯病5种常见水稻病害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下采集水稻病害图像,制作水稻病害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病害检测精确率高达94.2%,平均精度均值达93.5%,模型参数量为8.1 MB;与YOLO v5、Faster R-CNN、YOLO v7、YOLO v8模型相比,模型参数量略大于YOLO v5,但平均精度均值最高约高12.2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模型复杂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水稻病害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害识别 YOLO v5 跨阶段部分网络融合模块 空间深度转换卷积 轻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1
12
作者 许浩 汤达祯 +5 位作者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陈世达 宗鹏 董煜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浅部煤层在温压条件与含气性、地应力与渗透率特征、变质程度与含水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指出,受埋深与演化过程影响,深部和浅部煤储层温度最多相差100℃以上,储层压力最大相差40 MPa左右,导致由浅部向深部,气体赋存状态以吸附气为主转变为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存,地应力场由水平应力主导转化为垂向应力主导,煤储层孔隙率、渗透率及含水性逐渐降低。明确了深部煤层气的典型特点,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共存于一定深度以下煤储层中的甲烷气体,该类煤储层在垂向应力为主导的作用下,孔裂隙空间极度压缩,含水极少且矿化度极高,内生微裂隙为主要渗流通道。基于含气性临界深度和地应力场转换深度的不一致性,指出浅部向深部煤层演化过程中存在过渡区,该区内呈现出非典型深部煤层气的特点,或深部煤层气和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共存的情况,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开发方案,以实现浅部与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协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浅部煤层气 地质条件 形成机制 临界深度 转换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电磁法超前预报全空间解释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海燕 邓居智 吴信民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瞬变电磁法超前预报技术是预测井下突水构造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资料解释方法为地下瞬变电磁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全空间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及传统解释方法的精确性进行分析,进而将全空间解释方法应用于井下超前... 瞬变电磁法超前预报技术是预测井下突水构造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资料解释方法为地下瞬变电磁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全空间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及传统解释方法的精确性进行分析,进而将全空间解释方法应用于井下超前预报实测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全空间视电阻率和视深度为半空间的某一倍数。半空间晚期视电阻率值在各个采样时刻与真值的相对误差均大于40%,当以精确视电阻率公式和全空间深度公式为标准时,采用半空间深度公式计算误差范围为45.50%~50.88%。全空间晚期视电阻率与真值的误差小于8.74%,进而由此计算的深度与标准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3.97%。将全空间全区视电阻率公式和深度计算公式应用于矿井突水构造的超前探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全空间 视电阻率 时间-深度转换 超前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L与DC-ResNet的非侵入式多标签负荷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国兵 王振涛 +3 位作者 欧阳静 王杰 高亚栋 尹康 《高技术通讯》 CAS 2021年第7期781-789,共9页
针对目前负荷识别中存在的人工挖掘特征困难的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转换学习(DTL)与双通道深度残差神经网络(DC-ResNet)的非侵入式多标签负荷识别方法。首先运用改进的DTL从原始的负荷数据中自动提取有... 针对目前负荷识别中存在的人工挖掘特征困难的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转换学习(DTL)与双通道深度残差神经网络(DC-ResNet)的非侵入式多标签负荷识别方法。首先运用改进的DTL从原始的负荷数据中自动提取有效的负荷特征,可以达到降维的效果。然后将负荷数据按时间滑窗生成特征图作为DC-ResNet的输入,利用卷积核自动提取时间尺度上的有效特征。DC-ResNet的一条通道用于提取大类特征预测负荷的开关状态,另一条通道用于提取小类特征预测负荷的运行模式,综合两条通道的输出可以得到最后的多标签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经DTL提取后的负荷数据更易被识别,DC-ResNet在总体和单一设备的识别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而且模型所需的训练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通道深度残差神经网络(DC-ResNet) 深度转换学习(DTL) 非侵入式负荷识别 多标签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井信息的煤层气区块地应力预测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邢力仁 柳迎红 +3 位作者 王存武 刘志强 郭广山 吕玉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6-221,共6页
为分析A煤层气区块地应力剖面与平面分布特征,基于测井信息,建立了A区块地应力预测模型。依据地应力与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渗透率的平面差异性。结果表明,A区块中部,3号煤层埋深适中,最小水平主应力在12 MPa以下,煤储层地应力状... 为分析A煤层气区块地应力剖面与平面分布特征,基于测井信息,建立了A区块地应力预测模型。依据地应力与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渗透率的平面差异性。结果表明,A区块中部,3号煤层埋深适中,最小水平主应力在12 MPa以下,煤储层地应力状态主要表现为σ_v>σ_H>σ_h(垂直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埋深处于740~1 100 m时,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2~22 MPa,煤储层地应力状态表现为σ_H≥σ_v。在侧压系数小于1.0的区域,煤层埋藏较浅,垂直主应力占主导地位,平均产气量在500 m^3/d以上的井位占比为64.2%。渗透率随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增加呈指数降低的趋势,区块中部煤层渗透率最高可达0.2×10^(-3)μm^2以上,平均产气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信息 地应力 深度转换 侧压系数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ohdy方法在三维电阻率测深数据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致付 程志平 +1 位作者 阮百尧 李泽林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14-119,共6页
三维电阻率测深数据采用Zohdy方法近似反演,正演计算采用有限单元法,反演初始模型由测量视电阻率数据给出,通过比较实测视电阻率值和预测模型计算的视电阻率值对数差来修改模型网格电阻率.为了解决任意电极距测深数据的反演,采用大、小... 三维电阻率测深数据采用Zohdy方法近似反演,正演计算采用有限单元法,反演初始模型由测量视电阻率数据给出,通过比较实测视电阻率值和预测模型计算的视电阻率值对数差来修改模型网格电阻率.为了解决任意电极距测深数据的反演,采用大、小双网格剖分,大网格反映地下电性分布情况,小网格用于实际有限元正演计算.文章对加5%随机噪声的模型理论视电阻率测深断面数据和实测视电阻率测深断面数据进行反演.结果表明该反演方法需要的内存小、计算量少,并能够取得很好的反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电阻率测深数据 Zohdy方法 深度转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变形、流体压力与热液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7
作者 付旭 张德会 印贤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5-604,共10页
地壳中岩石的变形模式受构造应力、流体压力和上覆岩层重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岩石组成和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着岩石的变形过程,同时岩石的破裂还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流体压力增大,岩石可以发生水力破裂,而引起水力引张破裂的条... 地壳中岩石的变形模式受构造应力、流体压力和上覆岩层重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岩石组成和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着岩石的变形过程,同时岩石的破裂还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流体压力增大,岩石可以发生水力破裂,而引起水力引张破裂的条件是σ1-σ3〈4T和Pf=σ3+T。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地温梯度的影响,岩石由脆性变形向韧性变形转变。在无流体超压影响的情况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在300~450℃之间,大约在地壳15km处。当流体压力和应变速率增大时,韧性条件下的岩石变形行为由韧性向脆性变化,脆韧性转变的深度随之增大。从构造角度探讨热液成矿作用,热液矿床形成的深度与流体压力、应变速率、裂隙的发育、介质的渗透率、温度变化等相关。岩石断裂的类型和方向影响岩石的渗透率,提供流体运移的通道和聚集场所,控制矿床形成的深度、位置和矿体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流体压力 水力破裂 脆韧性转换深度 造山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铁路拉林段地应力特征及高地应力风险调控选线策略
18
作者 黄艺丹 潘前 +1 位作者 姚令侃 陈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5-382,共8页
随着我国铁路向青藏高原等西部山区延伸,长大深埋隧道越来越多,高地应力已成为对线路方案起控制作用的一类复杂地质状况,对其风险以在选线阶段就着手调控最为主动,但前提是能够对隧址区地应力状态定量评估。川藏铁路拉林段地应力实测数... 随着我国铁路向青藏高原等西部山区延伸,长大深埋隧道越来越多,高地应力已成为对线路方案起控制作用的一类复杂地质状况,对其风险以在选线阶段就着手调控最为主动,但前提是能够对隧址区地应力状态定量评估。川藏铁路拉林段地应力实测数据表明,地应力结构以逆断型和走滑型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于N19°W~N30°E之间。地应力随埋深分布最重要的规律为:地应力状态转换深度约为500 m,小于该深度时,最大水平应力随埋深变化紊乱,但最大值不超过极高应力量级;大于该深度后,最大水平应力可用海姆公式估算。据此提出:对于埋深小于转换深度的隧道,宜采用施工期动态调整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法的手段,控制高地应力风险;对于埋深大于转换深度的超深埋隧道,利用隧址区地应力可用海姆公式估计的认识,宜运用选线手段,通过方案经济技术比较择优确定线位。最后建立了高地应力风险调控选线作业程式。研究为破解铁路方案比选阶段缺乏地应力定量评估方法的难题开拓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拉林段 高地应力 选线 转换深度 海姆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