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油深度加氢脱硫体相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1
作者 徐景东 陈伟敏 +3 位作者 李慧胜 王美玲 曾晓霖 徐人威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目的研制出高性能的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o/(Mo+W)原子比的Ni-Mo-W复合氧化物,利用低温N2吸附、XRD、XRF、XPS、H2-TPR和SEM技术对复合氧化物进行了表征,并以复合氧化物为前驱体制备了体相加氢催化剂。考查了... 目的研制出高性能的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o/(Mo+W)原子比的Ni-Mo-W复合氧化物,利用低温N2吸附、XRD、XRF、XPS、H2-TPR和SEM技术对复合氧化物进行了表征,并以复合氧化物为前驱体制备了体相加氢催化剂。考查了以常二线、常三线混合柴油为原料时体相加氢催化剂和工业负载型催化剂的柴油深度加氢脱硫活性。结果在Ni-Mo-W复合氧化物中,随着Mo/(Mo+W)原子比的降低,其比表面积逐渐降低,孔径逐渐增大。Ni-Mo-W复合氧化物存在Ni、Mo和W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Ni-Mo-W复合氧化物的物相、形貌和可还原性等。以Ni-Mo-W复合氧化物制备的体相加氢催化剂具有超高的加氢脱硫活性和芳烃饱和性能,其加氢脱硫活性比工业负载型催化剂高3.95倍。结论深度加氢脱硫体相催化剂可满足高标准清洁柴油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Mo-W复合氧化物 体相催化剂 柴油 深度加氢脱硫 芳烃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MCM-41为载体担载Co-Mo硫化物制备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瑶 王安杰 +2 位作者 陈永英 李翔 姚平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4-28,共5页
用全硅MCM 4 1共浸渍法担载Co Mo制备的催化剂 ,其金属担载量w(MoO3 ) =2 0 %。考察了该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 (DBT)、 4 甲基二苯并噻吩 (4 MDBT)、 4 ,6 二甲基二苯并噻吩 (4,6 DMDBT)和高硫直馏柴油加氢脱硫反应的活性 ,并与日本某... 用全硅MCM 4 1共浸渍法担载Co Mo制备的催化剂 ,其金属担载量w(MoO3 ) =2 0 %。考察了该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 (DBT)、 4 甲基二苯并噻吩 (4 MDBT)、 4 ,6 二甲基二苯并噻吩 (4,6 DMDBT)和高硫直馏柴油加氢脱硫反应的活性 ,并与日本某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DHDS)作了比较。结果表明 ,所研制的催化剂对DBT、4 MDBT、 4 ,6 DMDBT和高硫直馏柴油 (wS=2 83% )均具有很高的加氢脱硫活性 ,高于DHDS催化剂的活性。MCM 4 1担载的催化剂最佳Co/Mo原子比为 0 75 ,高于以γ Al2 O3 作载体的市场上广泛应用的Co Mo催化剂 ,这可能是活性组分在表面高度分散的结果。在DBT的加氢脱硫反应中 ,联苯 (BP)的选择性远高于环己烷基苯(CHB)的选择性 ,说明Co Mo/MCM 4 1催化的加氢脱硫反应中 ,氢解脱硫反应占主导地位。与Ni Mo/MCM 4 1催化的加氢脱硫反应过程相似 ,加氢脱硫反应中生成的CHB稳定性较低 ,会进一步分解为苯和环己烷。由TPR谱图可知 ,表面的Mo和Co活性组分存在相互作用 ,活性高的Co Mo/MCM 4 1催化剂的TPR谱在 6 0 0℃左右出现一个新的特征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化物 CO-MO 载体 MCM-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RS-2100和RS-2200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乐 李明丰 +5 位作者 聂红 李会峰 王哲 胡志海 刘学芬 丁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通过对影响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关键因素的分析,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创建"反应分子与活性相最优匹配(ROCKET)"制备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高活性、高稳定性和高性价比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RS-2100(NiMo型)和... 通过对影响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关键因素的分析,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创建"反应分子与活性相最优匹配(ROCKET)"制备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高活性、高稳定性和高性价比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RS-2100(NiMo型)和RS-2200(CoMo型)。工业应用结果表明,RS-2100和RS-2200催化剂都能够长期连续稳定运转,生产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柴油,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同时催化剂具有较低的装填密度和较低的制造成本,因此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ET技术 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 RS-2100催化剂 RS-2200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硅MCM-41为载体制备W系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翔 王安杰 +2 位作者 韩涤非 王瑶 胡永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15,共5页
用全硅MCM 41担载Ni W和Co W制备了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并在中压固定床反应器上分别考察了对二苯并噻吩 (DBT)和高硫直馏柴油的加氢脱硫性能。结果表明 ,全硅MCM 41担载制成的W系催化剂表现出很高的加氢脱硫活性 ,其中Ni W /MCM 41活... 用全硅MCM 41担载Ni W和Co W制备了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并在中压固定床反应器上分别考察了对二苯并噻吩 (DBT)和高硫直馏柴油的加氢脱硫性能。结果表明 ,全硅MCM 41担载制成的W系催化剂表现出很高的加氢脱硫活性 ,其中Ni W /MCM 41活性高于Co W /MCM 41,但两类催化剂的最佳Ni(Co) /W原子比均为 0 75。从加氢脱硫产物分布看 ,两类催化剂的脱硫反应路径不同 ,在Co W /MCM 41上主要通过氢解脱硫 ,而在Ni W /MCM 41上则是通过氢解以及先经芳环加氢后脱硫的两条路径来进行。对Ni W /MCM 41来说 ,加氢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全硅MCM-41 载体 制备 NI-W Co-W 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性质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NiMoW/Al_2O_3催化剂活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乐 李明丰 +1 位作者 丁石 李会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4-841,共8页
通过设计不同原料对NiMoW/Al_2O_3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影响的评价方法实验,考察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条件下影响催化剂失活的根本原因,对经历不同原料反应后的催化剂的积炭状况、孔结构特征以及活性相状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加工过更加... 通过设计不同原料对NiMoW/Al_2O_3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影响的评价方法实验,考察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条件下影响催化剂失活的根本原因,对经历不同原料反应后的催化剂的积炭状况、孔结构特征以及活性相状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加工过更加劣质的原料油后,NiMoW/Al_2O_3催化剂的失活速率加快,催化剂中积炭的数量和缩合程度增加,反应物扩散限制更加严重,活性中心可接近性下降,活性相聚集,活性中心数目减少,本征活性下降。因此积炭生成与活性相结构变化是不同原料导致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NiMoW/Al_2O_3催化剂失活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加氢脱硫 催化剂 活性稳定性 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邵长丽 殷长龙 +1 位作者 刘晨光 周红军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4-1080,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单一氧化物载体、复合氧化物载体、酸性载体以及炭材料等其他载体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单一氧化物载体容易与活性组分作用生成没有催化活性的相,从而影响催化剂的... 综述了近年来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单一氧化物载体、复合氧化物载体、酸性载体以及炭材料等其他载体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单一氧化物载体容易与活性组分作用生成没有催化活性的相,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复合氧化物载体可以克服单一氧化物载体的缺陷,从而使制备的催化剂对芳烃的加氢和对二苯并噻吩及它的芳烃衍生物的转化具有较好的效果;对芳香烃大分子硫化物的脱除,酸性载体比其他载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炭材料等新型载体与金属活性组分的相互作用可达到最小,从而可以充分发挥金属活性组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效应 金属氧化物载体 深度加氢脱硫 催化剂 活性炭 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钼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孙仲超 王瑶 +1 位作者 王安杰 姚平经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20,共4页
介绍了γ-Mo2 N的制备方法 ,包括原料气空速、升温速率、氮化温度和恒温时间对γ-Mo2 N结构及其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以及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和载体对γ-Mo2 N的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阐述了其作为加氢脱硫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助催化组分的... 介绍了γ-Mo2 N的制备方法 ,包括原料气空速、升温速率、氮化温度和恒温时间对γ-Mo2 N结构及其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以及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和载体对γ-Mo2 N的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阐述了其作为加氢脱硫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助催化组分的加入对其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钼 深度加氢脱硫 催化剂 研究进展 原料气 空速 升温速率 氮化温度 恒温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邵志才 高晓冬 聂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6-390,共5页
考察了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HDS)反应的影响。通过在实际油品中添加甲苯和萘,得到硫含量、氮含量和芳烃含量相同,而芳烃类型不同的2种加氢原料,采用NiW/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分别进行超深度加氢脱硫实验。利用分子模拟技术计算... 考察了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HDS)反应的影响。通过在实际油品中添加甲苯和萘,得到硫含量、氮含量和芳烃含量相同,而芳烃类型不同的2种加氢原料,采用NiW/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分别进行超深度加氢脱硫实验。利用分子模拟技术计算了真实油品中典型的硫化物(DBT和4,6-DMDBT)以及甲苯和萘在NiW/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热(Ea)。结果表明,由于芳烃与4-MDBT、4,6-DMDBT类化合物在催化剂上的竞争吸附和吸附能的差异,在NiW/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双环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的抑制作用均强于单环芳烃;芳烃对以NiW/Al2O3为催化剂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速率的影响强于其对以CoMo/Al2O3为催化剂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 深度加氢脱硫 反应速率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沈俭一 石国军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11-1120,共10页
综述了燃料油(主要是汽油和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汽油精制的主要问题是在深度加氢脱硫的同时减少由于烯烃饱和造成的辛烷值损失;柴油深度加氢脱硫主要是脱除其中的难脱除硫化物及稠环芳烃加氢饱和。TiO_2和 ZrO_2等载体... 综述了燃料油(主要是汽油和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汽油精制的主要问题是在深度加氢脱硫的同时减少由于烯烃饱和造成的辛烷值损失;柴油深度加氢脱硫主要是脱除其中的难脱除硫化物及稠环芳烃加氢饱和。TiO_2和 ZrO_2等载体负载的金属硫化物催化剂比传统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高。助剂 P 和 F 能减弱载体-金属间相互作用,在 Co(Ni)-Mo(W)/γ-Al_2O_3催化剂中生成更多的高活性Ⅱ型中心。螯合剂能延迟 Co 的硫化,有利于 Co-Mo-S 活性中心的生成。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脱硫、脱氮活性及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它的主要缺点是金属磷化物的分散度较差,活性中心数目较少。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催化剂对脱硫、脱氮的初活性较高,但使用后表面金属被硫化,催化活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油 深度加氢脱硫 催化剂 磷化物 碳化物 氮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悦 殷长龙 +1 位作者 陈世安 崔德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29,共4页
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了多孔金属固溶体,以此固溶体为前驱体制备了非负载型Ni-Mo-W加氢催化剂,采用XRD、TEM方法对硫化态非负载型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大庆低硫FCC柴油、中东高硫柴油为原料对非负载型催化剂进行深度加氢脱硫性能试验。结... 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了多孔金属固溶体,以此固溶体为前驱体制备了非负载型Ni-Mo-W加氢催化剂,采用XRD、TEM方法对硫化态非负载型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大庆低硫FCC柴油、中东高硫柴油为原料对非负载型催化剂进行深度加氢脱硫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非负载型硫化态Ni-Mo-W催化剂中活性相形态主要为Ni_3S_2和MoS_2/WS_2,其中MoS_2/WS_2堆叠层数为3~8,远高于普通负载型催化剂。该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对国内外低硫和高硫柴油加氢脱硫反应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深度加氢脱硫 非负载NiMoW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分子在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上吸附与解离的量子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皓光 赵晓光 +1 位作者 周涵 聂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7,共7页
应用密度函数计算方法研究了氢分子在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体系(Mo-S,Co-Mo-S,Ni-Mo-S,Ni-W-S,W-S,Co-W-S)上吸附解离的化学过程,考察了在特定催化剂活性相结构模型的不同位置上H2解离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催化剂不同反应位上的催化活... 应用密度函数计算方法研究了氢分子在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体系(Mo-S,Co-Mo-S,Ni-Mo-S,Ni-W-S,W-S,Co-W-S)上吸附解离的化学过程,考察了在特定催化剂活性相结构模型的不同位置上H2解离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催化剂不同反应位上的催化活性不同,边位的催化活性较高。H2在几种不同加氢脱硫催化剂上的反应热及能垒计算结果显示了它们对H2吸附解离反应的催化活性不同,在Ni-Mo-S和Ni-W-S催化剂上,边位的氢解活性高,而Mo-S、Co-Mo-S催化剂上(001)层面S原子的氢解活性高;比较了助剂在H2解离活化反应中的间接、直接作用,发现其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加氢脱硫 催化剂 吸附 解离 密度函数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SBA-15为载体担载Ni-Mo制备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被引量:5
12
作者 任靖 曹光伟 +1 位作者 王安杰 胡永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3-508,共6页
以TEOS为硅源、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SBA-15,用XRD、N2吸附、HRT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以SBA-15作载体,担载Ni-Mo制备了深度加氢脱硫(HDS)催化剂,在高压固定床... 以TEOS为硅源、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SBA-15,用XRD、N2吸附、HRT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以SBA-15作载体,担载Ni-Mo制备了深度加氢脱硫(HDS)催化剂,在高压固定床反应器上以二苯并噻吩(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以SBA-15作载体的催化剂对DBT和4,6-DMDBT的HDS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SBA-15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均匀的孔径。SBA-15担载Ni-Mo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其中Ni/Mo原子比为0.25时,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15 Ni—Mo 深度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度加氢脱硫体相法催化剂在反应器内装填位置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大海 徐学军 +1 位作者 李扬 关明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72,共4页
介绍了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开发的超深度加氢脱硫体相法催化剂与常规柴油加氢催化剂在反应器内不同装填位置的加氢脱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几种典型的混合柴油,当处理加氢脱硫难度较低的原料油时,体相法加氢催化剂装填... 介绍了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开发的超深度加氢脱硫体相法催化剂与常规柴油加氢催化剂在反应器内不同装填位置的加氢脱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几种典型的混合柴油,当处理加氢脱硫难度较低的原料油时,体相法加氢催化剂装填在反应器的上部(低温反应区),加氢脱硫效果较好;当处理中等或较高加氢脱硫难度的混合柴油原料时,体相法加氢催化剂装填在反应器的下部(高温反应区),加氢脱硫效果较好。这一研究结果可为炼油厂柴油加氢装置采用体相法加氢催化剂和常规加氢催化剂匹配装填技术提高柴油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加氢脱硫 体相法催化剂 装填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定量分析深度加氢脱硫柴油中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明星 李颖 刘泽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3-1109,共7页
利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深度加氢脱硫柴油中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DBTs)的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GC-QQQ-MS/MS)测定方法。以5种DBTs混合标样绘制标准曲线,对深度加氢柴油中的C0~C4烷基取代二苯并噻... 利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深度加氢脱硫柴油中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DBTs)的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GC-QQQ-MS/MS)测定方法。以5种DBTs混合标样绘制标准曲线,对深度加氢柴油中的C0~C4烷基取代二苯并噻吩((C0~C4)DBTs)进行定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避免柴油中其他化合物的干扰,快速准确测定深度加氢脱硫柴油中(C0~C4)DBTs的含量,而且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0006~0.0017mg/L和0.002~0.006mg/L范围,回收率在98.23%~114.59%范围。该方法适用于深度加氢脱硫柴油中DBTs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 柴油 选择反应监测 深度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HUDS-2催化剂用于镇海混合油深度加氢脱硫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坤 方向晨 +3 位作者 刘继华 宋永一 柳伟 刘宏海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2-25,共4页
在小试装置上,采用镇海混合油评价了工业催化剂FHUDS-2的深度加氢脱硫性能,同时考察了混合油中硫化物在FHUDS-2催化剂上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类(4,6-DMDBTs)硫化合物在产品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对反应温度敏感性低... 在小试装置上,采用镇海混合油评价了工业催化剂FHUDS-2的深度加氢脱硫性能,同时考察了混合油中硫化物在FHUDS-2催化剂上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类(4,6-DMDBTs)硫化合物在产品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对反应温度敏感性低,是原料油中最难脱除的含硫化合物;FHUDS-2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深度及超深度加氢脱硫性能,在氢分压6.4MPa,体积空速1.5h-1,氢油比500,反应温度360~370℃或者在反应温度360℃,氢分压6.4MPa,氢油比500,体积空速1.0~1.5h-1条件下,都能生产出硫含量符合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低硫和超低硫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海混合油 FHUDS-2催化剂 深度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全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5-470,共6页
对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的NiO-MoO3/-γAl2O3氧化态前驱物进行了硫化、程序升温碳化(TPC)、TPC后再硫化等处理,并进行了XRD、XPS表征;将所得的硫化物、碳氧化物和硫化的碳氧化物催化剂进行了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HDS)活性评价,并与一种... 对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的NiO-MoO3/-γAl2O3氧化态前驱物进行了硫化、程序升温碳化(TPC)、TPC后再硫化等处理,并进行了XRD、XPS表征;将所得的硫化物、碳氧化物和硫化的碳氧化物催化剂进行了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HDS)活性评价,并与一种现有的工业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碳氧化物催化剂的硫化处理可以促进碳氧化物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这种促进作用源于硫化时部分L酸位向B酸位的转变,所导致的金属的C、S活性物相在临氢时既具有较高的活性位密度和B酸位数目,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碳氧化物所具有的加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化物催化剂 深度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分子筛负载Ni-Mo制备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17
作者 任靖 王安杰 +3 位作者 李翔 鲁墨弘 严佳 胡永康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059-1061,共3页
用硝酸改性的氢型全硅MCM-41与HY的复合分子筛作为载体,负载Ni-Mo活性金属制备了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在高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它们对DBT的加氢脱硫活性,用XRD、N2吸附、TPR对载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杂一定量HY的催化剂... 用硝酸改性的氢型全硅MCM-41与HY的复合分子筛作为载体,负载Ni-Mo活性金属制备了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在高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它们对DBT的加氢脱硫活性,用XRD、N2吸附、TPR对载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杂一定量HY的催化剂表现出了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当载体中HY的含量为25%时,催化剂活性最高.Ni/Mo最佳摩尔比为0.75,在280℃时,DBT的转化率接近100%.TPR结果表明,HY和Ni加入,使催化剂还原温度降低,加氢脱硫活性提高;催化剂低温耗氢温度与加氢脱硫活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催化剂还原温度越低,加氢脱硫活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加氢脱硫 NI-MO 全硅MCM-41 HY 催化剂 复合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物对Ni-Mo-W和Co-Mo型催化剂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葛泮珠 丁石 +2 位作者 张乐 高晓冬 李大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利用活性白土脱除原料中的氮化物,得到硫含量相同而氮含量不同的3种柴油原料,以Ni-Mo-W/γ-Al_2O_3和Co-Mo/γ-Al_2O_3为催化剂,利用中型固定床加氢装置考察氮化物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油品复杂体系中,氮化... 利用活性白土脱除原料中的氮化物,得到硫含量相同而氮含量不同的3种柴油原料,以Ni-Mo-W/γ-Al_2O_3和Co-Mo/γ-Al_2O_3为催化剂,利用中型固定床加氢装置考察氮化物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油品复杂体系中,氮化物对加氢脱硫反应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脱硫深度的增加,氮化物的影响越明显;在原料氮含量较低的情况下,Ni-Mo-W型催化剂上加氢脱硫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明显低于Co-Mo型催化剂,加氢脱硫反应的活性显著高于Co-Mo型催化剂,并且随LHSV的增加,两者相差越大。采用氮含量为6.7μg/g的原料油C时,在反应温度355℃、氢分压6.4 MPa、LHSV=6.0 h^(-1)、氢油体积比300的条件下,在Ni-Mo-W型催化剂上的产品硫含量为10.0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物 化物 深度加氢脱硫 催化剂 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化合物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葛泮珠 丁石 +2 位作者 张乐 李大东 聂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采用中型固定床加氢装置考察了含氮化合物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Ni-Mo-W型催化剂运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N_2吸附-脱附、热重-质谱(TG-MS)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分辨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 采用中型固定床加氢装置考察了含氮化合物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Ni-Mo-W型催化剂运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N_2吸附-脱附、热重-质谱(TG-MS)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分辨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原料添加含氮化合物后,主要影响了催化剂的初活性,运转初期反应温度提高了7~10℃,但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根据催化剂失活原因的分析发现,原料添加含氮化合物前后,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均与其表面积炭的形成、孔体积的损失和边缘W比例的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加氢脱硫柴油 催化剂失活 含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负载型催化剂上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蕾艳 殷长龙 +1 位作者 刘欢 刘晨光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8-43,共6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催化裂化(FCC)柴油在该催化剂上的深度加氢脱硫过程,考察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和氢油比等工艺条件对柴油深度加氢脱硫效果的影响,并与工业化NiMo/Al2O3催化剂的加氢...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催化裂化(FCC)柴油在该催化剂上的深度加氢脱硫过程,考察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和氢油比等工艺条件对柴油深度加氢脱硫效果的影响,并与工业化NiMo/Al2O3催化剂的加氢活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40℃、反应压力为6.0MPa、体积空速为1.5h-1、氢油体积比为600的条件下,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可使胜华FCC柴油的脱硫率达到99.84%,脱氮率达到99.96%,与工业化NiMo/Al2O3催化剂相比,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加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负载型催化剂 柴油 深度加氢脱硫 工艺条件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