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身认知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评价量表设计与核验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志河 李思哲 +1 位作者 王元臣 张春雨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2-98,共7页
深度学习作为提升本科生高阶能力及素养的有力手段受到教育者的进一步关注,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及虚拟现实等具身技术的应用使得具身认知学习环境已被广泛应用且成为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之一。现阶段对深度学习的评价研究较少... 深度学习作为提升本科生高阶能力及素养的有力手段受到教育者的进一步关注,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及虚拟现实等具身技术的应用使得具身认知学习环境已被广泛应用且成为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之一。现阶段对深度学习的评价研究较少且针对具身认知学习环境下的深度学习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为此,文章结合深度学习以及具身认知环境的本质及特点,选取具身认知环境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智慧教室作为研究背景,借鉴科学的量表编制方法,开发了以“知识迁移、创新思维、具身交互和学习环境”四个要素为维度指标的具身认知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评价量表。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取评价数据,利用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对题项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评价量表结构良好,信度较高。最后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相较于其他维度,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深度学习 评价量表 量表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理论下体育课堂教学公平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
2
作者 陈辉映 万宇鑫 曹悦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将教育公平落实到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公平国家战略发展重要转向的体现。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梳理体育课堂教学公平存在的问题,系统探索具身认知理论下体育课堂教学公平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以期为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公平... 将教育公平落实到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公平国家战略发展重要转向的体现。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梳理体育课堂教学公平存在的问题,系统探索具身认知理论下体育课堂教学公平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以期为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公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发现,体育课堂教学公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目标价值错位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课堂教学对象关注偏差导致学生参与性缺失,课堂教学方式选择不当导致学生话语权缺失,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失衡导致学生发展性缺失;体育课堂教学公平的核心理念是“身体在场”,价值导向是“体验关照”,实践载体是“情境创设”,评价落点是“意义建构”。研究建议通过构建公平具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讲述运动体验以及优化课堂师生互动形式来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教育公平 认知理论 教学 学习环境 运动体验 师生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交互:智慧学习环境下身体在场的互动观 被引量:7
3
作者 杨重阳 武法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09,共8页
智慧学习环境中身体意义在教学交互中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变革难以从深水区突围。身体在场成为教学变革的核心突破口。该研究首先依托现象学哲学的发展脉络,溯源身体在场的理论基础,解读现象学、认知科学、交互系统设计、教育元宇宙等... 智慧学习环境中身体意义在教学交互中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变革难以从深水区突围。身体在场成为教学变革的核心突破口。该研究首先依托现象学哲学的发展脉络,溯源身体在场的理论基础,解读现象学、认知科学、交互系统设计、教育元宇宙等领域中身体在场的侧重点,从中抽取出“身体在场”的具身性本质。其次,依托具身性的演化路径,从互动观视角重构身体在场的理论体系,即具身交互理论。该理论秉持“身体参与意义建构的体验性交互活动”的观点和“感知-行动-反思”的循环结构,支持身体、大脑与环境协同参与意义建构,体现出基于身体感知、感知为了行动、行动伴随意义的特征。最后,通过归纳并融合教学交互模型与具身交互模型的双重优势,结合具身交互的本质内涵和循环结构,生成具身交互模型的设计原则和行动机制,构建由“被动感知交互、主动感知交互、行动交互和反思交互”组成的、以学为中心的RBAP模型,明确四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智慧学习环境对四要素的支持作用,助力具身交互行为的识别、具身交互教学设计的开展与具身交互程度的评估,继而突破理论的桎梏实现常态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学习环境 现象学 体在场 交互 RB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与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学视野的理论考察 被引量:65
4
作者 王美倩 郑旭东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61,共9页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代理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文化 环境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研究综述 被引量:39
5
作者 柴阳丽 陈向东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1-77,101,共8页
随着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和具身技术的迅猛发展,具身学习环境及构建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本文首先梳理近期应用手势界面、触觉反馈、身体参与表演等技术于学习环境的研究;接下来界定具身学习环境概念,分析构建原因和作用,并根据感知... 随着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和具身技术的迅猛发展,具身学习环境及构建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本文首先梳理近期应用手势界面、触觉反馈、身体参与表演等技术于学习环境的研究;接下来界定具身学习环境概念,分析构建原因和作用,并根据感知—运动的参与量、姿态动作一致性程度、沉浸感划分学习环境的具身层级;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外已有研究,把具身学习环境分为感觉增强、相称姿态动作、身体参与运动三类,同时详细介绍每个类别的典型案例;最后提出具身学习环境设计应遵循涵盖多通道感知、支持相应手势和动作开展、自然融入技术、提供多种感知学习资源、灵活设计学习空间、重视学习动机和愉悦性情感激发等原则,并指出当前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学习环境 体参与 多通道感知 相称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的困境与转向:从离身学习到具身学习——兼论一种深度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志河 王元臣 +2 位作者 陈长玉 董熔娟 徐玉微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0-78,共9页
第一代认知科学因桎梏于“身心二元论”而陷入“认知科学危机”,但随着认知科学研究取向由“离身”转向“具身”,认知心理学获得新发展。具身思想为破解深度学习困境提供新的视角。文章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厘清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具... 第一代认知科学因桎梏于“身心二元论”而陷入“认知科学危机”,但随着认知科学研究取向由“离身”转向“具身”,认知心理学获得新发展。具身思想为破解深度学习困境提供新的视角。文章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厘清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具身学习和离身学习、具身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基于离身隐喻视域,透视深度学习面临的困境:“理性主义”知识观、“计算机隐喻”学习观、程式化课程观、预成性教学观、“离身传播”媒介观和机械化环境观;再次,透过具身隐喻视角,提出化解困境的新路向,即境脉化知识观、“多模态”隐喻学习观、具身化课程观、生成性教学观、“具身传播”媒介观和生态化环境观,并得出结论:深度学习要从“离身窘境”脱困,必须向“具身学习”进行转变;最后,从宏观情境与脉络、中观教学与学习、微观观念与知识三个层次,构建了深度具身学习环境模型,为具身学习环境设计以及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多模态 生成性 知识结构 深度具身认知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构建的新系统观 被引量:39
7
作者 郑旭东 王美倩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4,共7页
学习研究,尤其是认知研究的持续进步,不断推动着学习环境观念的变迁与发展。具身认知的崛起突破了离身认知语境下基于原子论的学习环境构建之系统观,即把学习环境构建视为无生命的机械组建过程,以及相应的预成教学观,为学习环境建构确... 学习研究,尤其是认知研究的持续进步,不断推动着学习环境观念的变迁与发展。具身认知的崛起突破了离身认知语境下基于原子论的学习环境构建之系统观,即把学习环境构建视为无生命的机械组建过程,以及相应的预成教学观,为学习环境建构确立了新的系统观,即在具身认知的语境下,基于整体论,把学习环境的构建视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重建与动态生成过程,并确立了相应的生成教学观,从而推动着学习环境的基本观念从机械的静态预设走向有机的动态生成。而具身学习环境由于在认知上坚持的具身立场,使得其在复杂性、开放性与适应性上和传统的学习环境相比又具有了别样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学习环境 静态预设 动态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及其进化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46
8
作者 王美倩 郑旭东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60,共7页
具身认知的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大脑、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动力系统,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性关系,并基于因果事物的动力循环持续推动着整个系统的进化,因此认知是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生成过程。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 具身认知的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大脑、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动力系统,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性关系,并基于因果事物的动力循环持续推动着整个系统的进化,因此认知是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生成过程。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被称为具身学习环境。作为具身认知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过程必然也遵循着母系统的进化规律:学习者、工具中介和学习环境作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主体,通过具身性交互、耦合性循环以及适应性维护等方式不断推动着环境系统的发展。而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结果重点体现在以具身技术为中介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双向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身体构成了学习者心理与学习环境复杂性交互的桥梁,技术工具则成了学习者身体的延伸和学习环境具身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动力系统 学习环境 中介 进化机制 双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离身到具身:在线学习环境的身体转向与具身重构 被引量:8
9
作者 韦妙 王婧 王美倩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6,共9页
在线学习环境“交互感”“临场感”“沉浸感”的缺失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分析出导致此问题的实质原因是在线学习环境中隐匿的离身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身体的双向“缺席”、认知资源的“割裂”、身心交... 在线学习环境“交互感”“临场感”“沉浸感”的缺失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分析出导致此问题的实质原因是在线学习环境中隐匿的离身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身体的双向“缺席”、认知资源的“割裂”、身心交互的“阻滞”、教育情境的“失真”。在当下技术推动在线学习环境从“直接具身”跃迁至“中介化具身”的关键时期,应强化在场体验,构建具身参与的物理学习环境;完善内容生态,构建具身融合的资源支持环境;深化人机互动,构建具身交互的情感心理环境;优化教育情境,构建具身实践的社会文化环境,让在线学习环境回归“具身”的本质属性,重新达到身体、认知、环境的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认知 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环境污染对社会道德失范评价的影响——基于具身认知视角的实证研究
10
作者 苏伟锋 王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8,96,共9页
地理学界在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道德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该文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3703份大样本数据,探究区域环境污染对居民社会道德失范评价的影响效应,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环... 地理学界在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道德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该文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3703份大样本数据,探究区域环境污染对居民社会道德失范评价的影响效应,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失范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传媒道德失范无显著影响;区域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社会道德失范评价实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理环境影响人类认知的一种具体表现。研究结果可为环境污染对社会道德的不良影响效应研究提供经验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我国当前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认知 环境污染 道德失范 道德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智能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伟男 刘挺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2,共8页
随着深度学习和大模型技术的不断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从研究简单、封闭的虚拟场景,发展到研究更为复杂、开放的现实场景。研究焦点也从早期的小规模语料库和网络文本数据集处理,发展到多模态一体化的处理架构和研究范式。与此同时,以OpenA... 随着深度学习和大模型技术的不断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从研究简单、封闭的虚拟场景,发展到研究更为复杂、开放的现实场景。研究焦点也从早期的小规模语料库和网络文本数据集处理,发展到多模态一体化的处理架构和研究范式。与此同时,以OpenAI Sora为代表的物理世界近似和仿真模型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再次向通用人工智能迈进了一步。然而,若要让人工智能真正达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标准,成为类人的智能,需要当今的人工智能体具备与物理世界交互学习的能力,即具身智能。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具身智能的研究内容和进展,具体包括具身感知、具身认知和具身行为优化3个方面。同时结合近期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概述具身智能技术在人形机器人等载体上的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及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 感知 认知 行为优化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仿真环境 人形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矿井智能目标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帆 张嘉荣 程海星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84-296,共13页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智能化矿山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标检测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应用场景的典型范式和研究热点。然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对标注数据集依赖性强,存在模型可解释性差、计算复...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智能化矿山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标检测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应用场景的典型范式和研究热点。然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对标注数据集依赖性强,存在模型可解释性差、计算复杂等问题,如何提高矿井目标检测精度、模型自适应性和计算效率,是矿山人工智能领域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对煤矿井下智能目标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简要概述了目标检测技术,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演进过程和算法分类,并分析比较了基于CNN和Transformer的目标检测网络。然后,重点研究了矿井智能目标检测的数据增强、超分辨率重建、特征提取等关键技术,并围绕煤矿“人-机-环”应用需求,详细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在井下人员安全监测、矿井设备智能检测、工况环境感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煤矿应用场景下智能目标检测技术在数据集构建、模型优化、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方面仍存在挑战,讨论了煤矿智能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应致力于将目标检测技术与小样本学习和多模态融合、模型轻量化和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和具身智能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以此促进智能检测技术与煤矿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矿井智能目标检测技术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数字孪生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惯常理论新构:基于具身认知与双系统视角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晓义 许威 李春晓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60,共12页
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基石,学界对非惯常理论的思辨虽源源不断,但其中仍存在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非惯常环境与行为研究对话割裂等问题。由此,文章借鉴具身认知与双系统理论,创新提出“惯常”“中间”和“非惯常”3种认知状态,以个体心理... 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基石,学界对非惯常理论的思辨虽源源不断,但其中仍存在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非惯常环境与行为研究对话割裂等问题。由此,文章借鉴具身认知与双系统理论,创新提出“惯常”“中间”和“非惯常”3种认知状态,以个体心理认知差异作为定义和划分旅游环境类型的线索,明确指出环境类型具有具身性、经验性、可变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内生属性;利用非惯常认知状态联结旅游环境与旅游者行为,论证主张非惯常环境与非惯常行为的伴生关系,梳理归纳决策冲动化、自我失控化、情绪主导化、盲从化和心理账户显化的非惯常行为典型特征。文章对虚拟旅游、元宇宙旅游、城市漫步等新兴旅游业态作出回应,剖析解答了非惯常理论相关研究中“主观或客观”和“异地与否”的复杂问题,并将非惯常理论的应用范围从实地拓展到虚拟层面。文章期望从人本视角革新非惯常理论以强化旅游研究的特殊性,同时助推旅游知识的外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惯常环境 非惯常行为 非惯常认知状态 认知 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语具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元分析的证据
14
作者 李莹 翟一惠 +4 位作者 郝守彬 戴雅杏 马晓博 李甜甜 王悦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1233,I0015,I0016,共15页
二语具身效应近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研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并未形成一致结论。为进一步明确二语具身效应的加工和影响机制,本研究整合二语具身学习的相关研究,并从学习者特征和语言特征两个维度探究二... 二语具身效应近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研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并未形成一致结论。为进一步明确二语具身效应的加工和影响机制,本研究整合二语具身学习的相关研究,并从学习者特征和语言特征两个维度探究二语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最终对60篇文献(186个效应量, 2520个被试)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二语学习和加工中存在具身效应,总效应量显著(Hedges’g=0.34,p<0.001);二语熟练度和语言距离对二语具身效应具有调节作用,且二语熟练度和语义内容对二语具身效应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基于当前研究发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二语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以及学习者因素和语言因素对二语具身效应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学习 认知 元分析 学习者因素 语言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何以认知——对为何有“做”而没有“学”的历史与理论考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旭东 王昕玮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2,共12页
“做中学”在实践中往往会变成有“做”而没有“学”。在对百年教育改革进程中“做中学”的初衷、异化与乱象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引入认知的具身观点,把“为何有做而没有学”这一现实难题转化为“具身何以认知”这一科学问题,从基于共同... “做中学”在实践中往往会变成有“做”而没有“学”。在对百年教育改革进程中“做中学”的初衷、异化与乱象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引入认知的具身观点,把“为何有做而没有学”这一现实难题转化为“具身何以认知”这一科学问题,从基于共同编码假说的具身模拟、作为预测器的内部前向模型、扩展想象和行动空间的技术具身之工具合并机制的认知具身三大边界条件出发,对“做中学”为何会变成“有做而没有学”以及如何才能实现“有做亦有学”进行了历史与理论的双重考察。如果说“做中学”以希望开始以失望结束,“发现学习”试图对“做中学”作出超越但最终也归于失败,那么“创中学”基于认知的具身观点则真正实现了对“做中学”和“发现学习”的扬弃与超越,最终实现了“动手”和“动脑”的统一,真正让“做中学”的理想走进教育的现实。可见,“做中学”是正题,“发现学习”是反题,“创中学”则是合题,而这一正反合的三段论隐喻了教育学思想发展与理论建构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中学 发现学习 创中学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特征、要素、应用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02
16
作者 李志河 李鹏媛 +1 位作者 周娜娜 刘芷秀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90,共10页
具身认知理论是当前认知科学的研究热点,它聚焦于身体感知器官与各种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身体的具身体验、情境交互和协作互动,为学习环境设计与创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蓬勃... 具身认知理论是当前认知科学的研究热点,它聚焦于身体感知器官与各种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身体的具身体验、情境交互和协作互动,为学习环境设计与创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蓬勃发展,为具身认知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界定具身认知学习环境相关概念,分析具身认知学习环境的特征、构成要素、构建原则,聚焦相关技术在智能时代的应用与发展,初步构建具身认知学习环境的境脉图。并以S大学15级和16级两个年级本科生的《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为例,对比研究发现:有效的具身认知环境——智慧课堂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明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技术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学习环境 有意义学习 人工智能 智能技术 技术 学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域下基于细粒度情感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中美 唐韵琪 +1 位作者 姚昕路 田甜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103,共11页
人类学习活动的展开以身体、心智与情境等具身要素的动态耦合为基础,具身型认知下学习情感是学生深度学习发生、学习效能保障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离身束缚和情感鸿沟成为制约教育教学深层次发生及提质增效的现实问题。因此,需以具身化... 人类学习活动的展开以身体、心智与情境等具身要素的动态耦合为基础,具身型认知下学习情感是学生深度学习发生、学习效能保障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离身束缚和情感鸿沟成为制约教育教学深层次发生及提质增效的现实问题。因此,需以具身化教学为支撑,探究具身认知视域下基于学习情感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具体而言,设计了具身认知视域下9类细粒度情感框架,并从“知识迁移”“具身交互”“情感心理”“创新思维”四维度揭示深度学习效果。结果表明:具身交互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良好的情感状态是学生持续参与具身交互的重要动力,能够促进学生向创新思维进阶;具身认知情境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薄弱,仍需进一步强化。基于上述结果,构建了基于细粒度情感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模型,为学生知、情、行的整体参与联动以及学习深层次知行合一、知情共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细粒度情感 深度学习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 被引量:317
18
作者 殷明 刘电芝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65,共9页
具身认知揭示了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对个体身体的忽视,突出了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与环境性特点。根据具身认知生成的路径,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此为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从纯粹大脑认知的传统教学转到身心投入的主... 具身认知揭示了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对个体身体的忽视,突出了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与环境性特点。根据具身认知生成的路径,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此为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从纯粹大脑认知的传统教学转到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师生互动的身心融合为生成式学习达成了路径,情境教学则为加强身心体验的重要教学方式,消除对学生和教师身体束缚的负性具身效应。具身认知观还为教育教学评估提供了体验性、参与性与生成性的评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体验式学习 生成式学习 教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程度对大学生虚拟实验学习的影响研究——基于77项实验和准实验数据的元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金莹 杨现民 胡永斌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2,128,共7页
具身程度是虚拟实验设计和应用的关键要素。虚拟实验的具身程度如何划分,不同具身程度对虚拟实验学习效果有何影响,这些问题至今鲜有研究。本研究首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经验之塔”理论,将虚拟实验划分为高具身、中具身、低具身三种... 具身程度是虚拟实验设计和应用的关键要素。虚拟实验的具身程度如何划分,不同具身程度对虚拟实验学习效果有何影响,这些问题至今鲜有研究。本研究首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经验之塔”理论,将虚拟实验划分为高具身、中具身、低具身三种级别。然后,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36篇期刊论文的77项实验与准实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1)虚拟实验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中等偏上的正向促进作用;(2)虚拟实验的应用效果受调节变量(学科类型、知识类型、具身程度)的影响而存在差异;(3)高具身虚拟实验在医学和工学等学科中的应用效果更好,有利于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4)中具身虚拟实验在医学等学科中的应用效果更好,有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5)低具身虚拟实验在工学和教育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实验 认知 程度 学习效果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离身”到“具身”:课堂学习环境的新构建 被引量:38
20
作者 肖菊梅 李如密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0,共5页
在批判传统认知理论身心、主客、心物分离的一系列"离身"特征的二元论基础上,具身认知强调身体的"暧昧"回归,并试图重建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等维度。认知理论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课堂学习环境观念的变革。基于具身... 在批判传统认知理论身心、主客、心物分离的一系列"离身"特征的二元论基础上,具身认知强调身体的"暧昧"回归,并试图重建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等维度。认知理论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课堂学习环境观念的变革。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重新构建课堂学习环境应创建有机系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学习环境,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生态课堂学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认知 心二元论 课堂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