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索效用理论的用户虚假信息感知与互动行为研究——面向深度伪造信息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春年 陈梦秋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6-104,19,共10页
[研究目的]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虚假信息,深度伪造信息有着更难以辨别真假的特点,影响着网络安全空间的发展。该文将从用户感知和行为角度来探索深度伪造类虚假信息的影响和对抗策略。[研究方法]根据线索效用理论,发掘并整合了三个外部线索... [研究目的]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虚假信息,深度伪造信息有着更难以辨别真假的特点,影响着网络安全空间的发展。该文将从用户感知和行为角度来探索深度伪造类虚假信息的影响和对抗策略。[研究方法]根据线索效用理论,发掘并整合了三个外部线索:分享者信任度、分享者观点、附加提示,并设计了两个组间实验。[研究结论]310个实验样本的数据通过MANCOVA方法进行分析后验证了8个假设,分享者信任度、分享者观点、附加提示都会影响用户对深度伪造信息的感知真实性和互动行为(点赞、评论、转发),这表明用户判断深度伪造信息时会综合效用三个外部线索,同时附加提示的有效性也证明了干预手段在多线索集聚情景下的有效性,为提高用户识别深度伪造信息的能力,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实践化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 信息感知 互动行为 深度伪造信息 线索效用理论 附加提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行为不法类型的犯罪参与——兼论非法发布深度伪造信息的行为不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敬力嘉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87,共15页
传统犯罪参与理论中,犯罪参与常被视为在经验层面当然区分的归责类型,其规范地位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受到深度伪造技术的挑战。以归责理由、对象、标准区分为视角,通过对刑法中行为论的批判性考察,可以明确刑法中应采纳两阶层意图行为论,... 传统犯罪参与理论中,犯罪参与常被视为在经验层面当然区分的归责类型,其规范地位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受到深度伪造技术的挑战。以归责理由、对象、标准区分为视角,通过对刑法中行为论的批判性考察,可以明确刑法中应采纳两阶层意图行为论,即“参与行为”是受行为人自我意图支配的身体举止,是归责对象;“犯罪参与行为”是行为人自我意图支配下,通过将他人意图支配下的构成要件实现纳入自己的行为计划,共同完成或支持构成要件实现,是归责结果,是行为不法类型;具体构成要件则是归责标准。以此为理论基础,可以明确“非法发布深度伪造信息”正犯与共犯行为的不法内涵,实现刑法对深度伪造技术的理性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参与 两阶层意图行为论 非法发布深度伪造信息 行为不法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阈下生物特征识别信息刑事治理逻辑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文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4,共8页
随着图像自动化识别、捕捉以及合成等技术的发展,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失范行为入罪面临对象认定概括化、样态评价粗疏化、构罪标准机械化等诸多刑事治理弊端。为化解利用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失范行为实施下游黑灰产业犯罪的高发态势,... 随着图像自动化识别、捕捉以及合成等技术的发展,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失范行为入罪面临对象认定概括化、样态评价粗疏化、构罪标准机械化等诸多刑事治理弊端。为化解利用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失范行为实施下游黑灰产业犯罪的高发态势,应该在厘清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失范行为对象认定特殊化、明确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失范行为样态评价区别化、调整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失范行为构罪标准规范化等方面优化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特征识别信息 法益侵害程度 入罪标准 深度伪造信息 刑罚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