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应力敏感性实验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瑞飞 段雨安 +1 位作者 吕新华 邓瑞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4,共5页
为探讨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储层的应力敏感问题,将取自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深层低渗油藏样品进行了液体、气体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中以渗透率损害系数、渗透率损害率、不可逆渗透率损害率作为应力敏感性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 为探讨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储层的应力敏感问题,将取自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深层低渗油藏样品进行了液体、气体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中以渗透率损害系数、渗透率损害率、不可逆渗透率损害率作为应力敏感性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储层为弱应力敏感,沙三段样品渗透率损害系数、渗透率损害率均高于沙二段样品,沙三段储层应力敏感性高于沙二段储层应力敏感性。气体应力敏感性实验的渗透率损害率整体高于液体应力敏感性实验的渗透率损害率,气体、液体应力敏感性实验所测得的不可逆渗透率损害率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 应力敏感性 透率损害系数 透率损害率 不可逆透率损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中段油藏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瑞飞 吕新华 +1 位作者 国殿斌 苏道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2-768,共7页
为深入探讨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开展了岩心样品的恒速压汞测试。结果表明,储层孔道大小及分布性质差异不大,孔隙半径呈正态分布,主峰分布在100~300μm;喉道半径是控制储层性质的主要因素,渗透率与喉道半径的相关... 为深入探讨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开展了岩心样品的恒速压汞测试。结果表明,储层孔道大小及分布性质差异不大,孔隙半径呈正态分布,主峰分布在100~300μm;喉道半径是控制储层性质的主要因素,渗透率与喉道半径的相关性好于其与孔隙半径的相关性。储层有效喉道半径、有效孔隙半径、有效喉道体积、有效孔隙体积、有效孔喉半径比等孔喉特征参数与物性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高渗透率岩样的有效孔喉半径比较低,且有效孔喉半径比分布频率较高。渗透性越好,孔喉半径比越低,且其分布越集中。分析认为,恒速压汞的孔喉特征参数中排驱压力(pT)、中值压力(pc50)、最大进汞饱和度(SHgmax)小于常规压汞的,最大连通孔喉半径(Rmax)、中值半径(r50)大于常规压汞的。相对于常规压汞,恒速压汞获得的孔喉特征参数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压低砂岩储层 微观孔喉特征 孔喉半径比 恒速压汞 孔喉参数 储层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段春节 魏旭光 +1 位作者 李小冬 苏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4-99,共6页
利用X-衍射、扫描电镜、敏感性流动实验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中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敏感性,主要分析了敏感性类型、敏感性伤害程度及储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速敏、中等偏强水敏、弱酸敏、弱... 利用X-衍射、扫描电镜、敏感性流动实验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中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敏感性,主要分析了敏感性类型、敏感性伤害程度及储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速敏、中等偏强水敏、弱酸敏、弱-无盐敏特征。在油藏储层常规流动敏感性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积流量敏感性,研究区储层体积敏感为中等偏弱。影响储层敏感性最直接的因素是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结构及黏土矿物等。注水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明显,储层物性变差,储层敏感程度增强,注水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深层压低油藏 黏土矿物 孔隙结构 储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以文东油田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许寻 李中超 +4 位作者 刘广英 王瑞飞 李群星 刘云利 杨胜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29,共8页
针对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应力敏感性严重的特点,开展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及现场数据分析注水开发过程中因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而产生的应力敏感性对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 针对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应力敏感性严重的特点,开展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及现场数据分析注水开发过程中因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而产生的应力敏感性对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的影响;建立渗透率、孔隙度、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的应力敏感性模型,归纳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应力敏感性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文东油田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采油指数、采液指数逐渐减小,且采油指数递减速率大于采液指数递减速率,吸水指数逐渐增大;影响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油水黏度比、启动压力梯度和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压低砂岩油藏 应力敏感性评价模型 采油指数 采液指数 吸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控制因素——以东濮凹陷文东沙三中油藏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瑞飞 齐宏新 +1 位作者 吕新华 国殿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东濮凹陷文东沙三中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可动流体百分数、可动流体孔隙度参数分析了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离心力的T2谱形态表现为4种类型,T2截止值与物性呈正相...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东濮凹陷文东沙三中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可动流体百分数、可动流体孔隙度参数分析了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离心力的T2谱形态表现为4种类型,T2截止值与物性呈正相关关系。可动流体含量低且其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渗透率越高,主流喉道半径越大,可动流体参数值越大,可动流体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越好;渗透率越低,可动流体参数衰减越快。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可动流体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应用喉道半径区间分布表征微观孔隙结构对可动流体分布的控制,效果较好。物性越好,大喉道控制的可动流体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可动流体 控制因素 深层压低砂岩储层 文东油田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低渗砂岩油藏储层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瑞飞 吕新华 国殿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72-1079,共8页
利用室内水驱油、氮气驱油驱替实验,对东濮凹陷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物性变好,两相共渗区变宽,驱替效果变好。水驱中相对渗透率曲线交叉点分布相对集中,气驱中气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发散。气... 利用室内水驱油、氮气驱油驱替实验,对东濮凹陷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物性变好,两相共渗区变宽,驱替效果变好。水驱中相对渗透率曲线交叉点分布相对集中,气驱中气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发散。气驱与水驱效果对比,特低渗储层气驱效果好,低渗及低渗以上储层水驱效果好。影响驱替特征的主要因素有驱替速度、净覆压力、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储层物性。特低渗储层存在一最佳驱替速度,驱替时要求净覆压力尽可能小。水驱或气驱中驱油效率不会大幅度提高。气驱与水驱相比,其驱替特征的差异在于流度比、润湿性、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气、液渗流规律等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压低砂岩油藏 驱替特征 驱油效率 微观孔隙结构 两相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油藏CO_2驱室内实验研究——以中原油田胡96块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国殿斌 徐怀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深层高压低渗油藏衰竭开发后存在气液两相流,开展CO2混相驱渗流特征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模拟深层高压低渗油藏环境,应用细管、长岩心实验开展了CO2驱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该类油藏衰竭开发后,地层呈现双相流,CO2驱最小混相压力... 深层高压低渗油藏衰竭开发后存在气液两相流,开展CO2混相驱渗流特征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模拟深层高压低渗油藏环境,应用细管、长岩心实验开展了CO2驱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该类油藏衰竭开发后,地层呈现双相流,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呈下降趋势,CO2驱油效果大幅下降,但注气恢复压力后开发可达到在原始地层条件下连续注CO2的驱油效果。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现场应用,中原胡96块深层高压低渗油藏CO2驱先导试验取得良好效果,为有效动用深层高压低渗油藏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压低油藏 CO2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中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邓瑞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8-50,共3页
文东沙三段中亚段油藏是我国典型的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 ,储层以砂层薄、粒度细、非均质性显著为特征。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明显 ,储层物性及注水效果差。为此 ,开展了细致的微观非均质研究 ,指出主力产层呈大孔较粗喉及中孔、中... 文东沙三段中亚段油藏是我国典型的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 ,储层以砂层薄、粒度细、非均质性显著为特征。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明显 ,储层物性及注水效果差。为此 ,开展了细致的微观非均质研究 ,指出主力产层呈大孔较粗喉及中孔、中细喉型孔隙结构 ;大多数储层为中小孔、细喉型孔隙结构 ,表面积大 ,储层非均质性强。另外 ,还首次进行了净覆压对储层性质的影响和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研究 ,建立了净覆压与储层物性的定量关系模型 ,阐明了高压低渗透油藏驱油规律 ;指出储集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增加注入压力与注入水推进速度对降低剩余油饱和度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压低油藏 储层 微观非均质性 驱油效率 净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低渗致密裂缝性砂岩测井评价技术 被引量:8
9
作者 肖承文 朱筱敏 +2 位作者 李进福 李军 陈伟中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1-763,共3页
将库车前陆盆地高压低渗致密裂缝性砂岩储集层,按岩性、物性分为3种类型,通过对单井测井资料裂缝处理分析,结合构造背景,分别总结了致密裂缝性砂岩测井响应特征,并认识了本区裂缝分布规律。综合应用井壁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资料定量分析... 将库车前陆盆地高压低渗致密裂缝性砂岩储集层,按岩性、物性分为3种类型,通过对单井测井资料裂缝处理分析,结合构造背景,分别总结了致密裂缝性砂岩测井响应特征,并认识了本区裂缝分布规律。综合应用井壁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资料定量分析砂岩裂缝性储集层特性,深入评价了裂缝性砂岩储集层,建立了低渗致密裂缝性砂岩储集层评价标准图版,为应用测井资料评价复杂的油气储集层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低 裂缝性砂岩 前陆盆地 测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低渗微裂缝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宗进旗 闫文鹏 杨建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5-49,共5页
濮城油田沙三段油藏属非均质性油藏 ,开发过程中经多次压裂改造 ,地层裂缝发育 ,含水上升速度加快 ,开发效果变差。通过应用优化设计技术和PI决策专家系统 ,进行室内研究 ,开发了盐酸 硅酸钠、氯化钙 硅酸钠近解远调堵剂、水泥复合堵... 濮城油田沙三段油藏属非均质性油藏 ,开发过程中经多次压裂改造 ,地层裂缝发育 ,含水上升速度加快 ,开发效果变差。通过应用优化设计技术和PI决策专家系统 ,进行室内研究 ,开发了盐酸 硅酸钠、氯化钙 硅酸钠近解远调堵剂、水泥复合堵剂、钙土体系等高强度微裂缝和大孔道堵剂 ,以及YH10 3系列、FD系列、STP 0 1系列、油井水泥等油井堵水堵剂。通过和堵剂相适应施工工艺 :水井施工工艺技术 ,水井多段塞封堵技术 ,油井找水工艺技术 ,油井分层封堵等工艺技术的应用 ,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低油藏 微裂缝油藏 堵水 堵剂 采收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油藏双子表面活性剂渗吸配方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明贵 杨光 +1 位作者 王登科 石登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0-404,共5页
本文评价了砂岩油藏低浓度双子表面活性剂(0.2%)渗吸提高采收率效果,考察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和配方对渗吸的影响。将岩心依次经地层水和原油自吸后放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测定,发现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不出油;阴离子双子表面活... 本文评价了砂岩油藏低浓度双子表面活性剂(0.2%)渗吸提高采收率效果,考察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和配方对渗吸的影响。将岩心依次经地层水和原油自吸后放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测定,发现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不出油;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AAAS采收率为37.27%;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和磺基甜菜碱C14AB复配后的采收率为38.8%;AAAS和月桂醇醚硫酸钠AES复配体系采收率达53.95%;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TW-60和AES复配后的采收率为60.2%。TW-60分子中的酯键不稳定,高温下容易水解断裂,因此选用AAAS和AES的基础配方。加碱(偏硼酸钠)配方渗吸采收率达到59.85%,比无碱配方渗吸采收率高20.17%。室内一维均质岩心流动实验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渗吸配方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度 砂岩油藏 双子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改变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油藏化学驱方案优化与矿场对比评述 被引量:6
12
作者 饶良玉 韩冬 +1 位作者 吴向红 王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以某中低渗砂岩油藏P区块为例,为提高其高采出程度、特高含水阶段油藏采收率,在油藏工程、油藏精细描述及物理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化学驱方案优化设计研究,设计了24个聚合物驱方案、30个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 以某中低渗砂岩油藏P区块为例,为提高其高采出程度、特高含水阶段油藏采收率,在油藏工程、油藏精细描述及物理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化学驱方案优化设计研究,设计了24个聚合物驱方案、30个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方案和33个三元复合驱方案,用全因素优化方法对注采参数和注入方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主段塞保持相对较高的化学剂浓度和PV数有利于提高采收率,适量增加高浓度聚合物前置段塞和低浓度聚合物后置段塞有利于保证化学驱的增油效果,优化方案为采用"阶梯四段式"注入方式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方案,试验区提高采收率11.62%。与已实施的主要化学驱试验相比,油藏条件、聚合物黏度、井网井距及注入量等的差异是产生化学驱开发效果差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砂岩油藏 化学驱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含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13西油藏构建分类储层井网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窦让林 王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8-250,共3页
以深层高压低渗为特点的文13西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网不完善,二、三类层在弹性能量释放后得不到有效水驱动用,开发效果呈变差趋势。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基础地质研究,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储层剩余油潜力及分布类型,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试... 以深层高压低渗为特点的文13西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网不完善,二、三类层在弹性能量释放后得不到有效水驱动用,开发效果呈变差趋势。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基础地质研究,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储层剩余油潜力及分布类型,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积极探索储层水驱开发效果及规律。在此基础上,依托集成配套工艺技术的攻关及应用,重新构建与开发特点相适应的分类储层注采井网。通过缩小井距、压缩层段,合理控制层间渗透率级差,建立了二、三类层有效的水驱体系,通过井点优化抽稀,拉大井距,进一步提高了一类层水驱波及效率。实践表明,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调整,油藏水驱动用程度提高,生产形势好转,采收率提高。针对该油藏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低油藏 含水后期 水驱 细分重组 分类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