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海经济区景观生态风险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保杰 杜欣颖 褚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12-2121,共10页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该区2003~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借助PLUS模型、空间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识别了不同时期、情景下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该区2003~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借助PLUS模型、空间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识别了不同时期、情景下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a间土地利用格局整体变化不大,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2)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上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格局;(3)景观生态风险Moran's I指数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4)自然发展、经济优先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2470、0.2451和0.2489.生态保护情景下高生态风险区的面积占比最大;经济优先情景下低生态风险区的面积占比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交界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2
作者 罗敏 舒帮荣 +1 位作者 曲艺 张如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2,396,共11页
[目的]分析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同类地区生态经济统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基于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在分析省际交界典型地区淮海经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础上,评估其生态系统... [目的]分析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同类地区生态经济统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基于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在分析省际交界典型地区淮海经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础上,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预测其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格局及ESV。[结果]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移最为密切,耕地转出面积为6127.58 km^(2),其中89.76%转为建设用地。②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情景下,各地类的变化幅度比自然发展情景更大,生态环境将受不利影响;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统筹发展情景下,各地类面积基本介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之间。③2000—2020年研究区ESV先降后升,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城市ESV低于其所属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改善相对较慢,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统筹发展情景的ESV较2020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ESV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格局基本一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江河湖泊地带,中值区集中在较高值区周围,呈分散状态,低值区与较低值区则集中于各城市中心城区。[结论]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未来应注重加强合作,充分发挥经济区的协调作用,实现行政区和经济区的优势互动,以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交界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城市信息网络结构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3
作者 玉佳灵 梅大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9,共10页
基于2012年、2017年和2022年淮海经济区城市百度搜索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方面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信息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2年... 基于2012年、2017年和2022年淮海经济区城市百度搜索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方面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信息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2年淮海经济区网络密度由0.25增长为0.82,城市信息网络联系逐步紧密;2012-2022年淮海经济区中心度呈现增长趋势,徐州、临沂是淮海经济区“双中心城市”,济宁属于外向型中心城市,连云港、淮安属于门户城市。(2)2012-2022年核心城市由徐州-济宁演变成徐州-临沂;2012-2022年省域内部联系逐渐被打破,由省域内部联系演变为省际之间的联系。(3)淮海经济区网络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边缘层级特征,形成以徐州-连云港-盐城-济宁-临沂为核心的辐射式网络结构。(4)淮海经济区城市信息网络演化主要驱动因子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度指数 城市信息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地理探测器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经济综合视角的碳排放强度与生态盈亏多情景模拟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袁建勋 方斌 +1 位作者 阚红云 何莎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99-2215,共17页
生态盈亏与碳排放强度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两者时空关联并预测未来演进方向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具有指导作用。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PLU... 生态盈亏与碳排放强度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两者时空关联并预测未来演进方向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具有指导作用。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PLUS模型、双变量自相关、耦合协调度及面板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预测并分析淮海经济区2000—2036年3种情景下碳排放强度、生态盈亏的演化特征及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常规发展情景下,淮海经济区生态性呈下降趋势,强耕地保护情景下生态性微有下降,强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性有所上升,自然要素是主导。(2)常规发展情景下,淮海经济区碳排放量逐渐加大,强耕地保护及强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下降趋势;三种状态下,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时间轴2010—2020年降幅较大,空间序河流水系地区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大。(3)淮海经济区碳排放强度与生态盈亏呈负相关关系,低低和低高聚类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周边,高低和高高聚类分布在人类干扰较少的自然区域;高高聚类主要位于河流水系交汇区,表明水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功能。(4)淮海经济区的碳排放强度与生态盈亏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东西高、中部低的态势,高耦合协调度主要分布于低高聚类,即自然地区域,低耦合协调度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原区;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及二产占比对耦合协调度呈正影响,城镇化率、道路密度呈负影响。研究认为,淮海经济区当前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利于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建议进一步强化建设用地管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域保护,以耕地质量提升和水域保护加强提升粮食主产区环境质量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 碳排放强度 生态盈亏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企业—行业—开发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集聚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唐梦琳 仇方道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3,共7页
企业—行业—开发区不同尺度的产业协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企业尺度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从企业—行业—开发区多尺度视角分析了2002—2022年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 企业—行业—开发区不同尺度的产业协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企业尺度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从企业—行业—开发区多尺度视角分析了2002—2022年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淮海经济区产业总体上呈现“西北—东南”空间集聚格局,表现为以济宁、徐州、临沂、宿迁为核心的点状集聚形态;②淮海经济区以商贸物流、科技研发、装备制造为典型优势行业,产业存在空间分布、集聚尺度与集聚强度差异;③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聚指向性比省级开发区更强,高级化态势更显著,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水平高于高新技术开发区;④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企业—行业—开发区协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转型 空间格局 产业集聚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边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然 仇方道 姜海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3,共7页
利用产业结构差异度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省际边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空间上由低水平均衡转变为极化发展;②研究期内省际边界的影响效应... 利用产业结构差异度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省际边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空间上由低水平均衡转变为极化发展;②研究期内省际边界的影响效应由切变效应逐渐转化为中介效应,切变效应在空间上由中间向外围转移;③行政干预是形成人为边界的重要原因,会加强淮海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切变效应,人均GDP的提高是省际边界切变效应逐渐转化为中介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的提高则会抑制这种转化,而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切变效应的影响不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产业发展、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 产业结构演变 空间杜宾模型 影响效应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梦倩 仇方道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8,共7页
科学量化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工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2010—2020年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2010—2020... 科学量化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工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2010—2020年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较快,整体呈现徐州—菏泽一线地区高而两侧低的“凸”字形空间格局;②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关系数、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下降,网络等级度上升,网络结构的稳健性有待加强,徐州在网络中的绝对中心性地位增强,发展协调性有待提高;③利用块模型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净受益板块和净溢出板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异质性及类型诊断——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仇方道 张新林 丁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13-1924,共12页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也是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SBM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识别问题区...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也是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SBM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识别问题区域类型。结果发现: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上升之势,区域差异拉大且空间集聚性增强;②空间上,高水平县域向苏鲁毗邻区域集中,轴线尺度上呈现向京沪线>新石线>东陇海线>京九线的格局演变趋势,城乡尺度上持续保持乡村>城市的格局;空间关联上,低−低型县域向苏皖豫毗邻区域集聚;③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提升是各种因素集体作用的结果,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交通基础设施水平3因素的作用由促进转变为抑制,而对外开放、能源保障2因素的作用由抑制转变为促进;④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存在6种问题区域类型,即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同步滞后型、技术进步与工业GTFP同步滞后型、技术效率与工业GTFP同步滞后型、技术进步滞后型、技术效率滞后型、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稳定型。据此,针对不同问题区域类型提出了差别化的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调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工业绿色转型 省际毗邻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125
9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1 位作者 佟连军 杨如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6-63,共8页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鲁南内部差异是淮海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沿主要交通线方向扩展,形成沿京沪线(泰安-徐州段)、兖石线、沿海3条经济发展轴;低水平县域沿京九线形成不发达走廊,并在豫皖边界地区出现低水平-低增长并陷入贫困陷阱的集聚区;根据县域与相邻县域的关系,将淮海经济区县域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县域经济差异 ESDA 增长轴 空间关联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9
10
作者 车冰清 朱传耿 +1 位作者 杜艳 沈正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1,共6页
淮海经济区为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界区,研究其产业合作潜力,对推动跨省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区位熵灰色关联和产业合作潜力模型,得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板块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灰... 淮海经济区为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界区,研究其产业合作潜力,对推动跨省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区位熵灰色关联和产业合作潜力模型,得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板块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各城市不同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和徐州与其他19个城市产业合作潜力系数等结果。通过以上结果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性、产业分工、产业合作潜力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三次产业结构趋同、行业分工逐渐深化、产业合作开始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合作潜力最大等问题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产业联动 同构 互补 合作潜力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周婷 仇方道 +4 位作者 朱传耿 张敬 蔡爱军 孙东琪 方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4-859,共6页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核心区产业联系密切,且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区域板块产业联系差异显著;南北联系为淮海经济区主要产业联系方向,而东西联系则为产业联系的次要方向;从空间组织看,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依据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组织模式确定区域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推进省际边界区域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重力模型 产业联系强度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定量评析 被引量:45
12
作者 翟仁祥 沈正平 马晓冬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3期8-12,共5页
文章首先构建用来测度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淮海经济区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计算,求出各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较弱、弱4类并相应地做... 文章首先构建用来测度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淮海经济区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计算,求出各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较弱、弱4类并相应地做出评价。其主要结论为:(1)大多数城市的竞争力得分值偏低;(2)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得分有较大差距,徐州城市竞争力得分最高,排名前5位的徐州、临沂、枣庄、济宁、泰安与其后诸城市差距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淮海经济区城市中心性评价 被引量:39
13
作者 薛丽芳 欧向军 谭海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6,共4页
根据城市中心性的内涵,从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交通中心性和科教中心性5方面构建城市中心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分析了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淮海经济区城市的中心性主要表现为生产、信息和科... 根据城市中心性的内涵,从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交通中心性和科教中心性5方面构建城市中心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分析了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淮海经济区城市的中心性主要表现为生产、信息和科教方面的中心性,且区域差异较小,该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均不太显著,其中徐州的城市中心性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性 熵值法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与整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沈山 陆宁 郭黎霞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5-58,共4页
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联系作用量分析对淮海经济区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淮海经济区整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徐州 经济联系 整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与经济区整合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边缘性的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8-133,144,共7页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都市圈 淮海经济区 域整合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流强度的淮海经济区城市等级体系划分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园园 闫庆武 +1 位作者 冯志鹏 吴琼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63,共6页
通过对2013年淮海经济区25个城市交通流强度和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证明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交通流联系强度、集中度系数、联系方向指数和城市引力4个主因子进... 通过对2013年淮海经济区25个城市交通流强度和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证明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交通流联系强度、集中度系数、联系方向指数和城市引力4个主因子进行分析并计算交通流强度得分,将淮海经济区25个城市划分为以徐州为一级城市,以蚌埠、临沂、枣庄、宿州、济宁为二级城市,以滁州、淮安、连云港等城市为三级城市,以六安、周口等城市为四级城市的城市等级体系;提出了淮海经济区空间开发的"一主两副"的多中心城市体系,"一心两轴"的发展轴线以及以徐州为中心、北至泰安、西至阜阳、向东南方向发展的扇形空间扩散的空间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强度 城市等级体系 主成分分析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区划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传耿 陈潇潇 +1 位作者 顾朝林 李志江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1,共6页
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要素、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投资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 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要素、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投资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运用G IS技术,对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划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大部分市县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区内无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并存在较明显的"五区"空间格局,即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和中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人口城市化 影响因素 域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生态足迹时空差异与城市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亚洲 韩宝平 +1 位作者 马晓冬 沈正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227,共6页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淮海经济区1986—2008年生态足迹(EFs)的年际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20个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幅达5.74%。2008年,处在前4位的依次为莱芜市(9.143 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淮海经济区1986—2008年生态足迹(EFs)的年际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20个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幅达5.74%。2008年,处在前4位的依次为莱芜市(9.143 6hm2),枣庄市(6.340 4hm2),淮北市(6.185 2hm2),济宁市(5.004 9hm2);后4位的分别是阜阳市(1.038 5hm2),周口市(1.122 1hm2),宿迁市(1.209 7hm2),开封市(1.319 5hm2)。各成员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近8倍,其中能源用地是导致生态足迹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子。经济区人均生态承载力(ECs)表现为稳中有降,但各成员市之间空间差异程度不大,基本在0.4~0.7hm2之间变化。由此,淮海经济区生态供需状况由1986—1988年的较小盈余,1989年以后逐年出现生态赤字,到2008年人均赤字(EDS)达1.692 1hm2,年均增长29.08%,显然现有生态承载力已不足以支持其生态足迹需求,很大程度上需依靠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赤字差额,这种发展模式对自身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根据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各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指数(IES)普遍偏低,半数以上的城市处在"中度不可持续类"发展状态。其中,莱芜、枣庄、淮北、济宁、泰安、徐州、日照等7市已进入"强不可持续类"城市。最后,从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性评价 成员市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绿地土壤的理化性状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法展 李保杰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7年第1期79-83,共5页
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绿地土壤以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壤质粘土为主,土壤硬度为10.61~21.34kg/cm^2,基本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有机质含量为0.83%~1.48%,全氮含量0.05... 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绿地土壤以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壤质粘土为主,土壤硬度为10.61~21.34kg/cm^2,基本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有机质含量为0.83%~1.48%,全氮含量0.051%~0.094%,全磷含量0.038%~0.069%,全钾含量1.685%~2.038%均低于当地农业土壤,土壤pH值7.60~8.63偏碱性。其有效养分含量不均,土壤养分间相关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城市绿地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硬度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布局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松奎 王满意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1-114,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布局进行研究,认为:淮海经济区地理位置优势突出,水陆交通网络密集,有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但囿于省际"边界效应"和条块分割,体育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从优化整合区...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布局进行研究,认为:淮海经济区地理位置优势突出,水陆交通网络密集,有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但囿于省际"边界效应"和条块分割,体育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从优化整合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及长远发展计议,提出了增长极开发布局、点-轴开发布局和最终形成"四核三带"网状结构空间开发布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经济 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布局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