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宫灌水器中泥沙淤积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治勤 陈刚 +1 位作者 杨晓池 邵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9-234,共6页
【目的】研究泥沙颗粒引起的灌水器堵塞问题,为高抗堵性灌水器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灌水器90°和45°2种放置方式下,测试并分析了不同含沙量(0.5,1.0,1.5和2.0kg/m^3)、不同灌水器进口压力(O.09,0.06和... 【目的】研究泥沙颗粒引起的灌水器堵塞问题,为高抗堵性灌水器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灌水器90°和45°2种放置方式下,测试并分析了不同含沙量(0.5,1.0,1.5和2.0kg/m^3)、不同灌水器进口压力(O.09,0.06和0.03MPa)下,浑水中的泥沙在迷宫灌水器中的淤积现象、淤积部位、淤积过程、淤积量及浑水流量的变化。【结果】①试验中泥沙在灌水器中间段与进、出口段发生淤积的概率分别约为18%和37%~45%。②两种灌水器放置方式对泥沙在其中淤积的部位与过程没有明显影响。③迷宫灌水器中泥沙的淤积与普通管道中泥沙的沉积现象有很大差异,其特殊的边界可能使其中水流在较小流速时仍具有一定的紊动能,从而不出现泥沙在流道纵断面方向的沿程沉积现象。【结论】①泥沙在迷宫灌水器中的淤积表现为起始淤积单元的随机性与淤积部位的规律性。②泥沙在迷宫流道中的淤积是一个既突然又逐步发展的过程,且总是充满流道的整个横断面。③泥沙淤积发生以后,通过灌水器的浑水流量会很快大幅度下降,并且随着淤积向上游的持续发展,流量逐渐减小。④浑水含沙量的提高会加快泥沙在灌水器中的淤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学 滴灌 泥沙淤积特性 迷宫灌水器 抗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蓄水初期连续弯道淤积特性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勇 杨胜发 胡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3,10,共4页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后,库水位抬高,流速降低,库区河段内的水流特性发生改变,库区呈现累积性淤积态势。从库区泥沙淤积分布来看,淤积主要发生在弯道河段,特别是连续弯曲河段淤积强度较大。针对库区连续弯曲河道特点并结合实测断面地形资...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后,库水位抬高,流速降低,库区河段内的水流特性发生改变,库区呈现累积性淤积态势。从库区泥沙淤积分布来看,淤积主要发生在弯道河段,特别是连续弯曲河段淤积强度较大。针对库区连续弯曲河道特点并结合实测断面地形资料,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三维水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连续弯道主流"走直",环流将主流区所挟带的细颗粒泥沙从中剥离,并随环流运动,泥沙会被挟带至弯道凸岸下游一侧的缓流区落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弯道 淤积特性 数值模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淤积特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段文忠 王明甫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16,共8页
本文在分析1951~1988年洞庭湖区淤积分布的基础上,对三峡建库后洞庭湖区淤积趋势进行了略估.
关键词 洞庭湖 淤积特性 泥沙组成 分布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工程促淤区的淤积特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新成 崔冬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0,共7页
对长江口南汇东滩工程促淤区的动态淤积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工程促淤可将原不同地形地貌的滩涂调整为总体近岸高,离岸低,有一定坡度的连续性滩面。在充分促淤的条件下,工程区平均高潮位和纳潮口底高程可近似作为促淤后地形高程... 对长江口南汇东滩工程促淤区的动态淤积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工程促淤可将原不同地形地貌的滩涂调整为总体近岸高,离岸低,有一定坡度的连续性滩面。在充分促淤的条件下,工程区平均高潮位和纳潮口底高程可近似作为促淤后地形高程分布的范围指标。促淤区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水深较深处比水深浅处的淤积强度大,水深越深,淤积量越多。各观测点的淤积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减趋势,一般经过2~3年的工程促淤,淤积厚度不再随促淤历时而有大幅度的增长。南汇东滩0 m等深线以上的促淤工程,在前2~3年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0.2~0.3 m/a;-2 m等深线以上促淤工程,在前2~3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0.5 m/a;-3^-4 m等深线以上促淤工程,前2~3年的年均淤积强度约为1.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工程促淤 淤积特性 淤积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压输水管道内泥沙淤积形态及水力特性研究
5
作者 白妍丽 许哲 +3 位作者 杨宁 蒋小鹏 陶然 南军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6-215,共10页
为探究有压管道中泥沙淤积特性和泥沙的引入对管道水力参数的影响,以盐环定扬黄输水工程管道为例,采用物理模型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所用数学模型在计算结果上与物理模型试验观测数据及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为探究有压管道中泥沙淤积特性和泥沙的引入对管道水力参数的影响,以盐环定扬黄输水工程管道为例,采用物理模型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所用数学模型在计算结果上与物理模型试验观测数据及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适宜性;管道上升段底部泥沙在大流量下呈集中堆积分布,小流量下呈间断式分布,管道下降段底部泥沙在小流量、小坡度时出现间断分布特征,流量和坡度增大后呈带状分布;泥沙通过上升段之前,下降段小坡度泥沙淤积量与流量成反比,下降段大坡度和水平段泥沙淤积量与流量成正比;管道中泥沙的临界不淤流速与泥沙粒径成正比;管道上下游水位差在引入泥沙后增大,幅度在0.43~2.27 cm之间;管道断面流速在引入泥沙后略微减小,最大减小0.045 m/s,且泥沙进入管道会使断面峰值流速上移;各断面压强在清水和水沙条件下基本不变,最大仅相差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压输水管道 泥沙淤积特性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试验 盐环定扬黄输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侧向取水口泥沙淤积和入渠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琳琳 马太玲 +3 位作者 于健 李超 胡生 李泉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85-690,共6页
以内蒙古磴口引黄扬水灌区为研究对象,根据4个灌水期泵站开、停泵时取水口前的泥沙淤积厚度以及运行期间取水流量和入渠含沙量的检测结果,研究了取水口泥沙淤积特性和入渠特性.结果表明,流速比和取水口分流宽度是影响泥沙入渠的主要因素... 以内蒙古磴口引黄扬水灌区为研究对象,根据4个灌水期泵站开、停泵时取水口前的泥沙淤积厚度以及运行期间取水流量和入渠含沙量的检测结果,研究了取水口泥沙淤积特性和入渠特性.结果表明,流速比和取水口分流宽度是影响泥沙入渠的主要因素.流速比越小,取水口分流宽度越大,横向环流作用越强,推移质入渠量越大.侧向取水的泵站,取水主流区偏向下游,当流速比增大时,取水主流区更偏向下游.在平面回流和横向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取水口推移质入渠量呈现下游大于上游的分布.取水口前设置拦沙坎可以有效地阻止推移质入渠,拦沙坎顶部设在距自由水面1.6 m以下,既可以极大地减少泥沙入渠,又可以获得较好的水流流态,防止水泵空化、气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水口 淤积特性 入渠特性 流速比 分流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大坝至李渡镇河段冲淤变化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娜 易定荣 代文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5-98,共4页
三峡水库在围堰发电期,回水末端位于李渡镇附近。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沙特性及河道冲淤变化情况,以便对今后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开展了大坝至李渡镇河段干支流的水沙特性变化分析及冲淤计算。初步分析表明库区蓄水以来产生了累积... 三峡水库在围堰发电期,回水末端位于李渡镇附近。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沙特性及河道冲淤变化情况,以便对今后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开展了大坝至李渡镇河段干支流的水沙特性变化分析及冲淤计算。初步分析表明库区蓄水以来产生了累积性淤积,并且泥沙淤积从下至上沿程减小,但淤积量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泥沙 水沙变化特征 河道 中淤变化 冲淤分布 淤积特性 三峡水库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凌河流域水沙来源及水沙规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冀连华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8年第3期15-17,共3页
对大凌河流域多个水文站的水量、泥沙资料进行统计,根据统计资料进行水沙来源及水沙规律分析,经分析可以看出局部暴雨产沙是大凌河流域的特点,大凌河河道泥沙多数来源于中游地区,导致大凌河站输沙量最大,且其上游河道泥沙沿程变粗,其下... 对大凌河流域多个水文站的水量、泥沙资料进行统计,根据统计资料进行水沙来源及水沙规律分析,经分析可以看出局部暴雨产沙是大凌河流域的特点,大凌河河道泥沙多数来源于中游地区,导致大凌河站输沙量最大,且其上游河道泥沙沿程变粗,其下游泥沙较细,反映出下游平原冲击河流的淤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含沙量 淤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