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种取代酚化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被引量:38
1
作者 莫凌云 刘海玲 +3 位作者 刘树深 张天生 刘保奇 葛会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59-264,共6页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为检验生物,以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分别测定了3,5-二羟基甲苯、2,3-二甲基苯酚、对氯苯酚、邻氯苯酚、2,4-二氯苯酚对淡水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及...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为检验生物,以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分别测定了3,5-二羟基甲苯、2,3-二甲基苯酚、对氯苯酚、邻氯苯酚、2,4-二氯苯酚对淡水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及其混合物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5种取代酚的剂量-效应关系都可用Weibull模型有效描述,从这些模型估算的半数效应浓度负对数值(-logEC50)分别为2.69、3.08、3.43、2.81和3.66,可知其对发光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2,4-二氯苯酚>对氯苯酚>2,3-二甲基苯酚>邻氯苯酚>3,5-二羟基甲苯.分别设计浓度等于各自之EC50和EC10的2个等效应浓度比混合物以及3个不同效应浓度比混合物进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发现,在所实验的浓度范围内各个混合物的剂量加和(DA)模型与独立作用(IA)模型具有相似的作用规律,其联合毒性既可用DA模型也可用IA模型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发光菌 酚类化合物 联合毒性 剂量加和 独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淡水发光菌评估电化学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的效果 被引量:13
2
作者 童中华 马梅 +2 位作者 王子健 廖军 杨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0-134,共5页
本研究利用新型淡水发光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作为检测手段,对十四种染料在电化学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过程中毒性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对工艺过程效果进行评估或对工业废水排放进行控制,仅仅采用化学参数的测试是不够的,... 本研究利用新型淡水发光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作为检测手段,对十四种染料在电化学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过程中毒性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对工艺过程效果进行评估或对工业废水排放进行控制,仅仅采用化学参数的测试是不够的,应同时采用生物毒性测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法处理 废水处理 印染废水 淡水发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种取代酚对淡水发光菌Q67的毒性及定量构效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辉 李娜 +1 位作者 马梅 刘光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3-380,共8页
为了更加准确和便捷地预测各种取代酚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以淡水发光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受试生物,测定了15种典型取代酚的急性毒性;采用logD(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UMO(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和MW(分子量)等取代酚的7种主... 为了更加准确和便捷地预测各种取代酚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以淡水发光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受试生物,测定了15种典型取代酚的急性毒性;采用logD(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UMO(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和MW(分子量)等取代酚的7种主要结构参数,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QSAR)模型。结果表明,15种取代酚的EC_(50)在5.76×10^(-6)~1.27×10^(-3)mol·L^(-1)之间,且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QSAR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显示,-logEC_(50)与logD、LUMO和MW值正相关,且logD对模型的贡献最大,即越容易与Q67菌结合的酚类化合物对其的急性毒性越大;建立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Q^2_(EXT)=0.91,RMSE=0.49)和较高的稳定性(Q^2_(CUM)=0.58),能够用于预测其他酚类化合物对Q67菌的急性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酚 淡水发光菌 偏最小二乘 定量构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酚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黄伟英 刘树深 +1 位作者 莫凌云 刘保奇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9种取代酚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百分率(即毒性指标),进而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测定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模拟,以等效应浓度比法设计混合物,借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 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9种取代酚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百分率(即毒性指标),进而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测定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模拟,以等效应浓度比法设计混合物,借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评估混合物的混合毒性。试验发现:9种取代酚对Q67的毒性大小(以pEC50表示)依次为:苯酚<间甲苯酚<邻氯苯酚<对甲苯酚<间硝基苯酚<邻硝基苯酚<对氯苯酚<对硝基苯酚<2,4-二氯苯酚;按等效应浓度比,如EC50、EC20、EC10、EC4和EC1构成的5种酚混合物的混合毒性,既可以用DA模型、也可用IA模型进行评估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混合毒性 淡水发光菌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环境污染物对青海弧菌发光强度抑制的微板发光法研究 被引量:61
5
作者 刘保奇 葛会林 刘树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6-191,共6页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为检测生物,以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建立了测定环境污染物对发光菌发光强度抑制毒性的微板发光测试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H值、菌密度、反应时间等实...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为检测生物,以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建立了测定环境污染物对发光菌发光强度抑制毒性的微板发光测试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H值、菌密度、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应用该方法成功地测定了7种取代酚环境污染物对Q67的发光抑制毒性效应.提出应用非线性迭代最小二乘拟合法模拟环境污染物对Q67毒性的剂量-效应曲线(DRC),拟合效应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通过拟合的DRC参数,准确地计算了污染物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对比有关文献方法,微板发光法具有更简便快捷,节省试剂药品,便于多次平行测定从而提高准确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发光菌 微板发光毒性测试 取代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