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影像组学预测结肠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价值研究
1
作者 朱先锋 张虎 +4 位作者 张晓金 吴树剑 董明松 许汉明 吴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7,共7页
目的:构建预测结肠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临床影像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和两者联合模型,并从中筛选出最优模型。方法:收集接受增强CT检查的365例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LVSI+(n=84)及LVSI-(n=281),样本按7:3比例随机... 目的:构建预测结肠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临床影像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和两者联合模型,并从中筛选出最优模型。方法:收集接受增强CT检查的365例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LVSI+(n=84)及LVSI-(n=281),样本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56)和验证集(n=109)。比较临床、影像指标组间差异并建立临床影像模型;对静脉期CT图像上全肿瘤区域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筛选后共获得16个最优特征并建立CT影像组学模型;再构建临床影像与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效能,绘制最优模型列线图,并评估其性能。结果:LVSI+及LVSI-组间淋巴结长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影像模型、CT影像组学及联合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84、0.851(训练集)和0.729、0.768、0.833(验证集)。联合模型AUC均大于临床影像模型(P<0.05)。列线图校准度较高,决策曲线范围为0.15~0.98时临床有获益。结论:基于临床影像指标及CT影像组学构建的列线图预测结肠癌患者LVSI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和扩散峰度成像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士峰 孟醒 +5 位作者 朱雯 李烨 王楠 林良杰 王家正 刘爱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和扩散峰度成像定量参数评估子宫内膜癌(EC)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EC,其中有LVSI者15例,无LVSI者31例...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和扩散峰度成像定量参数评估子宫内膜癌(EC)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EC,其中有LVSI者15例,无LVSI者31例,术前MR扫描序列包括APTw和扩散峰度成像,经后处理获得APT、平均扩散峰度(MK)和平均扩散系数(MD)图。由2位医师分别测量两组的APT、MK和MD值,检验2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单独及联合评估LVSI的效能,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2位医师测量各参数的一致性良好(ICC>0.75)。有、无LVSIEC的APT、MK和MD值分别为(2.970±0.501)%、(2.534±0.363)%,0.753(0.650,0.775)、0.655(0.484,0.708),和(0.884±0.201)μm^(2)/ms、(0.848±0.207)μm^(2)/ms,有LVSIEC的APT、MK值高于无LVSI者(Z/t=3.367、-2.355,P<0.05),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MK、APT+MK值评估LVSI的AUC分别为0.781、0.716、0.852,两者联合后的AUC高于MK单独的AUC(Z/t=1.998,P=0.046)。结论APTw和扩散峰度成像均可有效评估EC的LVSI,联合应用可提升评估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9
3
作者 喻泓清 翟建 +2 位作者 刘晨露 肖国庆 李庆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1-426,共6页
目的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LVSI+(n=61)及LVSI-(n=62)。基于_(T2WI)及动脉期对比增强_(T1WI(CE-T1W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7... 目的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LVSI+(n=61)及LVSI-(n=62)。基于_(T2WI)及动脉期对比增强_(T1WI(CE-T1W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7∶3比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n=87)和验证集(n=36),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训练集数据进行特征降维,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宫颈癌LVSI的单一序列影像组学模型(模型_(T2WI)、模型_(CE-T1WI));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基于_(T2WI+CE-T1WI)的影像组学模型(模型_(T2WI+CE-T1WI))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分别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预测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基于_(T2WI)和_(CE-T1WI)各提取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分别获得13、15个最佳特征,用于构建模型_(T2WI)及模型_(CE-T1WI)。共筛选出13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模型_(T2WI+CE-T1WI),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及0.78;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8及0.83,与模型T2W1+_(CE-T1W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A提示,阈值取0.08~0.68时,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净收益高于模型_(T2WI+CE-T1WI)。结论基于_(T2WI+CE-T1WI)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LVSI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靓 郭红燕 +3 位作者 贺豪杰 韩劲松 熊光武 张璐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1年8月76例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患者年龄(60.2±10.8)岁,随访时间(53.6±40.8)月.组... 目的 探讨影响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1年8月76例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患者年龄(60.2±10.8)岁,随访时间(53.6±40.8)月.组织学分级G3 23例(30.3%),深肌层浸润53例(69.7%),宫颈间质累及14例(18.4%),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8例(10.5%).结果 复发12例(15.8%),死亡3例(3.9%).术后无治疗17例中复发5例(29.4%),单纯放疗41例中复发5例(12.2%),联合放化疗18例中复发2例(11.1%).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79.7%,5年总生存率93.5%.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疾病无进展生存率:RR=5.573,95% CI 1.419-21.892,P=0.014;总生存率:RR=29.435,95% CI 2.453-353 143,P=0.008).结论 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相对较差.LVSI是影响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腺癌 早期 预后 高危因素 多因素分析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宫颈癌脉管浸润和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崔雅琼 黄刚 +4 位作者 王莉莉 任嘉梁 赵莲萍 周星 马颖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2,共10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和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5...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和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5例CC患者病例,采集小视野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图、轴位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压脂序列和矢状位T2WI、轴位和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勾画肿瘤区域后提取107个特征,通过最小绝对值压缩与选择算法等降维以建立影像组学分数(radiomics score,Rad-score),整合14个临床指标构建逐步逻辑回归模型,并重复20次3折交叉验证。根据预测的LVSI及随访结果进行分组及相应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生存曲线划分,观察模型在PFS分组的差异。结果形态学和异质性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是预测LVSI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确定3个危险因素,Rad-score比鳞状细胞癌抗原和血红蛋白更重要[优势比(odds ratio,OR):2.626、1.061、0.982]。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3。PFS在模型预测的LVSI组间明显不同(平均PFS:64.8、58.3个月)。结论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能预测CC患者的LVSI和临床结局,可能在新辅助和手术环境中显示出改善患者风险分层的效用。影像组学特征能够预测预后可能与其反映肿瘤组织的LVSI有潜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