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影像组学的术前直肠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预测
1
作者 吉祥 张茜 +3 位作者 林予松 付芳芳 杨燕 王梅云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50,共7页
针对术前预测淋巴血管侵犯(LVI)方面的问题,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构建分类模型来预测直肠癌患者LVI状态。以212例经病理检查确定为直肠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PyRadiomics提取的影像特征进行筛选并使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来... 针对术前预测淋巴血管侵犯(LVI)方面的问题,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构建分类模型来预测直肠癌患者LVI状态。以212例经病理检查确定为直肠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PyRadiomics提取的影像特征进行筛选并使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来建立影像模型,使用赤池信息准则作为评价指标的逻辑斯特回归算法对临床特征进行筛选并使用逻辑斯特回归算法构建临床模型,整合筛选出的影像特征和临床特征使用逻辑斯特回归算法构建组合模型。结果表明:整合影像特征和临床特征的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能力均表现最佳(训练集AUC:0.954;测试集AUC:0.909),所提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的LVI状态,并可作为指导后续个体化治疗的有效临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逻辑斯特回归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扬 王向明 +8 位作者 谷霄龙 杨丽 王琦 时高峰 随义 徐校胜 岳萌 王明博 任嘉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测值为0.816,阴性预测值为0.93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787,准确度为0.788,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902。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增强CT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4
3
作者 娄飞飞 陈青青 +4 位作者 黄昊 王芳 何杰 辛恩慧 胡红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并结合临床变量构建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173例淋巴结阴性且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其中...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并结合临床变量构建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173例淋巴结阴性且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其中LVI阳性60例,LVI阴性113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n=121)和验证组(n=52)。基于训练组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融合模型,并在验证组进行验证。临床资料和常规CT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指标、肿瘤部位、肿瘤形态、强化幅度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临床显著变量并建立临床模型。用3D-Slicer软件勾画肿瘤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降维筛选特征,然后通过随机森林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转化为随机森林评分。联合临床显著变量和随机森林评分构建融合模型并可视化为列线图。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临床实用性。结果影像组学模型优于临床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72(0.810~0.935)、0.827(0.707~0.947),临床模型AUC分别为0.767(0.682~0.852)、0.761(0.610~0.913)。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AUC分别为0.898(0.842~0.953)、0.844(0.717~0.97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的临床价值。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LVI状态,列线图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影像组学 淋巴结阴性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术前MRI特征及定量参数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6
4
作者 程思佳 翟晓阳 +3 位作者 周仕豪 毛珂 危涵羽 韩东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8,共8页
目的开发基于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淋巴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浸润性乳腺癌... 目的开发基于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淋巴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的66例患者作为训练组,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的75例患者作为验证组。评估病灶MRI特征(肿块形状、边缘、内部强化形式、瘤周水肿等)及测量ADC。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LVI阳性组和LVI阴性组间影像学特征和瘤内、瘤周ADC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异。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与LVI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LVI的列线图模型。结果LVI阳性组和LVI阴性组间在肿瘤大小、Ki-67表达以及淋巴结转移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肿块形态[P=0.014,优势比(odds ratio,OR)=0.142(0.030~0.679)]、内部强化形式[P=0.046,OR=0.157(0.025~0.965)]、肿瘤最大径[P=0.037,OR=4.372(1.093~17.488)]、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DWI)边缘征[P=0.024,OR=0.193(0.047~0.803)]及瘤周瘤内ADC比值[P=0.010,OR=1.056(1.013~1.101)]是LVI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MRI特征和瘤周瘤内ADC比值的综合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67、0.872,特异度分别为88.6%、84.6%,精确度分别为74.2%、69.7%。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结论基于术前MRI影像特征及ADC的列线图评估乳腺癌LVI状态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在指导手术、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等方面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乳腺癌 淋巴血管侵犯 瘤周组织 列线图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武超 陈琦 +1 位作者 蒋仪 王荣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20)和验证集(n=61)。首先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分割肿瘤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训练集筛选与淋...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20)和验证集(n=61)。首先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分割肿瘤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训练集筛选与淋巴血管侵犯相关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最后基于验证集验证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及拟合度。结果最终提取7个与胃癌淋巴管血管侵犯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训练集的ROC曲线AUC为0.742[ P=0.001,95%CI(0.652,0.831)],验证集AUC为0.727 [ P=0.002,95%CI(0.593,0.853)]。基于训练集所得最优阈值为0.422,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8、0.586、0.806,将此阈值用于验证集,其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689、0.519、0.824。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P均>0.05)。结论 CT影像组学可作为预测胃癌术前淋巴血管侵犯提供的全新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含瘤周肿瘤全体积CT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列线图预测肺腺癌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巧玲 冯峰 +5 位作者 李曼曼 薛婷 彭慧 石健 朱兴华 段绍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81-1186,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含瘤周的肿瘤全体积(GPTV)CT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预测肺腺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患者,以7∶3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00,40例LVI阳性... 目的观察基于含瘤周的肿瘤全体积(GPTV)CT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预测肺腺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患者,以7∶3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00,40例LVI阳性、60例LVI阴性)和验证集(n=42,17例LVI阳性、25例LVI阴性)。以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腺癌LVI的临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以之构建临床模型。分别基于肿瘤全体积(GTV)及含瘤周3mm、6mm、9mm的GPTV(GPTV_(3)、GPTV_(6)和GPTV_(9))的增强动脉期CT图提取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即GTV、GPTV_(3)、GPTV_(6)和GPTV_(9)模型并筛选最佳者;基于后者的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进行可视化。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肺腺癌LVI的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联合模型列线图的价值。结果性别、吸烟和毛刺征均为肺腺癌LVI的临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分别基于GTV、GPTV_(3)、GPTV_(6)及GPTV_(9)筛选出7、16、10及8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GTV、GPTV_(3)、GPTV_(6)及GPTV_(9)模型。GPTV_(3)模型预测训练集、验证集肺腺癌LV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77,均高于GTV(0.79、0.72,Z=3.74、2.62,P均<0.01)、GPTV_(6)(0.80、0.72,Z=2.40、2.06,P均<0.05)及GPTV_(9)(0.77,0.72,Z=3.03、2.59,P均<0.01),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列线图(0.86、0.73,Z=2.66、2.31,P均<0.05)及GPTV_(3)模型(0.82、0.77,Z=2.23、2.54,P均<0.05)于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均高于临床模型(0.73、0.61),而联合模型列线图与GPTV_(3)模型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7、0.88,P均>0.05)。阈值取0.20~0.50时,联合模型列线图与GPTV_(3)模型的净获益相当,且均大于临床模型。结论基于GPTV_(3)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相关独立预测因子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肺腺癌L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Tw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被引量:3
7
作者 安琪 张钦和 +7 位作者 仲林 马长军 张瀚月 李军 王思齐 林良杰 田士峰 刘爱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8,共8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 imaging,APTw)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病例及影像资...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 imaging,APTw)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病例及影像资料66例。所有患者均行盆腔3.0 T MRI检查,包括轴位T2WI、矢状位T2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和3D-APTw序列扫描。在APTw-T2WI融合图像上对肿瘤实质区域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并记录APT值。在APT重建图像上进行肿瘤病灶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选取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复测信度好的影像组学特征(ICC>0.900)。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法(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进行特征降维和筛选。基于logistic回归分类器构建临床模型、APTw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在训练集中,APTw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效能高于临床模型(AUC=0.826 vs.0.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Long检验P<0.05)。联合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38和0.825。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术前评估LVSI的效能显著高于临床模型和APTw影像组学模型(P均<0.05)。决策曲线显示APTw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结论基于APTw的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LVSI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联合临床因素能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有望为宫颈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术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MRI组学列线图模型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晓亮 沈敏花 +4 位作者 马凤华 张国福 周建军 曾蒙苏 强金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4,322,共10页
目的分析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组学列线图模型治疗前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EA)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于2020... 目的分析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组学列线图模型治疗前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EA)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前瞻性收集205例EEA临床及MRI资料,按6∶4随机分为训练集(n=123)和验证集(n=82)。分别在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图)及动态增强MRI序列勾画全肿瘤体积感兴趣区提取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变量分析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临床预测模型;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与组学标签构建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模型验证。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估模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5例EEA中,LVSI(-)144例,LVSI(+)61例。患者绝经状态、CA125及CA199为LVSI(+)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三者联合组成的临床预测模型AUC为0.714(训练集)和0.731(验证集)。从多参数MRI图像中共提取的8240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5个最佳特征构建MRI组学标签,AUC为0.860(训练集)和0.759(验证集)。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AUC为0.887(训练集)和0.807(验证集),优于单独的临床模型及组学模型,且在较大的阈值概率范围内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可获得更大的临床净收益。结论基于多参数MRI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可在治疗前有效预测EEA的LVSI状态,为临床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子宫内膜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在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赵纪福 曹新山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1-175,共5页
在影响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预后的众多因素中,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目前常规影像学方法不能在术前对其进行准确诊断。近年来,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 在影响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预后的众多因素中,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目前常规影像学方法不能在术前对其进行准确诊断。近年来,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pMRI)的影像组学对诊断EC的LVSI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使术前准确诊断LVSI成为可能,本综述对mpMRI影像组学在EC LVSI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及比较,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将mpMRI的影像组学与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 HE4)结合构建组学模型,旨在提高LVSI的检出率,对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从而辅助临床对患者进行更加精准的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术前预测 多参数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细胞外容积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文霞 王莉莉 +3 位作者 陈杏彪 郑小霞 崔雅琼 黄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1-559,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参数图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来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期获得一种术前无创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5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ITK-SNAP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勾画肿瘤... 目的:探讨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参数图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来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期获得一种术前无创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5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ITK-SNAP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勾画肿瘤三维感兴趣区(VOI)。采用FeAture Explorer (FAE)软件提取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组学模型构建。在临床指标中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临床模型,由临床指标及组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3种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的价值。结果:血管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13、0.52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97、0.852;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9、0.862。淋巴管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36、0.60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68、0.806;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85、0.823。神经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12、0.77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0、0.819;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35、0.892。结论:基于影像细胞外容积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模型可有效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具有术前无创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结直肠癌 细胞外容积 影像组学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彭永佳 刘晓雯 +3 位作者 唐雪 罗燕 江长思 龚静山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6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淋巴血管侵犯(lymphatic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盆腔mpMR...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淋巴血管侵犯(lymphatic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盆腔mpMRI检查的20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运用开源的ITK-SNAP软件勾画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使用Pyradiomics软件从mpMRI影像图中提取EC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临床基本资料和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iomics score,Rad-score),多因素logistic回归用于筛选LVSI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建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C指数(C-index)评价,比较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对LVSI的预测效能。结果321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回归筛选出13个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Rad-score。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理学分级以及Rad-score为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LVSI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index分别为0.871(95%CI:0.803~0.940)和0.810(95%CI:0.698~0.917);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index分别为0.854(95%CI:0.784~0.925)和0.756(95%CI:0.619~0.892)。列线图和影像组学模型对LVSI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并且列线图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mp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EC的LVSI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8
12
作者 漆万银 程勇 杨述根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将97例患者分为LVSI(+)组31例与LVSI(-)组66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将97例患者分为LVSI(+)组31例与LVSI(-)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最小ADC值(ADCmin)、平均ADC值(ADCmean)、最大ADC值(ADCmax)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各ADC值对子宫内膜癌LVSI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ADC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SI(+)组与LVSI(-)组患者的ADCmin值分别为(0.82±0.12)×10^-3mm^2/s和(1.01±0.14)×10^-3mm^2/s,ADCmean值分别为(1.04±0.16)×10^-3mm^2/s和(1.17±0.14)×10-3 mm 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以ADCmin取0.90×10^-3mm^2/s作为最佳诊断阈值时,对应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88、80.65%、83.33%、82.47%;以ADCmean取1.06×10^-3mm^2/s作为最佳诊断阈值时,对应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76、77.42%、78.79%、72.35%。ADCmin对LVSI的诊断效能优于ADCmean(Z=2.71,P=0.007)。结论:ADC值对评估子宫内膜癌LVSI具有一定价值,其中ADCmin的诊断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子宫内膜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