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CT及MRI表现 被引量:25
1
作者 彭卫军 周康荣 +1 位作者 张蓓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 :描述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和MRI增强表现特点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自 1984年 1月~2 0 0 0年 5月间 ,4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病例接受CT和MRI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 ,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18~ 5 6岁 ,平均 41岁。结果... 目的 :描述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和MRI增强表现特点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自 1984年 1月~2 0 0 0年 5月间 ,4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病例接受CT和MRI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 ,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18~ 5 6岁 ,平均 41岁。结果 :4个病例中 2例病灶位于肠系膜 ,2例位于腹膜后区 ,局限型 3例 ,弥漫型 1例。采用动态增强和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 ,病灶在动脉期或在动态增强早期明显强化 ,所有的病灶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MRIT1WI 1例表现为低信号 ,1例为中等信号 ,T2 WI均呈高信号 ,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一致。结论 :系膜或腹膜后区富血供的病变 ,在动脉期明显强化 ,延迟期持续强化 ,CT值接近主动脉密度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淋巴结增生 CT 磁共振成像 巨大淋巴结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附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覃宝涛 李胜亮 +1 位作者 孙庆洲 张淑琴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腹部巨淋巴结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CT及MRI表现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敏 周良平 +4 位作者 刘庆喜 陈海玲 陆志前 孙启飞 储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探讨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n=4)、盆部(n=1)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MRI表现。结果5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单发肿块3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小子灶2例。CT平扫与肌... 目的探讨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n=4)、盆部(n=1)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MRI表现。结果5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单发肿块3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小子灶2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MR平扫与肌肉相比T1W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病变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3例肿块(直径≥4cm)增强扫描内部见结节状或裂隙状CT低密度区和MR低信号区。结论CT及MR能清晰显示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特征,熟悉这些特征对于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淋巴结增生 腹部 盆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丽娜 刘爱连 +1 位作者 时畅 张秋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1-984,共4页
目的探讨MRI诊断局限型巨淋巴结增生(LC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理学确诊的LCD患者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资料,并与临床和病理学结果对比。结果 25例LCD中,位于纵隔10例,颈部3例,腹膜后1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以单发病灶为主(24/... 目的探讨MRI诊断局限型巨淋巴结增生(LC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理学确诊的LCD患者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资料,并与临床和病理学结果对比。结果 25例LCD中,位于纵隔10例,颈部3例,腹膜后1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以单发病灶为主(24/25,96.00%),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23/25,92.00%),边缘多光滑规整(23/25,92.00%);MR平扫16例为T1WI均匀等稍低信号、T2WI均匀稍高信号,4例病灶内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3例T1WI及T2WI为边缘裂隙样低信号,2例T2WI中心区低信号;动态增强扫中,6例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延迟期仍持续均匀强化,2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3例动脉期软组织区域显著强化,延迟期见分隔样强化,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内见线状及裂隙样不强化影;病灶包膜强化完整、连续。DWI中4例表现为均匀一致稍高信号、4例为斑片状高低混杂信号、2例中心区裂隙状低信号;病灶实质区平均ADC值为(1.78±0.14)×10-3 mm2/s,液化、囊变区平均ADC值为(2.98±0.51)×10-3 mm2/s。结论 MRI可准确显示LCD的发生部位、病灶形态及强化方式,尤其对病灶包膜的显示更清晰;DWI在显示病变范围和内部结构方面较常规MRI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扩散磁共振成像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表现 被引量:9
5
作者 熊丽琴 柳曦 +1 位作者 史河水 纪正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与鉴别诊断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被引量:6
6
作者 吕岩 谢汝明 +2 位作者 周震 过丽芳 周新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23-2027,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 目的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核21例、胸腺瘤15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结节病12例、淋巴瘤15例及肺癌淋巴结转移25例。观察肿块影像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 10例LCD患者中,7例位于纵隔及2例位于左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透明血管型,1例位于右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混合型。CT平扫10例LCD均表现为结节及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5例病灶内见分支、条状及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分支、片状钙化。LCD病灶强化方式:1例右肺门混合型病灶呈中度强化,其余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并呈快进慢出型动态强化方式。9例明显强化病灶中4例病灶可见较粗大的滋养血管。9例透明血管型LCD与纵隔及肺门区常见实性结节样病变CT值比较:LCD最大增强CT值明显高于胸腺瘤、纵隔淋巴结结核、神经源性肿瘤、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明显低于支气管腔内类癌CT值(P均<0.05)。结论胸部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胸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丹燕 朱斌 +1 位作者 祝因苏 田传帅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9期955-959,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LCD)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胸腹部LC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3例,女9例,胸、腹部各6例。结果: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 目的:探讨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LCD)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胸腹部LC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3例,女9例,胸、腹部各6例。结果: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例。1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胸、腹部各5例,CT平扫示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2例密度均匀一致,7例病灶内见裂隙状、小片状非坏死性低密度影,4例病灶内或边缘见簇状、点状、小片状或中央放射状钙化,1例见多发囊变。胸、腹部各有1例伴有纵隔及后腹膜多发小淋巴结,且腹部病例伴有肝脾肿大。另有1例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胸部LCD动脉期平均强化幅度90~130HU;腹部LCD动脉期平均强化幅度50~80HU,其中1例静脉期强化程度最高,余腹部病例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胸、腹部各l例,病灶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T2抑脂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结论:LCD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提示该病可能,确诊依赖于手术和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许丽娟 胡艳萍 +2 位作者 崔莉 刘彤 吕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8-749,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CASTLEMAN病 诊断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巨淋巴结增生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尹亮 黄世明 +2 位作者 林志春 岳建兰 陈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殖性疾病[1],又称为血管淋巴滤泡组织增生症。CD的发病率低,其CT及MRI表现已有较多报道[2-3],但常规影像学检查并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很难早期发现并诊断,...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殖性疾病[1],又称为血管淋巴滤泡组织增生症。CD的发病率低,其CT及MRI表现已有较多报道[2-3],但常规影像学检查并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很难早期发现并诊断,易漏诊和误诊。18F-FDG PET/CT可以从解剖形态和葡萄糖代谢方面评价CD,但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分析CD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天佑 郭华 高剑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4-576,共3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淋巴样错构瘤等,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不清,组织学改变特殊,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由血管淋巴组织错构瘤或原因不明...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淋巴样错构瘤等,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不清,组织学改变特殊,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由血管淋巴组织错构瘤或原因不明的特殊炎症引起[1]。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临床上又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14例,现将其CT表现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外科治疗(附七例报告)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玉立 黄锦成 康益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0,共2页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以淋巴结增生性肿大为其特点,我院20年间共收治7例。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和体征,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为其它纵隔肿瘤或肺癌。另外增大的淋巴结表面血管丰富;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出血多,造成手术困难...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以淋巴结增生性肿大为其特点,我院20年间共收治7例。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和体征,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为其它纵隔肿瘤或肺癌。另外增大的淋巴结表面血管丰富;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出血多,造成手术困难。本组7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证实为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术后无并发症,经随访无复发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疾病 淋巴结增生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2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小明 何恢绪 +5 位作者 胡卫列 吕军 聂海波 李清荣 王元利 王鹏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4期2773-2774,共2页
目的:提高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分型、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2例均手术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术后... 目的:提高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分型、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2例均手术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术后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2年,肿物无复发。结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误诊率较高,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肿物是治疗局灶性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有效方法,对于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则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Casdeman氏病 腹膜 血管滤泡 文献分析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表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萍 王正滨 +2 位作者 房世保 赵诚 牛晓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1-5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AFH)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AFH患者的声像图特点及病理学特征。结果9例AFH均为透明血管型。超声表现为病灶包膜完整,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呈实性低回声,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无... 目的探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AFH)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AFH患者的声像图特点及病理学特征。结果9例AFH均为透明血管型。超声表现为病灶包膜完整,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呈实性低回声,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无囊变,与病理上该病较少发生出血坏死相对应。2例病灶内部伴有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9例病灶外周部均可探及血流信号,其中2例病灶内部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结论AFH的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确诊依靠病理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而恩 乔柏生 +1 位作者 李素英 吴宪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88-189,T201,共3页
良性巨大淋巴结增生(Benig gia-nt lymphnode hyperplasia)在外检及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但常易误诊为胸腺瘤、恶性淋巴瘤、何杰金病等。我们将近年在外检工作中遇到的病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颈部及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红 周宏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95-295,共1页
关键词 CT 诊断 颈部 纵隔 淋巴结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肺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权力 方芳 伍建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8-908,共1页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肺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和MRI表现(附2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林 范占明 +2 位作者 曾庆玉 班润义 刘钟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112-112,共1页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和MRI表现(附2例报告)白林,范占明,曾庆玉,班润义,刘钟生1临床病例例1,男,34岁。因间断心慌、胸闷7年,加重6个月入院。胸片示左前中纵隔边缘光滑的分叶状肿块。CT示:左前中纵隔5.5c...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和MRI表现(附2例报告)白林,范占明,曾庆玉,班润义,刘钟生1临床病例例1,男,34岁。因间断心慌、胸闷7年,加重6个月入院。胸片示左前中纵隔边缘光滑的分叶状肿块。CT示:左前中纵隔5.5cm×5cm×6cm分叶状实性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纵隔疾病 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临床病理研究
18
作者 陈菲 陆东辉 +1 位作者 张庆庆 王三锡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研究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AFH)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方法:报道了3例该病变,并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等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型主要有局灶型及多中心型2类,组织学分型主要有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2...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研究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AFH)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方法:报道了3例该病变,并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等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型主要有局灶型及多中心型2类,组织学分型主要有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2型。本文3例均为局限性肿块、透明血管型,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文献指出,AFH是一种交界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局灶型肿块为良性,而多中心型常为恶性结局。结论: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单中心型多可通过手术达到治愈的目的,多中心型手术切除后有复发可能,需结合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对于多中心型AFH其生物学行为及治疗预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对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临床病理 局灶型 多中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一例
19
作者 常莎 王长龙 陈大和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5期459-459,共1页
关键词 腹膜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影像学表现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巨淋巴结增生误诊淋巴瘤一例
20
作者 陈新龙 何平生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4期257-257,共1页
关键词 肠系膜巨淋巴结增生 误诊 淋巴 病例报告 CT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