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达莫司汀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后CD4^(+)T淋巴细胞减少或可预测感染发生及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金莲 庄万传 柴星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717,共10页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应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的129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应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的129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组、苯达莫司汀联合奥妥珠单抗(GB)组、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R-CHOP)组,回顾性分析苯达莫司汀为基础的方案治疗FL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结果:BR组、GB组与R-CHOP组的ORR分别为98%、94%、72.3%,CR率分别为61.2%、70%、40.4%,R-CHOP组的ORR率、CR率与BR组、GB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R组、GB组与R-CHOP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89.6%、90.9%、4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年OS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在用药后6个月降至最低,且BR组与GB组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R-CHO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肺部感染、EB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再激活、胃肠道反应,均可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ROC曲线示,BR组判断感染的AUC为0.802,临界值为258/uL;GB组判断感染的AUC为0.754,临界值为322/uL。结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FL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可控,但治疗后淋巴细胞减少明显且与不同CD20单抗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差异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值可以作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FL感染发生及疗效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达莫司汀 滤泡性淋巴 疗效 淋巴细胞减少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提取物对辐射所致小鼠淋巴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其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丽华 刘登湘 +4 位作者 马鸣 孟君 艾军 赵连梅 单保恩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研究中药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SC)提取物对辐射所致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SC预防组(SC+ray)、NS对照组(NS+ray)、SC对照组(SC)和正常对照组(NS)。一次性6 G... 目的:研究中药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SC)提取物对辐射所致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SC预防组(SC+ray)、NS对照组(NS+ray)、SC对照组(SC)和正常对照组(NS)。一次性6 Gyγ射线照射,照射后进行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Gimsa染色观察小鼠胸腺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胸腺组织中Bcl-2和Fas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NS对照组小鼠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均明显下降(P<0.0),SC预防组较NS对照组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P<0.01);SC预防组小鼠外周血中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较NS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P<0.01)。NS对照组小鼠照射后胸腺细胞数目减少,并可见多处片状细胞凋亡和坏死;SC预防治疗组较NS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21.32±2.56)%vs(2.87±1.03)%,P<0.01];RT-PCR结果表明,照射后小鼠胸腺细胞Bcl-2表达明显降低,Fas表达明显升高(均P<0.01),而SC预防组较NS对照组Bcl-2表达明显升高,Fas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SC通过升高Bcl-2表达、降低Fas表达调控胸腺细胞凋亡,从而有效预防辐射所致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辐射 淋巴细胞减少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减少状态下的肿瘤免疫格局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储以微 温锦娣 熊思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放化疗导致的淋巴细胞减少,改变了免疫细胞亚群的格局,启动了免疫细胞的内源性增殖,重建了一个新的免疫微环境。其机制主要与抑制肿瘤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功能显著下调;内源性细胞因子IL-7、IL-15等供应增多,淋巴细胞高效扩增;抗原... 放化疗导致的淋巴细胞减少,改变了免疫细胞亚群的格局,启动了免疫细胞的内源性增殖,重建了一个新的免疫微环境。其机制主要与抑制肿瘤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功能显著下调;内源性细胞因子IL-7、IL-15等供应增多,淋巴细胞高效扩增;抗原提呈细胞功能增强和以非对称性为特点的淋巴细胞自稳性增生的改变等相关。经历了淋巴细胞减少状态下肿瘤免疫格局的改变后,机体消除了抑制肿瘤免疫的重要因素,打破了肿瘤免疫耐受。肿瘤放化疗后选择合适时间点与生物治疗联合治疗,可以诱导出优于单一生物治疗的抗肿瘤效应,部分修正了以往认为放化疗导致的淋巴细胞减少不利于抗肿瘤免疫生物治疗的观念,为临床攻克肿瘤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减少状态 肿瘤免疫格局 免疫重建 肿瘤免疫生物治疗 肿瘤疫苗 细胞过继转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伴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春芳 王英 +4 位作者 毕新岭 舒国斌 唐跃琼 李秀凯 顾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6-218,共3页
患者女,23岁。左锁骨、腰部右侧及左膝部出现肿块并溃疡4个月,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中大量浆细胞及异物巨细胞;PAS染色显示大量散在或成团的孢子,经鉴定证实为新生隐球菌。连续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占总T淋巴细胞... 患者女,23岁。左锁骨、腰部右侧及左膝部出现肿块并溃疡4个月,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中大量浆细胞及异物巨细胞;PAS染色显示大量散在或成团的孢子,经鉴定证实为新生隐球菌。连续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占总T淋巴细胞数20%以下。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诊断为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伴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主要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 淋巴细胞减少 特发性 隐球菌病 皮肤 播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淋巴细胞减少症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学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荣军 郑秀娟 +1 位作者 熊思东 储以微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以放射线处理建立小鼠淋巴细胞减少症模型并探讨其免疫学意义。方法:1.25 Gy放射剂量照射C57BL/ 6小鼠,不同时间点计数外周血、脾脏和淋巴结中免疫细胞数,FACS动态分析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变,RT-PCR检测淋巴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 目的:以放射线处理建立小鼠淋巴细胞减少症模型并探讨其免疫学意义。方法:1.25 Gy放射剂量照射C57BL/ 6小鼠,不同时间点计数外周血、脾脏和淋巴结中免疫细胞数,FACS动态分析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变,RT-PCR检测淋巴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GATA-3的表达。进一步以DC-gp100瘤苗免疫放射处理小鼠,B16F10黑素瘤细胞攻击,观察肿瘤生长的大小。结果:放射线处理后小鼠淋巴细胞数显著减少,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CD44highCD62low记忆样T淋巴细胞形成;T-bet表达明显上调,GATA-3表达无明显改变。与未照射组比较,放射处理小鼠经DC-gp100瘤苗免疫后具有增强抵抗 B16F10黑素瘤细胞攻击的效应,肿瘤生长明显减缓。结论:以放射线处理成功建立淋巴细胞减少症模型,并具有增强免疫保护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减少症模型 CD4^+CD25^+T细胞 放射线 免疫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1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宏 王莹 陈同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1例以反复发热13d,腹泻7d,嗜睡1d为主诉入院的14个月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鉴于患儿2次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均提示CD4+T... 目的分析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1例以反复发热13d,腹泻7d,嗜睡1d为主诉入院的14个月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鉴于患儿2次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均提示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并且排除了HIV感染,也无明显的已知病因或治疗相关因素引起免疫功能抑制,因此最后诊断考虑为: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脑实质炎症、肺炎、腹泻病、鹅口疮、电解质紊乱。结论尽管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仍可见到,因此应提高警惕,对出现机会感染和复杂感染的患儿,应及时考虑到免疫功能可能存在问题,尽快明确病因,以利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 反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核合并淋巴细胞减少症和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7
作者 邱君克 蔡青山 徐凯进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218-1221,共4页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常见[1]。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感染脑膜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既可发生于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2]...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常见[1]。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感染脑膜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既可发生于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2]。肺结核合并淋巴细胞减少症并不少见[3],肺结核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也有较多报道,但均未重视淋巴细胞减少症对肺结核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可能造成的影响。笔者现报道肺结核合并淋巴细胞减少症及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淋巴细胞减少症在肺结核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淋巴细胞减少 脑膜炎 隐球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结缔组织病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
8
作者 马娟妹 吴竹群 +1 位作者 富建峰 张丽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23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科住院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CTD患者54例,按入院先后将其分...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科住院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CTD患者54例,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早期予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加强饮食宣教、加强呼吸道管理及严格病室管理等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4例(14.3%)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均为支气管肺炎;对照组有10例(38.5%)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其中细菌感染8例、合并真菌感染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3,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CTD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结缔组织病 淋巴细胞减少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瘤宿主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后用于免疫重建免疫学指标变化
9
作者 李奇灵 冯彩霞 +4 位作者 高尚风 马军 王运萍 王月玲 王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荷瘤宿主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后用于免疫重建,辅以瘤苗免疫,体外检测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以环磷酰胺处理雌性近交系荷瘤Fischer344大鼠,建立化疗后淋巴细胞减少(LP)模型;用同系荷瘤大鼠淋巴细胞体外活化扩增后对LP大鼠进行免疫... 目的:荷瘤宿主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后用于免疫重建,辅以瘤苗免疫,体外检测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以环磷酰胺处理雌性近交系荷瘤Fischer344大鼠,建立化疗后淋巴细胞减少(LP)模型;用同系荷瘤大鼠淋巴细胞体外活化扩增后对LP大鼠进行免疫重建,免疫重建24h内,用GM-CSF修饰的大鼠卵巢癌细胞株NuTu-19免疫,8~10d后采集肿瘤疫苗部位引流淋巴结(TVDLN),以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细胞表型,检测MHC-II和CD86验证树突状细胞(DC)的增殖能力,分析FITC-CD4和PE-CD8的比例以此反映T细胞的激活情况,未成熟DC(iDC)对葡聚糖(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反映D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功能。结果:荷瘤宿主淋巴细胞体外活化组TVDLN中,DC和活化T细胞的频数显著增高,iDC的能力显著增强。结论:荷瘤宿主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后于淋巴细胞减少期,进行免疫重建,辅以瘤苗治疗,可选择性扩增、活化抗原特异T细胞和DC,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减少 免疫重建 树突状细胞 卵巢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辅政 赵秀娟 +3 位作者 邓玖旭 杜哲 王天兵 朱凤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入院后连续5 d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并进行分组,第...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入院后连续5 d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并进行分组,第1组:淋巴细胞减少后在5 d内恢复正常;第2组:淋巴细胞减少后未恢复正常;第3组:淋巴细胞一直处于正常水平,并记录各组患者在住院28 d后的转归情况。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创伤早期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同时,为排除年龄的影响,依据年龄是否≥65岁进行分层,并根据住院时间是否≥28 d分为住院时间延长组和住院时间非延长组,在不同年龄组中分别探讨淋巴细胞变化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83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17例,主要受伤机制为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为(30±11)分。根据连续5 d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分组,第1组32例,第2组33例,第3组18例。第2组33例患者中,在住院28 d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15.2%(5/33),未出院9例,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进一步按年龄进行分层后,发现在高年龄患者中淋巴细胞处于低水平是住院时间≥28 d的危险因素,但在低年龄患者中,发现中性粒细胞持续偏高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严重创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一直处于低水平与预后不佳密切相关,尤其在高年龄患者中明显,淋巴细胞可作为一项可靠指标用于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淋巴细胞减少 适应性免疫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免疫细胞格局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储以微 刘荣军 +4 位作者 张镭 金美玲 郑秀娟 郑惠如 熊思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免疫细胞数量、亚群比例、细胞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次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流式细胞术对CD3+、CD4+及CD8+T细胞亚群比例以及记忆样表型T细胞进...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免疫细胞数量、亚群比例、细胞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次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流式细胞术对CD3+、CD4+及CD8+T细胞亚群比例以及记忆样表型T细胞进行检测和分析;体外以PHA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48h后检测对K562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化疗后外周淋巴细胞数量迅速减少,1周左右达最低水平,此后逐渐恢复至化疗前水平;淋巴细胞恢复过程中,CD3+、CD8+T细胞亚群比例升高,记忆样表型T细胞(CD44high,CD62Llow)比例增加;增生期淋巴细胞在体外以PHA刺激后对K562细胞的杀伤能力没有下降,个别患者的杀伤能力还有所增强。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后不仅没有降低免疫功能,反而可增强其免疫效应,该结果为临床肿瘤患者化疗后开展免疫生物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减少 化学药物治疗 免疫重建 记忆样表型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白细胞变化及其处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莉 赵志刚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5-620,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发病过程中,患者多见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已成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预警指标之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推荐药物包括:α-干扰素、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发病过程中,患者多见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已成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预警指标之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推荐药物包括: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及托珠单抗等,其常见不良反应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减少。显然,患者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持续减少不能完全排除药源性疾病的表现。淋巴细胞减少主要是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利可君有效性、安全性已获证实,批准用于预防、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可根据白细胞的变化情况,利可君每次20~80 mg,每日3次预防或治疗用药;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可联合粒细胞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以进一步改善治疗结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应给予药源性疾病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 药源性疾病 升白细胞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的治疗与护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年年 郭立宇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9期2309-2310,共2页
关键词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护理 患儿 淋巴细胞减少 蛋白丢失性肠病 低蛋白血症 治疗 主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冠状病毒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英文)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杨默 韩锦伦 +2 位作者 李桂霞 霍泰辉 李志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7-221,共5页
20 0 2年 11月在广东发现首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俗称“非典型性肺炎”)病例。 2 0 0 3年 2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越南河内正式确认此疾病为新的人类传染病 ,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 2... 20 0 2年 11月在广东发现首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俗称“非典型性肺炎”)病例。 2 0 0 3年 2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越南河内正式确认此疾病为新的人类传染病 ,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 2 0 0 3年 3月在香港发现其病原体为新的冠状病毒 (coronavirus) ,称之为SARS冠状病毒 (SARS CoV)。SARS患者常常出现异常的血液学改变 ,包括淋巴细胞减少 (在成人为 6 8% - 90 % ;在儿童为 10 0 % ,n =10 ) ,血小板减少 (成人 2 0 % - 4 5 % ,儿童 5 0 % ) ,和白细胞减少 (成人 2 0 % - 34% ,儿童 70 % )。同时在部份患者D 二聚体水平可见升高。初步的研究表明SARS冠状病毒可侵犯造血细胞 ,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推测其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包括 :(1)通过CD13或CD6 6a受体 ,SARS病毒直接侵入造血细胞或感染骨髓基质细胞等 ,加重细胞凋亡 ,引致造血抑制 ;(2 )通过生成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等免疫介导造成细胞损害。肺部损害也可部分解释血小板减少。肺部可能是成熟巨核细胞释出血小板的器官之一。SARS病人有广泛肺泡损害 ,包括充血、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纤维化 ,使肺部有效毛细血管床减少 ,从而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 ,炎症损伤使肺部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也引致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SARS冠状病毒 淋巴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锌对雏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崔恒敏 赵翠燕 +2 位作者 黎得兵 彭西 邓俊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0-245,共6页
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200只随机分为4组, Ⅰ组( 基础日粮,Zn 100 mg/kg)、Ⅱ组(基础日粮+Zn 1 400mg/kg)、Ⅲ组(基础日粮+Zn 1 900 mg/kg)和Ⅳ组(基础日粮+Zn 2 400 mg/kg),试验期 7 周。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减少,淋巴... 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200只随机分为4组, Ⅰ组( 基础日粮,Zn 100 mg/kg)、Ⅱ组(基础日粮+Zn 1 400mg/kg)、Ⅲ组(基础日粮+Zn 1 900 mg/kg)和Ⅳ组(基础日粮+Zn 2 400 mg/kg),试验期 7 周。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减少,淋巴滤泡形成较少,其皮质变薄、髓质增宽并可见髓质部淋巴细胞减少。淋巴器官发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裂增殖受抑,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成熟率显著降低并引起其亚群 CD4 、CD8 数量和组成的变化,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降低;雏鸡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下降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引起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降低。结果表明,日粮高锌可致雏鸡免疫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减少 病理组织学观察 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淋巴滤泡 C3B受体花环率 细胞免疫黏附功能 雏鸡 基础日粮 高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MSN基因突变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6
作者 惠晓莹 孙金峤 +3 位作者 王文婕 王莹 吴冰冰 王晓川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报告儿童MSN基因突变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总结分析1例MSN基因突变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免疫表型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8岁,临床表现为生后反复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反复皮肤湿... 目的报告儿童MSN基因突变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总结分析1例MSN基因突变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免疫表型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8岁,临床表现为生后反复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反复皮肤湿疹,频发足癣。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均降低,免疫球蛋白Ig G、Ig A和Ig M低下,T、B和NK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D4^+/CD8^+比例倒置,DNT细胞比例增高,基因检测发现MSN基因外显子5有1个半合子、错义突变位点(c.511C>T:p.R171W),为自发突变。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儿童Moesin(MSN)基因突变或缺陷,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6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篇,均为英文文献,总结包括本文1例在内的6例MSN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和免疫特点;临床均表现为生命早期发生反复感染,累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均易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尤为突出,易累及多系统。免疫表型方面,CD8^+T细胞过量表达衰老细胞标志物CD57;给予免疫蛋白替代治疗以及预防性抗生素,可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结论 MSN基因突变所致免疫缺陷病表现为2岁以内即发生的反复感染,白细胞降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N基因突变 淋巴细胞减少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并发乳糜瘘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利群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7期1780-1781,共2页
关键词 术后并发 甲状腺癌 乳糜瘘 根治性 护理 病人 淋巴细胞减少 血容量减少 电解质紊乱 低蛋白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宠物犬原发性骨肉瘤中西医结合诊治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甲川 朱永军 +1 位作者 李玩生 张文泉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9期93-96,共4页
1只7岁雄性未绝育柯利犬,突然出现左侧后肢走路跛行的情况,表现疼痛。从发现到就诊3个月以来病发迅速,现因患宠后肢肿胀严重,行走困难,精神食欲减退,遂来就诊。通过临床检查、后肢FNA检查,血液学、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对该... 1只7岁雄性未绝育柯利犬,突然出现左侧后肢走路跛行的情况,表现疼痛。从发现到就诊3个月以来病发迅速,现因患宠后肢肿胀严重,行走困难,精神食欲减退,遂来就诊。通过临床检查、后肢FNA检查,血液学、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对该病例进行初步筛查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确定该病例为原发性骨肉瘤,原发部位为左侧后肢患处的干骺端,并在肺部出现转移病灶。采取外科截肢手术治疗,切除左侧股骨头及以下部位,并辅助全身化疗,治疗后患犬恢复良好,1年内未见复发。该研究结果既可为犬原发性骨肉瘤的确诊提供可靠的诊断方法,又可为临床病例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利犬 骨肉瘤 血液血凝 影像学检查 淋巴细胞减少 全身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例 严重脱发和骨髓抑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加重吗?
19
作者 胡坚 李崇巍 +2 位作者 马继军 张先喜 韩红玲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62-65,共4页
1病历摘要 患儿,女,15岁。首次住院情况:因反复发热、脱发、皮疹和关节疼痛于2003年10月住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减少,伴明显淋巴细胞减少;尿沉渣镜下血尿和轻微蛋白尿;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 1病历摘要 患儿,女,15岁。首次住院情况:因反复发热、脱发、皮疹和关节疼痛于2003年10月住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减少,伴明显淋巴细胞减少;尿沉渣镜下血尿和轻微蛋白尿;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抗核糖体RNP(rRNP)抗体弱阳性,补体(C)3和C4明显减低。肾组织活检病理:系膜细胞及基质中度弥漫性增生,节段性加重,伴内皮细胞局灶节段性增生,内皮下及系膜区嗜复红蛋白沉积,白金耳样结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抑制 抗核抗体 脱发 局灶节段性 淋巴细胞减少 实验室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警犬的热应激
20
作者 范禧胜 黄勇 《中国工作犬业》 2021年第11期46-47,共2页
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垂体前叶和肾上腺变大,血浆皮质酮水平升高;二是脾脏和淋巴结萎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三是生产停滞;四是胃和... 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垂体前叶和肾上腺变大,血浆皮质酮水平升高;二是脾脏和淋巴结萎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三是生产停滞;四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这些与刺激源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简称"GAS"。凡能引起机体出现GAS的刺激源称为"应激源"或者"激源"(stress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减少 刺激源 中性粒细胞增多 特异性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 生产停滞 血浆皮质酮 垂体前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