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李鑫 梁艳红 +3 位作者 韩学锋 邵英 丁海玲 张立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能否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GM-2和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分别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能否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GM-2和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分别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对淋巴管内皮标志物VEGFR-3、Podoplanin、LYVE-1、Prox-1和内皮共同标志物vWF、VEGFR-2的表达。结果经过诱导培养后的细胞呈纺锤形或多角形,表达VEGFR-3、LYVE-1、Prox-1、Podoplanin和vWF,弱表达或者不表达VEGFR-2。结论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可分化为淋巴管内皮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道转移潜能及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静文 钱雪娇 +1 位作者 章明放 唐建武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8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淋巴道转移潜能及膜联蛋白A7(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各肝癌细胞及LEC共培养,收集与F细胞(高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低淋巴道转移潜能)、F_(A7下调)细胞(ANXA7表达下调)、F_(无关序列)... 目的探讨淋巴道转移潜能及膜联蛋白A7(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各肝癌细胞及LEC共培养,收集与F细胞(高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低淋巴道转移潜能)、F_(A7下调)细胞(ANXA7表达下调)、F_(无关序列)细胞、P_(A7上调)细胞(ANXA7表达上调)、P_(空载体)细胞共培养的LEC(L-F_(共)、L-P_(共)、L-F_(A7下调共)、L-F_(无关序列共)、L-P_(A7上调共)、L-P_(空载体共)细胞)以及正常LEC用于实验。分别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LEC内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VEGF-C、VEGF-D、VEGFR-3、NRP-2、PDPN、LYVE-1、SOX18)mRNA与蛋白表达。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共培养LEC内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定位,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VEGF-C、VEGF-D水平,用淋巴管成管实验测算淋巴管成管节点数和分支总长度。结果VEGF-C、VEGF-D、VEGFR-3、NRP-2、PDPN、LYVE-1、SOX18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上,L-P_(共)、L-F_(共)细胞高于LEC(P均<0.05),L-F_(共)细胞高于L-P_(共)细胞(P均<0.05)。与L-F_(无关序列共)、L-P_(空载体共)细胞相比,L-F_(A7下调共)细胞上述分子表达均低(P均<0.05),L-P_(A7上调共)细胞上述分子表达均高(P均<0.05)。ANXA7调控前后,各细胞中VEGF-C、VEGFR-3、PDPN相对表达量与同类分子(VEGF-D、NRP-2及LYVE-1/SOX18)比较变化更显著(P均<0.05)。VEGF-C、VEGF-D主要在细胞质内表达;VEGFR-3/NRP-2主要在细胞膜表达,少量在细胞质表达;PDPN、LYVE-1主要在细胞质表达;SOX18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少量于细胞质表达。ANXA7调控前,细胞上清液中VEGF-C、VEGF-D表达比较,L-F_(共)、L-P_(共)细胞高于LEC,L-F_(共)细胞高于L-P_(共)细胞(P均<0.05),且VEGF-C表达均高于VEGF-D表达(P均<0.05)。ANXA7调控前后,各细胞上清液中VEGF-C相对表达量与同类分子(VEGF-D)比较变化更显著(P均<0.05)。在节点数和分支总长度上,L-F_(共)、L-P_(共)细胞均多于LEC,L-F_(共)细胞多于L-P_(共)细胞(P均<0.05);L-F_(A7下调共)细胞少于L-F_(无关序列共)细胞(P均<0.05),L-P_(A7上调共)细胞多于L-P_(空载体共)细胞(P均<0.05)。结论高淋巴道转移潜能和ANXA7表达上调,可促进与肝癌细胞共培养的LEC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表达,提高淋巴管成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体外共培养 淋巴道转移潜能 膜联蛋白A7 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 淋巴管成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志红 李雅红 +2 位作者 赵嫒嫒 张守亮 朱伟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3期39-41,共3页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中性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结合细胞贴壁的方法从小儿包皮标本获取淋巴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常规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VEGFR-3表...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中性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结合细胞贴壁的方法从小儿包皮标本获取淋巴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常规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VEGFR-3表达。采用平板细胞管形成和Transwell迁移小室法分别检测0、50、100和150 ng/mL VEGF-C处理后细胞管形成和迁移能力。结果成功获得淋巴管内皮细胞,VEGFR-3阳性表达细胞占30.3%。在50~100 ng/mL范围内随VEGF-C质量浓度增加管形成数目增加,除100 ng/mL与150 ng/mL的VEGF-C浓度作用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细胞迁移试验显示随VEGF-C浓度增加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1)。结论 VEGF-C可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管形成和细胞迁移及淋巴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 生物学特性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迟晓艳 邵旭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6,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淋巴管内皮细胞取自猪的胸导管。采用划线法和MTT法观察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淋巴管内皮细胞取自猪的胸导管。采用划线法和MTT法观察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划线法和MTT法均显示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Hoechst染色证实,经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处理后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核周围有凋亡小体。结论: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反应停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素 反应停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抑制因子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雪梅 马晶 +2 位作者 张雅芳 刘宝全 杨树才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建立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探讨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方法:体外培养B16瘤细胞,接种B16瘤细胞于C57BL/6小鼠右侧背部皮内,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应用H-E染色、淋巴管内皮... 目的:建立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探讨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方法:体外培养B16瘤细胞,接种B16瘤细胞于C57BL/6小鼠右侧背部皮内,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应用H-E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1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 LYVE-1)免疫组化染色确认模型和观察肿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结果:建立了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LY- VE-1主要着色于正常组织和移植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是获得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和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手段;LYVE-1是特异性较高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中可能存在淋巴管的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黑移植瘤 淋巴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部多发性乳头状淋巴管内皮细胞瘤的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淑敏 郭建设 张士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1-602,共2页
目的总结手部多发性乳头状淋巴管内皮细胞瘤的护理。方法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疼痛的护理、弹力绷带的护理等。结果经过15d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手部多发性乳头状淋巴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血管瘤... 目的总结手部多发性乳头状淋巴管内皮细胞瘤的护理。方法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疼痛的护理、弹力绷带的护理等。结果经过15d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手部多发性乳头状淋巴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血管瘤,做好患者的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淋巴管内皮细胞瘤 手部肿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表型
7
作者 王长明 田铧 +5 位作者 张立平 扈燕来 徐蕴 邰浩清 丁海玲 王雪颖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3-595,679,共4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在体外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取成人新鲜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分别在层粘连蛋白 (FN)铺板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白介素-3(IL-3)、白介素-7(IL-7)刺激下诱导培养24h,通过形态学...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在体外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取成人新鲜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分别在层粘连蛋白 (FN)铺板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白介素-3(IL-3)、白介素-7(IL-7)刺激下诱导培养24h,通过形态学分析、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单核细胞中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 podoplanin、 Prox1及内皮细胞共同抗原vWF、 eNOS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内皮细胞培养基-2(EGM-2) 、 VEGF-C和FN铺板联合诱导单核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转分化。结果:单核细胞经FN、 VEGF-C、 IL-3、 IL-7短暂诱导即能表达LYVE-1、 podoplanin、 Prox1,而不表达vWF、 eNOS。结论:单核细胞在炎症或者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可以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但尚不能证实转化为真正的淋巴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转分化 淋巴管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在发育小鼠肾内的表达
8
作者 秦燕霞 徐蕴 霍冠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5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发育小鼠肾内的表达。方法:胚胎期第13~18天(E13-18)的胎鼠和出生后第4、14和21天(P4-21)及成年小鼠的肾,行LYVE-1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LYVE-1免疫阳性淋巴管丛最早在胚...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发育小鼠肾内的表达。方法:胚胎期第13~18天(E13-18)的胎鼠和出生后第4、14和21天(P4-21)及成年小鼠的肾,行LYVE-1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LYVE-1免疫阳性淋巴管丛最早在胚胎期第14天的小鼠肾检测到,主要位于肾皮质的动脉周围。在胚胎期第15天的。肾小球中最早检测到LYVE-1免疫阳性细胞,但LYVE-1免疫阳性细胞在肾小球中的数量和位置不定。结论:LYVE-1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肾动脉周围淋巴管,在肾小球中也有LYVE-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淋巴管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刘艳 金延安 刘俐敏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23期2061-2063,F0002,共4页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淋巴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10
作者 李明秋 杨春壮 +1 位作者 王莹 冯克俭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采用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采用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抗体联合对LECs进行鉴定;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染色法检测参麦注射液对LECs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LECs凋亡。结果形成了典型的LECs;当浓度为40~160μg/ml时,参麦注射液能明显抑制LECs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关系;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证实,经参麦注射液处理后LECs,可观察到其核周围有凋亡小体。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抑制淋巴管生成和诱导LECs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体外沉默淋巴管内皮祖细胞VEGFR-3基因表达
11
作者 陈永春 金海峰 +5 位作者 谢立平 王丽芳 张梅 李珅 高喜仁 李静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8期11-14,共4页
目的应用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包裹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L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基因siRNA,体外沉默VEGFR-3基因表达... 目的应用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包裹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L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基因siRNA,体外沉默VEGFR-3基因表达,研究抑制LEPCs分化抗肿瘤淋巴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Ficoll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分选并鉴定LEPCs。PEI包裹VEGFR-3siRNA并转染入L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RNA和蛋白质水平VEGFR-3基因沉默效果。结果 VEGFR-3siRNA成功转入LEPCs,转染效率30%。VEGFR-3siRNA转染组LEPCs VEGFR-3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体外经由PEI介导的siRNA能有效的抑制LEPCs VEGFR-3的表达,为以LEPCs为靶点抑制肿瘤淋巴管新生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 VEGFR-3 聚乙烯亚胺 SIRNA 淋巴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标记的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12
作者 钱文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3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的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测定(MLD)在乳腺癌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LYVE-1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计数MLD,评价淋巴管增殖情况。结果 LYV...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的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测定(MLD)在乳腺癌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LYVE-1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计数MLD,评价淋巴管增殖情况。结果 LYVE-1阳性表达于肿瘤边缘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表现为淋巴管扩张明显,在肿瘤中心区实质部组织淋巴管则表达较少,多呈闭锁的条索状或隙状,乳腺癌肿瘤边缘和中心区MLD均值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粘膜组织(P<0.05,P<0.01),肿瘤边缘组织MLD均值则明显高于肿瘤中心组织(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MLD可作为评价肿瘤淋巴管发生及判断淋巴转移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淋巴管密度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与鼻咽癌高转移细胞体外交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训钊 吴媛 +3 位作者 钟昌桃 颜魁 韦正波 谢莹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6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环境下鼻咽癌高转移细胞株5-8F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相互影响。方法分别制备5-8F细胞及LEC的条件培养基(CM),即5-8FCM及LECCM。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5-8FCM对LEC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试验观察不同浓度LECCM对5-8F细... 目的探讨体外环境下鼻咽癌高转移细胞株5-8F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相互影响。方法分别制备5-8F细胞及LEC的条件培养基(CM),即5-8FCM及LECCM。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5-8FCM对LEC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试验观察不同浓度LECCM对5-8F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影响。两项观察均设不同浓度RPMI-1640培养液为对照组。结果 MTT实验显示,培养24 h各浓度5-8FCM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培养48 h时10%、50%、75%及100%浓度的5-8FCM均能促进LEC增殖(P<0.05);培养72 h时75%与100%浓度的5-8FCM促进LEC增殖(P<0.05)。划痕试验表明,各浓度LECCM培养6、12、24 h时5-8F细胞迁移距离均大于相应的对照组(P均<0.01)。结论体外培养时5-8FCM能促进LEC增殖;LECCM能显著促进5-8F细胞的迁移运动,二者具有交互作用,可共同促进鼻咽癌细胞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高转移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条件培养基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化潜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白英伟 田兴松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1年第5期344-349,共6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GM-2培养,加入VEGF-C(156s)诱导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GM-2培养,加入VEGF-C(156s)诱导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和VEGFR-3,RT-PCR检测相应基因的表达。成管实验检测分化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上为纤维样,经流式细胞术测定表达CD90、CD105,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3%、97.86%,而CD14、CD34、HLA-DR的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00%、2.18%、1.56%。经诱导刺激后,间充质干细胞呈鹅卵石样外观,Podoplanin和VEGFR-3的表达率分别为26.25%和12.70%。RT-PCR结果显示特异性的条带,成管实验显示诱导后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具有成管的功能。结论:从骨髓中可以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内皮细胞培养基和VEGF-C(156s)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15
作者 魏军成 张壁 +2 位作者 陈琦 王贻宁 赵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分离培养人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为研究淋巴管新生在淋巴管瘤复发及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了解人淋巴管瘤的组织病理特征;胶原酶消化法从淋巴管瘤组织中分离淋巴管内皮细胞;光镜和透射电... 目的:分离培养人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为研究淋巴管新生在淋巴管瘤复发及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了解人淋巴管瘤的组织病理特征;胶原酶消化法从淋巴管瘤组织中分离淋巴管内皮细胞;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结果:HE染色显示舌淋巴管瘤中具有大量扩张的管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管腔内皮细胞表达FLT-4、和LYVE-1;体外培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征性细胞器如weibel-palade小体、胞质小突和质膜小泡;MTT结果显示细胞于第3天开始进入增殖活跃期,第5天进入高峰期,第6、7天进入平台期;在Ⅰ型胶原凝胶中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可以有效的从淋巴管瘤组织中分离得到淋巴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淋巴管E钙黏蛋白、β连环素的表达与癌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卫东 赵玲辉 +2 位作者 张雅芳 周显礼 李晓东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管E钙黏蛋白、β连环素的表达与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胃癌标本32例,正常胃组织标本2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定位,观察胃癌淋巴管E钙黏蛋白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LYVE-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管E钙黏蛋白、β连环素的表达与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胃癌标本32例,正常胃组织标本2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定位,观察胃癌淋巴管E钙黏蛋白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LYVE-1在淋巴管阳性表达,正常组织淋巴管E钙黏蛋白、β连环素表达阴性。胃癌组织淋巴管的E钙黏蛋白表达阴性。β连环素在淋巴管的表达,低分化组表达率为56.5%,与高分化癌淋巴管的表达率(43.3%)有明显差异;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58.5%,和无转移癌表达率(43.3%)也有明显差异。结论:E钙黏蛋白/β连环素复合物在介导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中起一定的作用,β连环素弱阳性表达与癌的转移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E钙黏蛋白 Β连环素 淋巴管内皮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孟晓瑜 田美丽 高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确定子宫内膜癌预后指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标本112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并分析LVD与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确定子宫内膜癌预后指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标本112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并分析LVD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状况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周边区LVD(P-LVD)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及P=0.033),且是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而肿瘤中心区LVD(I-LVD)则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均无关。结论 P-LVD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不良预后因素,检测LYVE-1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子宫内膜癌预后指标,为进一步临床制定抗淋巴管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 预后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淋巴管生成及VEGF-C和VEG-FR-3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彩慧 朱学军 +2 位作者 张声 周琳瑛 徐国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2246-2249,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淋巴管生成及VEGF-C和VEGFR-3的表达。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角膜及烧伤后1,3,5,7,14,21,28d角膜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免疫组化LYVE-1(淋巴管内皮特异标记物)染色观...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淋巴管生成及VEGF-C和VEGFR-3的表达。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角膜及烧伤后1,3,5,7,14,21,28d角膜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免疫组化LYVE-1(淋巴管内皮特异标记物)染色观察角膜中淋巴管生成情况,电镜观察烧伤后14d角膜新生淋巴管状况。结果:角膜碱烧伤后,VEGF-C和VEGFR-3的表达明显升高,烧伤后3d,角膜中出现淋巴管。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生成伴VEGF-C和VEGFR-3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角膜 碱烧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生成在分化型甲状腺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捷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2期1309-1313,共5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与滤泡性肿瘤(包括滤泡性癌和滤泡性腺瘤)的鉴别诊断目前仍基于形态学观察,尚缺乏可靠的非形态学指标。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出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逐渐...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与滤泡性肿瘤(包括滤泡性癌和滤泡性腺瘤)的鉴别诊断目前仍基于形态学观察,尚缺乏可靠的非形态学指标。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出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逐渐深入。作者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生长因子及其在甲状腺分化型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标记物 淋巴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淋巴管瘤并食管平滑肌瘤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小玲 张改玲 王慧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期177-177,共1页
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的先天性畸形,实质是淋巴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常为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该例发生在成人食管的淋巴管瘤。同时合并食管平滑肌瘤;超声检查:病灶处呈异常回声改变,起源于黏膜肌层;
关键词 食管平滑肌瘤 淋巴管 细胞异常增殖 先天性畸形 淋巴管内皮 淋巴系统 良性肿瘤 异常回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