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2-40标记的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冯卫能 谷力加 +4 位作者 邓燕明 刘勇 郭少忠 王巍 张顺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95-2297,共3页
目的:在较准确判断肿瘤内淋巴管侵犯的基础上,探讨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5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检查淋巴管侵犯发生的情况及淋巴管侵犯与淋巴结... 目的:在较准确判断肿瘤内淋巴管侵犯的基础上,探讨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5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检查淋巴管侵犯发生的情况及淋巴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无瘤生存期的关系。结果:LVI发生率在N0、N1、N2组分别为21.4%(6/28)、44.4%(4/9)、68.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I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T1~3N0M0期)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LVI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是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淋巴管侵犯 D2-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管侵犯与相关病理学因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红丹 崔燕海 李伟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736-738,747,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管侵犯与相关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6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有无淋巴管侵犯分为两组(LV(I+)组89例,LV(I-)组67例),比较不同N分期、T分期、肿瘤大体类型...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管侵犯与相关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6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有无淋巴管侵犯分为两组(LV(I+)组89例,LV(I-)组67例),比较不同N分期、T分期、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个数等情况下,淋巴管侵犯的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比较LV(I+)组与LV(I-)组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别(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以及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个数的情况(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LV(I-)组与LV(I+)组,LN(+)发生率分别为61.2%和95.5%,LV(I+)者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N(-)者与LN(+)者,LVI(+)发生率分别为13.3%和67.5%,LN(+)者发生淋巴管侵犯的几率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1期均为LVI(-);T2及T3期LVI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T4期LV(I+)者显著高于LVI(-)者。3)分化好组与分化差组的LVI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分化差组中低分化腺癌LVI(+)明显高于LV(I-)。4)LV(I+)组平均肿瘤大小和平均淋巴结转移个数分别为(6.09+3.40)cm和(9.75+7.82)枚,LV(I-)组分别为(4.34+2.07)cm和(2.63+2.00)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淋巴管侵犯发生与N分期、T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个数等多种病理学因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癌 淋巴管侵犯 淋巴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侵犯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恋 刘陶文 +3 位作者 屈元姣 曹轶林 陈熙 彭丽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424-1426,共3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侵犯(LV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体D2-40及CKpan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6例鼻咽癌患者蜡块组织标本的LVI阳性率及淋巴管密度,分析LVI与LVD、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66例NPC...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侵犯(LV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体D2-40及CKpan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6例鼻咽癌患者蜡块组织标本的LVI阳性率及淋巴管密度,分析LVI与LVD、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66例NPC组织的瘤周LVD明显高于瘤内LV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LVI阳性率为63.6%(42/66),LVI与瘤周LVD呈正相关(r=0.349,P<0.05),与瘤内LVD无明显关系(r=-0.340,P>0.05);淋巴结转移组LVI阳性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I预测NP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4.5%;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7.8%;阴性预测值为58.3%。LVI阳性率与N分期呈正相关,且与T分期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肿瘤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淋巴管侵犯可作为判断鼻咽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淋巴管侵犯 淋巴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观扩散系数与乳腺癌淋巴管侵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霖 熊亮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8-79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癌淋巴管侵犯(LVI)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7例乳腺癌患者的磁共振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测量并获取乳腺癌病灶最小ADC值(Tumor-ADC... 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癌淋巴管侵犯(LVI)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7例乳腺癌患者的磁共振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测量并获取乳腺癌病灶最小ADC值(Tumor-ADC min )、瘤周腺体最大ADC值(Peritumor-ADC max ),并计算两者比值ADC ratio 。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LVI阳性组以及LVI阴性组Tumor-ADC min 、Peritumor-ADC max 及ADC ratio 的差异。结果: 8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LVI阳性51例,阴性36例。LVI阳性组Tumor-ADC min 值低于LVI阴性组( t =3.311, P =0.001),分别为(0.91± 0.26)×10^-3 mm^2/s、(1.13±0.37)×10^-3 mm^2/s;LVI阳性组Peritumor-ADC max 值高于LVI阴性组( t =-2.054, P =0.043),分别为(1.57±0.31)×10^-3 mm^2/s、(1.44±0.29)×10^-3 mm^2/s;LVI阳性组ADC ratio 值亦高于LVI阴性组( t =-4.532, P <0.001),分别为1.81±0.43、1.38±0.42。结论:不同ADC值对乳腺癌LV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评估乳腺癌LVI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扩散系数 乳腺癌 淋巴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细胞外容积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 被引量:8
5
作者 郑文霞 王莉莉 +3 位作者 陈杏彪 郑小霞 崔雅琼 黄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1-559,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参数图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来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期获得一种术前无创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5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ITK-SNAP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勾画肿瘤... 目的:探讨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参数图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来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期获得一种术前无创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5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ITK-SNAP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勾画肿瘤三维感兴趣区(VOI)。采用FeAture Explorer (FAE)软件提取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组学模型构建。在临床指标中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临床模型,由临床指标及组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3种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的价值。结果:血管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13、0.52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97、0.852;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9、0.862。淋巴管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36、0.60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68、0.806;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85、0.823。神经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12、0.77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0、0.819;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35、0.892。结论:基于影像细胞外容积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模型可有效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具有术前无创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结直肠癌 细胞外容积 影像组学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周围退缩裂隙的出现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朱宁 李志文 +1 位作者 方媛 李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2-896,903,共6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中肿瘤周围退缩裂隙(peritumoral retraction clefts,PRC)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6例ESCC,剔除因临床资料不全、制片过程产生裂隙、接受术前...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中肿瘤周围退缩裂隙(peritumoral retraction clefts,PRC)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6例ESCC,剔除因临床资料不全、制片过程产生裂隙、接受术前辅助治疗等的病例,最终有248例纳入本研究。以PRC占肿瘤切片面积≥10%判定为存在PRC,回顾性分析PRC与ESCC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248例ESCC患者中,有PRC病例114例,无PRC病例134例。相关性分析显示PRC与ESCC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存在PRC的病例更容易出现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P<0.05);并且在无淋巴管侵犯的患者中,存在PRC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无PR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存在PRC的ESCC患者5年总生存率(P=0.001)和无进展生存率(P=0.002)均明显低于无PRC患者。结论存在PRC的ESCC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浸润、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PRC是ESCC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肿瘤周围退缩裂隙 淋巴管侵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