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5种食物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万智巍
李明启
+1 位作者
贾玉连
蒋梅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2-226,共5页
淀粉粒特征是食品鉴定和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小麦、水稻、玉米、土豆和山药这5种主粮和经济作物进行淀粉粒形态分析,测得其形态分别为近圆形、多边形、多边形、椭圆形和椭圆形,平均粒径分别为(19.90±7.19)...
淀粉粒特征是食品鉴定和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小麦、水稻、玉米、土豆和山药这5种主粮和经济作物进行淀粉粒形态分析,测得其形态分别为近圆形、多边形、多边形、椭圆形和椭圆形,平均粒径分别为(19.90±7.19)、(5.08±1.08)、(11.40±3.50)、(11.94±8.56)和(21.86±3.50)μm。水稻、玉米淀粉粒的轮廓曲线较为曲折,小麦、土豆和山药淀粉粒的较为平滑。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除水稻外其余4种食物的淀粉粒均在6~8个角步距尺度表现出显著周期变化。5种食物淀粉粒显示出不同类型的小波谱,分别具有3、5、2、4、3个完整谱值闭合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为83.07%,5种淀粉粒在主成分散点图中区分明显。基于以上结果构建出了食物淀粉粒形态鉴定的判别方程。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可以为不同食物淀粉粒的判别提供定量化的鉴定依据,在食品质量检验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几何形态测量
轮廓线
小波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形态计量学和CCA分析的杂粮淀粉粒识别与鉴定
2
作者
雷菁
万智巍
鞠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89-295,共7页
利用形态计量学参数指标,基于相关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常见8种杂粮淀粉粒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杂粮淀粉粒在整体形貌、粒径大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高粱、薏米、小米和荞麦的淀粉粒为多边形,粒径均值分别为18.931、...
利用形态计量学参数指标,基于相关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常见8种杂粮淀粉粒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杂粮淀粉粒在整体形貌、粒径大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高粱、薏米、小米和荞麦的淀粉粒为多边形,粒径均值分别为18.931、13.499、13.482和7.194μm;豌豆、绿豆和扁豆淀粉粒为不规则椭圆形,粒径均值为24.008、23.895和21.001μm;燕麦淀粉粒为半椭圆形,粒径均值为4.861μm。谷类杂粮的多边形淀粉粒轮廓曲线具有较为明显的折线和锯齿,其小波谱闭合区表现较为复杂;豆类淀粉粒轮廓线具有波动曲线特征,其小波谱闭合区较为规律。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代表粒径均值、粒径标准差、Hu不变矩3、挤压面和Hu不变矩1等特征的因子箭头长度最长,是影响淀粉粒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CCA分析可以为不同淀粉粒的鉴定提供影响因子选择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杂粮
形态计量学
典范对应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仰韶文化的谷芽酒:解密杨官寨遗址的陶器功能
被引量:
28
3
作者
刘莉
王佳静
+1 位作者
赵雅楠
杨利平
《农业考古》
2017年第6期26-32,共7页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在中期(庙底沟类型时期)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表现之一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组合出现在许多同时期的遗址中,包括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和漏斗。我们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中期的这三种器物中的遗存进行了淀粉粒和植...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在中期(庙底沟类型时期)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表现之一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组合出现在许多同时期的遗址中,包括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和漏斗。我们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中期的这三种器物中的遗存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其结果揭示了它们作为酿酒器具的功用,并可藉此复原目前所知经科学鉴定的中国最早的谷芽酒(距今5700-5300年前)的酿制过程,即以黍和薏苡为基本原料,辅以野生小麦族种子、栝楼根、山药及百合等,在尖底瓶和平底瓶中酿制而成。这些植物原料包括栽培和野生种类,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人群长期利用的食物资源。其中,黍在酿制谷芽酒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我们研究驯化黍的起源和传播有重要启示;薏苡作为普遍使用的酿酒原料,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其驯化过程。结合以往的研究,谷芽酒应在仰韶文化人群的饮食和礼仪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杨官寨遗址的统治阶层很可能将组织酿酒和宴饮活动作为获取与维护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植硅体
分析
尖底瓶
平底瓶
漏斗
酿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史前时期石磨盘、石磨棒功能研究——来自科技考古的证据
被引量:
5
4
作者
陈涛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124-130,共7页
石磨盘、石磨棒作为中国史前时期一种重要的石制工具组合,出土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很早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其功能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以往诸多学者借助民族考古学、实验考古学以及类型学分析和文献记载,对石磨盘、...
石磨盘、石磨棒作为中国史前时期一种重要的石制工具组合,出土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很早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其功能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以往诸多学者借助民族考古学、实验考古学以及类型学分析和文献记载,对石磨盘、石磨棒的主要功能提出了若干不同观点,包括加工谷物、坚果、动物皮毛、植物纤维以及矿物颜料等。但这些研究基本都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缺乏来自石器本身的直接证据。近年来随着科技考古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微痕分析和淀粉粒分析方法开始被应用于石磨盘、石磨棒的功能研究,并逐渐积累了一批实验数据。本文对国内已开展的石磨盘、石磨棒微痕分析和淀粉粒分析研究案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在25个进行了石磨盘和石磨棒微痕分析的遗址中,基本都加工过植物,具体种类主要为谷物、坚果类和块根块茎类。而在46个已开展石磨盘和石磨棒淀粉粒分析的遗址中,也是谷物、坚果类和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85%,63%和54%。这表明中国史前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是一种多功能石器,主要用于加工谷物(包括野生类)、坚果和块根块茎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磨盘
石磨棒
功能研究
微痕
分析
淀粉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5种食物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万智巍
李明启
贾玉连
蒋梅鑫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2-226,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61045)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1BAB213075)
+1 种基金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50305)
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6902)
文摘
淀粉粒特征是食品鉴定和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小麦、水稻、玉米、土豆和山药这5种主粮和经济作物进行淀粉粒形态分析,测得其形态分别为近圆形、多边形、多边形、椭圆形和椭圆形,平均粒径分别为(19.90±7.19)、(5.08±1.08)、(11.40±3.50)、(11.94±8.56)和(21.86±3.50)μm。水稻、玉米淀粉粒的轮廓曲线较为曲折,小麦、土豆和山药淀粉粒的较为平滑。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除水稻外其余4种食物的淀粉粒均在6~8个角步距尺度表现出显著周期变化。5种食物淀粉粒显示出不同类型的小波谱,分别具有3、5、2、4、3个完整谱值闭合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为83.07%,5种淀粉粒在主成分散点图中区分明显。基于以上结果构建出了食物淀粉粒形态鉴定的判别方程。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可以为不同食物淀粉粒的判别提供定量化的鉴定依据,在食品质量检验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几何形态测量
轮廓线
小波
分析
Keywords
starch granule analysis
geometric morphometrics
contour curve
wavelet analysis
分类号
TS237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形态计量学和CCA分析的杂粮淀粉粒识别与鉴定
2
作者
雷菁
万智巍
鞠民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89-29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61045)。
文摘
利用形态计量学参数指标,基于相关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常见8种杂粮淀粉粒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杂粮淀粉粒在整体形貌、粒径大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高粱、薏米、小米和荞麦的淀粉粒为多边形,粒径均值分别为18.931、13.499、13.482和7.194μm;豌豆、绿豆和扁豆淀粉粒为不规则椭圆形,粒径均值为24.008、23.895和21.001μm;燕麦淀粉粒为半椭圆形,粒径均值为4.861μm。谷类杂粮的多边形淀粉粒轮廓曲线具有较为明显的折线和锯齿,其小波谱闭合区表现较为复杂;豆类淀粉粒轮廓线具有波动曲线特征,其小波谱闭合区较为规律。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代表粒径均值、粒径标准差、Hu不变矩3、挤压面和Hu不变矩1等特征的因子箭头长度最长,是影响淀粉粒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CCA分析可以为不同淀粉粒的鉴定提供影响因子选择标准。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杂粮
形态计量学
典范对应
分析
Keywords
starch grain analysis
coarse grain
morphometric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分类号
TS231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仰韶文化的谷芽酒:解密杨官寨遗址的陶器功能
被引量:
28
3
作者
刘莉
王佳静
赵雅楠
杨利平
机构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出处
《农业考古》
2017年第6期26-32,共7页
文摘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在中期(庙底沟类型时期)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表现之一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组合出现在许多同时期的遗址中,包括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和漏斗。我们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中期的这三种器物中的遗存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其结果揭示了它们作为酿酒器具的功用,并可藉此复原目前所知经科学鉴定的中国最早的谷芽酒(距今5700-5300年前)的酿制过程,即以黍和薏苡为基本原料,辅以野生小麦族种子、栝楼根、山药及百合等,在尖底瓶和平底瓶中酿制而成。这些植物原料包括栽培和野生种类,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人群长期利用的食物资源。其中,黍在酿制谷芽酒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我们研究驯化黍的起源和传播有重要启示;薏苡作为普遍使用的酿酒原料,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其驯化过程。结合以往的研究,谷芽酒应在仰韶文化人群的饮食和礼仪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杨官寨遗址的统治阶层很可能将组织酿酒和宴饮活动作为获取与维护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植硅体
分析
尖底瓶
平底瓶
漏斗
酿酒
分类号
K871.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史前时期石磨盘、石磨棒功能研究——来自科技考古的证据
被引量:
5
4
作者
陈涛
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124-130,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姜家梁墓地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24)
文摘
石磨盘、石磨棒作为中国史前时期一种重要的石制工具组合,出土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很早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其功能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以往诸多学者借助民族考古学、实验考古学以及类型学分析和文献记载,对石磨盘、石磨棒的主要功能提出了若干不同观点,包括加工谷物、坚果、动物皮毛、植物纤维以及矿物颜料等。但这些研究基本都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缺乏来自石器本身的直接证据。近年来随着科技考古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微痕分析和淀粉粒分析方法开始被应用于石磨盘、石磨棒的功能研究,并逐渐积累了一批实验数据。本文对国内已开展的石磨盘、石磨棒微痕分析和淀粉粒分析研究案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在25个进行了石磨盘和石磨棒微痕分析的遗址中,基本都加工过植物,具体种类主要为谷物、坚果类和块根块茎类。而在46个已开展石磨盘和石磨棒淀粉粒分析的遗址中,也是谷物、坚果类和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85%,63%和54%。这表明中国史前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是一种多功能石器,主要用于加工谷物(包括野生类)、坚果和块根块茎类植物。
关键词
石磨盘
石磨棒
功能研究
微痕
分析
淀粉粒分析
Keywords
millstones
stone grinding rods
functional study
use-wear analysis
starch grain analysis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5种食物淀粉粒分析
万智巍
李明启
贾玉连
蒋梅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形态计量学和CCA分析的杂粮淀粉粒识别与鉴定
雷菁
万智巍
鞠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仰韶文化的谷芽酒:解密杨官寨遗址的陶器功能
刘莉
王佳静
赵雅楠
杨利平
《农业考古》
2017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史前时期石磨盘、石磨棒功能研究——来自科技考古的证据
陈涛
《农业考古》
201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