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己内酯/淀粉共混物和砾石系统反硝化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佳 沈志强 +2 位作者 周岳溪 曹蓉 李元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1-446,共6页
在序批试验中以PCL(聚己内酯)/淀粉共混物为碳源,研究其和砾石系统的反硝化特性,并对水中DOC(溶解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PCL/淀粉共混物可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去除低C/N水体中的NO3--N,并且不会造成NO2--N的积累.ρ(NO3--N)... 在序批试验中以PCL(聚己内酯)/淀粉共混物为碳源,研究其和砾石系统的反硝化特性,并对水中DOC(溶解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PCL/淀粉共混物可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去除低C/N水体中的NO3--N,并且不会造成NO2--N的积累.ρ(NO3--N)大于2 mg/L时,试验组(PCL/淀粉共混物和砾石)和对照组(PCL/淀粉共混物)的反硝化均为零级反应.试验组的平均反硝化速率为7.214 mg/(L·h),高于对照组〔7.152 mg/(L·h)〕,反硝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固体碳源表面的生物膜中,砾石表面的生物膜也可利用水中的DOC实现反硝化;反硝化反应结束时,砾石表面的微生物也会分泌胞外酶参与PCL/淀粉共混物碳源的降解,导致试验组的ρ(DOC)升至74.50 mg/L,高于对照组(40.75 mg/L).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先升后降,是固体碳源降解过程产生的酸性物质与反硝化产生的碱度综合作用的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OC中均发现有还原糖、蛋白类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L 淀粉共混物 硝酸盐 反硝化 固体碳源 溶解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撑碳酸酯-淀粉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与微观形态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广平 贾树盛 +2 位作者 高贵天 张成义 李作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4-146,150,共4页
采用拉伸试验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淀粉含量对聚丙撑碳酸酯-淀粉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与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淀粉含量的增加,聚丙撑碳酸酯-淀粉共混物的屈服强度提高、断裂应力下降,但杨氏模量提高。当淀粉的质量分数小于20%时,淀粉的加... 采用拉伸试验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淀粉含量对聚丙撑碳酸酯-淀粉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与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淀粉含量的增加,聚丙撑碳酸酯-淀粉共混物的屈服强度提高、断裂应力下降,但杨氏模量提高。当淀粉的质量分数小于20%时,淀粉的加入对聚丙撑碳酸酯-淀粉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认为淀粉是聚丙撑碳酸酯的良好填料。淀粉和聚丙撑碳酸酯的相容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撑碳酸酯-淀粉共混物 力学性能 拉伸试验 扫描电镜 屈服强度 微观形态 杨氏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PCL共混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美洁 李树材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02年第6期50-53,共4页
介绍了淀粉
关键词 淀粉/PCL 研究进展 淀粉 聚己内酯 增容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淀粉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发泡 被引量:5
4
作者 纪国营 王继文 +1 位作者 翟文涛 郑文革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7,共4页
利用间歇式发泡法,制备了聚乳酸(PLA)/淀粉(starch)以及聚乳酸(PLA)/改性淀粉(M-starch)泡沫材料。通过改变发泡条件,研究了泡孔在聚乳酸/淀粉基体中的成核过程。加入淀粉后,泡沫的泡孔尺寸明显下降,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同时有很大的提... 利用间歇式发泡法,制备了聚乳酸(PLA)/淀粉(starch)以及聚乳酸(PLA)/改性淀粉(M-starch)泡沫材料。通过改变发泡条件,研究了泡孔在聚乳酸/淀粉基体中的成核过程。加入淀粉后,泡沫的泡孔尺寸明显下降,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同时有很大的提高。当加入淀粉的质量分数为30%时,泡沫的泡孔直径从95.6μm下降到41.7μm,泡孔密度从8.7×106个/cm3升高到6.2×107个/cm3,泡沫的发泡倍率为9.0。用改性淀粉替换原淀粉作为填料时,相对于原淀粉泡沫,表现出更高的泡孔密度(8.3×107个/cm3)和发泡倍率(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乳酸 淀粉共混物 发泡 泡孔形态 泡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