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涵道螺旋桨多工况设计
1
作者 孔繁杰 冯振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10-6517,共8页
单一工况下设计的涵道螺旋桨通常不能满足垂直起降飞机的多工况高效需求。基于叶素动量理论可以开展涵道螺旋桨多工况设计,其关键在于不同工况下螺旋桨拉力占比、修正来流速度的计算。在无螺旋桨几何的情况下,采用动量源方法对涵道拉力... 单一工况下设计的涵道螺旋桨通常不能满足垂直起降飞机的多工况高效需求。基于叶素动量理论可以开展涵道螺旋桨多工况设计,其关键在于不同工况下螺旋桨拉力占比、修正来流速度的计算。在无螺旋桨几何的情况下,采用动量源方法对涵道拉力进行估算,提出了修正来流速度的计算方法,基于最小能量损失原则建立螺旋桨几何,采用多重参考系方法进行耦合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修正,得到单一工况下弦长扭转角关系、螺旋桨拉力占比以及修正来流速度。通过改变设计升力系数及转速,使不同工况下涵道螺旋桨的弦长及扭转角相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动量源方法计算的涵道拉力占比较大,来流速度修正方法可减少相同工况下耦合CFD求解计算量。多工况设计可有效提高涵道螺旋桨的综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螺旋桨 叶素动量理论 修正设计 多工况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涵道螺旋桨动力装置最优设计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晓锋 屠秋野 +1 位作者 唐狄毅 蔡元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6-521,共6页
为了探索涵道螺旋桨动力装置工程设计新方法,在自由螺旋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Theodorsen的片条理论,涵道后缘的库塔条件以及边界页微元涡丝的诱导方程,构筑涵道螺旋桨叶片涡强度分布的计算模型,然后用该模型代替Prandtl的动量损失函数及... 为了探索涵道螺旋桨动力装置工程设计新方法,在自由螺旋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Theodorsen的片条理论,涵道后缘的库塔条件以及边界页微元涡丝的诱导方程,构筑涵道螺旋桨叶片涡强度分布的计算模型,然后用该模型代替Prandtl的动量损失函数及环量函数,使自由螺旋桨的最小能量损失的设计方法推广到涵道螺旋桨基于Betz条件的最优设计。再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即可计算出经过最优设计的涵道螺旋桨的基本尺寸以及涵道的基本尺寸。经过研究证明,在新方法中的涡强度分布计算模型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设计模型的风洞实验与理论计算数据基本吻合,证明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螺旋桨^+ 涡流 最优设计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涵道螺旋桨气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晓华 郭正 陈清阳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5,共5页
以某涵道螺旋桨为研究对象,利用动量理论分析了孤立螺旋桨和涵道螺旋桨产生不同拉力的原因;同时利用SST k-ω湍流模型,采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利用滑移网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计算了孤立螺旋桨与涵道螺旋桨的复杂流动,分析它们... 以某涵道螺旋桨为研究对象,利用动量理论分析了孤立螺旋桨和涵道螺旋桨产生不同拉力的原因;同时利用SST k-ω湍流模型,采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利用滑移网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计算了孤立螺旋桨与涵道螺旋桨的复杂流动,分析它们在不同转速下,拉力系数、功率系数和效率的差异。分析表明,加上涵道以后,有效抑制了螺旋桨桨尖涡,减少了能量损失。在相同转速下,总拉力系数增加23%,涵道螺旋桨的拉力系数与功率系数的比值比孤立螺旋桨的高出40%,效率显著提高,同时需用功率系数也略有增加,约0.05,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螺旋桨 涵道螺旋桨 气动特性 数值模拟 滑移网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结构嵌套网格的涵道螺旋桨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4
作者 许和勇 叶正寅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6-309,共4页
基于非结构嵌套网格方法,通过求解可压缩Euler方程对涵道螺旋桨系统的非定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研究了桨尖间隙、螺旋桨位置、涵道尾扩张角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将计算区域分为相互重叠的旋转区域和静止区域,旋转区域包含螺旋桨和旋转... 基于非结构嵌套网格方法,通过求解可压缩Euler方程对涵道螺旋桨系统的非定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研究了桨尖间隙、螺旋桨位置、涵道尾扩张角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将计算区域分为相互重叠的旋转区域和静止区域,旋转区域包含螺旋桨和旋转的桨毂,静止区域包含涵道和部分静止的桨毂,采用嵌套网格算法真实地模拟了螺旋桨和涵道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得到了细致的螺旋桨流场。计算值和实验测量值的对比结果相一致。参数影响研究表明,减小桨尖间隙、在一定范围内后移螺旋桨或增加尾扩张角,均可以提高涵道螺旋桨的气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网格 嵌套网格 涵道螺旋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涵道螺旋桨优化设计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晓锋 屠秋野 +1 位作者 唐狄毅 范静 《航空发动机》 2004年第2期19-24,共6页
根据Theodorsen的片条理论、涵道后缘的库塔条件以及边界页微元涡丝的诱导方程,构筑了涵道螺旋桨叶片涡强度分布的计算模型,用该模型代替Prandtl的动量损失函数及环量函数,将自由螺旋桨的最小能量损失的设计方法加以推广,优化设计了涵... 根据Theodorsen的片条理论、涵道后缘的库塔条件以及边界页微元涡丝的诱导方程,构筑了涵道螺旋桨叶片涡强度分布的计算模型,用该模型代替Prandtl的动量损失函数及环量函数,将自由螺旋桨的最小能量损失的设计方法加以推广,优化设计了涵道螺旋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螺旋桨 优化设计 动量损失函数 环量函数 飞机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流状态下涵道螺旋桨增升方法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杜思亮 芦志明 唐正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79,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涵道螺旋桨的功率载荷,提出了一种将螺旋桨部分桨尖嵌入到涵道体内壁面以改善涵道内部的滑流边界和唇口扰流的增升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方法,对其轴流状态的流场流态及气动力特性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涵道螺旋桨的功率载荷,提出了一种将螺旋桨部分桨尖嵌入到涵道体内壁面以改善涵道内部的滑流边界和唇口扰流的增升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方法,对其轴流状态的流场流态及气动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与相同直径的孤立螺旋桨及涵道螺旋桨在相同工况下的气动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螺旋桨 增升 计算流体力学 功率载荷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壁式涵道螺旋桨气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杜思亮 芦志明 唐正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涵道共轴双螺旋桨以其结构紧凑、气动效率高、气动噪声低、安全可靠等性能和结构优点,已经被作为一种推力或升力装置广泛地应用到飞行器设计当中。涵道共轴双螺旋桨作为涵道共轴多旋翼飞行器的主升力系统,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功率载荷和抗... 涵道共轴双螺旋桨以其结构紧凑、气动效率高、气动噪声低、安全可靠等性能和结构优点,已经被作为一种推力或升力装置广泛地应用到飞行器设计当中。涵道共轴双螺旋桨作为涵道共轴多旋翼飞行器的主升力系统,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功率载荷和抗风性,文中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在悬停状态、轴流状态和斜流状态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开口壁式涵道螺旋桨的主升力系统构型,并对其气动性能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开口壁式涵道螺旋桨相比涵道共轴双螺旋桨所具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螺旋桨 共轴螺旋桨 增升 优化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涵道螺旋桨内涡抑制环流动分离控制仿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彬 项昌乐 李明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6,共3页
涵道螺旋桨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具备突出的气动特性优势。为增大涵道螺旋桨系统拉力系数,降低桨尖间隙加工精度的要求,通过在涵道内壁桨盘下游处增加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凸型实体涡抑制环结构。通过数值仿真实验研究其流场特征,分析涵道螺... 涵道螺旋桨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具备突出的气动特性优势。为增大涵道螺旋桨系统拉力系数,降低桨尖间隙加工精度的要求,通过在涵道内壁桨盘下游处增加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凸型实体涡抑制环结构。通过数值仿真实验研究其流场特征,分析涵道螺旋桨扩散口气流分离现象产生的机理,并研究涡抑制环对气流分离的控制效果和对涵道增升效应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不改变桨尖间隙尺寸的情况下,涡抑制环能够有效提高涵道螺旋桨中涵道拉力因子,最高可达到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抑制环 涵道螺旋桨 增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起降无人机涵道螺旋桨系统特性及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付洁程 周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4-1300,共7页
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不同设计阶段对升力系统特性的精度要求也不同。为寻求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涵道螺旋桨特性不同计算方法,在螺旋桨动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轴向功率系数,建立了考虑气流旋向运动的涵道螺旋桨动量理论模型。分析了... 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不同设计阶段对升力系统特性的精度要求也不同。为寻求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涵道螺旋桨特性不同计算方法,在螺旋桨动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轴向功率系数,建立了考虑气流旋向运动的涵道螺旋桨动量理论模型。分析了拉力比例因子等参数对升力系统总体特性的影响。在研究翼型大迎角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诱导速度为求解参数的涵道螺旋桨修正动量—叶素理论模型。基于非重合滑移网格技术,通过求解旋转参考坐标系下的N-S方程,进行了涵道螺旋桨非定常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修正后的动量-叶素理论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在总体设计阶段可以提供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涵道螺旋桨基本特性。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较吻合,可以为详细设计阶段提供计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螺旋桨 轴向功率系数 诱导速度 滑移网格 非定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