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液分离水力旋流器油滴破碎与聚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3
1
作者 吕凤霞 杨贺 +2 位作者 袁惠新 张衍 周力 《石油机械》 2017年第11期71-76,共6页
为了研究水力旋流器内液滴的破碎和聚并以及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运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和RSM湍流模型数值模拟旋流器内的油水分离,同时采用群体平衡模型描述油滴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油滴的破碎主要发生在旋流器的壁面附近,油... 为了研究水力旋流器内液滴的破碎和聚并以及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运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和RSM湍流模型数值模拟旋流器内的油水分离,同时采用群体平衡模型描述油滴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油滴的破碎主要发生在旋流器的壁面附近,油滴的聚并主要发生在轴心区域;当增大油相的体积分数时,油滴聚并占主导作用;当增加入口流量时,分离效率会提高,但随着流量的增大,分离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会降低,因此对于结构尺寸固定的旋流器均存在一个最佳处理量;比较单锥和双锥旋流器发现,双锥旋流器内油滴更容易发生聚并,分离性能更好。所得结论可为水力旋流器的现场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液-液分离 破碎 聚并 群体平衡模型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板间液-液两相的分离(Ⅰ)——液-液两相分层流动和液滴的运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鑫钢 姜斌 余国琮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99-407,共9页
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通过假设液-液界面的滑动速度比,导出了液-液分层层流流动速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及液层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作用于液滴上力的平衡条件来建立液滴的运动方程,分别导出了液滴在连续相及相界面... 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通过假设液-液界面的滑动速度比,导出了液-液分层层流流动速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及液层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作用于液滴上力的平衡条件来建立液滴的运动方程,分别导出了液滴在连续相及相界面上相对于液体的运动模型.用微粒、微滴联合示踪的激光照相法,实测了液-液界面的滑动速度比.本文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液-液分离过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两相流动 -两相流 液-液分离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入口液-液旋流分离器分离性能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美求 陈星 +1 位作者 黄天成 王兆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06,共9页
多入口旋流分离器能在入口速度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传统旋流器在入口速度较高时才能达到的分离效果,同时具有更加稳定和对称的流场分布。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入口液-液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以及溢流分流比和入口流速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基于欧... 多入口旋流分离器能在入口速度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传统旋流器在入口速度较高时才能达到的分离效果,同时具有更加稳定和对称的流场分布。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入口液-液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以及溢流分流比和入口流速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基于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采用群体平衡方程(population balance model,PBM)对四入口液-液旋流分离器分离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入口流速恒定时,旋流器综合分离效率随着分流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溢流分流比为0.22时,旋流器综合分离效率达到最高,此时分离效率为95.66%。当溢流分流比为0.22时,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大,四入口液-液旋流器分离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当流速为10 m/s时,到达油滴剪切破碎临界条件,此时分离效率最高为96.78%。研究结果可为四入口液-液旋流分离器现场应用和适用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入口旋流器 分流比 入口流速 液-液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器轴向速度分布规律——液-液水力旋流器速度场研究之三 被引量:8
4
作者 蒋明虎 王尊策 +2 位作者 李枫 赵立新 贺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19,共3页
用多普勒激光测速仪并加入频移装置,提高了对双锥体结构水力旋流器轴向速度场的测试精度、测试结果和分析研究表明,旋流器的轴向速度场以零轴向速度包络面为界分为内外两个旋流区,外旋流区的流体边旋转边向底流流动,最终从底流口排... 用多普勒激光测速仪并加入频移装置,提高了对双锥体结构水力旋流器轴向速度场的测试精度、测试结果和分析研究表明,旋流器的轴向速度场以零轴向速度包络面为界分为内外两个旋流区,外旋流区的流体边旋转边向底流流动,最终从底流口排出;内旋流区的流体则边旋转边向溢流口流动,最终从溢流口排出。双锥水力旋流器的零轴向速度包络面为一柱锥联合面,其柱面直径Dv是溢流口直径Du的25倍左右,锥面的锥顶角约为14°,锥顶在小锥段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速度场 分布规律 分离 液-液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锥型旋流器内液—液分离过程的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7
5
作者 黄思 王国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9,共5页
为研究双锥型水力旋流器内液—液分离机理以提高其分离性能和降低旋流器的能量损耗,该文使用FLUENT软件中的多相流欧拉分析方法结合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实现了双锥型水力旋流器内液—液分离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并预测其分离效率。该模拟适... 为研究双锥型水力旋流器内液—液分离机理以提高其分离性能和降低旋流器的能量损耗,该文使用FLUENT软件中的多相流欧拉分析方法结合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实现了双锥型水力旋流器内液—液分离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并预测其分离效率。该模拟适用于轻质分散相的体积率超过10%,湍流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的一般广义情形。计算给出了旋流器内部的流动结构,展示了液—液两相由开始的均相来流如何在旋流器内逐渐分离、聚合、迁移的过程,基于计算结果预测了旋流器的分离效率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预测和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说明计算结果是有效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分离 三维数值模拟 液-液分离 FLU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柱单锥型液-液旋流管内流场的激光诊断 被引量:5
6
作者 陆耀军 沈熊 周力行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95-405,共11页
应用激光测速仪,对一种双柱单锥型液液旋流管内的流动结构,进行了全场范围内的多工况流动诊断研究.揭示出其切向速度由内旋流区和外旋流区构成,其中内旋流区中的速度分布符合准强制涡关系,外旋流区中的速度分布符合准自由涡关系... 应用激光测速仪,对一种双柱单锥型液液旋流管内的流动结构,进行了全场范围内的多工况流动诊断研究.揭示出其切向速度由内旋流区和外旋流区构成,其中内旋流区中的速度分布符合准强制涡关系,外旋流区中的速度分布符合准自由涡关系;轴向速度由上行流动区和下行流动区构成,两者之间在直管段以零速点作分界,在锥体段则以零速区作过渡并伴随有一定的回流出现,且该过渡区或回流区的大小随锥体截面的收缩而减小,直到进入直管段后消失;各湍流量的分布以管芯处最大向外逐渐减小,沿轴向是直管段中的湍流度大于锥体段中的湍流度,而且湍流度在旋流管内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分离 旋流器 激光测速 流动结构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微通道的液-液两相分离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郜帮佶 刘代俊 陈建钧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0-94,共5页
构造板式微通道用于互不相溶的液-液两相分散体系的连续快速分离。通过改变上板的材料可以构造GS-PTFE、SS-PTFE和PTFE-PTFE 3种类型的板式微通道。萃取后产生的油水分散体系在微通道中通过与通道上下壁面的相互作用实现油水两相的快速... 构造板式微通道用于互不相溶的液-液两相分散体系的连续快速分离。通过改变上板的材料可以构造GS-PTFE、SS-PTFE和PTFE-PTFE 3种类型的板式微通道。萃取后产生的油水分散体系在微通道中通过与通道上下壁面的相互作用实现油水两相的快速分离,分离后的油相从微通道的油相出口流出,水相从水相出口流出。微通道的分离效率与微通道的高度、液-液分散体系在通道中的体积流率、微通道与液-液分散体系的接触时间以及微通道的类型有关。高度为100μm的GSPTFE型微通道在体积流率低于4.8 m L/min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油水两相的完全分离,其分离效率为100%。相比于传统的重力沉降分离方式,板式微通道极大地节约了液-液两相分离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微通道 -两相分离 分离效率 分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旋流分离器技术水平概述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有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4-58,共5页
液──液旋流分离器技术水平概述张有志(江汉机械研究所)常见的旋流分离是固-液旋流分离或固-气旋流分离,而液-液旋流分离只是国外近10年才出现的。但英国人DBradley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液-液旋流分离是可行的观点... 液──液旋流分离器技术水平概述张有志(江汉机械研究所)常见的旋流分离是固-液旋流分离或固-气旋流分离,而液-液旋流分离只是国外近10年才出现的。但英国人DBradley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液-液旋流分离是可行的观点,只不过还有许多难题尚待解决。又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分离 液-液分离 分离 油气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板沉降器中第三组分对高浓度液—液分离的影响
9
作者 戚俊清 刘亚莉 +1 位作者 许培援 梁新 《流体机械》 CSCD 2001年第4期24-26,共3页
介绍了斜板沉降器的处理负荷与分散带高度及容积利用效率的关系 ,实验研究了分散体系中加入第三组分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对沉降器处理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板沉降器对含有表面活性剂存在的物系 ,具有较好的分离特性。
关键词 斜板沉降器 分散带 处理负荷 SDS 液-液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水力旋流器入口结构参数对压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尊策 郜冶 +2 位作者 吕凤霞 刘晓敏 李枫 《流体机械》 CSCD 2003年第2期16-19,26,共5页
通过对入口压力特性的对比试验 ,建立了入口结构尺寸及运行参数对压力损失的影响关系 。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人口 结构参数 压力特性 液-液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分离水力旋流器入口流道的加工技术
11
作者 王尊策 赵立新 +2 位作者 李枫 蒋明虎 刘晓敏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48,共2页
入口结构是影响液—液分离水力旋流器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圆弧曲线流道入口的结构特点 ,设计了在普通铣床上加工流道入口的夹具 。
关键词 液-液分离 水力旋流器 入口流道 加工技术 铣床夹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旋流分离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康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377,共4页
油-水旋流分离器是一种新型的水力旋流设备之一。在石化等行业中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掌握旋流分离器内液体的流动特性对旋流分离器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其流体的分析是分析方法之一。通过CFD对油-... 油-水旋流分离器是一种新型的水力旋流设备之一。在石化等行业中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掌握旋流分离器内液体的流动特性对旋流分离器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其流体的分析是分析方法之一。通过CFD对油-水旋流分离器内流态的三维数值模拟,发现这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如所采用的迭代次数就对液分离器的模拟效果有著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分离 计算流体力学 流动模拟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蒸馏分离效果评价因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城汉 黄卫星 +1 位作者 杨明辉 孔行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9-754,共6页
针对短程蒸馏分离效果评价,从馏出物中轻组分分率与残余物中重组分分率乘积最大化的分离目标出发,建立了评价短程蒸馏分离效果的分离因子;进而考虑短程蒸馏实际操作工况,确定了该分离因子的变化区间,并由此绘制了分离因子变化区域图。... 针对短程蒸馏分离效果评价,从馏出物中轻组分分率与残余物中重组分分率乘积最大化的分离目标出发,建立了评价短程蒸馏分离效果的分离因子;进而考虑短程蒸馏实际操作工况,确定了该分离因子的变化区间,并由此绘制了分离因子变化区域图。分析表明,该分离因子反映了原料液组成、馏出物得率及其中轻组分分率三者的综合影响,能有效表征短程蒸馏分离效果;根据分离因子变化区域图,可明确短程蒸馏操作工况与理想分离条件的接近程度,为评估提高分离效果的可能性和采取可行优化操作条件提供指导;论文最后通过二元混合液短程蒸馏分离实验,进一步表明了该分离因子对短程蒸馏操作条件优化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蒸馏 液-液分离 二元混合 分离评价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海滩海地区油田高效油水分离装置的研制
14
作者 唐广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3期71-73,共3页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阐述了高效油水分离装置的设计思路和研制过程。本装置在国内油田首次采用,其特点是精度高(单级分离原油含水低于5%,污水含油小于1%)、质量小、体积小、能耗低,因此更适合海上油田...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阐述了高效油水分离装置的设计思路和研制过程。本装置在国内油田首次采用,其特点是精度高(单级分离原油含水低于5%,污水含油小于1%)、质量小、体积小、能耗低,因此更适合海上油田及边远区块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油水分离装置 研制 液-液分离 分离 辽河滩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闫广 李庆生 尹侠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67-71,共5页
对刮膜式分子蒸馏传热方程进行数值求解,针对0 25m2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以D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物料进行了模拟计算。初步探讨了进料温度、进料速率2个参数对蒸馏器内头波温度及液膜表面蒸发速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头波温度随进... 对刮膜式分子蒸馏传热方程进行数值求解,针对0 25m2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以D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物料进行了模拟计算。初步探讨了进料温度、进料速率2个参数对蒸馏器内头波温度及液膜表面蒸发速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头波温度随进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进料速率的增大而降低;液膜表面蒸发速率随进料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进料速率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蒸馏过程 刮膜 数值模拟技术 蒸发速率 液-液分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原油旋流预脱水及污水除油试验与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树亮 吕成魁 鞠武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12,3,共4页
为处理含水率≥ 90 %的高含水原油 ,将两级液 液旋流器串接 ,在东辛采油厂辛二接转站进行了旋流预脱水和污水除油一体化现场试验。通过改进旋流器结构和优化试验参数 ,在处理量为 4~ 6m3/h的小型改进装置上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随后... 为处理含水率≥ 90 %的高含水原油 ,将两级液 液旋流器串接 ,在东辛采油厂辛二接转站进行了旋流预脱水和污水除油一体化现场试验。通过改进旋流器结构和优化试验参数 ,在处理量为 4~ 6m3/h的小型改进装置上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随后开展了一体化工艺的工程应用及配套研究 ,通过在辛二接转站一期和二期示范工程的实施 ,最终实现了中石油集团公司提出的技术攻关目标 :两级旋流器处理后的原油含水率≤ 30 % ;污水含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原油 液-液分离 旋流预脱水 污水除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φ15O脉冲筛板柱传质特性研究
17
作者 邱学青 杨东杰 +1 位作者 钱宇 费维扬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1-36,共6页
在φ150mm的脉冲筛板萃取柱中,测定了两相稳态浓度剖面、分散相存留分数、液滴平均直径等数据。采用返流模型,引入虚拟变量,求得真实传质系数K_(ox)。还讨论了萃取柱中各参数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并和φ40萃取柱的传... 在φ150mm的脉冲筛板萃取柱中,测定了两相稳态浓度剖面、分散相存留分数、液滴平均直径等数据。采用返流模型,引入虚拟变量,求得真实传质系数K_(ox)。还讨论了萃取柱中各参数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并和φ40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板 萃取柱 传质 液-液分离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的进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庄会荣 刘长增 +1 位作者 陈继诚 何中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30-433,共4页
对近年来国内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的进展进行了评述 ,内容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谱法 测定 -萃取分离 离子交换分离 共沉淀分离富集法 氢化物发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污水处理新技术新装备述评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卫国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2-45,59,共4页
针对油田污水处理、回注的不同工艺要求 ,最近研制开发出油田污水精细处理装置、小区块油田橇装式污水处理装置、旋流混合反应澄清装置及液 液旋流分离系统等新装备 ,在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安全可靠 ,经济... 针对油田污水处理、回注的不同工艺要求 ,最近研制开发出油田污水精细处理装置、小区块油田橇装式污水处理装置、旋流混合反应澄清装置及液 液旋流分离系统等新装备 ,在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安全可靠 ,经济高效 ,节能降耗”的原则 ,提出我国油气田地面注采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建议 :(1)注聚、稠油、特稠油的污水处理是今后油田污水处理的主攻方向。 (2 )加强高含水油田节能降耗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3)加强低渗透、小断块油田地面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污水处理 处理技术 水处理设备 过滤技术 -旋流分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