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基叔丁醚的饱和液相黏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潘江 吴江涛 刘志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24-1027,共4页
利用改进型的乌别洛特毛细管黏度计,对268.123~373.131K温度区间内的甲基叔丁醚的饱和液相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10mK,黏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于±2%.利用实验得到的黏度实验数据,拟合了甲基... 利用改进型的乌别洛特毛细管黏度计,对268.123~373.131K温度区间内的甲基叔丁醚的饱和液相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10mK,黏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于±2%.利用实验得到的黏度实验数据,拟合了甲基叔丁醚饱和液相的黏度方程,方程的适用范围为268-373K,实验数据与黏度方程计算值的最大偏差为1.3%,平均偏差为0.52%,为其他研究人员利用甲基叔丁醚提供了基础的物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叔丁醚 饱和液相黏度 毛细管黏度 黏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黏度对油气混输泵内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广泰 但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92,100,共8页
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属于叶片式泵,具有结构紧凑、流量大及对固体颗粒不敏感等特点。目前国内外针对液相黏度对混输泵流场分布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基于CFD软件,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以空气和油为介质,在不同液相黏度下对混输泵内流... 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属于叶片式泵,具有结构紧凑、流量大及对固体颗粒不敏感等特点。目前国内外针对液相黏度对混输泵流场分布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基于CFD软件,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以空气和油为介质,在不同液相黏度下对混输泵内流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越小对混输泵叶轮内的压力分布影响越大,且从混输泵轮毂到轮缘,液相黏度对混输泵叶轮内压力分布的主要影响区域从末级叶轮出口逐渐向首级叶轮进口方向移动;液相黏度对混输泵叶轮内的速度分布影响较小;在不同的液相黏度下,每级叶轮和导叶的交界处存在速度突变,且在每个增压单元内从增压单元的进口到出口速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为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内部结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混输泵 液相黏度 叶轮 叶高 增压单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黏度对筛板塔流体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张云 李育敏 俞晓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61-63,共3页
以空气-水、空气-甘油水溶液为物系,实验研究了黏度对筛板塔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板压降、泡沫层高度、泡沫层平均气含率、雾沫夹带随气体流量变化的趋势,得出如下结论:在相同的气速下,随着黏度增加,塔板压降降低,泡沫层高度降低;距... 以空气-水、空气-甘油水溶液为物系,实验研究了黏度对筛板塔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板压降、泡沫层高度、泡沫层平均气含率、雾沫夹带随气体流量变化的趋势,得出如下结论:在相同的气速下,随着黏度增加,塔板压降降低,泡沫层高度降低;距测试筛板同一高度的雾沫夹带量随气量的增大而增加,随黏度增大而降低;雾沫分离空间相同时,雾沫夹带量随黏度增加而增大.根据实验数据还得出了不同气速下泡沫层平均气含率与气体空塔动能因子F的实验数据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黏度 板压降 泡沫层高度 雾沫夹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黏度对油气混输泵内气液两相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勇 史广泰 刘宗库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48-151,156,共5页
为揭示液相黏度对混输泵内气液两相的分布规律的影响机制,以三级油气混输泵为研究对象,选取油、气两相作为运输介质。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对泵内两相流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总结不同液相黏度下气液两相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液相黏度越... 为揭示液相黏度对混输泵内气液两相的分布规律的影响机制,以三级油气混输泵为研究对象,选取油、气两相作为运输介质。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对泵内两相流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总结不同液相黏度下气液两相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液相黏度越小对油气混输泵内气相体积分布影响越大;随着液相黏度的增大,沿着泵流向方向的气相体积分数脉动减小;随着液相黏度的变化,泵内液相分布与气相分布位置刚好相反,并且当介质为重质油时,在泵内0.9倍叶高处叶轮出口开始出现液相聚集现象;液相黏度的增加对于油气混输泵内气相分布的均匀性具有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油气混输泵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混输泵 液相黏度 气液两相 多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变形对泡状悬浮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5
作者 牛瑞鹏 庞明军 巢建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90-1396,共7页
利用流体体积函数法研究了简单剪切场作用下、二维平行平板模型内,不同气液相黏度比(λ)和不同毛细数(Ca)工况下,气泡形态变化对泡状悬浮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气泡的加入对泡状悬浮液表观黏度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悬浮液... 利用流体体积函数法研究了简单剪切场作用下、二维平行平板模型内,不同气液相黏度比(λ)和不同毛细数(Ca)工况下,气泡形态变化对泡状悬浮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气泡的加入对泡状悬浮液表观黏度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悬浮液表观黏度的因素主要有气相黏度、气泡对流动的阻碍和气泡提供滑移面三个因素;两种λ下,Ca相同时,表观黏度相同;相同λ下,当Ca=0.10时,气泡变形较小,对流动的阻碍占主导,导致整体黏性耗散增大,悬浮体系表黏度增大;当Ca=0.65时,气泡被拉长,对流动阻碍减小,且提供较大滑移面,导致整体黏性耗散与纯液体相近,表观黏度与纯液相相近;当Ca趋于气泡破碎临界毛细数时,气泡被进一步拉长,对流动阻碍很小,且提供很大的滑移面,导致整体黏性耗散减小,悬浮体系表观黏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悬浮液 流体体积函数法 毛细数 液相黏度 表观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气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9
6
作者 明瑞卿 贺会群 胡强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85,共5页
针对水平气井连续携液机理不清、临界携液流量计算误差较大等问题,基于水平气井连续携液的实验结果,首先对水平井筒中的液膜和中心气流进行受力分析,综合考虑液膜稳定存在和连续携液这两方面,建立了水平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 针对水平气井连续携液机理不清、临界携液流量计算误差较大等问题,基于水平气井连续携液的实验结果,首先对水平井筒中的液膜和中心气流进行受力分析,综合考虑液膜稳定存在和连续携液这两方面,建立了水平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并给出相应的修正因子。敏感性分析表明:在水平气井中,修正因子主要由油管内径、液相黏度和举升因子决定;随着油管内径与液相黏度的不断增大,临界携液流量也相应增大;而随着举升因子的增大,临界携液流量随之减小。实例研究表明:新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0%,比常用计算模型提高精度10. 5%~62. 8%;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数据吻合度更高,可用来准确预测水平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新模型对提高水平气井的最终采收率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气井 临界携液流量 液膜模型 修正因子 油管内径 液相黏度 举升因子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