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油浓度对不锈钢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透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薛文斌 金乾 +3 位作者 刘润 金小越 王彬 杜建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2-887,共6页
以50%~90%(体积分数)甘油水溶液为电解液,研究304不锈钢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快速渗碳工艺;分析不同甘油浓度和电压下渗碳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随甘油浓度的提高,渗透电压上升,渗碳层厚度增加,渗碳层硬度增大,最... 以50%~90%(体积分数)甘油水溶液为电解液,研究304不锈钢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快速渗碳工艺;分析不同甘油浓度和电压下渗碳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随甘油浓度的提高,渗透电压上升,渗碳层厚度增加,渗碳层硬度增大,最大硬度达到762HV;且渗碳层中固溶碳的奥氏体(γC)含量急剧增加,但碳化物含量降低。在80%(体积分数)甘油水溶液和电压350 V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渗碳层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不锈钢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 渗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槽电压对纯铁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硼碳氮三元共渗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金小越 吴杰 +4 位作者 杨璇 王彬 陈琳 曲尧 薛文斌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64,共7页
利用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技术分别在340,360V和380V槽电压下对纯铁进行硼碳氮三元共渗(PEB/C/N)表面处理。分析纯铁表面PEB/C/N共渗层的形貌、成分、相组成和显微硬度分布。采用球-盘摩擦磨损仪评估槽电压对渗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分... 利用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技术分别在340,360V和380V槽电压下对纯铁进行硼碳氮三元共渗(PEB/C/N)表面处理。分析纯铁表面PEB/C/N共渗层的形貌、成分、相组成和显微硬度分布。采用球-盘摩擦磨损仪评估槽电压对渗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渗层与ZrO_2球对磨时磨损机理。纯铁表面的PEB/C/N三元共渗层厚度随着放电电压升高而增大,最高硬度也相应增加。380V处理1h后硼碳氮三元共渗层中渗硼层和过渡层厚度分别达到26μm和34μm,渗层最高硬度可以达到2318HV。硼碳氮三元共渗层的磨损率仅为纯铁基体的1/10。硼碳氮共渗处理大幅度降低纯铁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但不同槽电压下制备的PEB/C/N共渗层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 硼碳氮共渗 摩擦磨损 纯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环境下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镍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建明 马超 +1 位作者 陈劲松 黄大志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44,共4页
在建立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试验装置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柠檬酸以及不同类型镍主盐的电解液进行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金属镍,研究电解液成分对镍沉积速率和沉积层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液中乙醇浓度逐渐升高时,... 在建立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试验装置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柠檬酸以及不同类型镍主盐的电解液进行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金属镍,研究电解液成分对镍沉积速率和沉积层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液中乙醇浓度逐渐升高时,镍沉积层表面逐渐变得平整,结构均匀细致,但沉积速率下降。溶液中柠檬酸的浓度逐渐升高时,可明显提高镍的沉积速率,沉积表面的颗粒尺寸有所减小。用氯化镍或硫酸镍作为主盐,镍的沉积速率较高,用氨基磺酸镍作为主盐则沉积速率较低,三类主盐对沉积表面的形貌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 沉积速率 表面形貌 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电解沉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5
4
作者 关永军 夏原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等离子体电解沉积(PED)是一门新兴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等离子体电解沉积的机理及其在材料表面改性、生物材料、电子材料、高性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当两极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极与电解液界面处... 等离子体电解沉积(PED)是一门新兴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等离子体电解沉积的机理及其在材料表面改性、生物材料、电子材料、高性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当两极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极与电解液界面处的电势突变产生的高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界面处的钝化膜、气体等电介质,使得电极表面局部瞬间高温并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在电极表面制备特定性能的陶瓷层或渗透层。在结构材料的应用方面,可以利用PED技术在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轻金属表面制备陶瓷层、可以对钢铁基体进行快速碳氮共渗或涂覆金属镀层,以提高这些材料的抗磨擦、耐腐蚀等性能。选择含有钙、磷元素的电解液或是在电解液中添加羟基磷灰石粉末进行PED处理,可以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陶瓷膜,从而使植入体与自然骨形成分子水平的化学键合。选择适当的电解波,可以制备BaTiO_3、SrTiO_3、NaTaO_3、SrZrO_3等钙钛矿结构电子薄膜.利用有机溶液高电压电解,可以制备类金刚石(DLC)薄膜、氮化碳等高性能的材料。文中对PED涂层的残余应力、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界面断裂韧性、微观缺陷对宏观性能的影响等力学问题进行了讨论。等离子体电解沉积在轻金属特别是铝合金表面制备陶瓷层已经取得了成功,在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电解沉积 陶瓷层 表面改性 生物材料 电子薄膜 DLC薄膜 氮化碳 表面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等离子体电沉积表面处理技术 被引量:16
5
作者 魏同波 田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50-455,共6页
液相等离子体电沉积技术是一项新兴的表面处理技术 ,利用此技术可在多种金属及合金表面得到耐磨、耐蚀、耐热冲击、绝缘的优质膜。本文分别从等离子体氧化和等离子体渗透两个方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工艺机理、制备及影响因素、膜层性能 。
关键词 液相等离子体沉积 表面处理技术 等离子体氧化 等离子体渗透 火花放电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工艺参数对放电与沉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建明 陈田 +2 位作者 陈劲松 张迪湦 马超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进一步认识和控制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过程,研究了工艺条件对锌沉积时放电和沉积过程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分别观察沉积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用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沉积层元素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极间电压增大到约200... 为进一步认识和控制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过程,研究了工艺条件对锌沉积时放电和沉积过程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分别观察沉积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用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沉积层元素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极间电压增大到约200V以上的某一电压值时阴极上发生等离子放电,初始放电电压与电解槽中的溶剂种类、氯化钠添加量有关,随乙醇和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要在阴极上实现锌的沉积,就应控制工艺条件使初始放电电压尽量低,且极间电压宜维持在初始放电电压以上10~20V。采用水和乙醇混合作溶剂比只用水作溶剂容易实现稳定的阴极沉积,沉积层厚度明显大,但沉积物表面的颗粒较粗大,致密性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等离子体 电解沉积 液相放电 初始放电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新技术”专题序言
7
作者 薛文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5-I0006,共2页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技术基于液相放电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对轻金属和钢铁等金属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形成氧化膜、沉积层或渗层,显著提高材料的耐磨、耐蚀等性能。目前,基于阳极放电的铝、镁、钛等阀金属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即微弧氧化技术)逐渐...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技术基于液相放电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对轻金属和钢铁等金属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形成氧化膜、沉积层或渗层,显著提高材料的耐磨、耐蚀等性能。目前,基于阳极放电的铝、镁、钛等阀金属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即微弧氧化技术)逐渐成熟,氧化工艺、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大量发表。除阀金属微弧氧化外,等离子体电解技术还包括等离子体电解渗(碳氮硼)、等离子体电解抛光和清洗、等离子体电解氟化、阴极微弧电沉积、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氧化等工艺,也包括铁基、铜基材料等非阀金属微弧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微弧氧化 电解抛光 金属材料 阴极微弧电沉积 高温等离子体 渗层 氧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微弧氧化表面改性技术”专题序言
8
作者 薛文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I0003-I0003,共1页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技术利于液相放电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对轻金属和钢铁等金属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形成氧化物陶瓷膜或渗层,这些硬化层具有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抗热震、催化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异性能,是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关键词 表面改性技术 等离子体电解 微弧氧化 液相 序言 高温等离子体 氧化物陶瓷膜 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铁镍/氮掺杂碳及其电催化产氧
9
作者 姜艳丽 戴鹏程 +3 位作者 王建康 夏琦兴 姚忠平 姜兆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5,共8页
目的提高阳极产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降低电解水制氢能耗。方法在含尿素、甲酰胺及三乙醇胺的有机体系电解液中,采用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技术于TC4钛合金表面沉积了FeNi/N掺杂碳膜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目的提高阳极产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降低电解水制氢能耗。方法在含尿素、甲酰胺及三乙醇胺的有机体系电解液中,采用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技术于TC4钛合金表面沉积了FeNi/N掺杂碳膜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仪(Raman)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所合成材料的物相组成、形貌及表面元素价态进行表征。采用三电极体系,所合成膜层作为工作电极,铂丝与饱和甘汞电极分别作为对电极与参比电极,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塔菲尔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及计时电位法于1.0 mol/L KOH溶液中评价了所合成材料的电催化产氧活性与稳定性。结果所合成膜层物相主要由FeNi、N掺杂碳构成,表面呈粗糙多孔结构,电解沉积70min所得FeNi/N掺杂碳在10 mA/cm^(2)下的析氧过电位为0.20 V,显著低于反应10、40、100 min下所得样品,产氧性能优于贵金属IrO_(2)和RuO_(2),同时该样品呈现出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1.75Ω)和塔菲尔斜率(38.3 mV/dec),以及优异的稳定性。结论膜层表面粗糙多孔结构可有效增强传质,并为电催化产氧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进而改善其产氧性能。此外,材料简易的制备方法及自支撑结构可简化电极制备成本,使其在电解水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 FeNi合金 N掺杂碳 电催化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氮电压对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氮层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芳兴 陈雄清 +2 位作者 许武波 华小珍 周贤良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5,61,共5页
以氨水和KCl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利用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氮工艺在180,200,220,240V电压下于38CrMoAl钢表面制备了渗氮层,研究了渗氮电压对渗氮层组织与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渗氮电压升高,渗氮层中白亮层和扩散层的厚度不断增... 以氨水和KCl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利用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氮工艺在180,200,220,240V电压下于38CrMoAl钢表面制备了渗氮层,研究了渗氮电压对渗氮层组织与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渗氮电压升高,渗氮层中白亮层和扩散层的厚度不断增加,当渗氮电压为240V时,白亮层和扩散层的厚度最大,分别为42.9μm和84.9μm;渗氮层表面均呈"火山凸起"微区形貌,随着渗氮电压增大,"火山凸起"微区的落差逐渐增大,孔洞分布均匀性逐渐降低,孔径逐渐增大,渗氮层的峰值硬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在200,220,240V电压下制备渗氮层的耐腐蚀性能优于基体的;当渗氮电压为220V时,渗氮层的耐腐蚀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氮 渗氮电压 组织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对低碳钢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层的摩擦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蓬予 朱新河 +3 位作者 付景国 马春生 马圣林 刘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8107-8112,共6页
为了提高低碳钢的耐磨性,成功地采用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技术在不同电压下对低碳钢进行表面处理。使用往复式摩擦磨损测试仪分析改性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为了提高低碳钢的耐磨性,成功地采用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技术在不同电压下对低碳钢进行表面处理。使用往复式摩擦磨损测试仪分析改性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分析渗透层的表面、截面形态和组成;使用3D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渗透层的磨痕;使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研究渗透层的相组成。结果表明,共渗层的厚度和显微硬度均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电压为350 V时,共渗层厚度最厚,硬度最大,分别为130.24μm和846.7 HV,此时共渗层的摩擦系数最小,约为0.65,磨痕轮廓深度仅为14.79μm。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技术在共渗层形成的铁碳化合物和铁氮化合物是其耐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 碳氮共渗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在甘油体系中等离子体电解渗碳层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薛文斌 金乾 +1 位作者 朱庆振 吴晓玲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2,共5页
以甘油+20%水溶液为电解液,利用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技术在AISI304不锈钢表面成功实现了快速渗碳。分析了渗碳层的组织结构,并评估了渗碳层与GCr15钢球对磨时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经过3min/350 V等离子体电解渗处理,渗碳层深度达到85μm... 以甘油+20%水溶液为电解液,利用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技术在AISI304不锈钢表面成功实现了快速渗碳。分析了渗碳层的组织结构,并评估了渗碳层与GCr15钢球对磨时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经过3min/350 V等离子体电解渗处理,渗碳层深度达到85μm,最大显微硬度达到762 HV0.02。干摩擦条件下,渗碳层的磨损率比不锈钢基体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碳 耐磨性 不锈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的液相等离子体表面强化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郝建民 刘宝秋 陈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8-59,共2页
在试样上施加250~600V、1500Hz的高压脉冲电源,在乙二醇-氯化钠电解液中,1Cr18Ni9Ti不锈钢试样作阴极,石墨作阳极,在试样表面产生明显的微区等离子放电,经3~5min处理,试样表面获得厚约0.2mm的强化层。结果表明:1Cr18Ni9Ti不锈钢在经... 在试样上施加250~600V、1500Hz的高压脉冲电源,在乙二醇-氯化钠电解液中,1Cr18Ni9Ti不锈钢试样作阴极,石墨作阳极,在试样表面产生明显的微区等离子放电,经3~5min处理,试样表面获得厚约0.2mm的强化层。结果表明:1Cr18Ni9Ti不锈钢在经过液相等离子体强化处理后,其显微硬度由心部的175.6HV增加到513.2HV,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得出在试样表面有大量的(Fe-Cr-Ni-C)相存在,从而反映出在本实验条件下,试样表面可产生明显的强化作用;为1Cr18Ni9Ti不锈钢的强化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等离子体 不锈钢 液相渗碳 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表面改性新方法探索
14
作者 薛文斌 金小越 +4 位作者 李惠 徐驰 杜建成 周茜 陈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共12页
阴极等离子电解氧化(CPEO)打破等离子体电解领域传统认识,利用液相放电现象,使钢铁及钛基材料阴极表面快速氧化,是一种氧化膜制备新方法,提高了材料的耐磨、耐蚀性能。与微弧氧化或阳极等离子电解氧化技术相比,CPEO技术的氧化膜生长速... 阴极等离子电解氧化(CPEO)打破等离子体电解领域传统认识,利用液相放电现象,使钢铁及钛基材料阴极表面快速氧化,是一种氧化膜制备新方法,提高了材料的耐磨、耐蚀性能。与微弧氧化或阳极等离子电解氧化技术相比,CPEO技术的氧化膜生长速率显著提高,并适用于各种钢铁材料表面改性。介绍了CPEO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液相放电现象和电压电流的演变过程、气膜形成与击穿过程、阴极内部近表面温度随电压变化规律和快速氧化过程,并对比分析了CPEO与阳极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和电解渗技术原理的共性与差异。介绍了光发射谱测量和等离子体参数的计算结果,分析阴极等离子体放电环境中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机制。进一步总结了碳钢、不锈钢、Mo、TiAl合金表面CPEO膜的形貌、组织结构和性能特点,分析电解液中悬浮的碳粉特性,探讨放电过程中类金刚石(DLC)成分合成的可行性,并初步制备出含DLC成分的CPEO复合氧化膜。最后总结并展望了CPEO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等离子电解氧化 原理 氧化膜 液相等离子体 铁基合金 钛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Inconel 718的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柏聪 顾琳 赵万生 《电加工与模具》 2023年第6期58-63,共6页
为解决增材制造的镍基高温合金部件难以满足高性能航空构件表面质量的问题,采用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技术对增材Inconel 718样件进行抛光工艺试验。基于部分析因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抛光电压、电解液温度、加工时间、抛光剂浓度和络... 为解决增材制造的镍基高温合金部件难以满足高性能航空构件表面质量的问题,采用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技术对增材Inconel 718样件进行抛光工艺试验。基于部分析因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抛光电压、电解液温度、加工时间、抛光剂浓度和络合剂浓度对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并对加工参数组合进行望小优化。结果表明,当采用抛光电压314.4 V、电解液温度70℃、加工时间15 min、抛光剂和络合剂质量分数2%和2.5%,增材打印的Inconel 718工件表面粗糙度可从Ra2.93μm降至Ra0.307μm,此时的材料去除率为2.072μ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等离子体抛光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 镍基高温合金 部分析因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环表面等离子电解沉积陶瓷涂层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江微 赵卫东 +3 位作者 梅德清 朱昭君 陆海丰 田立安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186,共9页
为提升活塞环性能,采用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沉积陶瓷涂层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活塞环表面强化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工作电压、处理时间和基体表面粗糙度对涂层结合力的影响规律,表征了PED陶瓷涂层的形貌和相组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研究了PED... 为提升活塞环性能,采用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沉积陶瓷涂层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活塞环表面强化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工作电压、处理时间和基体表面粗糙度对涂层结合力的影响规律,表征了PED陶瓷涂层的形貌和相组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研究了PED陶瓷活塞环的硬度、摩擦学性能、耐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ED陶瓷涂层表面呈蜂窝状形貌,涂层的相由γ-Al_(2)O_(3)相和α-Al_(2)O_(3)相构成,且以α-Al_(2)O_(3)相为主晶相;PED陶瓷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随工作电压的提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基体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加。经PED处理后,试样的表面硬度可达1 185HV,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降低了6.4%、29.4%;极化电阻提升至1.75×10^(4)Ω·cm^(2),较未处理活塞环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环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沉积 结合力 磨损率 极化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微弧氧化表面改性技术”专题主编薛文斌
17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I0002-I0002,共1页
薛文斌,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微弧氧化研究组组长,《表面技术》、《航空材料学报》编委,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1994年以来主要从事液相放电金属表面处理研究,包括微弧氧化和等离子体电解渗,涉及表面工程、材料... 薛文斌,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微弧氧化研究组组长,《表面技术》、《航空材料学报》编委,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1994年以来主要从事液相放电金属表面处理研究,包括微弧氧化和等离子体电解渗,涉及表面工程、材料腐蚀防护、摩擦磨损、轻合金、核材料、环境保护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电解 微弧氧化 表面改性技术 液相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 《表面技术》 金属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等离子喷涂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喆 杜令忠 +4 位作者 兰昊 黄传兵 张伟刚 王斌利 张会盈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36-346,352,共12页
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涂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高性能涂层材料应用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可以提高效率、减少能源损失、增加使用寿命。与传统的大气等离子体喷涂(APS)技术相比,液相喷涂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或亚微米级... 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涂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高性能涂层材料应用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可以提高效率、减少能源损失、增加使用寿命。与传统的大气等离子体喷涂(APS)技术相比,液相喷涂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或亚微米级多孔结构涂层。综述了液相喷涂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喷涂形成机理、溶液的制备、涂层的微观结构及热稳定性能进行了分类讨论。首先,介绍了液相喷涂中悬浮液等离子喷涂(SPS)和溶液前驱体等离子喷涂(SPPS)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进行比较说明;其次,对液相喷涂涂层的形成机理、溶液的制备以及工艺参数,对喷涂过程中液滴移动轨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不同涂层的组织结构、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通过优化工艺条件,改善涂层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提高液相喷涂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等离子体喷涂 微观结构 悬浮液等离子喷涂 溶液前驱体等离子喷涂 沉积效率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2钛合金表面Al_2O_3/石墨自润滑沉积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维学 张凯 +2 位作者 戴剑锋 梁军 霍晓迪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52,共7页
采用阴极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沉积技术(PED)在TA2钛合金表面一步制备了含石墨的Al2O3陶瓷沉积层。利用SEM和XRD对沉积层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沉积层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用摩擦试验机评价了沉积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通过... 采用阴极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沉积技术(PED)在TA2钛合金表面一步制备了含石墨的Al2O3陶瓷沉积层。利用SEM和XRD对沉积层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沉积层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用摩擦试验机评价了沉积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适量的石墨,利用PED技术可在TA2钛合金表面制备由α-Al2O3、γ-Al2O3和石墨相组成的复合沉积层。与TA2钛合金以及不含石墨的Al2O3沉积层相比,Al2O3/石墨复合沉积层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磨损率随之减小,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沉积 TA2钛合金 氧化铝 石墨 自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ICP-MS法分析太湖沉积物中砷的形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锋 石志芳 +2 位作者 姜霞 李烔源 陈玉红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70-175,共6页
以0.3 mol/L磷酸和0.1 mol/L抗坏血酸为提取试剂,对沉积物样品进行微波萃取。以2.0 mmol/L NaH2PO4/0.2 mmol/L EDTA(pH 6.0)为流动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测定萃取液中As(Ⅲ)、As(Ⅴ)... 以0.3 mol/L磷酸和0.1 mol/L抗坏血酸为提取试剂,对沉积物样品进行微波萃取。以2.0 mmol/L NaH2PO4/0.2 mmol/L EDTA(pH 6.0)为流动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测定萃取液中As(Ⅲ)、As(Ⅴ)、MMA和DMA的含量。4种形态砷的色谱峰在10 min内可以得到完全分离,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样品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4.2%~110%,样品中砷形态的提取效率为80.4%~98.7%。研究表明,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砷主要为无机形态,未检出有机砷形态,As(Ⅴ)形态的含量高于As(Ⅲ),说明太湖表层沉积物基本上处于氧化性沉积环境中。近20年来,太湖湖底沉积物中砷的含量有了显著增加。检测的沉积剖面沉积物中砷的形态亦为无机形态,各沉积剖面沉积物中砷形态的相对比例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形态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 沉积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