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学习驱动的液滴微流控单细胞分选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范甜甜 侯森 +1 位作者 陈冰 杨潇楠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28-136,共9页
单细胞操作和分析对于研究许多基本生物学过程和揭示细胞异质性至关重要,并且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液滴微流控技术在单细胞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制了一种深度学习驱动的液滴微流控单细胞分选系统,主要以液滴内所包含... 单细胞操作和分析对于研究许多基本生物学过程和揭示细胞异质性至关重要,并且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液滴微流控技术在单细胞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制了一种深度学习驱动的液滴微流控单细胞分选系统,主要以液滴内所包含的生物样本种类以及数量作为标准分选目标液滴。根据实验需求制作好相应生物样本的数据集,在服务器上训练好对应的网络模型,并将该网络模型转移到NVIDIA Jetson TX2开发板上,利用该网络模型对实验过程中拍摄到的液滴图像进行实时检测判断,最后根据算法对包含特定物质的液滴进行分选,从而得到目标液滴。此方法能够有效地判断并分选出液滴内图像特征有差异的不同生物样本,可以实现对包含单个及2个细胞液滴的分选。该研究为液滴微流控单细胞分选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析 液滴微流控 深度学习网络 图像识别 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微流控芯片系统研发与微生物矿化机理研究
2
作者 张瑾璇 刘汉龙 肖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6-1245,共10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矿化作用的新型土体加固和修复技术。由于生物反应过程复杂,结晶影响因素多,MICP矿化机理目前还不明确。MICP微流控系统能够对微细尺度下的微生物矿化沉积规律进行可视化研究,但观测晶体...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矿化作用的新型土体加固和修复技术。由于生物反应过程复杂,结晶影响因素多,MICP矿化机理目前还不明确。MICP微流控系统能够对微细尺度下的微生物矿化沉积规律进行可视化研究,但观测晶体生长尺度仍较大。设计了一种液滴微流控芯片,通过调控不相溶两相流体的流速,生成了直径约450μm的扁球体弹状流液滴作为MICP微反应器,从而搭建了精度更高的微生物矿化液滴微流控芯片系统。通过该系统观测表明:碳酸钙结晶点周围的细菌分布均无变化,随着反应进行,晶体尺寸逐渐扩大,形貌不变;在晶体生长过程中,部分细菌吸附到晶体表面,但晶体周围无明显的细菌聚集现象。此外,采用扫描电镜进一步观测到碳酸钙表面细菌吸附部位存在孔洞。液滴微流控芯片系统为微生物矿化提供了一个精细的微米尺度反应器,为探究MICP成核机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 芯片 MICP 碳酸钙 生物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微流控中空气/CF_(4)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环烯烃共聚物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洋 郑艳萍 +4 位作者 梁帅 张慧儒 林计良 王帅超 万卓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2-169,共8页
环烯烃共聚物(COC)是一种新型的微流控材料,其疏水性虽然可以保证油包水微滴生成,却极大降低了芯片的键合强度。采用空气/CF_(4)射频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COC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制备了高亲水性到高疏水性的COC表面,并利用接触角测量、X射... 环烯烃共聚物(COC)是一种新型的微流控材料,其疏水性虽然可以保证油包水微滴生成,却极大降低了芯片的键合强度。采用空气/CF_(4)射频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COC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制备了高亲水性到高疏水性的COC表面,并利用接触角测量、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处理后的表面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通过微滴生成实验与剥离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对COC芯片微滴生成、流动行为和键合强度的影响,并监测了改性表面的时效性。结果表明,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后芯片黏接性能与润湿性能显著提高,但此时生成水包油微滴。经过空气等离子体活化后再经过CF_(4)等离子体处理的芯片疏水性恢复并超越本征,油包水微滴再度生成。因此,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可以成为在不影响芯片功能的前提下实现芯片结构强化的有效方法,另外改性后芯片的生物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烯烃共聚物 表面改性 等离子体 液滴微流控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液滴微流控芯片:微液滴的形成、操纵和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宋文斌 董朝青 任吉存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微流控芯片中形成的微液滴粒径均一、可控,与传统的连续流体系相比,具有能实现试剂的快速混合、通量更高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微流控芯片中由微通道控制的微液滴的形成、分裂、合并、混合、分选和捕获等微液滴操纵技术,以及微液滴技术在... 微流控芯片中形成的微液滴粒径均一、可控,与传统的连续流体系相比,具有能实现试剂的快速混合、通量更高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微流控芯片中由微通道控制的微液滴的形成、分裂、合并、混合、分选和捕获等微液滴操纵技术,以及微液滴技术在纳米粒子、聚合物微粒的合成、纳米粒子自组装、蛋白质结晶研究和DNA、细胞分析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芯片 形成 操纵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滴微流控的产α-淀粉酶地衣芽孢杆菌高通量筛选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宇锟 黎青华 +2 位作者 周景文 张国强 李江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41-46,共6页
α-淀粉酶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是α-淀粉酶的主要生产菌株,但由于存在产酶能力低等问题,不能满足工业需求。为了获得高产α-淀粉酶的地衣芽孢杆菌生产菌株,将酶活性与荧光... α-淀粉酶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是α-淀粉酶的主要生产菌株,但由于存在产酶能力低等问题,不能满足工业需求。为了获得高产α-淀粉酶的地衣芽孢杆菌生产菌株,将酶活性与荧光信号偶联,通过将高活性单细胞制备、液滴包埋以及筛选条件等参数优化,建立了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基于此方法,对地衣芽孢杆菌BLH的突变体库进行高通量筛选,成功获得5株高产菌株,其发酵酶活力较出发菌株提高48%~66%。该研究建立的液滴微流控高通量筛选方法为高产淀粉酶地衣芽孢杆菌的选育提供选择,也为其他高性能蛋白表达分泌宿主的高效筛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淀粉酶 地衣芽孢杆菌 荧光检测 液滴微流控 高通量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微流控结合核酸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孟雨 彭嘉屹 +2 位作者 韦锦源 杨静贤 钟青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84-491,共8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及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也不断更新和升级。微流控技术将样品预处理、分离、检测等过程集成在微小的芯片上完成多种功能,而液滴微流控作为其中一个...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及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也不断更新和升级。微流控技术将样品预处理、分离、检测等过程集成在微小的芯片上完成多种功能,而液滴微流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可利用两液体互不相溶特性形成的分散微液滴进行高通量的测试。本文针对核酸扩增方式的不同,比较总结了液滴微流控-数字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液滴微流控-数字化环介导等温扩增、液滴微流控-数字化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方法的特点,介绍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液滴微流控技术结合数字化核酸扩增,可实现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智能化、连续化、精准化和微型化的快速检测,本文为其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 核酸扩增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TATB基PBX复合微球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近强 罗凯 +5 位作者 郭云雁 朱瑞 时嘉辉 武碧栋 安崇伟 王晶禹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9-445,共7页
为了调控高聚合物黏结炸药(PBXs)的形貌、粒径分布和涂层包覆效果,采用高灵敏度的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了TATB/F2602微球。研究了黏结剂含量和流量大小对TATB/F2602微球的形貌和粒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DSC和TG... 为了调控高聚合物黏结炸药(PBXs)的形貌、粒径分布和涂层包覆效果,采用高灵敏度的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了TATB/F2602微球。研究了黏结剂含量和流量大小对TATB/F2602微球的形貌和粒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DSC和TG等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微球样品的形貌、结构、成分和热行为。结果表明:黏结剂含量为5%时微球具有光滑表面、规则球形形状和高单分散性,平均圆形度为0.921(跨度为0.040);通过调控流量比逐渐增大,微球样品D50从51.73μm减小到44.31μm,且粒径分布窄(跨度小于0.4);氟橡胶(F2602)均匀分布于TATB微球内部和表面,均匀地包覆TATB颗粒使微球样品热分解延后4.08℃;与原料TATB相比,球形化过程使TATB/F2602真密度增加到1.9780 g·cm^(-3)。液滴微流控技术可以有效调控炸药微球的形貌和粒径,为高聚物黏结炸药的球形化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黏结炸药(PBXs) 液滴微流控技术 TATB 氟橡胶(F2602) 粒径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DAAF/氟橡胶复合微球 被引量:4
8
作者 朱瑞 刘意 +4 位作者 张东旭 时嘉辉 安崇伟 王晶禹 武碧栋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5-1115,共11页
利用液滴微流控技术,以活性剂浓度为0.5%的水溶液为连续相,以DAAF的乙酸乙酯溶液为分散相,通过流体聚焦式微通道制备了DAAF/F2602复合微球,研究了两相流速比、分散相浓度以及活性剂种类对DAAF/F2602复合微球的颗粒形貌、粒径以及圆形度... 利用液滴微流控技术,以活性剂浓度为0.5%的水溶液为连续相,以DAAF的乙酸乙酯溶液为分散相,通过流体聚焦式微通道制备了DAAF/F2602复合微球,研究了两相流速比、分散相浓度以及活性剂种类对DAAF/F2602复合微球的颗粒形貌、粒径以及圆形度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并与水悬浮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流体聚焦式微通道制备的最佳工艺为悬浮液浓度为4%、两相流速比为16∶1、活性剂为CTAB。2种制备方法所得样品的DAAF晶型均未发生改变,撞击感度均大于100 J,摩擦感度均为0%大于360 N,表明2种样品安全性能良好。其中液滴微流控法所得DAAF/F2602复合微球的粒径为20.22~53.85μm,小于水悬浮法所得复合粒子的粒径(121~356μm),且粒径分布更加均匀,热分解峰峰温也延后了6.45℃,活化能增加了6.12 kJ·mol^(-1),热稳定性提高。液滴微流控法所得DAAF/F2602复合微球堆积形成的锥角为34°,小于水悬浮法所得复合粒子堆积形成的锥角(40°),流散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技术 DAAF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亚微米级HNS基PBX复合微球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意 朱瑞 +4 位作者 时嘉辉 韩凯 武碧栋 安崇伟 王晶禹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9,共9页
为了获得形状规则、流散性好和粒径均一的球形化造型粉,采用液滴微流控技术,研究了不同黏结剂对2,2’,4,4’,6,6’-六硝基二苯基乙烯(HNS)复合微球性能的影响。分别选取氟橡胶(F2604)、硝化棉(NC)和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对亚微米HNS进... 为了获得形状规则、流散性好和粒径均一的球形化造型粉,采用液滴微流控技术,研究了不同黏结剂对2,2’,4,4’,6,6’-六硝基二苯基乙烯(HNS)复合微球性能的影响。分别选取氟橡胶(F2604)、硝化棉(NC)和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对亚微米HNS进行球形化造粒制备,成功制备出亚微米级HNS/F2604(95/5)、HNS/NC(95/5)和HNS/GAP(95/5)复合微球。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热分析仪、真密度测试仪和机械感度测试仪等对微球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3种黏结剂均能制得球形度高、单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的HNS复合微球,平均圆形度分别为0.934,0.915,0.925,D50分别为45.39,58.68,45.43μm(跨度均小于0.55),热分解峰温分别为354.44,349.53,339.37℃。球形化过程使微球真密度分别增加到1.9408,1.9383,1.9204 g·cm^(-3),有效提高了HNS装药性能。微球堆积形成的锥角分别为27°,24.3°,24°,流散性好。与亚微米HNS相比,3种微球撞击感度分别提高了4.5,4,3.5 J,摩擦感度分别提高了52,36,4 N,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技术 HNS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选育超高浓酿造啤酒酵母菌株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秀丽 侍亚敏 +2 位作者 谢鑫 郭立芸 付晓芬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05-111,共7页
超高浓酿造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能耗,但高浓酿造的酵母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逆性能。为了提高筛选效率,获得性能稳定的超高浓酿造菌株,该研究建立了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啤酒酵母高通量筛选方法,并以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 02为... 超高浓酿造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能耗,但高浓酿造的酵母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逆性能。为了提高筛选效率,获得性能稳定的超高浓酿造菌株,该研究建立了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啤酒酵母高通量筛选方法,并以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 02为出发菌株,经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液滴微流控酒精初筛,α-葡萄糖苷酶和乙醇脱氢酶Ⅱ活力复筛及发酵实验,获得了遗传和发酵稳定性良好的超高浓啤酒酿造菌株9-50。与出发菌株相比,其在中试规模下增殖旺盛,发酵周期缩短42 h,并可适应9%的乙醇体积分数,发酵度达66%以上,双乙酰含量0.06 mg/L,醇酯香气较协调,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液滴微流控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高通量筛选 高浓酿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轴聚焦微流控拓扑构造的双乳液滴生成机制数值模拟
11
作者 朱晓武 罗永皓 +1 位作者 张伟业 刘文文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77-188,共12页
采用流体体积(VOF)相界面追踪技术建立了同轴聚焦微通道内双乳液滴生成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当内相、中间相和外相流体流速分别为0.01、0.011、0.04m/s时,该模型能够稳定形成单分散性较好、直径为500μm的双乳液滴。形成的双乳液滴适合... 采用流体体积(VOF)相界面追踪技术建立了同轴聚焦微通道内双乳液滴生成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当内相、中间相和外相流体流速分别为0.01、0.011、0.04m/s时,该模型能够稳定形成单分散性较好、直径为500μm的双乳液滴。形成的双乳液滴适合药物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聚焦孔半径、聚焦孔颈长与聚焦孔颈角对三相流体的液滴驱动方式的影响,并讨论了微流道拓扑结构变化与双乳液滴生成机制及特性的内在联系与机理。结果表明,聚焦孔半径影响了Marangoni效应对内液滴局部扰动的程度,在改变生成液滴截面尺寸的同时,也使液滴生成频率发生相应的变化。聚焦孔颈长的改变决定了内外相流体的流型,限制了液膜断裂与脱离过程,从而对液滴生成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聚焦孔颈角的变化影响了鞘液对外界面的剪切作用,通常情况下较大的角度使得局部流体阻力得以缓慢的释放,有利于生成液滴界面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 双乳 同轴聚焦结构 相界面追踪法 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构型参数对流动聚焦式微流控液滴生成的影响
12
作者 张帅 王博 +1 位作者 马泽遥 陈晓东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7-1266,共10页
流动聚焦式液滴微流控技术借助流动聚焦效应和离散相液丝界面失稳,实现单分散微液滴的连续生成.该技术中的多相界面流动对于构型参数有较强的依赖性,表现出丰富的微尺度流动特征.本研究在前期发展的基于毛细管可变几何微流控装置的基础... 流动聚焦式液滴微流控技术借助流动聚焦效应和离散相液丝界面失稳,实现单分散微液滴的连续生成.该技术中的多相界面流动对于构型参数有较强的依赖性,表现出丰富的微尺度流动特征.本研究在前期发展的基于毛细管可变几何微流控装置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关键参数对于液滴生成模态和尺寸的影响规律.经过合理简化后,研究建立实验装置的轴对称模型,并结合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提高了数值模拟效率;通过多个实验工况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在所选择的流体组合、几何和流量参数范围内,液滴生成过程存在滴流、串滴、射流和不稳定4个模态;在固定的离散相和连续相流量组合下,上游和下游毛细管端部间距的变化会改变滴流和串滴模态下液滴的长度,而对射流模态下液滴的大小影响很小;在固定的几何参数下流量变化时,液滴长度的变化在滴流和串滴模态转换时基本连续,而在射流模态发生时产生骤降;下游毛细管的内径对模态相图影响显著,大内径下滴流模态占主导,且射流模态下液丝的射流长度变化明显,而小内径下射流模态占主导,且在大的连续相流量下存在不稳定模态.研究结果表明关键结构参数对于流动聚焦式微流控液滴的生成有重要影响,合理改变这些参数可以控制液滴尺寸和改善液滴的单分散性,可为设计和优化流动聚焦式液滴生成装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 动聚焦 动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聚焦微通道中滴流模式下非牛顿液滴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定新 薛春东 +1 位作者 曾效 覃开蓉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5,共10页
液滴微流控是微流控领域重要分支,其所涉及的生物流体往往具有非牛顿性质。为深入理解非牛顿性质对液滴生成的影响,配置4种不同流变特性的流体,系统研究流动聚焦微通道中滴流模式下的非牛顿液滴生成。结果表明:与牛顿液滴相比,非牛顿液... 液滴微流控是微流控领域重要分支,其所涉及的生物流体往往具有非牛顿性质。为深入理解非牛顿性质对液滴生成的影响,配置4种不同流变特性的流体,系统研究流动聚焦微通道中滴流模式下的非牛顿液滴生成。结果表明:与牛顿液滴相比,非牛顿液滴生成表现出更显著的“连珠现象”;不同非牛顿性质对液滴生成的影响截然不同,剪切稀化和弹性效应对液滴尺寸和生成频率的作用相反。液柱颈缩动力学结果显示:单一的剪切稀化效应使得非牛顿液滴液柱颈缩过程与牛顿液滴相似,均只有流动驱动阶段;单一的弹性效应则使得非牛顿液滴液柱颈缩后期出现不同于牛顿流体的毛细驱动阶段;而剪切稀化和弹性效应的共同作用会导致液柱颈缩过程中更显著的毛细驱动阶段和液柱断裂后更显著的“连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微流控 非牛顿 动聚焦通道 生成 柱颈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及其在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邓雪蕾 张苑怡 +7 位作者 袁浩钧 刘松生 陈莹莹 郜晚蕾 周洪波 贾春平 赵建龙 卞晓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91-1196,共6页
设计与制作了一种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PDMS-Glass)的多功能集成式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芯片,该芯片由产生液滴的PDMS模块和收集液滴的玻璃腔体模块组成。PDMS模块采用双通道的T形结构设计,液滴产生速度快且通量高,在30 mi... 设计与制作了一种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PDMS-Glass)的多功能集成式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芯片,该芯片由产生液滴的PDMS模块和收集液滴的玻璃腔体模块组成。PDMS模块采用双通道的T形结构设计,液滴产生速度快且通量高,在30 min内可生成2×10~6个直径约为20μm的微液滴。玻璃腔体模块中存储的液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需转移,可直接在原位PCR仪上进行扩增,每个液滴均是一个微反应器,经过多次热循环后,液滴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选用副溶血性弧菌(VP)作为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模型,考察了ddPCR芯片对其基因组DNA的绝对定量能力,结果表明,该ddPCR芯片对VP基因组DNA绝对定量的线性范围宽,可跨越5个数量级(10~1~10~6 copies/μL),定量结果与DNA理论参考浓度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PCR 液滴微流控芯片 致病菌 副溶血性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核酸绝对定量检测的高鲁棒性液滴式数字PCR芯片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伙 高则航 +3 位作者 廖承悦 王晓冬 周洪波 赵建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60-1767,共8页
为满足液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扩增反应过程中稳定保存液滴以及反应后高效检测的核心需求,构建了一种具有过滤气泡和增强荧光信号功能的液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该芯片可在10 min内产生20多万个半径约为21μm的液滴... 为满足液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扩增反应过程中稳定保存液滴以及反应后高效检测的核心需求,构建了一种具有过滤气泡和增强荧光信号功能的液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该芯片可在10 min内产生20多万个半径约为21μm的液滴.利用"玻璃天花板"的方式构建了独立于芯片主体材料的液滴收集腔,为液滴提供稳定的保存与反应环境;还构建了过滤结构,可有效过滤混入液相中的空气,提高芯片鲁棒性.同时,在液滴收集腔中引入反射层,增强荧光信号,使单个视野荧光成像时间缩短约40%,提高了检测效率.利用该芯片定量检测EGFR基因第21号外显子,检测信号与DNA浓度在10~1~10~5copies/μ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该方案在载玻片大小的芯片上实现了液滴产生、PCR扩增和荧光信号读取,并具有较高的鲁棒性与检测效率,在核酸检测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 液滴微流控芯片 核酸定量检测 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