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的色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建国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6-560,共5页
基于偏光干涉理论用3种不同的波长(405nm、635nm、904nm)的激光在3种不同温度条件(25℃、40℃、60℃)下测量、分析了向列相液晶相位延迟器的双折射率色散特性,并由柯西色散公式拟合得到了在上述3种温度条件下的色散方程。结果表明,该方...
基于偏光干涉理论用3种不同的波长(405nm、635nm、904nm)的激光在3种不同温度条件(25℃、40℃、60℃)下测量、分析了向列相液晶相位延迟器的双折射率色散特性,并由柯西色散公式拟合得到了在上述3种温度条件下的色散方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量、分析向列相液晶的双折射率色散特性。根据该液晶在25℃温度条件下的色散方程推算出了589nm波长处的双折射率为0.268,该结果与液晶数据表提供的数值0.257的偏差值为4.28%。该研究为液晶双折射色散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同时也为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
向列相
液晶
色散
偏光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滞后效应视角下的FDI、R&D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演变
被引量:
11
2
作者
姚佐文
陈信伟
《预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9,共6页
本文基于我国1987~2010年的数据,运用ADL滞后回归模型的思想和滞后效应的概念,以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判断标准,对FDI、R&D技术创新变量的滞后期做出估计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上影响...
本文基于我国1987~2010年的数据,运用ADL滞后回归模型的思想和滞后效应的概念,以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判断标准,对FDI、R&D技术创新变量的滞后期做出估计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上影响并不显著,对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着负向外溢效应,FDI并不能实质性提升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分组研究表明,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由1987~1998年期间的不显著影响逐渐演变为1999~2010年期间的显著性影响,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了FDI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技术扩散过程,但同时FDI对R&D研发创新能力产生了"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光学
光学囚笼
强聚焦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LCTF与LCVR的偏振高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被引量:
3
3
作者
杨凡超
李勇
+3 位作者
胡炳樑
孔亮
魏儒义
李洪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10-2614,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液晶可调滤光片(LCTF)与两片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LCVR)构成的偏振高光谱成像系统,相对于传统LCTF具有转动部件以及无法获取全部偏振态的特点,本系统能够静态凝视成像并且测量目标完整的Stokes参量。通过对两片LCVR取四组不...
提出一种基于液晶可调滤光片(LCTF)与两片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LCVR)构成的偏振高光谱成像系统,相对于传统LCTF具有转动部件以及无法获取全部偏振态的特点,本系统能够静态凝视成像并且测量目标完整的Stokes参量。通过对两片LCVR取四组不同延迟组合,构造了一个4×4复原矩阵来获取目标的原始全偏振信息。使用干涉光强法,对两片LCVR分别进行了延迟-电压特性的精确测量;在633nm下验证了全偏振复原算法,通过对误差分析,得到了较好的反演Stokes参数和相应的DoLP与Orient计算值,验证了复原算法的可靠性,可以为全偏振态高光谱遥感成像提供有效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可
调
滤光片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
高光谱偏振
全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的色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建国
机构
索雷博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出处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6-560,共5页
文摘
基于偏光干涉理论用3种不同的波长(405nm、635nm、904nm)的激光在3种不同温度条件(25℃、40℃、60℃)下测量、分析了向列相液晶相位延迟器的双折射率色散特性,并由柯西色散公式拟合得到了在上述3种温度条件下的色散方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量、分析向列相液晶的双折射率色散特性。根据该液晶在25℃温度条件下的色散方程推算出了589nm波长处的双折射率为0.268,该结果与液晶数据表提供的数值0.257的偏差值为4.28%。该研究为液晶双折射色散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同时也为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
向列相
液晶
色散
偏光干涉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tunable retarder~ nematic liquid crystal~ dispersion
polarized inter-ference
分类号
O753.2 [理学—晶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滞后效应视角下的FDI、R&D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演变
被引量:
11
2
作者
姚佐文
陈信伟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处
《预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9,共6页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0416259)
文摘
本文基于我国1987~2010年的数据,运用ADL滞后回归模型的思想和滞后效应的概念,以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判断标准,对FDI、R&D技术创新变量的滞后期做出估计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上影响并不显著,对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着负向外溢效应,FDI并不能实质性提升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分组研究表明,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由1987~1998年期间的不显著影响逐渐演变为1999~2010年期间的显著性影响,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了FDI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技术扩散过程,但同时FDI对R&D研发创新能力产生了"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
关键词
物理光学
光学囚笼
强聚焦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
Keywords
FDI
R&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lagged-effect
分类号
F124.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LCTF与LCVR的偏振高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被引量:
3
3
作者
杨凡超
李勇
胡炳樑
孔亮
魏儒义
李洪波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谱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10-2614,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73058
11327303
+1 种基金
61405239
61501456)资助
文摘
提出一种基于液晶可调滤光片(LCTF)与两片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LCVR)构成的偏振高光谱成像系统,相对于传统LCTF具有转动部件以及无法获取全部偏振态的特点,本系统能够静态凝视成像并且测量目标完整的Stokes参量。通过对两片LCVR取四组不同延迟组合,构造了一个4×4复原矩阵来获取目标的原始全偏振信息。使用干涉光强法,对两片LCVR分别进行了延迟-电压特性的精确测量;在633nm下验证了全偏振复原算法,通过对误差分析,得到了较好的反演Stokes参数和相应的DoLP与Orient计算值,验证了复原算法的可靠性,可以为全偏振态高光谱遥感成像提供有效的数据。
关键词
液晶可
调
滤光片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
高光谱偏振
全偏振
Keywords
LCTF
LCVR
Hyperspectral polarimetric imaging
Full polarization information
分类号
TP7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液晶可调相位延迟器的色散特性研究
王建国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滞后效应视角下的FDI、R&D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演变
姚佐文
陈信伟
《预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LCTF与LCVR的偏振高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杨凡超
李勇
胡炳樑
孔亮
魏儒义
李洪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