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被引量:44
1
作者 李建康 张德会 +1 位作者 王登红 张文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83,共9页
除了结晶分异模式外,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也是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机制。熔体包裹体和实验研究表明,富氟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会形成富挥发份的贫硅熔体和与其共轭的富硅酸盐熔体。花岗岩中的异离体型伟晶岩和贯入状脉型伟晶岩... 除了结晶分异模式外,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也是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机制。熔体包裹体和实验研究表明,富氟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会形成富挥发份的贫硅熔体和与其共轭的富硅酸盐熔体。花岗岩中的异离体型伟晶岩和贯入状脉型伟晶岩,挥发份、助熔剂等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在不混溶相间的突变性是该类不混溶作用的主要标志。富氟花岗岩浆不混溶作用不但可以解释伟晶岩的特征性矿物分带,对传统的伟晶岩成岩理论提出了挑战;还对稀有金属有高度富集作用,这主要归功于F、B、P等挥发份对稀有金属元素的亲和力。然而,目前该类不混溶作用成矿效应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主要要归因于没有理想的地质对象。甲基卡矿床是亚洲最大的固体锂矿床,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发生了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是研究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过程中稀有金属的分配、迁移、富集规律和机制的理想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氟花岗岩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成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英质岩浆中液态不混溶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朱永峰 曾贻善 艾永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的实验研究表明:1250℃(105Pa)条件下呈均一状态的花岗岩-KBF4-Na2MoO4体系,在1000℃条件下发生液态不混溶形成三种熔体:相对偏酸性的液滴、相对偏基性的熔体和成矿熔体。成矿熔体中富含CaO、M... 本文的实验研究表明:1250℃(105Pa)条件下呈均一状态的花岗岩-KBF4-Na2MoO4体系,在1000℃条件下发生液态不混溶形成三种熔体:相对偏酸性的液滴、相对偏基性的熔体和成矿熔体。成矿熔体中富含CaO、MgO和MoO2组分。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硅酸盐熔体结构以[SiO4]基团为主,而成矿熔体结构中存在Ca—F、Ca—O—Mo、H—O—H以及X─OH(X=阳离子)基团,说明H2O和F富集在成矿熔体中。液态不混溶作用产生的三种不混溶熔体的结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结构单元中桥氧数目的变化,相对偏酸性的A类小球体的结构单元中桥氧数最高,基底玻璃熔体中桥氧数则相对较少,而成矿熔体中不存在桥氧。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英质岩浆中的液态不混溶可直接导致成矿熔体的形成。这意味着长英质岩浆中的液态不混溶可直接导致斑岩矿床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英质岩浆 液态不混溶 成矿作用 实验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盐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理论基础概述 被引量:5
3
作者 侯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5,共12页
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岩浆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本文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硅酸盐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对其理论基础,包括熔体结构、相平衡、动力学和元素分配以及同位素分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就岩浆混溶作用中涉... 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岩浆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本文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硅酸盐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对其理论基础,包括熔体结构、相平衡、动力学和元素分配以及同位素分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就岩浆混溶作用中涉及到的稳定态和亚稳态液态不混溶不同的相平衡关系,以及从热力学角度液态不混溶作用发生的驱动力,不混溶相从成核到长大再到最终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针对岩浆系统,还总结了发生不混溶的条件和不混溶作用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最后以攀枝花层状岩体中部岩相带的形成为例,说明粒间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在韵律层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 熔体结构 液态不混溶 岩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矿床的石英脉及蚀变──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产物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永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热液矿床的石英脉及蚀变──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产物朱永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关键词含矿石英脉,蚀变作用,岩浆液态分离作用1含矿石英脉可是岩浆液态分离作用的产物与花岗质岩浆演化关系极为密切的稀有金属矿... 热液矿床的石英脉及蚀变──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产物朱永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关键词含矿石英脉,蚀变作用,岩浆液态分离作用1含矿石英脉可是岩浆液态分离作用的产物与花岗质岩浆演化关系极为密切的稀有金属矿床均与石英脉相依存,大部分矿体就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石英脉 蚀变作用 岩浆液态分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黄山杂岩体岩浆液态不混溶性的热力学计算
5
作者 宋谢炎 殷辉安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97-102,共6页
岩石学研究表明新疆黄山镁铁—超镁铁杂岩体第二侵入期三岩相为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产物。该文在有关溶浆热力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合理可行的计算模型,利用熔浆热力学数据测定的最新成果,通过不混溶相化学位的对比,证明在1600~1650℃... 岩石学研究表明新疆黄山镁铁—超镁铁杂岩体第二侵入期三岩相为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产物。该文在有关溶浆热力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合理可行的计算模型,利用熔浆热力学数据测定的最新成果,通过不混溶相化学位的对比,证明在1600~1650℃、压力小于8.2~8.7×1O^8Pa条件下第二侵入期岩浆将发生液态不混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 岩浆液态 不混溶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广山岩体黄峰岭地区产铀花岗岩的岩浆液态不混溶成因 被引量:4
6
作者 邹明亮 方适宜 +3 位作者 徐浩 黄宏业 刘鑫扬 向庭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0-871,共22页
对华南诸广山岩体黄峰岭地区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产铀岩的成因与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有关。将黄峰岭地区花岗岩划分为5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红化”似伟晶花岗岩成... 对华南诸广山岩体黄峰岭地区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产铀岩的成因与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有关。将黄峰岭地区花岗岩划分为5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红化”似伟晶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25.4±1.7Ma,与之共生的“红化”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22.9±2.7Ma和226.9±2.7Ma,表明两者形成时代相近且晚于印支期花岗岩岩基成岩年龄(235.4±1.1Ma)。通过镜下鉴定、长石单矿物x射线粉晶衍射以及热力学计算,认为黄峰岭地区钾、钠长石主要形成于成岩期,隶属于最大微斜长石及低钠长石系列,与晚期钠交代形成的长石存在差异。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类型花岗岩呈现出si—AI、K—Na分离,Nb—Ta、Zr—Hf等元素对分异现象,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出突变性、共轭性,ZREE-(La/Yb)。和La.La/Sm演化方向呈分离特征。区内晚期Li-F花岗斑岩脉及多处萤石矿床(点)证实大量氟元素的存在。上述特征综合分析表明:黄峰岭地区产铀花岗岩成岩期存在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且处于其中的中一低阶段,形成的富硅酸盐和贫硅酸盐系统导致了产铀的“红化”似伟晶花岗岩与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空间共生、地球化学共轭等特征,且铀主要富集于岩浆液态不混溶体系形成的花岗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广山岩体 产铀花岗岩 岩浆液态不混溶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花岗岩液态分离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标志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联魁 王慧芬 黄智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华南和世界其他国家典型 L i- F花岗岩 195个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的研究表明 ,随 L i- F花岗岩自下而上不同岩相变化 :Zr/Hf- F、Nb/Ta- F等有负相关变化 ;同样 ,随 F增加 ,Ta(Nb)、Sn、W、Al升高和 Nb/Ta(Zr/Hf)降低 ;在 K/Rb- Rb图中黄... 华南和世界其他国家典型 L i- F花岗岩 195个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的研究表明 ,随 L i- F花岗岩自下而上不同岩相变化 :Zr/Hf- F、Nb/Ta- F等有负相关变化 ;同样 ,随 F增加 ,Ta(Nb)、Sn、W、Al升高和 Nb/Ta(Zr/Hf)降低 ;在 K/Rb- Rb图中黄英岩成分点位于相关斜线左下方 ;在 K- L i图中有低 L i、K的异常变化 ;在 Rb/Sr- P2 O5 图中有 Rb/Sr的二~三个数量级异常变化等 ,均是 L i- F花岗岩气液分馏为主液态分离的标志。相邻岩相 (香花岭岩和翁岗岩 )的微量元素和主要元素有突变和不均一特点 ,香花岭岩比翁岗岩富主要元素 F、K、Fe、Mn、Mg(或 Ca)和微量元素 Rb(或 Cs)、Zr(或 Hf)、Nb(或 Ta)、Th、W、Sn(或 Mo)、Ba(或 Sr)等。因而富 F、K、Fe与贫 Si、Na的香花岭岩和贫 F、K、Fe与富 Si、Na的翁岗岩属成分共轭和突变的岩性对 ,应为 L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微量元素 稀有金属花岗岩 液态分离的岩浆不混溶 岩浆气液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花岗岩液态分离的稀土地球化学标志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联魁 王慧芬 黄智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华南和其他国家典型Li-F花岗岩的118个稀土分析研究表明,随Li-F花岗岩由早至晚阶段或自下而上不同岩相演化,稀土模式曲线有三种变化类型:①降低变化,②升高变化,③突然变化等类型。①称为正向演化类型,是结晶分异结果... 华南和其他国家典型Li-F花岗岩的118个稀土分析研究表明,随Li-F花岗岩由早至晚阶段或自下而上不同岩相演化,稀土模式曲线有三种变化类型:①降低变化,②升高变化,③突然变化等类型。①称为正向演化类型,是结晶分异结果;②称为反向演化类型,代表气液分馏为主的液态分离;③称为演化突变类型,是不混溶为主的液态分离形成。因此,不混溶为主的液态分离标志是稀土模式演化突变类型和Li-F花岗岩在REE-(La/Yb)n、La/Sm-La(μg/g)图解中主演化方向线与次演化方向线或与成分点呈分离特点。气液分馏为主的液态分离标志是稀土模式反向演化类型和Li-F花岗岩在REE-(La/Yb)n、La/Sm-La(μg/g)图解中主演化方向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地球化学 岩浆不混溶 液态分离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基性岩浆的不混溶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坤 董欢 +1 位作者 曹永华 武晓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9-757,共19页
不混溶作用作为岩浆演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被广泛报道存在于月球、地球岩石样品的形成过程中。在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单一成分的熔体会分解成成分截然不同的富Fe、富Si两种熔体。这两种熔体具有共轭但相反的成分演化路径,可以为很... 不混溶作用作为岩浆演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被广泛报道存在于月球、地球岩石样品的形成过程中。在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单一成分的熔体会分解成成分截然不同的富Fe、富Si两种熔体。这两种熔体具有共轭但相反的成分演化路径,可以为很多重要的成岩成矿问题提供较好的解释。然而,不混溶作用自从现代岩石学初期被提出起,其岩石学意义就一直广受争论。早期争论的焦点是自然岩浆是否可以发生不混溶作用,而近些年来,争论的焦点已转移至自然岩浆是否可以发生高温(>1100℃)不混溶作用。此外,关于水对不混溶作用的影响以及不混溶熔体的相分离过程等方面也存有争议。但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已经比较清楚地阐明了不混溶作用触发及演化的机理。本文回顾了不混溶作用的研究历史,介绍了影响不混溶作用的因素、不混溶作用的起始温度、不混溶熔体的成分及演化、不混溶熔体的发育及分离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另外,从不混溶作用在解释Bowen—Fenner之争、Daly间断、大洋斜长花岗岩的成因、斜长岩体型Fe—Ti—P矿床以及层状岩体中大型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等几个重大科学问题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角度,探讨了不混溶作用的岩石学、矿床学意义。最后,本文对不混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对不混溶作用发生的物理化学条件、不混溶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以及不混溶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需要今后的工作去揭示并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演化 液-液不混溶 分离结晶 岩石学 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栗木钨锡多金属矿床岩体特征及岩浆不混溶证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艳丽 祝新友 +4 位作者 傅其斌 程细音 李顺庭 袁莹 韩英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63-864,共2页
广西省恭城县栗木矿区处于湘南南北向构造带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北缘衔接部位,恭城复式向斜的北部扬起端西侧。矿区出现的花岗岩主要为栗木复式岩体,为燕山早期产物。矿体主要受栗木岩体及构造控制,地层控矿不明显。野外及地球化学... 广西省恭城县栗木矿区处于湘南南北向构造带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北缘衔接部位,恭城复式向斜的北部扬起端西侧。矿区出现的花岗岩主要为栗木复式岩体,为燕山早期产物。矿体主要受栗木岩体及构造控制,地层控矿不明显。野外及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栗木复式岩体是一套富Li-F的花岗岩,该岩体演化过程呈现不混溶(液态分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包体 岩浆不混溶 栗木 复式岩体 液态分离 钠长石化 似伟晶岩 演化过程 地球化学数据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长花岗岩与液态分异及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祝新友 王艳丽 +1 位作者 程细音 傅其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15-416,共2页
南岭地区钨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因演化有关。南岭花岗岩是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学领域之一,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于岩浆岩成因的研究,早在80年代初已建立起重熔、同熔型岩浆岩的成因理论,近年来有关其A型、S型的... 南岭地区钨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因演化有关。南岭花岗岩是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学领域之一,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于岩浆岩成因的研究,早在80年代初已建立起重熔、同熔型岩浆岩的成因理论,近年来有关其A型、S型的成因也一直争论不休,但对于这些花岗岩名称等一些基本地质问题长期被忽视。南岭花岗岩系列包括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等。对南岭地区瑶岗仙、杮竹园、黄沙坪、新田岭等20余处钨矿区系统的岩浆岩分析测试工作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分异 包体 花岗岩体 南岭地区 成矿作用 地质作用 钾长石 碱性长石 过渡态 不混溶作用 石英脉型钨矿床 岩浆 流体包裹体 矿物包体 骑田岭岩体 云英岩 交代岩 碱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岩成岩成矿作用熔体包裹体研究进展综述
12
作者 白杨 宋文磊 +3 位作者 杨金昆 许丹妮 宋来阳 徐扬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412,共24页
幔源碳酸岩能够提供地幔长期演化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信息,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稀土、铌、磷和氟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由于碳酸岩粘度很低且极富挥发分,在侵位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岩浆过程的... 幔源碳酸岩能够提供地幔长期演化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信息,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稀土、铌、磷和氟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由于碳酸岩粘度很低且极富挥发分,在侵位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岩浆过程的完整信息很难被保存下来。熔体包裹体是破解碳酸岩初始岩浆组成及其演化的有效手段。文章简述了碳酸岩的基本特征和熔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重点综述了熔体包裹体在碳酸岩成岩成矿作用中的研究进展。包裹体研究表明,碳酸岩可以由富CO_(2)碱性硅酸岩熔体的分离结晶和碳酸盐-硅酸盐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其初始熔体富碱,侵位过程中发生碱丢失,形成地表常见的贫碱碳酸岩。碳酸盐-(硅酸盐)-多相盐类熔体的不混溶作用是形成碳酸岩岩性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钙、碱及CO_(2)等挥发分的含量影响上述不混溶作用的进行和区间的大小。REE等元素在两相或多相不混溶过程中优先进入到碳酸盐或磷酸盐熔体,影响碳酸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潜力。熔体包裹体在探究碳酸岩熔体组成并反演岩浆演化和成矿过程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熔体包裹体 分离结晶 液态不混溶 岩浆成因演化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岩浆矽卡岩问题 被引量:41
13
作者 吴言昌 常印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91-301,共11页
岩浆矽卡岩是矽卡岩浆沿构造裂隙贯入结晶的产物,其矿物组成以钙硅酸盐为主体,特征性矿物为碱长石、方解石以及硬石膏;主要矿物晶体中含硅酸盐熔体和硅酸盐熔体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岩石类型为过渡性矽卡岩和矽卡岩伟晶岩。岩浆矽卡岩... 岩浆矽卡岩是矽卡岩浆沿构造裂隙贯入结晶的产物,其矿物组成以钙硅酸盐为主体,特征性矿物为碱长石、方解石以及硬石膏;主要矿物晶体中含硅酸盐熔体和硅酸盐熔体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岩石类型为过渡性矽卡岩和矽卡岩伟晶岩。岩浆矽卡岩和与之共生的富碱侵入岩具共轭、互补关系;两者有共同的来源,都是深部(高位岩浆房中)富碱中酸性岩浆在同化混染了部分钙质岩石后,经去气、脱硅和液态不混溶分离作用所生成的两种不同性质和特征的岩浆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矽卡岩 液态不混溶 分离作用 矽卡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概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梓衡 李建康 +1 位作者 刘永超 邓静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41-2862,共22页
四川甲基卡锂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部,是我国已知产量、规模最大的固体锂矿床。甲基卡矿床是花岗伟晶岩型矿床,自内向外依次发育二云母花岗岩、微斜长石型(Ⅰ)、微斜长石-钠长石型(Ⅱ)、钠长石型(Ⅲ)、钠长石-锂辉石型(Ⅳ)、锂-... 四川甲基卡锂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部,是我国已知产量、规模最大的固体锂矿床。甲基卡矿床是花岗伟晶岩型矿床,自内向外依次发育二云母花岗岩、微斜长石型(Ⅰ)、微斜长石-钠长石型(Ⅱ)、钠长石型(Ⅲ)、钠长石-锂辉石型(Ⅳ)、锂-白云母型(Ⅴ)伟晶岩,且二云母花岗岩内发育大量的剥离体。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上,花岗岩与伟晶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突变关系;各类型伟晶岩中石英和锂辉石内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纯CO_(2)包裹体、富子晶包裹体和熔体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实验表明熔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在750~800℃之间,对应的捕获压力为550~700MPa。在花岗岩熔体包裹体均一之前,富水熔体和贫水熔体在同一个体系内共存;石英和锂辉石内含硅酸盐子矿物包裹体与熔体-流体过渡型包裹体明显不同。锂辉石和石英中包裹体的C-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且其形成演化处于相对密闭的构造环境。全岩Ba-Sr-Nd-Hf同位素组成指示三叠系西康群变沉积岩是花岗岩的重要源岩。全岩Zn和Li同位素则表明在岩浆侵位过程可能发生过显著的不混溶作用。综上,甲基卡矿床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卡 伟晶岩型锂矿床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稀有金属 成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康布铁堡组钾质和钠质流纹岩的成因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单强 曾乔松 +4 位作者 罗勇 杨武斌 张红 裘瑜卓 于学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53-3665,共13页
阿尔泰南缘康布铁堡组酸性火山岩分布在麦兹、克朗、冲呼尔以及阿舍勒等火山-沉积盆地。本文对其中的钾质流纹岩(TM1,铁木尔特地区)和钠质流纹岩(KK7,可可塔勒地区)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以及地球化学的研究。钾质流纹岩的年龄为400.... 阿尔泰南缘康布铁堡组酸性火山岩分布在麦兹、克朗、冲呼尔以及阿舍勒等火山-沉积盆地。本文对其中的钾质流纹岩(TM1,铁木尔特地区)和钠质流纹岩(KK7,可可塔勒地区)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以及地球化学的研究。钾质流纹岩的年龄为400.8±8.4Ma(加权平均年龄为394.8±7.9Ma),钠质流纹岩的年龄为402.2±6Ma(加权平均年龄为396.8±5.1Ma)。主元素分析结果证明研究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共生的高钾流纹岩和高钠流纹岩同属于高碱、高硅、低钙、过铝质的钙碱性岩系。相似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和同样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二者的原始岩浆源于上地壳部分熔融。钾质流纹岩富集Rb、Ba、Pb,钠质流纹岩则富集Sr,这种元素分相富集的特征符合在岩浆液态不混溶条件下微量元素在共轭钠质熔体和钾质硅酸盐熔体中的分配原则。由此推论,本区产出的钾质流纹岩和钠质流纹岩可能是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高挥发分酸性岩浆液态不混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流纹岩 钠质流纹岩 锆石SHRIMPU-PB定年 岩浆液态不混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成碳酸岩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及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意义 被引量:25
16
作者 宋文磊 许成 +3 位作者 刘琼 王林均 吴敏 曾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6-744,共19页
火成碳酸岩是地表出露较少的幔源岩石之一。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碳酸盐化的橄榄岩和循环的地壳物质(如碳酸盐化榴辉岩或泥质岩)的低程度(<1%)部分熔融均可以产生碳酸岩质的熔体,其中碳酸盐化泥质岩具有最低的熔融温度且更加富碱质、CO... 火成碳酸岩是地表出露较少的幔源岩石之一。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碳酸盐化的橄榄岩和循环的地壳物质(如碳酸盐化榴辉岩或泥质岩)的低程度(<1%)部分熔融均可以产生碳酸岩质的熔体,其中碳酸盐化泥质岩具有最低的熔融温度且更加富碱质、CO2和不相容元素;富CO2的霞石质等硅酸盐岩浆也可以通过不混溶或分离结晶作用产生碳酸岩,用于解释碳酸岩在空间中常与碱性硅酸岩的共生关系。由于碳酸岩熔体具有极低的粘度和高的活性,形成后在上升过程中会将二辉橄榄岩转变为异剥橄榄岩,是引起地幔交代作用和地幔地球化学不均一性的重要介质之一。实验表明在俯冲作用过程中,大多数的碳酸盐在位于岛弧之下的含水熔融并不分解而是被带入到深部地幔并且稳定存在,含碳地幔的熔融又会形成碳酸岩质的熔体,这说明俯冲循环物质可能对碳酸岩的成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碳酸岩的初始熔体成分、岩浆演化、地幔交代作用、成矿特征以及碳从地球深部返回到地表的途径和过程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国火成碳酸岩出露相对较多,分布广泛,因此,加强我国碳酸岩以及伴生硅酸岩的成因研究,同时开展与碳酸岩相关的实验岩石学工作,不仅可以检验现有的成因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对火成碳酸岩的研究水平;由于其特殊的成因背景,还可为许多存在很大争议的重大地质事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碳酸岩 部分熔融 液态不混溶 分离结晶 地幔交代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