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变工况运行特性
1
作者 李源 赵明智 +1 位作者 徐玉杰 蔡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61-2771,共11页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储能密度高、设备紧凑、安全性高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之一。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因其闭式双罐结构,实际运行始终处于动态压力与...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储能密度高、设备紧凑、安全性高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之一。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因其闭式双罐结构,实际运行始终处于动态压力与温度变化的变工况状态下。然而现有研究多基于稳态假设,与真实性能偏差较大。因此,本文建立了一种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变工况运行模型,揭示了系统变工况运行特性,以及低压罐初始压力、高压罐初始压力、压缩机效率、膨胀机效率、环境温度等关键参数对变工况系统性能的影响;揭示了系统(火用)损分布特性,蓄冷器、压缩机和膨胀机是(火用)损较大的环节,(火用)损占比分别为36.53%、24.63%和19.58%;在典型工况下,高压罐内的二氧化碳(CO_(2))压力由8MPa上升到14.5 MPa,温度由298.15 K上升至307.32 K,低压罐内CO_(2)压力从0.6 MPa降至0.59 MPa,温度由220 K下降到219.85 K。系统往返效率为63.14%,较稳态假设降低7.21个百分点,储能密度为0.9237 kWh/m^(3),仅为稳态假设的4.0%,这是因为稳态假设忽略了储罐中存在未利用的工质。本文为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关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 储能系统 变工况运行 往返效率 能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捕集与压缩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的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
2
作者 张良 栾翰章 +3 位作者 杜华琛 郑丽冬 吕玲 黄南天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9-2798,I0037,共11页
该文针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和虚拟电厂碳减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捕集系统(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电转气(power to gas,P2G)和压缩液态CO_(2)储能(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LCES)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 该文针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和虚拟电厂碳减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捕集系统(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电转气(power to gas,P2G)和压缩液态CO_(2)储能(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LCES)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CCS、P2G和LCES的运行特性,以最大化VPP的碳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优化调度VPP内部的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和碳捕集装置,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霜冰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r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PSO-RIME)用以求解VPP调度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去验证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可以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和净收益,降低VPP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电厂 碳捕集 压缩液态二氧化碳储能 PSO-RIME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储能系统热力性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涛 刘嘉楷 +1 位作者 戴天乐 许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4-1563,共10页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储能密度大等特点,是目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的研究热点,然而,上述系统在储能形式及流程上的差异造成了系统在储能效率、储能密度等方面的不同,目前尚无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工...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储能密度大等特点,是目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的研究热点,然而,上述系统在储能形式及流程上的差异造成了系统在储能效率、储能密度等方面的不同,目前尚无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工作阐述了上述系统的能量存储原理及流程构型特点,建立了热力学分析模型,在设定工况下比较了两者性能指标以及不可逆损失分布特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关键参数变化对两种储能系统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电热储能系统通过将工质的压力势能进一步转化为冷能储存,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储能密度(7.36 kWh/m^(3)),而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通过高压罐将压力势能直接储存,避免了额外的叶轮机械损失,具有更高的循环效率(63.60%);此外,通过参数研究发现,提高压缩机等熵效率和出口压力对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升更加明显,提高透平等熵效率对二氧化碳电热储能系统的提升更加明显。研究成果将为二氧化碳储能技术路径选择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 热力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膨胀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红 白雨鑫 何青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6,共10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储能密度大、系统设备紧凑、运行寿命长等优点。膨胀机是储能系统的关键设备,对整个储能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有直接影响。综述了各类膨胀机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类型二氧化碳膨胀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提供了可在...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储能密度大、系统设备紧凑、运行寿命长等优点。膨胀机是储能系统的关键设备,对整个储能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有直接影响。综述了各类膨胀机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类型二氧化碳膨胀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提供了可在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中应用的膨胀机类型;分析了应用于储能系统的4种膨胀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出了二氧化碳膨胀机的研究方向,包括设计方法优化、关键部件结构优化、泄漏、密封、摩擦、润滑等,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膨胀机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系统 二氧化碳 膨胀机 膨胀机选型 改进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气液相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鼎 刘仕桢 +1 位作者 施东波 谢永慧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9-347,共9页
为了推动大规模、高效率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液相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该系统整体压力水平低于CO_(2)临界压力,有效降低了部件制造难度,改善了系统经济性。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与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设计工况下... 为了推动大规模、高效率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液相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该系统整体压力水平低于CO_(2)临界压力,有效降低了部件制造难度,改善了系统经济性。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与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储能效率为65.35%,投资回收周期约为5.50 a。[火用]分析结果表明:透平的[火用]损最大,为1.23 MW;蒸发器具有最小[火用]效率,为9.41%。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增大CO_(2)冷凝温度、压缩机等熵效率、透平等熵效率,或降低换热器2冷端和热端温差、换热器3冷端温差,均有利于提升系统储能效率,同时缩短系统投资回收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变 二氧化碳 储能系统 储能效率 投资回收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环境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及其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陶飞跃 王焕然 +4 位作者 李瑞雄 赵静 葛刚强 贺新 陈昊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92-1501,共10页
为提升光电出力特性及灵活性,构建光储协同系统成为改善光电可调度性与减少弃光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光伏电场运营环境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夜间环境冷量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重点分析了不同运行模式下系统性能随关键参数的变... 为提升光电出力特性及灵活性,构建光储协同系统成为改善光电可调度性与减少弃光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光伏电场运营环境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夜间环境冷量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重点分析了不同运行模式下系统性能随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阳能集热系统单独工作模式下,增大蓄冷回热器最小温差、夜间环境温度和低压罐压力会导致系统性能降低,而增大高压罐压力和膨胀机进口温度会提升系统性能;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热泵系统联合工作模式下,系统设计工况下的电电效率、(火用)效率和循环效率分别为71.4%、57.4%和87.1%,储能密度为17.2 kW·h/m^(3),太阳能保证率比太阳能集热系统单独工作时下降了35.6%,蓄冷回热器、一级再热器等换热设备(火用)损较大,是系统优化的关键部件;热泵系统参与工作的模式下,热泵蒸发温度和冷凝器热水出口温度的变化对电电效率影响较大,对(火用)效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热泵 太阳能保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系统中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红 刘超 何青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共10页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对空气中的CO_(2)进行捕获利用已经成为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O_(2)储能系统不仅可以对空气中的CO_(2)进行储存利用,而且还可以用来消耗过量的电力以填补用电高峰期电力供应匮乏。压缩机作为CO_...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对空气中的CO_(2)进行捕获利用已经成为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O_(2)储能系统不仅可以对空气中的CO_(2)进行储存利用,而且还可以用来消耗过量的电力以填补用电高峰期电力供应匮乏。压缩机作为CO_(2)储能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性能。总结了7种不同形式的CO_(2)压缩机的应用范围、性能特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述了活塞式、离心式、轴流式3种压缩机在CO_(2)储能系统应用时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建议及改进思路。研究结果可为设计优化CO_(2)压缩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储能系统 压缩机 改进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玉平 徐玉杰 +3 位作者 李斌 郭欢 郭丛 陈海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6367-6374,共8页
面向电力系统对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以及针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存在的技术与应用瓶颈问题,提出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系统利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压力低且易液化特点,解决液化空气储能难于液化及低温储存的难题;进一步揭示系统性能随... 面向电力系统对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以及针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存在的技术与应用瓶颈问题,提出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系统利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压力低且易液化特点,解决液化空气储能难于液化及低温储存的难题;进一步揭示系统性能随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开展系统热力性能优化,获得系统最优效率,为49.15%;同时对系统及关键过程进行?分析,找出系统?损大的环节及内部原因。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绿色、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储能密度较大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跨临界二氧化碳 系统优化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㶲损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乐璇 徐玉杰 +4 位作者 尹钊 郭欢 张显荣 陈海生 周学志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4-1834,共11页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程、部件㶲损大小及其原因,以及内源性/外源性与可避免/不可避免㶲损特性,获得了不同过程、部件间的相互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C-CCES系统效率可达60.30%;压缩机是㶲损失最大的环节,占总㶲损失的33.85%,其次为膨胀机、节流阀、间冷器和再热器;根据先进㶲分析,压缩机、膨胀机仍具有最高的可避免㶲损,节流阀和混流器则几乎不具备优化潜力。此外,本文还对系统进行了灵敏性分析,揭示了储/释能压力、压缩机和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为SC-CCES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二氧化碳循环 热力性能 先进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家俊 李晓琼 +6 位作者 张振涛 郝佳豪 郑平洋 于泽 杨俊玲 荆亚楠 越云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8-1945,共18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相比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优势,梳理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分类,其中详细介绍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和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运行原理、系统性能以及适用场景等方面特点,阐述了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系统[火用]损分布情况,得出系统性能的提升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改进系统以及耦合其他外部能源系统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后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总结当前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成果,指出现有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缺点,为后续学者研究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指引方向,也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实验及示范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储能技术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与火电机组耦合方案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严晓生 王小东 +1 位作者 韩旭 韩中合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100,共11页
火电机组实现灵活性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为提升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了小汽轮机驱动和电动机驱动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方案,并建立了其热力学系统模型,采用热耗率和能... 火电机组实现灵活性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为提升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了小汽轮机驱动和电动机驱动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方案,并建立了其热力学系统模型,采用热耗率和能量利用系数对系统进行评价,开展系统热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确立了最佳储能耦合方案。研究表明:储能阶段从凝结水泵出口抽取凝结水,吸收压缩热后返回7号低压加热器出口,释能阶段从中压缸排汽抽取蒸汽,加热膨胀后的CO_(2)后返回5号低压加热器疏水冷却器时,耦合系统性能最佳,热耗率比原系统降低了48.308 k J/(k W·h),能量利用系数提升了0.52百分点;改变CO_(2)膨胀机入口温度和质量流量可实现快速变负荷,耦合储能系统后,机组调峰能力增加了17.1%;配置热水罐并最大放热时,机组调峰能力增加了37.4%,提升了火电机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热耗率 热力系统优化 灵活性改造 调峰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机组耦合液态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12
作者 李思佳 王嘉璐 +2 位作者 郑立星 薛小军 徐钢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9-1277,共9页
为应对火电机组深度参与电网调峰的技术挑战,耦合储能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机组的运行灵活性。提出了电动机驱动和蒸汽轮机驱动2种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方案,并通过对比分析优选最佳耦合方案,并对最优耦合系统进行了调峰性... 为应对火电机组深度参与电网调峰的技术挑战,耦合储能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机组的运行灵活性。提出了电动机驱动和蒸汽轮机驱动2种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方案,并通过对比分析优选最佳耦合方案,并对最优耦合系统进行了调峰性能分析、[火用]分析及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蒸汽轮机驱动的耦合方案性能最佳,系统的循环效率高达61.85%,储能、释能过程的调峰深度分别为9.57%和6.14%;最优方案的[火用]效率为76.61%,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01 a,净现值为2 105.32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调峰性能分析 [火用]分析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二氧化碳冷藏车
13
作者 冬聪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83年第3期3-,共1页
美国用由液态二氧化碳制成的“雪”状干冰来维持运输途中冻结食品质量的一种冷藏车现正处在设计的最后阶段。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 运输途中 制冷系统 贮罐 传感装置 冷板 车正 隔热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液态二氧化碳低温冷藏车
14
作者 季萍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81年第4期105-,共1页
根据美洲冷冻食品学会的试验报告,铁路运输冷冻食品的车辆可用二氧化碳进行低温制冷来代替机械制冷。
关键词 冷冻食品 机械制冷 液态二氧化碳 低温制冷 低温冷藏 试验报告 冻豌豆 系统 低温运输 工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空气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热电联储联供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思远 王晨 +4 位作者 梁婷 姜竹 李佳静 折晓会 张小松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9-1939,共11页
液态空气储能(LAES)在多能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中极具应用前景,合理的储能容量配置更有利于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但目前研究未充分考虑LAES热电联储联供强相关的特性和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LAES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热电联储联... 液态空气储能(LAES)在多能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中极具应用前景,合理的储能容量配置更有利于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但目前研究未充分考虑LAES热电联储联供强相关的特性和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LAES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热电联储联供优化配置方法,针对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架构,构建了各组成单元的热电联储/供调度约束模型,并以设备初始投资成本、设备运维成本、购能成本、弃风弃光成本等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系统能量平衡约束、设备容量约束、设备出力约束、外网交互功率约束以及储能约束,建立了相应的优化配置模型,并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进行模型求解。以某实际园区为例,设置了5种场景进行优化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LAES热电联储联供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能实时有效地满足系统用能需求,同时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较于传统分供系统,系统总经济成本下降37.1%,实现碳减排71.50%,并在消纳可再生能源和减少弃光弃风方面更具潜力。本研究可为LAES耦合系统热电联储联供优化模型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LAES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空气储能 综合能源系统 热电联储联供 配置优化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和液态CO_(2)储能系统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昕悦 陈锐莹 +3 位作者 姜夏雪 梁海瑞 高歌 叶正芳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97-3309,共13页
为解决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外加冷源的供应问题,同时高效利用液化天然气(LNG)冷能,构建了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NG-LAES)和耦合LNG冷能的液态CO_(2)储能系统(LNG-LCES),并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体压缩、... 为解决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外加冷源的供应问题,同时高效利用液化天然气(LNG)冷能,构建了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NG-LAES)和耦合LNG冷能的液态CO_(2)储能系统(LNG-LCES),并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体压缩、膨胀做功和LNG换热环节在两系统中?损较大,是系统优化关键环节;适当增加储释能压力及LNG压力会提升系统性能,而LNG温度过低会降低系统性能。LNG-LAES的最优[火用]效率、膨胀发电量、储能密度分别为57.53%、13.08 MW、79.61 kW·h/m^(3),均高于LNG-LCES(43.42%,5.44 MW,41.16 kW·h/m^(3));但LNG-LCES的循环效率和冷能利用率更高,对LNG温度波动有更强适应性,并在经济性方面表现较优。耦合LNG冷能的两种液态气体储能相比常规未耦合LNG的储能系统循环效率提高了7%~25%,可为改进储能系统性能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冷能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液态CO_(2)储能系统 过程系统 热力学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存储跨临界压缩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万玉珂 吴闯 +4 位作者 刘朝 付正步 蒋旭辉 薛潇 何家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能量密度高、受地理条件限制少的液态CO_(2)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液态存储跨临界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蓄能装置存储过程中产生的热能与冷能,同时利用高低压储罐以液态存储CO_(2),从而提高系统的储能效... 为了深入研究能量密度高、受地理条件限制少的液态CO_(2)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液态存储跨临界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蓄能装置存储过程中产生的热能与冷能,同时利用高低压储罐以液态存储CO_(2),从而提高系统的储能效率和能量密度。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与多目标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典型设计工况下,蓄冷器、压缩机和膨胀机有较大的[火用]损,分别占总[火用]损的24.09%、25.40%和23.82%。参数分析表明:该系统的储能效率随高压储罐压力、低压储罐压力、泵增压、蓄热水分流比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意味着这些参数存在最优值,但储能效率随节流阀压降的增加而减小;增加高压储罐压力、节流阀压降、泵增压或降低低压储罐压力有利于提升系统能量密度,并且存在最佳的蓄热水分流比使系统能量密度最大。此外,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系统的最优储能效率和能量密度分别为58.79%和17.85k 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CO_(2) 储能系统 液态存储 储能效率 能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液态空气储能与综合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18
18
作者 朱振山 盛明鼎 陈哲盛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共8页
提高供应侧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消纳,降低传统火电机组的碳排放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针对能源系统低碳运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储液式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气化站以及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 提高供应侧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消纳,降低传统火电机组的碳排放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针对能源系统低碳运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储液式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气化站以及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策略,并结合需求侧的响应策略,从供需两侧联合调度以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低碳性。最后,以改进的IEEE 30节点电力系统与6节点天然气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出的低碳经济调度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风电消纳,减少系统的碳排放量,削峰填谷效果更为明显,并可有效降低系统运行的总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电厂 综合需求响应 液化天然气 Brayton循环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捕集与液态CO_(2)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杰 陈洁 +1 位作者 孙晗喆 姬晓宁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针对综合能源系统在新能源消纳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碳捕集与液态CO_(2)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首先,分析了液态CO_(2)储能实际运行特点以及碳捕集装置综合灵活运行方式的“削峰填谷”特性;其次,建立考虑液态CO_(2)储能与碳捕集装置不... 针对综合能源系统在新能源消纳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碳捕集与液态CO_(2)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首先,分析了液态CO_(2)储能实际运行特点以及碳捕集装置综合灵活运行方式的“削峰填谷”特性;其次,建立考虑液态CO_(2)储能与碳捕集装置不同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源系统;最后,以系统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调度模型,并通过负荷率、能源利用率等评价指标衡量调度结果。算例分析表明,该优化模型可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系统调峰压力,实现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低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优化调度 液态CO_(2)储能 碳捕集 可再生能源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质和运行方式对压气储能系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中合 郭森闯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6,共6页
为了研究工质和运行方式对压气储能系统的影响,针对2种工质和不同运行方式,提出4种组合工作方案,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采用仿真计算的方法,比较系统在4种组合工作方案下的性能差异,并开展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系统... 为了研究工质和运行方式对压气储能系统的影响,针对2种工质和不同运行方式,提出4种组合工作方案,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采用仿真计算的方法,比较系统在4种组合工作方案下的性能差异,并开展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系统基本运行参数下,采用CO2和滑压方式时效率最高,流密度也最大;对于4种组合工作方案,储气室的损均最大,是系统改进的首要对象;工质初温对效率和流密度的影响相反;4种组合工作方案的2种指标随对流换热系数增加均存在最小值;储能功率的影响与工质初温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过程 仿真计算 二氧化碳 压气储能系统 性能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