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嘴内液固两相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明波 王瑞和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49,共4页
基于连续介质理论,考虑了液固两相间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喷嘴流道内液固两相射流的控制方程,利用标准的k-ε两方程模型对磨料射流喷嘴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选。研究结果表明,水与磨料颗粒之间存在速度滑... 基于连续介质理论,考虑了液固两相间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喷嘴流道内液固两相射流的控制方程,利用标准的k-ε两方程模型对磨料射流喷嘴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选。研究结果表明,水与磨料颗粒之间存在速度滑移,在相间力的作用下磨料颗粒一直作加速运动,颗粒速度逐渐趋向水的速度;进入喷嘴收缩段后,水与磨料颗粒同时得到加速,但由于惯性力的作用,达到相同速度磨料颗粒的加速过程要长;进入直柱段后,液相速度继续增加至最大速度,此后缓慢降低,而磨料颗粒在整个直柱段内一直加速,液固两相的速度差逐渐减小,直至从喷嘴喷出;喷嘴出口处液固两相的速度剖面近似为抛物线形,在喷嘴截面中心处速度最大,沿径向逐渐减小,离壁面越近,速度降低的幅度越明显。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模拟所得的结果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射流 喷嘴 流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密液固两相流动的数值研究与理论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姜培正 魏进家 王长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4-88,共5页
在IPSAR算法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考虑浓度变化影响的浓密液固两相流动数值计算的DIPSAR算法,并考虑了颗粒湍流强度梯度传输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对竖直上升管中浓密液固两相流动分别采用IPSAR和DIPSAR算法进... 在IPSAR算法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考虑浓度变化影响的浓密液固两相流动数值计算的DIPSAR算法,并考虑了颗粒湍流强度梯度传输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对竖直上升管中浓密液固两相流动分别采用IPSAR和DIPSAR算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DIPSAR算法能更有效地预测浓密液固两相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PSAR算法 液固两相流动 湍流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液固两相流泵磨损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权晓波 姜培正 魏进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3-76,共4页
针对目前评价液固两相流泵磨损程度的方法在定量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包括运行、介质、结构各环节及其各环节对泵磨损类型的因素体系,确立了泵磨损的模糊分类等级对应分值,构造了泵磨损模糊关系矩阵,特... 针对目前评价液固两相流泵磨损程度的方法在定量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包括运行、介质、结构各环节及其各环节对泵磨损类型的因素体系,确立了泵磨损的模糊分类等级对应分值,构造了泵磨损模糊关系矩阵,特别定义了泵的磨损严重程度,并结合实际给出磨损严重程度的计算示例,证明这种方法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损 液固两相 模糊综合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两相圆柱绕流尾迹内颗粒扩散分布的离散涡数值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黄远东 吴文权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基于离散涡方法求得的非定常水流场和颗粒的Lagrange运动方程,数值模拟了稀疏液固两相圆柱绕流尾迹内颗粒的扩散分布.获得了流动的涡谱与3种不同St数颗粒(St=0.25,1.0,4.0)在流场中的分布.通过引入扩散函数来定量表示颗粒在... 基于离散涡方法求得的非定常水流场和颗粒的Lagrange运动方程,数值模拟了稀疏液固两相圆柱绕流尾迹内颗粒的扩散分布.获得了流动的涡谱与3种不同St数颗粒(St=0.25,1.0,4.0)在流场中的分布.通过引入扩散函数来定量表示颗粒在流场中的纵向扩散强度,并计算得到了不同St数颗粒的扩散函数随时间的变化.数值结果揭示出了液固两相圆柱绕流尾迹中的颗粒扩散分布与颗粒的St数和尾涡结构密切相关:1)中小St数(St=0.25.4.0)颗粒在运动过程中不能进入涡核区,而在旋涡结构的外沿聚集,且颗粒的St数愈大,其越远离涡核区域;2)在圆柱绕流尾迹区域内,中小St数(St=0.25.4.0)颗粒的纵向扩散强度随其St数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 高Reynolds数 离散涡方法 尾涡 颗粒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两相法培养金龟子绿僵菌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宋漳 叶小真 叶斌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通过对绿僵菌液固两相发酵技术的研究,优化控制发酵过程,筛选出玉米粉(2份)+麦麸(2份)+谷壳(2份)为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配方,液体种子发酵周期72 h,初始接种量控制在25%为宜。保持25-28℃的培养温度和83%-94%的相对环境湿度,同时选择... 通过对绿僵菌液固两相发酵技术的研究,优化控制发酵过程,筛选出玉米粉(2份)+麦麸(2份)+谷壳(2份)为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配方,液体种子发酵周期72 h,初始接种量控制在25%为宜。保持25-28℃的培养温度和83%-94%的相对环境湿度,同时选择合适的覆盖物(可降低杂菌的污染)。固态发酵周期11 d,菌粉干燥温度控制在35℃,时间24 h,可缩短生产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分生孢子 液固两相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相液固两相湍流中颗粒浓度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春波 魏进家 蔡体敏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2-166,共5页
分析了密相液固两相湍流中影响颗粒浓度分布的因素,在颗粒浓度控制方程中,计入了由于颗粒相湍流强度分布的不均匀而引起的颗粒浓度湍流对流输运项,从而避免了原方程不能预测颗粒浓度可以逆梯度湍流输运的局限性。由竖直上升管中密相... 分析了密相液固两相湍流中影响颗粒浓度分布的因素,在颗粒浓度控制方程中,计入了由于颗粒相湍流强度分布的不均匀而引起的颗粒浓度湍流对流输运项,从而避免了原方程不能预测颗粒浓度可以逆梯度湍流输运的局限性。由竖直上升管中密相液固两相湍流流动的数值计算表明,本文模型所预测的颗粒浓度分布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湍流 湍流强度 颗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两相流体冲刷腐蚀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建才 《河南科技》 2013年第10期60-60,共1页
金属材料在液固两相流中受到冲刷、腐蚀的协同作用,会加速材料流失,引发安全事故。本文对冲刷、腐蚀协同作用现状、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冲刷作用物理的剥离腐蚀产物膜,致使金属暴露于腐蚀介质中,加速腐蚀;而腐蚀的产生... 金属材料在液固两相流中受到冲刷、腐蚀的协同作用,会加速材料流失,引发安全事故。本文对冲刷、腐蚀协同作用现状、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冲刷作用物理的剥离腐蚀产物膜,致使金属暴露于腐蚀介质中,加速腐蚀;而腐蚀的产生会使金属表面松动,有利于冲刷剥落过程,两者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于金属表面,造成结构的腐蚀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 冲刷腐蚀 影响因素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液固两相饱和介质耦合动力有限元分析
8
作者 陈震 赵顺波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8-139,142,共3页
基于固体介质和液固两相饱和介质动力学方程,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脉冲荷载作用下介质耦合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地震波的远域能量逸散效应。计算结果表明:介质耦合对地震波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黏弹性人工边界可... 基于固体介质和液固两相饱和介质动力学方程,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脉冲荷载作用下介质耦合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地震波的远域能量逸散效应。计算结果表明:介质耦合对地震波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黏弹性人工边界可以削弱地震波在固定边界处产生的反射现象,较固定边界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介质 液固两相饱和介质 结构-地基动力互作用 黏弹性人工边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管喷动床内液固两相流动特性研究
9
作者 张旭瞳 杨璎珞 +4 位作者 王湘萍 邵宝力 陈曦 查许晴 王淑彦 《节能技术》 CAS 2022年第3期227-232,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参数对液固导流管喷动床内颗粒流动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结合颗粒动理学对喷动床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本文在导流管喷动床的底部引入辅助入口,通过改变颗粒粒径和液体粘度,得到了颗粒轴向... 为了探究不同参数对液固导流管喷动床内颗粒流动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结合颗粒动理学对喷动床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本文在导流管喷动床的底部引入辅助入口,通过改变颗粒粒径和液体粘度,得到了颗粒轴向速度、颗粒浓度、颗粒拟温度、静压力、动压力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颗粒粒径和液体粘度,颗粒的轴向速度减小,颗粒拟温度显著升高,喷动床内的静压力增加,液体动压力减小,床层膨胀高度明显增大。但当液体粘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喷泉区不再明显,并且出现了颗粒回流的现象。因此,综合考虑颗粒粒径和液体粘度,可以显著减小颗粒的堆积,提高喷动效率,使颗粒流化更加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流动 导流管喷动床 双流体模型 颗粒动理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两相射流冲击磨损的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
10
作者 赵彦琳 曾子华 +1 位作者 葛少恒 姚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9-1296,共8页
应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液固两相射流对不锈钢材料的冲蚀磨损行为,分析不同质量分数、粒径情况下样品的平均磨损率,并基于数值模拟预测不同射流速度工况下的冲刷磨损率,最终建立冲刷磨损率与射流速度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相射流... 应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液固两相射流对不锈钢材料的冲蚀磨损行为,分析不同质量分数、粒径情况下样品的平均磨损率,并基于数值模拟预测不同射流速度工况下的冲刷磨损率,最终建立冲刷磨损率与射流速度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相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距离射流中心区域不同径向距离上,平均速度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在近壁面处,射流轴向速度突然减小,造成雷诺切应力增大。在远离壁面处,其法向速度逐渐增大,脉动速度相应增大,雷诺切应力增大;当射流继续远离壁面时,雷诺切应力开始减小直到趋近于0;在喷嘴正下方,压力分布存在1个滞止区,此处压力高于四周压力;下游冲刷磨损率先升高再稍微下降,而上游冲刷磨损率明显下降;实验样品表面微观测试结果验证了不同区域冲刷磨损率分布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 射流 磨损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泵叶轮流道固液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
11
作者 李洪彬 易伟 倪福生 《水道港口》 2024年第2期282-290,共9页
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固液两相存在的密度差,旋流泵在输送固液两相介质过程中,内部会出现多方面的不稳定性特征,基于Particle模型,运用ANSYS CFX软件对额定转速下旋流泵在不同流量下输送不同固相体积分数的多种工况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 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固液两相存在的密度差,旋流泵在输送固液两相介质过程中,内部会出现多方面的不稳定性特征,基于Particle模型,运用ANSYS CFX软件对额定转速下旋流泵在不同流量下输送不同固相体积分数的多种工况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了叶轮流道内的固相分布、压力脉动和叶轮径向力,从而深入了解叶轮内部不稳定性。结果表明:在C_(v)=5%体积分数下,0.8 Q_(d)、1.0 Q_(d)流量下叶轮流道内固相体积分布均匀,1.2 Q_(d)分布不均匀;在C_(v)=10%体积分数下,0.8 Q_(d)流量下分布均匀,1.0 Q_(d)和1.2 Q_(d)流量下分布不均匀;在C_(v)=20%体积分数下,0.8 Q_(d)、1.2 Q_(d)流量下分布均匀,1.0 Q_(d)分布不均匀;在C_(v)=20%、1.0 Q_(d)工况的一个旋转周期内,叶轮内部始终存在一个条形固相分布区域,且其旋转速度滞后于叶轮旋转速度。在1.0 Q_(d)流量下,随着固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各监测点压力系数幅值波动逐步变大;后缩腔监测点叶频处的幅值基本不变,叶轮流道内监测点轴频处的幅值逐步变大;在C_(v)=20%体积分数下,随着流量的增加,各监测点压力系数幅值波动先增后减,后缩腔监测点叶频处幅值逐步增大,流道内监测点轴频处的幅值先增后减。相同固相体积分数下,随着流量的增加,径向力逐步增大;不同固相体积分数下,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0.8 Q_(d)流量下径向力波动不大,1.0 Q_(d)流量下波动逐步变大,1.2 Q_(d)流量下波动逐步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泵 压力脉动 径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液两相耦合物质点法的饱和地基液化数值计算方法
12
作者 冯晓青 叶斌 +1 位作者 苗沪生 林创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5,共11页
为研究动力荷载作用下饱和地基液化问题,编制了可用于分析固液两相介质相互作用的三维显式物质点法程序MapleLeaf。首先,基于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单点格式同时描述固液两相介质,推导u-p格式下固液两相耦合物质点算式;然后,通过静水压力柱... 为研究动力荷载作用下饱和地基液化问题,编制了可用于分析固液两相介质相互作用的三维显式物质点法程序MapleLeaf。首先,基于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单点格式同时描述固液两相介质,推导u-p格式下固液两相耦合物质点算式;然后,通过静水压力柱三维模型及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模型的数值解与理论解的对比分析,验证程序在固液两相静力条件下物质点法数值计算的可靠性;接着,增加动力算法模块,引入可用于分析动力条件下饱和土体液化问题的Cyclic Mobility本构模型;最后,分别基于现有文献及现场制备的振动台饱和地基模型,建立物质点数值模型,通过物质点法模型数值解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程序在动力条件下饱和地基液化问题分析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物质点法的固液两相耦合数值计算方法能够较好反应动力条件下饱和地基液化前后超孔隙水压值的增长和消散的基本规律。编制的物质点法程序能够准确分析动力荷载作用下饱和地基液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点法 耦合 饱和地基 土体 数值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流式水轮机引水、导水部件内部固液两相流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琪飞 李仁年 +1 位作者 韩伟 敏政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7-50,共4页
基于N-S方程,运用k-ε-Ap模型,采用直角坐标系、混合四面体非结构网格和SIMPLE算法,将混流式水轮机蜗壳、固定导叶和活动导叶作为耦合整体,对引水、导水部件在含沙水两相流介质流动时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水轮机引水、... 基于N-S方程,运用k-ε-Ap模型,采用直角坐标系、混合四面体非结构网格和SIMPLE算法,将混流式水轮机蜗壳、固定导叶和活动导叶作为耦合整体,对引水、导水部件在含沙水两相流介质流动时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水轮机引水、导水部件内部流场两相流动的机理,对泥沙两相流动时蜗壳、固定导叶和活动导叶等部件的泥沙磨损进行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蜗壳包角从0°~320°的外侧壁、特殊固定导叶的头部及工作面靠近头部位置、活动导叶头部及工作面靠近头尾部的区域,属于磨损严重区域,与水电站的实际磨损情况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机 引水 导水部件 内部流场 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比转速离心泵叶轮内固液两相流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陈次昌 杨昌明 熊茂涛 《排灌机械》 2006年第6期1-3,共3页
为了分析离心叶轮内固液流动特性,采用M ixture多相流模型,扩展的标准κε湍流方程与SIMPLEC算法,应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叶轮内固液两相湍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多种粒径及浓度条件下的固相体积浓度分布规律.当颗... 为了分析离心叶轮内固液流动特性,采用M ixture多相流模型,扩展的标准κε湍流方程与SIMPLEC算法,应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叶轮内固液两相湍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多种粒径及浓度条件下的固相体积浓度分布规律.当颗粒直径较小和泥沙浓度较低时,固粒在叶轮出口附近会出现向叶轮背面迁移的趋势;但在离心泵叶轮固液两相流动中,固体颗粒还是主要集中于叶轮工作面,因而会加剧叶轮工作面磨损破坏速度.数值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泥沙颗粒直径条件下,水泵扬程随着含沙水流中泥沙浓度的增大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低比转速 湍流 体积浓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流道泵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水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祖超 崔宝玲 +2 位作者 李昳 谭东华 偶国富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54-1557,共4页
为了分析固液混合物对高速双流道输送泵性能的影响,在转速为2900 r/min工况下,开展了输送4种粒径固体物质与不同浓度的固液两相水力性能试验研究,其最大固体颗粒直径达到48 mm,得到了其在不同工况下固液混合输送的性能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为了分析固液混合物对高速双流道输送泵性能的影响,在转速为2900 r/min工况下,开展了输送4种粒径固体物质与不同浓度的固液两相水力性能试验研究,其最大固体颗粒直径达到48 mm,得到了其在不同工况下固液混合输送的性能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输送固液两相介质时泵进出口压力、扬程、效率比清水试验工况下低,更易发生汽蚀;在相同流量和浓度的工况下,随着输送的固体颗粒粒径增大,效率略有升高,扬程受粒径变化影响较小;在相同流量和粒径颗粒的工况下,随着输送混合物中固体颗粒浓度的增加,扬程及效率呈递减趋势.高速双流道泵的结构可以用来输送海底金属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流道泵 体颗粒 水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圆盘泵固液两相流动规律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昌静 陈国明 徐长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7-151,158,共6页
为研究叶片圆盘泵内流动规律,将叶片圆盘泵叶轮分为无叶区和叶片区,采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模拟叶轮在泵体内的转动。采用Eulerian多相流模型、RNG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叶片圆盘泵内固液两相湍流进行数值模拟。在... 为研究叶片圆盘泵内流动规律,将叶片圆盘泵叶轮分为无叶区和叶片区,采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模拟叶轮在泵体内的转动。采用Eulerian多相流模型、RNG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叶片圆盘泵内固液两相湍流进行数值模拟。在水力性能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得到叶轮无叶区和叶片区内压力和速度变化规律,以及固相体积分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旋流是叶轮无叶区内主要流动方式,无叶区内较大部分是低压区,存在叶片区高能流体流向无叶区的轴向流动;固相颗粒大部分集中于无叶区,叶片区颗粒浓度最高是在叶轮出口叶片工作面靠近无叶区处。分析认为大部分固体颗粒直接从无叶区排出而不经过叶轮叶片区是叶片圆盘泵具有良好固相通流能力而又对叶轮磨损较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叶片圆盘泵 无叶区 叶片区 湍流 流动规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叶型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场的对比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国威 冯新伟 +1 位作者 崔俊奎 孙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6-119,共4页
为了研究分流短叶片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场的运动规律,应用Fluent软件分别对分流短叶片离心泵和原型离心泵进行固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在多重参考系坐标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进行离散,选用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和... 为了研究分流短叶片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场的运动规律,应用Fluent软件分别对分流短叶片离心泵和原型离心泵进行固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在多重参考系坐标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进行离散,选用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两种不同叶型离心泵内固相浓度、速度等参数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输送相同初始固相体积浓度时,分流短叶片离心泵内固相浓度分布均匀性明显高于原型离心泵;对于分流短叶片离心泵,流道内固相颗粒浓度分布均匀性随着初始固相体积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分流叶片离心泵内速度等值线基本与叶型平行,减小了流动损失。采用分流短叶片,对于改善离心泵内流动状态,减小流场脉动,降低冲击损失和叶片磨损具有重要意义。所得结论对于指导实际应用以及为分流短叶片固液两相流离心泵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短叶片 离心泵 流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粒径对海洋采矿扬矿泵固液两相流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曾义聪 陈奇 +1 位作者 谢秋敏 李峰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46-52,共7页
为研究颗粒粒径对扬矿泵固液两相流的影响,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扬矿泵内固液两相流进行叶轮蜗壳耦合数值模拟,并比较不同粒径颗粒对泵内固相体积浓度分布的影响.对扬矿泵输送4种粒径固体颗粒的水力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揭示不同粒径... 为研究颗粒粒径对扬矿泵固液两相流的影响,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扬矿泵内固液两相流进行叶轮蜗壳耦合数值模拟,并比较不同粒径颗粒对泵内固相体积浓度分布的影响.对扬矿泵输送4种粒径固体颗粒的水力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揭示不同粒径颗粒对泵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相颗粒粒径增大,叶轮流道内固体颗粒向工作面聚集,颗粒撞击点愈加集中于叶轮工作面,加剧叶轮工作面磨损;蜗壳流道内的颗粒沿基圆向外周壁积聚,愈加集中分布于蜗壳的4~8断面;输送固液两相介质时泵扬程和效率比清水试验工况下低,更易发生汽蚀;在相同流量和浓度的工况下,随着固体颗粒粒径增大,扬程受粒径变化影响较小,最高效率点逐渐下降且出现在相对较小流量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矿泵 颗粒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多级离心泵叶轮固液两相磨损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帆 马长明 孙嘉斌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为了研究多级离心泵叶轮在输送固液两相介质过程中的磨损特性,基于ANSYS-CFX软件,采用Particle离散相模型和标准κ-ε湍流模型,通过对两级离心泵在三组不同固相体积浓度和固体颗粒直径下的组合模型进行固液两相定常数值模拟计算,获得设... 为了研究多级离心泵叶轮在输送固液两相介质过程中的磨损特性,基于ANSYS-CFX软件,采用Particle离散相模型和标准κ-ε湍流模型,通过对两级离心泵在三组不同固相体积浓度和固体颗粒直径下的组合模型进行固液两相定常数值模拟计算,获得设计点工况下多级离心泵叶轮固相体积分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磨损部位相吻合,随着固相体积浓度和颗粒直径的增加,叶片压力面包角为105°的叶片尾部附近磨损最为剧烈,首级叶轮后盖板靠近叶片压力面处磨损加剧,靠近叶片吸力面处磨损逐渐减轻,次级叶轮后盖板靠近叶片吸力面和压力面处的磨损均逐渐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离心泵 叶轮 磨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中泥沙分布的修正公式 被引量:3
20
作者 倪晋仁 王光谦 廖谦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8-21,共4页
本文在过去低浓度固液两相流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中泥沙浓度分布的一个修正模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有关实测数据较为吻合。
关键词 高浓度 修正 浓度分布 泥沙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