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清蛋白-果胶高内相乳液凝胶对低脂再制奶酪的品质影响
1
作者 李红娟 李振 +5 位作者 任钏 袁玉京 李可 邱晓豹 李洪波 于景华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4,共8页
以乳清蛋白和果胶、葡聚糖为主要原料,采用酸诱导法制备乳清蛋白-果胶乳液凝胶(whey protein-pectin emulsion gel,WP)和乳清蛋白-葡聚糖乳液凝胶(whey protein-glucan emulsion gel,WG),比较35%、75%分散相体积分数凝胶(分别记为WP35、... 以乳清蛋白和果胶、葡聚糖为主要原料,采用酸诱导法制备乳清蛋白-果胶乳液凝胶(whey protein-pectin emulsion gel,WP)和乳清蛋白-葡聚糖乳液凝胶(whey protein-glucan emulsion gel,WG),比较35%、75%分散相体积分数凝胶(分别记为WP35、WG35、WP75、WG75)的功能特性,并进一步探究高内相乳液凝胶作为脂肪替代物在低脂再制奶酪中的代脂效果。结果表明:WP75的平均粒径最小,脂肪分布均匀,蛋白质网络结构稳定。乳液凝胶样品在0.1~10 Hz内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都随油相体积分数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中WP75抵抗形变能力、热稳定性及持水性都优于其他样品。样品15%-WP75(添加WP75,脂肪质量分数15%的再制奶酪)油析性减弱,熔化性增强,质构特性与全脂对照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乳清蛋白与果胶制备的高内相乳液凝胶在低脂奶酪产品有较好的脂肪替代效果,在低脂乳制品加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蛋白 葡聚糖 高内相乳液凝胶 低脂再制奶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添加方式对酪蛋白酸钠基乳液凝胶性质及3D打印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杨敏 乔蕾蕾 +2 位作者 季伟 李茜 刘权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1-60,I0005-I0009,共15页
该文以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SC)为基质,以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ate-δ-lactone,GDL)为酸化试剂,制备了油相体积分数为80%的乳液凝胶,用于负载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研究了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添加顺序对... 该文以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SC)为基质,以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ate-δ-lactone,GDL)为酸化试剂,制备了油相体积分数为80%的乳液凝胶,用于负载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研究了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添加顺序对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稳定性、流变性及3D打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步添加SA时乳液凝胶油滴粒径较小。SA添加顺序不影响乳液凝胶的贮藏稳定性、pH稳定性、热稳定性和钙离子稳定性。添加SA后,乳液凝胶的水合性增大,冻融稳定性显著提升,但SA添加顺序对其影响不大。SA分步添加的乳液凝胶黏度和黏弹性高于同步添加样品,但添加GDL和PC后,SA添加顺序对乳液凝胶强度不产生影响。同时添加GDL和PC的乳液凝胶3D打印精度最高,且SA添加顺序对乳液凝胶的3D打印性能没有明显影响。添加GDL后,乳液凝胶中PC在胃液中的释放率降低,在肠液中的释放率显著提升。该研究结果可为海藻酸钠-酪蛋白酸钠基乳液凝胶制备及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蛋白酸钠 海藻酸钠 液凝胶 原花青素 流变性 3D打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淀粉糊化度对乳液凝胶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廖金贤 赵瑞璇 +4 位作者 刘倩楠 刘伟 刘书成 魏帅 胡宏海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118,共12页
本研究采用不同糊化度(degrees of gelatinization,DSG)的马铃薯淀粉基与玉米油制备油相质量分数为30%的乳液,并通过贮藏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粒径、微观结构和流变特性... 本研究采用不同糊化度(degrees of gelatinization,DSG)的马铃薯淀粉基与玉米油制备油相质量分数为30%的乳液,并通过贮藏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粒径、微观结构和流变特性评估淀粉DSG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乳液稳定性随着淀粉DSG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淀粉DSG≤67.03%时,随着淀粉DSG的增加,乳液红外光谱中水和淀粉分子特征峰越来越明显,乳液的粒径和TSI减小。这归因于糊化后淀粉分子的疏水性增加和浸出更多的直链淀粉分子,使得更多的淀粉颗粒参与形成乳液,增加了颗粒在液滴表面的覆盖率,从而形成更小的液滴和更稳定的乳液。当淀粉DSG为67.03%时乳液表现出最小的油滴粒径和TSI,其稳定性最好。当淀粉进一步糊化(DSG≥71.81%),更多的直链淀粉浸出,彼此间发生混乱缠结作用,阻碍油相融入淀粉基中,乳液粒径增大,稳定性降低。此外,DSG≥64.14%的淀粉基乳液贮藏21 d不发生分层现象;乳液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乳液凝胶结构的强弱与油滴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油滴间排列越致密,乳液凝胶表观黏度和储存模量越高,凝胶网络结构越强。此外,糊化后淀粉分子Zeta电位绝对值的降低有利于颗粒间相互靠近,也可能提高了连续相中颗粒的网络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淀粉糊化稳定乳液的机理,对利用淀粉基开发更稳定的乳液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糊化度 水包油乳液凝胶 稳定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子油脂体基乳液凝胶制备及其对β-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津 田燕 +3 位作者 赵鑫鑫 张伟敏 王志国 蒋志国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2,共7页
本研究以椰子油脂体为乳化剂制备乳液并表征不同浓度对其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与卡拉胶相互作用构建油脂体基乳液凝胶,探究其流变性质、质构性能及其负载β-胡萝卜素后对其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椰子油脂体浓度使得乳... 本研究以椰子油脂体为乳化剂制备乳液并表征不同浓度对其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与卡拉胶相互作用构建油脂体基乳液凝胶,探究其流变性质、质构性能及其负载β-胡萝卜素后对其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椰子油脂体浓度使得乳液透光率由80%降低为40%,且不稳定性指数由0.82降低为0.36(P<0.05)。所有椰子油脂体基乳液凝胶呈现非牛顿流体行为,且黏弹模量随着扫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增加油脂体浓度能显著增加乳液凝胶的硬度(P<0.05)将其持水力保持在80%。椰子油脂体乳液凝胶负载β-胡萝卜素后呈现亮黄色。负载在椰子油脂体乳液凝胶中的β-胡萝卜素在55℃储存12d后的保留率(40.5%~65.6%)明显高于空白组;且降解速率常数与半衰期最大。研究证明椰子油脂体乳液凝胶负载β-胡萝卜素后能显著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油脂体 液凝胶 Β-胡萝卜素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黄素乳液凝胶3D打印间隔多层结构的构建及释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邓帅 赵明慧 +5 位作者 郝春雪 李鸣 李大婧 冯蕾 张钟元 徐亚元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2,共10页
通过流变特性和3D打印特性评估,筛选叶黄素负载层和空载层乳液凝胶的制备参数,运用双喷头3D打印技术将叶黄素负载层与空载层间隔交错打印,构建不同间隔多层结构的3D打印凝胶体系,探究间隔多层结构的间隔层数和空载层定位对叶黄素的释放... 通过流变特性和3D打印特性评估,筛选叶黄素负载层和空载层乳液凝胶的制备参数,运用双喷头3D打印技术将叶黄素负载层与空载层间隔交错打印,构建不同间隔多层结构的3D打印凝胶体系,探究间隔多层结构的间隔层数和空载层定位对叶黄素的释放特性和生物可及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提升油相体积分数、分离乳清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浓度以及叶黄素载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叶黄素乳液凝胶的表观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同时降低蠕变恢复应变,增强叶黄素乳液凝胶的黏弹性和抵抗形变的能力,从而显著提升了叶黄素乳液凝胶的打印精确度和稳定性;当油相体积分数为15%、WPI浓度为10%和叶黄素载量为1.5%时,叶黄素乳液凝胶的3D打印效果最佳,打印精确性和稳定性分别为96.94%和97.60%。经体外模拟消化发现,间隔多层结构设计可有效改变叶黄素的释放行为,显著降低了叶黄素在胃消化阶段的释放率,从21.61%最低降至7.26%,使叶黄素在肠消化阶段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并显著提高叶黄素的生物可及性,最高达到了47.97%。本研究将为解决叶黄素生物可及性低的问题和运载工具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 液凝胶 间隔多层结构 释放特性 生物可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籽胶和魔芋胶对豌豆分离蛋白乳液凝胶3D打印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白从瑾 郭京京 +3 位作者 王一凡 李振荣 焦博 代蕾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1,共9页
为了开发适合吞咽困难患者食用的植物蛋白3D打印食品,本文将亚麻籽胶和魔芋胶按照质量比2:3进行复配形成复合多糖,并与豌豆分离蛋白(Pea protein isolate,PPI)进行剪切处理,探究了不同浓度的复合多糖(0.5%、0.7%、0.9%、1.1%和1.3%)对... 为了开发适合吞咽困难患者食用的植物蛋白3D打印食品,本文将亚麻籽胶和魔芋胶按照质量比2:3进行复配形成复合多糖,并与豌豆分离蛋白(Pea protein isolate,PPI)进行剪切处理,探究了不同浓度的复合多糖(0.5%、0.7%、0.9%、1.1%和1.3%)对乳液凝胶粒径、流变学特性和3D打印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国际吞咽障碍标准化倡议(IDDSI)对乳液凝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复合多糖改善乳液凝胶的效果不同。粒径测试表明随着复合多糖浓度的增加,PPI乳液凝胶的粒径呈现减小的趋势。流变学特性表明多糖的加入使PPI乳液凝胶具有粘弹性,且所有的乳液凝胶样品均显示出G'>G''。当复合多糖浓度为1.1%时,乳液凝胶的粒径最小,G'和G''值最高,粘弹性最好,打印的产品具有最清晰的纹理、最稳定的结构和较好的印刷适应性。IDDSI测试表明添加1.1%和1.3%浓度复合多糖的乳液凝胶可归类为Ⅳ级过渡性食品。综上所述,1.1%浓度的复合多糖对豌豆分离蛋白乳液凝胶3D打印性能的改善最显著,这为开发植物基3D打印油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分离蛋白(PPI) 魔芋 亚麻籽 液凝胶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豌豆蛋白-果胶基乳液凝胶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7
作者 曹晴晴 朱婷伟 +3 位作者 陈雨 陈复生 张丽芬 张龙凤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4,共8页
以豌豆蛋白-果胶为凝胶基质,以不同体积分数的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为填充油相制备乳液凝胶,探究油相种类及其体积分数对豌豆蛋白-果胶基乳液凝胶的质构特性、持水/持油性、冻融稳定性、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蛋... 以豌豆蛋白-果胶为凝胶基质,以不同体积分数的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为填充油相制备乳液凝胶,探究油相种类及其体积分数对豌豆蛋白-果胶基乳液凝胶的质构特性、持水/持油性、冻融稳定性、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蛋白-果胶基乳液凝胶的综合特性优于其水凝胶,添加一定体积分数的油相可以提高乳液凝胶的硬度、持水/持油性、表观黏度和储能模量(G'),降低乳液凝胶冻融析水率,使凝胶网络结构更加致密;与橄榄油、花生油乳液凝胶相比,大豆油乳液凝胶的硬度、持水/持油性、G'和损耗模量(G″)较高,黏弹性较好,微观结构更加致密,且当大豆油体积分数为60%时凝胶硬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凝胶 油相 物理特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和β-环糊精糖基化改善鱼明胶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
8
作者 肖欢欢 耿虎林 +2 位作者 楼乔明 湛胜楠 黄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8-86,共9页
本研究以鱼明胶为原料,通过分别利用葡萄糖和β-环糊精对鱼明胶进行糖基化修饰,并采用一步冷却法制备乳液凝胶,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糖类及糖基化反应时间对鱼明胶乳液凝胶凝胶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糖基化反应4 h时接枝度达到最大值,... 本研究以鱼明胶为原料,通过分别利用葡萄糖和β-环糊精对鱼明胶进行糖基化修饰,并采用一步冷却法制备乳液凝胶,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糖类及糖基化反应时间对鱼明胶乳液凝胶凝胶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糖基化反应4 h时接枝度达到最大值,葡萄糖-鱼明胶为8.32%±0.49%,β-环糊精-鱼明胶为13.34%±0.29%。糖基化修饰后,葡萄糖-鱼明胶和β-环糊精-鱼明胶组的乳液凝胶分别加热2 h和4 h时,其乳液凝胶的凝胶强度、硬度、抗变形能力及胶粘性显著升高(P<0.05),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和储藏稳定性得到改善。FT-IR和内源性荧光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鱼明胶可以与葡萄糖和β-环糊精发生糖基化反应生成新的共价复合物。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相比于葡萄糖-鱼明胶组,β-环糊精-鱼明胶组的乳液凝胶呈现出更加致密的空间网络结构。综上所述,葡萄糖和β-环糊精糖基化修饰有效改善了鱼明胶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为高品质乳液凝胶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天然蛋白质的改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 鱼明 液凝胶 特性 分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油体乳液凝胶的消化特性及应用
9
作者 王硕星 严迪 +2 位作者 蒯一鸣 郭兴凤 朱婷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44,共5页
为评估油体乳液在开发新型半固体脂质替代品方面的潜力,以花生为原料制备花生油体乳液凝胶,研究其消化特性及替代乳脂奶油在冰淇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花生油体乳液凝胶硬度为(10.07±1.29)g、弹性为0.99±0.15、内... 为评估油体乳液在开发新型半固体脂质替代品方面的潜力,以花生为原料制备花生油体乳液凝胶,研究其消化特性及替代乳脂奶油在冰淇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花生油体乳液凝胶硬度为(10.07±1.29)g、弹性为0.99±0.15、内聚性为0.64±0.02、胶黏性为6.35±0.62,具有与市售乳脂奶油相似的质构特性。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发现,乳液凝胶致密的网络结构延缓了界面蛋白质的降解程度,降低了油脂的消化;在冰淇淋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乳液凝胶组冰淇淋具有与乳脂奶油组冰淇淋接近的膨胀率、融化率、硬度和色泽,且味道更受喜爱,脂肪消化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体 液凝胶 冰淇淋 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凝胶和乳液凝胶在替代动物脂肪组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叶树芯 肖爱 +4 位作者 龚丽娟 段浪沙 王南心 高晴 和劲松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17-427,共11页
动物脂肪组织由结缔组织中的液体脂肪和固体脂肪组成,具有独特的弹性特征和三维结构。因此,设计和构建更接近动物脂肪组织物理化学特性、功能属性和感官体验的新型基质结构已成为仿生肉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动物脂肪组织的... 动物脂肪组织由结缔组织中的液体脂肪和固体脂肪组成,具有独特的弹性特征和三维结构。因此,设计和构建更接近动物脂肪组织物理化学特性、功能属性和感官体验的新型基质结构已成为仿生肉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动物脂肪组织的基本特征,然后系统性综述油凝胶和乳液凝胶在替代动物脂肪组织的方法策略。重点讨论常见的乳液凝胶类型(包括蛋白质基质、多糖基质、蛋白-多糖复合基质及功能性乳液凝胶)作为动物脂肪模拟物在肉制品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概述3D打印技术在构建动物脂肪组织模拟物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低脂肉制品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凝胶 动物脂肪组织 脂肪模拟物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盐离子双向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凝胶特性及其负载VD_(3)的影响
11
作者 栾惠 窦少坤 +2 位作者 宗爱珍 徐同成 李宝瑞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研究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与Ca^(2+)双向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乳液凝胶质构、持水性、流变性等凝胶特性以及VD_(3)负载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I质量分数(4%~12%)、Ca^(2+)浓度(0~30 mmol... 研究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与Ca^(2+)双向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乳液凝胶质构、持水性、流变性等凝胶特性以及VD_(3)负载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I质量分数(4%~12%)、Ca^(2+)浓度(0~30 mmol/L)、TG添加量(0~90 U)的增加,SPI乳液凝胶的硬度、弹性、持水性以及流变特性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或趋于平缓的趋势,且当添加10%SPI、10 mmol/L Ca^(2+)以及30 U TG时,SPI乳液凝胶特性最佳;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析显示,TG-Ca^(2+)双向交联制备的乳液凝胶表现出更致密的微观结构和更均匀的乳化油滴;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与未包埋、中链甘油三酯包埋和SPI乳液包埋相比,包埋VD_(3)的SPI乳液凝胶降低了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率,提高了VD_(3)的生物可及性。本研究结果为制备易食性蛋白补充剂以及增强疏水性活性物质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凝胶 大豆分离蛋白 CA^(2+) 转谷氨酰胺酶 VD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明胶对蛋白-多糖复合基质乳液凝胶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在肉糜肠中的应用
12
作者 郑语涵 陈俞佑 +2 位作者 罗岭慧 刘雨蝶 邹强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77,共8页
为开发一种健康的高蛋白、低脂肪的蛋白-多糖复合基质乳液凝胶的脂肪替代物,对热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决明胶复合基质乳液凝胶进行研究,用不同浓度(0%、0.85%、1.15%、1.45%、1.75%、2%)的决明胶(cassia gum,CG)、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为开发一种健康的高蛋白、低脂肪的蛋白-多糖复合基质乳液凝胶的脂肪替代物,对热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决明胶复合基质乳液凝胶进行研究,用不同浓度(0%、0.85%、1.15%、1.45%、1.75%、2%)的决明胶(cassia gum,CG)、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和菜籽油制备乳液凝胶,研究了不同浓度决明胶对复合基质乳液凝胶的质地、流变学特性、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等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G浓度的增加,乳液凝胶的ESI、EAI、质地、WHC等均升高;流变学分析得出CG的加入使凝胶的网络结构稳定,不易被破坏,其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升高而下降;微观结构观察表明乳液凝胶的液滴逐渐变小,致密的网络结构阻止了油滴聚集;通过DSC分析得出添加2%CG时,乳液凝胶的变性温度从69.25℃变为80.66℃,从而提高了热稳定性,将乳液凝胶作为脂肪替代物应用于肉糜肠中显著提高了其乳化稳定性和感官评分,且T4的总体接受度最高,为(8.33±0.21)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凝胶 脂肪替代物 复合基质 理化特性 肉糜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调控乳液凝胶理化性质及口腔加工过程中钠离子释放研究
13
作者 尚靖雯 张彦慧 +2 位作者 张若宁 李佳 毛立科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7,共11页
乳液凝胶兼具乳液和凝胶结构,是众多食品的结构基础。为了探讨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添加对大豆蛋白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分析其与口腔加工过程中钠离子释放特性的关联,采用淀粉与大豆蛋白制备乳液凝胶。采用扫描电镜、质构仪、... 乳液凝胶兼具乳液和凝胶结构,是众多食品的结构基础。为了探讨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添加对大豆蛋白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分析其与口腔加工过程中钠离子释放特性的关联,采用淀粉与大豆蛋白制备乳液凝胶。采用扫描电镜、质构仪、流变仪和摩擦流变仪等分析不同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添加比例对乳液凝胶质构特性、流变性质、微观结构和润滑性质的影响。通过模拟咀嚼器进行口腔加工测试,表征钠离子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在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质量比为6∶4时,凝胶硬度达到最高,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发现,此时凝胶网络最为致密;而当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质量比为0∶10时,凝胶的孔隙率最高,硬度最低,钠离子的释放速率及总量显著提高;乳液凝胶与模拟唾液混合后的摩擦性质测试进一步表明,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会提高凝胶与唾液混合后的摩擦系数,降低凝胶的润滑性。研究结果旨在为低钠食品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凝胶 大豆蛋白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模拟咀嚼器 钠离子释放 口腔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基甘油包油乳液凝胶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14
作者 李恩泽 马胤果 +2 位作者 李佳 鹿瑶 毛立科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7-56,共10页
以玉米醇溶蛋白为主要原料,通过中等温度诱导法制备甘油包油型无水乳液凝胶,探究其结构组成(玉米醇溶蛋白含量与玉米油含量)对乳液凝胶形成与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玉米醇溶蛋白质量分数(4%~8%)可以增强连续相网络结构,进而显著... 以玉米醇溶蛋白为主要原料,通过中等温度诱导法制备甘油包油型无水乳液凝胶,探究其结构组成(玉米醇溶蛋白含量与玉米油含量)对乳液凝胶形成与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玉米醇溶蛋白质量分数(4%~8%)可以增强连续相网络结构,进而显著提高凝胶强度,使凝胶硬度从(3.43±0.14)N增加至(8.15±0.13)N,凝胶持油力由(97.64±0.21)%上升至100%,持溶剂力由(84.15±0.38)%提高至(96.34±1.20)%。玉米油质量分数的增加(50%~70%)对凝胶强度的改变并不显著,但能够增强乳液凝胶黏度与触变回复性能。同时凝胶中油滴的紧密排列显著提高了乳液凝胶稳定性,使得凝胶的持油力((95.51±0.56)%~(99.17±0.85)%)和持溶剂力((83.29±2.23)%~(93.39±1.01)%)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所有配方比例均能形成稳定的乳液凝胶且具有良好的温度响应行为。实验结果证明,通过中等温度法能够有效制备玉米醇溶蛋白基的乳液凝胶,并且可以通过调节蛋白与玉米油的含量实现对凝胶性能的调控,实验结果可为玉米醇溶蛋白乳液凝胶在食品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玉米醇溶蛋白的综合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甘油 液凝胶 性能表征 中等温度诱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瓜籽蛋白-卡拉胶乳液凝胶脂肪替代物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15
作者 郑爽 李博 李艳青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1,226,共7页
利用南瓜籽蛋白和卡拉胶为原料制备乳液凝胶脂肪替代物,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比下南瓜籽蛋白、卡拉胶与大豆油对热诱导乳液凝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南瓜籽蛋白、卡拉胶和大豆油均能显著影响热诱导凝胶的理化特性... 利用南瓜籽蛋白和卡拉胶为原料制备乳液凝胶脂肪替代物,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比下南瓜籽蛋白、卡拉胶与大豆油对热诱导乳液凝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南瓜籽蛋白、卡拉胶和大豆油均能显著影响热诱导凝胶的理化特性。综合分析,当南瓜籽蛋白添加量为3%、卡拉胶添加量为1.5%、大豆油添加量为10%时,制备的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乳化稳定性、冻融稳定性、蒸煮损失等指标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籽蛋白 卡拉 液凝胶 脂肪替代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β-葡聚糖与原花青素基负载姜黄素乳液凝胶的稳定性及消化特性
16
作者 李晓彤 陈颖 +4 位作者 陈绵鸿 曾凡珂 代亚萍 周伟 李如一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5-74,共10页
为改善姜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选用燕麦β-葡聚糖(β-Glucan,BG)和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A)自组装形成的复合物作为乳化和凝胶基质,含姜黄素的玉米胚芽油作为油相,构建了负载姜黄素的乳液凝胶。解析了BG与PA自组装复合物微... 为改善姜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选用燕麦β-葡聚糖(β-Glucan,BG)和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A)自组装形成的复合物作为乳化和凝胶基质,含姜黄素的玉米胚芽油作为油相,构建了负载姜黄素的乳液凝胶。解析了BG与PA自组装复合物微观结构及形成机制,并探究了不同质量比BG/PA=1:0~1:1.0构建的负载姜黄素乳液的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稳定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等性质。结果表明:BG与PA可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复合物,且在BG/PA=1:0.5时可形成近似球形颗粒复合物。单独2%BG(BG/PA=1:0)无法制备得到负载姜黄素的乳液凝胶,而BG-PA复合物可构建形成负载姜黄素的乳液凝胶,其中BG/PA=1:0.1~1:0.5制备的负载姜黄素乳液凝胶具有较小的粒径(15μm)和较好的离心稳定性(不稳定指数<0.3)。此外,BG-PA基负载姜黄素乳液凝胶可抑制高温(55℃)和紫外线辐照引起的姜黄素降解,且表现出良好的PA剂量依赖性。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结果展示了与单独2%BG制备的乳液相比,BG-PA基负载姜黄素乳液凝胶中姜黄素的生物可及性显著提升(P<0.05)。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基多糖和多酚复合体系在负载生物活性因子的凝胶状食品和化妆品乳剂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Β-葡聚糖 原花青素 液凝胶 姜黄素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壶藻DHA藻油乳液凝胶微球的制备研究
17
作者 邢凤杰 张炜 +4 位作者 荆永康 王晓辰 张国栋 郑鑫 施浩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0,共7页
藻油中富含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为人体重要的活性物质,其稳定性差,有不良气味。以乳清蛋白为水相,以富含DHA的藻油为油相,通过添加壳聚糖,海藻酸钠为材料制备多层乳液来包埋DHA藻油,与Ca^(2+)交联制备负载DHA藻油的凝胶微球。在单... 藻油中富含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为人体重要的活性物质,其稳定性差,有不良气味。以乳清蛋白为水相,以富含DHA的藻油为油相,通过添加壳聚糖,海藻酸钠为材料制备多层乳液来包埋DHA藻油,与Ca^(2+)交联制备负载DHA藻油的凝胶微球。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藻油凝胶微球的包埋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制备DHA藻油凝胶微球的最佳工艺:乳清蛋白质量浓度2g/100mL,油水两相体积比例1∶9,壳聚糖质量浓度1.7g/100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1.7g/100mL,Ca^(2+)质量浓度6g/100mL,包埋率为(82.69±1.87)%。通过热重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以最佳包埋工艺制作的DHA藻油凝胶微球粒径分布集中,成功包埋且包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A藻油 液凝胶 包埋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牡蛎肽和姜黄素的W_(1)/O/W_(2)乳液凝胶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18
作者 孙方旭 唐超 +2 位作者 何建林 白锴凯 洪碧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2-111,共10页
采用三步法并以低酰基结冷胶(low-acyl gellan gum,LA)为基质制备W_(1)/O/W_(2)双重乳液凝胶,探讨LA质量分数对双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粒径、持水性、流变性、稳定性、包封率等的影响,旨在研发适合共递送牡蛎肽和姜黄素的双乳液凝胶体系... 采用三步法并以低酰基结冷胶(low-acyl gellan gum,LA)为基质制备W_(1)/O/W_(2)双重乳液凝胶,探讨LA质量分数对双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粒径、持水性、流变性、稳定性、包封率等的影响,旨在研发适合共递送牡蛎肽和姜黄素的双乳液凝胶体系。结果显示,随着LA质量分数的增加,双乳液凝胶的粒径逐渐变小,持水性显著增强。储能模量(G’)及表观黏度相应增大,包封率不断提升。当LA质量分数在0.4%及以上时,双乳液凝胶的粒径低于7.00μm,持水性高于80%,形成了明显的凝胶网络结构,对牡蛎肽的包封率可达67.36%(LA质量分数为0.4%),对姜黄素的包封率可达74.99%(LA质量分数为0.5%),且牡蛎肽腥味明显减少。添加LA后显著增强了双乳液凝胶的稳定性,可有效保护牡蛎肽和姜黄素,表现为:双乳液凝胶4℃储存28 d后未发生分层现象;经90℃热处理后仍能保持稳定,且粒径变化较小;经过3次循环冻融后液滴虽发生轻微聚结,但仍保持双乳液结构;双乳液凝胶在室温存储(25℃,7、14 d)、高温(70℃或90℃、30 min)、3次循环冻融等过程中,内部牡蛎肽的保留率为86.13%~97.86%,内部姜黄素的保留率为89.19%~95.94%。模拟胃肠液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显示,在胃液中透析24 h后0.4%质量分数LA所制双乳液凝胶的牡蛎肽和姜黄素分别释放了23.97%和22.17%,在肠液中透析24 h则分别释放34.7%和47.52%,可实现胃液中缓慢释放、肠液中持续释放的技术效果。双乳液凝胶对牡蛎肽和姜黄素的包封和释放效果良好,为二者共递送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肽 姜黄素 双乳液凝胶 稳定性 低酰基结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素颗粒与原花青素协同改善低盐条件下肌原纤维蛋白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研究
19
作者 望运滔 郭秀琴 +4 位作者 王昱 李胜杰 栗俊广 陈博 白艳红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7,共10页
为探索低盐条件下改善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乳液凝胶性能的新方法,以甲壳素颗粒(Chitin Particles,CP)和水溶性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复合物制备预乳化植物油乳液,再与MP混合制备MP乳液凝胶,研究低盐条件(0.3... 为探索低盐条件下改善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乳液凝胶性能的新方法,以甲壳素颗粒(Chitin Particles,CP)和水溶性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复合物制备预乳化植物油乳液,再与MP混合制备MP乳液凝胶,研究低盐条件(0.3 mol/L NaCl)下MP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结果表明:在低盐条件下,CP和PC能协同改善MP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CP和PC以3∶2质量比复合制备的CP-PC(3/2)复合物具有更低的界面张力和Zeta-电位,相比单独使用CP,二者复合后所稳定预乳化植物油的液滴更小;用该预乳化植物油制备的CP-PC(3/2)-MP乳液凝胶呈现出更致密的网络结构,且其凝胶强度(226.79 g)和持水力(97.64%)均高于其他样品。因此,由CP与PC联合制备预乳化植物油乳液是改善低盐条件下乳化肉制品品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素颗粒 原花青素 液凝胶 肌原纤维蛋白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凝胶对金线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化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赵洪雷 郭汪松 +5 位作者 吕亚楠 武艺琼 徐永霞 李学鹏 仪淑敏 励建荣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7-74,共8页
为探明鱼油在鱼糜制品中作为固体脂肪替代物的可能性,以金线鱼肌原纤维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添加量的豌豆分离蛋白-可得然胶(peaproteinisolate-curdlan,PPI-CL)基乳液凝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微观结构以及气味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明鱼油在鱼糜制品中作为固体脂肪替代物的可能性,以金线鱼肌原纤维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添加量的豌豆分离蛋白-可得然胶(peaproteinisolate-curdlan,PPI-CL)基乳液凝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微观结构以及气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PPI-CL基乳液凝胶组相比,直接添加鱼油后的蛋白凝胶强度、硬度和持水性显著下降(P<0.05),蛋白质间的化学作用力明显降低,呈现出粗糙松散的微观结构。与直接添加鱼油组和未添加PPI-CL基乳液凝胶组相比,乳液凝胶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蛋白凝胶的质构特性、凝胶强度和持水性,且当乳液凝胶质量分数为8%时达到最大值。乳液凝胶的添加促进了蛋白质构象由α-螺旋结构向β-折叠转变,有利于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乳液凝胶的填充效应也促进了致密凝胶网络的形成。然而,添加质量分数为8%以上的乳液凝胶干扰了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蛋白凝胶网络结构的劣化,凝胶中不易流动水逐渐向自由水转化,凝胶强度也随之下降。此外,电子鼻分析可以明显区分不同蛋白凝胶样品之间的气味轮廓差异。本研究可为乳液凝胶型脂肪替代物在鱼糜凝胶产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凝胶 金线鱼 肌原纤维蛋白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