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温升特性分析及液冷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子健 《南方农机》 2019年第13期239-239,共1页
电池的制作是如今世界采用的能够储存能源的最佳方式。大多的工具都会选择电池作为动力能源的储备。电池的种类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对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电池存在着温升发热导致的温度分布小及过热现... 电池的制作是如今世界采用的能够储存能源的最佳方式。大多的工具都会选择电池作为动力能源的储备。电池的种类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对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电池存在着温升发热导致的温度分布小及过热现象。根据电池的热物性参数及环境温度设施的内阻,建立电池包生热分析模型。因此,我们针对锂离子电池温升特性分析及液冷结构展开分析,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温升 特性 液冷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通道并行串联式液冷板下锂电池温升特性数值分析
2
作者 刘顺新 许令平 +2 位作者 张建兴 曾光 李昊阳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6-1506,共11页
在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散热方式中,液冷散热系统具有明显优势,但不同的液冷板、不同的液冷结构形式,对液冷散热系统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为解决锂电池的热安全问题,借助ANSYS FLUENT对容量为280 Ah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数值分析,构建起基于Bern... 在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散热方式中,液冷散热系统具有明显优势,但不同的液冷板、不同的液冷结构形式,对液冷散热系统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为解决锂电池的热安全问题,借助ANSYS FLUENT对容量为280 Ah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数值分析,构建起基于Bernardi生热率、流体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的锂电池三维瞬态生热模型,模拟锂电池组高倍率工作状态下温度场的变化,研究在该状态下一种双通道并行串联式液冷板的三种不同连接方式的降温效果,分析冷却液流速、冷却液初始温度以及液冷板流道高度对锂电池组降温效果的影响,获得该液冷板的最优降温方案。结果表明,在三种连接方案中,第三种正反交替式连接方案锂电池组散热性能最佳,且使得电池组受热更均匀;基于第三种连接方案,增加冷却液流速,锂电池组的最高温度随着冷却液流速的增加,由开始阶段的快速下降转变为缓慢下降;降低冷却液进口温度,锂电池组最高温度明显下降;分析对比不同高度的冷却液流道,适当增加流道高度能有效提升液冷系统散热性能。基于本研究,在该液冷板结构作用下,适当增加冷却液流速、降低冷却液进口温度、增加液冷板流道高度能得到在该液冷板结构下的最佳降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系统 液冷结构 散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GA-Ⅱ的锂电池液冷扁管结构设计与热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范伟军 沈建 +1 位作者 陈涛 汪雅丽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95,共7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锂电池模组蛇形液冷扁管空间并行交叉液冷结构,对液冷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以电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优化目标,以液冷扁管高度为优化变量,采用拉丁超立方法(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对优化变量建立80组参数化组... 文中提出了一种锂电池模组蛇形液冷扁管空间并行交叉液冷结构,对液冷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以电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优化目标,以液冷扁管高度为优化变量,采用拉丁超立方法(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对优化变量建立80组参数化组合样本,以CFD瞬态数值仿真计算,结合Kriging代理模型与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液冷结构参数进行寻优求解,并进一步研究了冷却液入口速度对液冷结构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单层蛇形液冷扁管结构,蛇形液冷扁管空间并行交叉结构有更好的冷却性能,在冷却液入口流速为0.02 m/s时,电池1C放电工况下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下降3.2%和19.3%,电池2C放电工况下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下降6.4%和18.3%;在冷却液入口流速降低时,蛇形液冷扁管空间并行交叉结构的散热性优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管结构 CFD瞬态仿真 拉丁超立方法 KRIGING模型 NSGA-Ⅱ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冷电池模组的结构优化与热蔓延抑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佳俊 张恒运 +2 位作者 徐康迪 徐屾 李培超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20-2628,共9页
本工作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一种新型液冷壳体结构的电池模组热性能,并通过实验测量验证液冷壳体结构的散热和热蔓延抑制特性。模组由4×5颗圆柱电池和液冷壳体组成,壳体内部设计流道提供液冷散热。仿真模型通过建立电池模组的等效电... 本工作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一种新型液冷壳体结构的电池模组热性能,并通过实验测量验证液冷壳体结构的散热和热蔓延抑制特性。模组由4×5颗圆柱电池和液冷壳体组成,壳体内部设计流道提供液冷散热。仿真模型通过建立电池模组的等效电路子模型(ECM)模拟电池产热,研究壳体内部流道排布对热性能影响,以电池模组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和进出口压降作为性能评价指标,并引入期望函数以获得优化的壳体流道排布。基于优化的流道组合制备了一进两出的液冷壳体,组装三元18650真实电池模组进行热性能实验研究。研究发现:一进两出结构的热性能优于一进一出结构,3 C放电速率和1 m/s入口流速下与基准案例相比,最优情形1(短边侧一进两出流道排布)的最高温度增加了0.3%,但温差减少了8.87%,压差减少了66.5%。真实电池模组实验中充放电倍率越大,电池温度越高,汇流排焦耳效应影响越大。降低冷却液温度会导致放电时间变短、电池模组能量效率下降。最后采用高功率电池产热模型模拟热失控,实验发现在热失控功率600 W下相邻电池温度在57.4℃,不会发生热失控与热蔓延,即新型液冷壳体兼具散热、均温和热蔓延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体结构 ECM模型 流道排布优化 实验测试 热蔓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包电池组的冷却结构设计及热仿真优化
5
作者 彭连兵 吴炜烽 +1 位作者 晏裕康 徐建全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98-1401,共4页
针对17.5 Ah的三元锂离子软包电池,建立其电池生热模型,得到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温升特性。之后,分析了5种不同流程的液冷板,得到方案E液冷板较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流道宽度、扰流柱大小与排布等结构参数对液冷板压差及电池温升的影... 针对17.5 Ah的三元锂离子软包电池,建立其电池生热模型,得到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温升特性。之后,分析了5种不同流程的液冷板,得到方案E液冷板较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流道宽度、扰流柱大小与排布等结构参数对液冷板压差及电池温升的影响,以及导热片的厚度与导热硅胶垫的热阻对电池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道宽度为50 mm、扰流柱大小为8 mm、数量为12个、采用叉排的方式能实现压差与温升的最优化。在0.5 mm厚度的导热片结合方案E冷板,能够实现电池最高温度控制在40℃以下,电池单体间的温差在5℃以内,使电池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包电池组 电池生热模型 液冷结构优化 电池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冷却技术研究发展综述 被引量:20
6
作者 陶大军 潘博 +3 位作者 戈宝军 王立坤 侯鹏 王越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85,共11页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温升问题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热分析模型和冷却结构在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设计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冷却问题,以电动汽车驱...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温升问题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热分析模型和冷却结构在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设计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冷却问题,以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热的来源-热的处理-实际应用”为主线,对近年来国内外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冷却设计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热源计算方法以及各类型损耗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述。按照自然冷却、强迫风冷、液冷的分类方式阐述了不同种类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冷却系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并总结了近年来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冷却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其优缺点。这些工作为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结构 热分析模型 液冷结构 结构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d permeability mechanism in coal seams through liquid nitrogen immersion:multi-scale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7
作者 LI Xue-long CHEN De-you +5 位作者 LIU Shu-min WANG Deng-ke SUN Hai-tao YIN Da-wei ZHANG Yong-gang GONG B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7期2732-2749,共18页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coal seams in China is remarkably varied and complex,with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marked by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and low permeability,creating substantial technical challenges for e...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coal seams in China is remarkably varied and complex,with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marked by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and low permeability,creating substantial technical challenges for efficient extraction.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liquid nitrogen immersion(LNI)on the coal’s pore structure and its mechanism of enhancing permeability with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alysis,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s,and fractal dimension calculatio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NI can damage the coal’s pore structure and promote fracture expansion through thermal stress induction and moisture phase transformation,thereby enhancing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eams.The T_(2)peak area in the NMR experiments on coal samples subjected to LNI treatment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e,the Brunauer-Emmett-Teller(BET)specific surface area decreases to 6.02 m^(2)/g,and the Barrett-Joyner-Halenda(BJH)total pore volume increases to 14.99 mm^(3)/g.Furthermore,changes in fractal dimensions(D_(1)rising from 2.804 to 2.837,and D_(2)falling from 2.757 to 2.594)indicate a notable enhancement in the complexity of the pore structure.With increasing LNI cycles,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oal samples diminishes,suggesting a significant optimization of the pore structure.This optimization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micropore structure,which in turn greatly enhances the complexity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sample’s pore network.In summary,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LNI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eams and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coalbed methane by optimizing the micropore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pore connectivity,which offer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enhancing the permeability of gas-bearing coal seams and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nitrogen immersion(LNI) coal seam pore structure PERMEABILIT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fractal dim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