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衍射法测量液体薄膜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苗润才 朱峰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7-539,共3页
为了测量厚度小于0.5mm不溶性液体薄膜的厚度,采用激光衍射法验证了液体薄膜的色散关系,并根据其机理,建立起一种实时、非接触的测量不溶性液体薄膜厚度的方法,测得了薄膜的厚度。结果表明,实验值与理论十分吻合。
关键词 衍射光栅 液体薄膜 色散关系 表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加热液体薄膜的演示
2
作者 李成仁 邱红 《物理实验》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36,共2页
介绍用干涉方法定性观察激光加热液体薄膜的实验 .该实验仪器简单 ,操作方便 .
关键词 激光 液体薄膜 干涉 光-物质相互作用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薄膜靶在激光驱动辐射源和激光离子加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梓洋 曹正轩 +3 位作者 高营 陈式有 赵家瑞 马文君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22,共7页
流动的无支撑液体薄膜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超强激光作用在这样的薄膜上,可产生涵盖太赫兹到伽马射线的高亮度次级辐射及高能的离子,并具有高重频、低成本、可连续工作等显著优势。概述了液体薄膜靶的制备和表征方法,阐明了液体薄... 流动的无支撑液体薄膜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超强激光作用在这样的薄膜上,可产生涵盖太赫兹到伽马射线的高亮度次级辐射及高能的离子,并具有高重频、低成本、可连续工作等显著优势。概述了液体薄膜靶的制备和表征方法,阐明了液体薄膜靶相对于传统靶材的特性和优势,并对其在激光驱动辐射源和激光离子加速中的应用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薄膜 激光驱动辐射源 激光离子加速 高重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薄膜的反常过滤性能研究
4
作者 孙雨欣 毕辛仪 +3 位作者 翟世龙 杨超舜 侯泉文 尹剑波 《物理实验》 2021年第7期51-57,共7页
液体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使得纯液体制备的薄膜具有反常过滤性,即允许大尺寸颗粒通过而截留小尺寸颗粒.针对这一特性,本文建立了能够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影响液体膜过滤性能的主要参量:液膜过滤“孔径”受物体半径与膜半径比值... 液体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使得纯液体制备的薄膜具有反常过滤性,即允许大尺寸颗粒通过而截留小尺寸颗粒.针对这一特性,本文建立了能够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影响液体膜过滤性能的主要参量:液膜过滤“孔径”受物体半径与膜半径比值、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物体的密度以及物体释放高度.设计的液体膜过滤器具有易于制备的特点,通过调整几何参量和溶液配比即可得到满足需求的过滤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薄膜 反常过滤 自愈 能量转换 张力 几何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光学干涉法测量液体薄膜特性
5
作者 官子涵 潘玉寨 《物理实验》 2021年第2期27-32,共6页
将光学干涉的原理与色度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由颜色的色调值到光程差的转换,实现白光干涉图的计算机模拟,通过查表比色法还原薄膜厚度信息.测试了该方法用于理想薄膜和实际液体薄膜的厚度分布信息,效果良好.该实验可在实验... 将光学干涉的原理与色度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由颜色的色调值到光程差的转换,实现白光干涉图的计算机模拟,通过查表比色法还原薄膜厚度信息.测试了该方法用于理想薄膜和实际液体薄膜的厚度分布信息,效果良好.该实验可在实验室内完成,也可居家完成,可用于光电信息相关专业实验项目和课程内容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干涉 液体薄膜 还原比色法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时域光谱测量薄膜液体的测量极限
6
作者 张放 杨霏 +2 位作者 宋茂江 胡鹏飞 沈力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75-179,共5页
由于太赫兹波和薄膜样品的相互作用长度太短,其引起的测量信号相对于参考信号的改变很可能被系统噪声所掩盖。为了解决太赫兹时域光谱测量液体薄膜样品的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问题,该文利用不确定度分析理论,从幅值变化和相位变化推... 由于太赫兹波和薄膜样品的相互作用长度太短,其引起的测量信号相对于参考信号的改变很可能被系统噪声所掩盖。为了解决太赫兹时域光谱测量液体薄膜样品的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问题,该文利用不确定度分析理论,从幅值变化和相位变化推导太赫兹测量薄膜液体样品有可信结果的样品厚度临界值模型,从而确定保证测量结果可靠性的临界判据,也就是能够被太赫兹透射式系统探测到的最小薄膜厚度。分析中考虑了在样品-载体交界面的菲涅尔透射、样品中的FabryPérot反射以及在太赫兹波在薄膜样品中的透射影响。该判据可以用来确定一个太赫兹系统的性能是否足够可靠地测量特定厚度的薄膜液体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测量极限 薄膜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聚乙烯液体包装薄膜工艺
7
作者 霍红 张艳辉 《华北工学院学报》 EI 1998年第4期371-373,共3页
对聚乙烯液体包装薄膜生产过程中的成型工艺条件进行了分析说明.通过实践研究,解决了聚乙烯液体包装薄膜的热封性差,封口强度低的缺陷。
关键词 聚乙烯 液体包装薄膜 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倾斜壁面下降的蒸发/冷凝降膜二维表面波的线性稳定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叶学民 阎维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9,46,共6页
基于边界层理论和完整的边界条件 ,采用Collocation方法 ,推导出了沿倾斜璧面下降的在蒸发、等温和冷凝状态下普遍适用的二维降膜表面波扰动时域演化方程 ,并分析了不同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 :蒸发不利于稳定 ,冷凝有利于稳定 ,在蒸发... 基于边界层理论和完整的边界条件 ,采用Collocation方法 ,推导出了沿倾斜璧面下降的在蒸发、等温和冷凝状态下普遍适用的二维降膜表面波扰动时域演化方程 ,并分析了不同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 :蒸发不利于稳定 ,冷凝有利于稳定 ,在蒸发状态下 ,热毛细力导致其失稳 ,在冷凝状态下 ,则促进其稳定 ;表面张力有促进流动稳定的作用 ,液膜的稳定性随倾角和雷诺数的增大逐渐减小 ,随Ka数的增大逐渐加强 ;在小雷诺数下 ,液膜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蒸汽压力和热毛细力的变化 ,在高雷诺数下 ,则取决于惯性力 ;流体物性和壁面倾角在整个雷诺数范围内对液膜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 冷凝 线性稳定性 二维降膜表面波 时域演化方程 壁面倾角 雷诺数 液体薄膜 边界层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弹性对蒸发超薄液膜去润湿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振 胡国辉 +1 位作者 周继杰 周哲玮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9-706,共8页
研究了基底的弹性变形对蒸发超薄膜的稳定性和去润湿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基于长波近似,得到了关于液体薄膜厚度的演化方程.运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研究了基底弹性、范德华力以及液体蒸发等因素对液体薄膜的稳定性和去润湿... 研究了基底的弹性变形对蒸发超薄膜的稳定性和去润湿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基于长波近似,得到了关于液体薄膜厚度的演化方程.运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研究了基底弹性、范德华力以及液体蒸发等因素对液体薄膜的稳定性和去润湿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基底的弹性系数或者减小液体的表面张力,都能加速液膜的破碎,并且能够影响气液界面波的波长;液体蒸发能促进气液界面扰动的增长,有助于液膜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薄膜 稳定性 蒸发 弹性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信息
10
《中华纸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6-86,共1页
帘式涂布的原理如图所示。用一窄孔喷嘴使涂料形成液体薄膜,将此液膜涂在纸幅上。该过程包括三个关键阶段:在喷嘴中形成液膜,液膜下落并加速,液膜浸渍在移动的纸幅上。
关键词 涂布技术 液体薄膜 液膜 喷嘴 纸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帘式涂布技术的实践
11
《湖南造纸》 2010年第2期44-44,共1页
帘式涂布的原理如图所示。用一窄孔喷嘴使涂料形成液体薄膜,将此液膜涂在纸幅上。该过程包括三个关键阶段:在喷嘴中形成液膜,液膜下落并加速,液膜浸渍在移动的纸幅上。
关键词 涂布技术 液体薄膜 液膜 喷嘴 纸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平板上超薄水膜去湿润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2
作者 徐爱进 周哲玮 胡国辉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87-1391,共5页
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固体表面超薄水膜的失稳和破裂过程.结果表明薄膜中小扰动将失稳,并在初始阶段线性增长.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对扰动的初期增长影响较小.最小厚度的下降导致薄膜发生破裂.此后破裂边缘以一定的动态接触角后退.... 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固体表面超薄水膜的失稳和破裂过程.结果表明薄膜中小扰动将失稳,并在初始阶段线性增长.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对扰动的初期增长影响较小.最小厚度的下降导致薄膜发生破裂.此后破裂边缘以一定的动态接触角后退.与宏观理论预测一致,边缘半径随时间的变化与时间平方根成正比.若固液相互作用较强,将引起破裂时间延迟,动态接触角减小,固体表面附近的液体密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润湿 分子动力学模拟 液体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lly Nonlinear Simulation for Fluid/Structure Impact:A Review 被引量:2
13
作者 Shili Sun Guoxiong Wu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4年第3期237-244,共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work on fluid/structure impact based on inviscid and imcompressible liquid and irrotational flow. The focus is on the velocity potential theory together with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work on fluid/structure impact based on inviscid and imcompressible liquid and irrotational flow. The focus is on the velocity potential theory together with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BEM). Fully nonlinear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imposed on the unknown free surface and the wetted surface of the moving body. The review includes (1) vertical and oblique water entry of a body at constant or a prescribed varying speed, as well as free fall motion, (2) liquid droplets or column impact as well as wave impact on a body, (3) similarity solution of an expanding body. It covers two dimensional (2D), axisymmetric and three dimensional (3D) cases. Key techniques use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outlined, including mesh generation on the multivalued free surface, the stretched coordinate system for expanding domain, the auxiliary function method for decoupling the mutual dependence of the pressure and the body motion, and treatment for the jet or the thin liquid film developed during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structure impac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3D surface mesh generation water entry wave impact similarity solution fully nonlinear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