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纤腔衰荡技术的液体挥发过程监测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江维 姜亚军 +2 位作者 姜碧强 秦川 赵建林(指导)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光纤腔衰荡系统并以一小段包层腐蚀光纤作为传感头的液体挥发测量方法,同时搭建相应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从模式理论出发分析单模光纤传输模场的能量分布,并采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光纤端面能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包层越... 提出一种基于光纤腔衰荡系统并以一小段包层腐蚀光纤作为传感头的液体挥发测量方法,同时搭建相应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从模式理论出发分析单模光纤传输模场的能量分布,并采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光纤端面能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包层越细的单模光纤对应越大的消光系数,即泄露出来的倏逝波能量越大,从而对外界环境更敏感,但是较细包层的单模光纤存在的损耗更大.综合分析得出腐蚀光纤的最佳直径应为26μm,最佳腐蚀长度为1cm.通过实时监测衰荡谱的衰荡时间变化,得到了30℃恒温环境下,乙醇与丙三醇混合溶液中乙醇浓度随挥发时间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混合溶液中乙醇的浓度随挥发时间呈单指数规律衰减,该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相符.由于液体浓度与其折射率成正比,随着乙醇的挥发,混合溶液的折射率逐渐接近光纤包层的折射率,使其对腐蚀光纤纤芯中泄漏的倏逝波能量的吸收程度逐渐增大,环腔的衰荡时间也相应逐渐减小.此外,该监测方法在常温下具有较低的温度交叉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环腔衰荡技术 腐蚀光纤 倏逝波 液体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库VOCs排放标准现状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黄玉虎 胡玮 +4 位作者 任碧琪 秦建平 林雅妮 江梅 侯立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87-1992,共6页
针对地方政府、VOL(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库和治理企业进行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时面临排放标准选择困惑的现状,根据地方行业性标准>国家行业性标准>地方综合标准>国家综合标准的标准选择顺序,对我国部分地区(北京市、上海市、... 针对地方政府、VOL(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库和治理企业进行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时面临排放标准选择困惑的现状,根据地方行业性标准>国家行业性标准>地方综合标准>国家综合标准的标准选择顺序,对我国部分地区(北京市、上海市、厦门市、重庆市)现行的相关排放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汽油储库,全国均执行GB 20950—2007《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北京市除外);(2)对于原油及成品油(汽油除外)储库,各地区优先执行本地区《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其次是本地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后是国家的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北京市、上海市、厦门市和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NMHC(非甲烷总烃)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分别是GB 16297—1996标准限值的42%、58%、83%和100%;(3)工业企业VOCs排放标准或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NHMC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约为GB 20950—2007标准限值的3‰,因此准确选择排放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生态环境部应尽快修订GB 20950—2007,将适用范围扩大为原油及成品油或VOL储库,并适度加严标准限值,推动行业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液体 储库 VOCS 排放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低挥发性液体混合物的相平衡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华 骆赞椿 +1 位作者 章寿华 苏元复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1期46-54,共9页
在半连续式实验设备中分别测定了苯甲醇-2-苯乙醇和苯甲酸酯-苯甲醇的等摩尔混合物与超临界CO2三元系相平衡数据。实验温度分别为308.2K和318.2K,压力范围为8~20MPa。实验结果表明:对第一个三元系,两种液... 在半连续式实验设备中分别测定了苯甲醇-2-苯乙醇和苯甲酸酯-苯甲醇的等摩尔混合物与超临界CO2三元系相平衡数据。实验温度分别为308.2K和318.2K,压力范围为8~20MPa。实验结果表明:对第一个三元系,两种液体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与CO2在液相中溶解行为密切相关;对第二个三元系,较高压力下,超临界流体相中苯甲酸甲酯浓度突然增大,而苯甲醇浓度变化不明显。通过引入考虑分子体积差别的二元作用参数,用Peng-Robinson方程对气液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萃取 挥发液体 相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没难挥发性可燃液体的多孔介质表面火焰传播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尹艺 黄新杰 +2 位作者 张英 张毅 孙金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6-550,共5页
实验研究了浸没难挥发性可燃液体的多孔介质表面火焰的传播特性.丁醇和石英砂分别作为浸入的难挥发性可燃液体和多孔介质.研究结果表明:液面高度和介质粒径对于火焰传播过程中火焰的结构、火焰传播速度以及砂层的温度分布都有着显著的影... 实验研究了浸没难挥发性可燃液体的多孔介质表面火焰的传播特性.丁醇和石英砂分别作为浸入的难挥发性可燃液体和多孔介质.研究结果表明:液面高度和介质粒径对于火焰传播过程中火焰的结构、火焰传播速度以及砂层的温度分布都有着显著的影响;火焰在传播过程中,火焰前锋前面的砂表面预热区内存在一气化可燃物析出区域(约为5.6,mm),其对火焰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挥发性可燃液体 火焰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液体的移取
5
作者 毕斌 《中国环境监测》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6-57,共2页
挥发性液体的移取毕斌(湖北十堰市环境监测站442000)1当前移取挥发性液体的现状目前,通常采用直接倾到的方法或用洗耳球和移液管移取挥发性液体。如《化验员手册》介绍常用挥发性试剂溶液的配制方法,“用量简量取所需浓盐酸... 挥发性液体的移取毕斌(湖北十堰市环境监测站442000)1当前移取挥发性液体的现状目前,通常采用直接倾到的方法或用洗耳球和移液管移取挥发性液体。如《化验员手册》介绍常用挥发性试剂溶液的配制方法,“用量简量取所需浓盐酸(原装)”,加水稀释而成;《水和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水质监测 挥发液体 封闭方式移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挥发液体燃烧热的快速测定
6
作者 赵金和 金长义 +2 位作者 梁佳国 蒙君荣 刘晓凤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65,共3页
为克服易挥发液体燃烧热难于直接测量、测量准确度不高、测量费时的缺点,以低碳醇为代表,通过筛选合适的液体外包裹材料、优化液体进样方式、更新内筒水量确定标准等措施改进测量方法。发现以薄膜为外包裹材料、注射器密封进样方式,获... 为克服易挥发液体燃烧热难于直接测量、测量准确度不高、测量费时的缺点,以低碳醇为代表,通过筛选合适的液体外包裹材料、优化液体进样方式、更新内筒水量确定标准等措施改进测量方法。发现以薄膜为外包裹材料、注射器密封进样方式,获得异丙醇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约为-321.34kJ/mol,相对误差为-1.09%,相对标准偏差为-7.53%。以标识线和恒温水浴确定内筒加水量和水温,平均每次样品实验约耗时30min左右,测量效率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液体 燃烧热 快速测定 低碳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汽化热测定的动力学方法
7
作者 李锦瑜 曾道刚 +1 位作者 王国彦 李尚武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6年第2期304-308,共5页
液体汽化热测定的动力学方法李锦瑜(云南教育学院化学系昆明650031)曾道刚,王国彦(云南大学实验中心昆明650091)李尚武(云南保山市五交化站)关键词挥发性液体,汽化热,阿累尼乌斯图Brennan等人[1]在研究... 液体汽化热测定的动力学方法李锦瑜(云南教育学院化学系昆明650031)曾道刚,王国彦(云南大学实验中心昆明650091)李尚武(云南保山市五交化站)关键词挥发性液体,汽化热,阿累尼乌斯图Brennan等人[1]在研究挥发性液体汽化速率时发现,挥发性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液体 汽化热 阿累尼乌斯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扰模型分析长周期光纤光栅薄膜传感器 被引量:1
8
作者 殷海波 张敏 +2 位作者 刘阳 廖延彪 李德杰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028-2032,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三层阶跃折射率光纤的微扰模型,分析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LPFG)薄膜传感器,并从β2稳定性定理出发推导出适用于薄膜传感器的微扰公式.该模型不仅能够清晰反映薄膜参量与包层模传播常量变化量之...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三层阶跃折射率光纤的微扰模型,分析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LPFG)薄膜传感器,并从β2稳定性定理出发推导出适用于薄膜传感器的微扰公式.该模型不仅能够清晰反映薄膜参量与包层模传播常量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计算量和计算难度远低于四层波导模型情况下获得与严格求解结果相当的计算准确度.考虑数值计算本身引入的计算误差,该模型能够满足定性和半定量理论分析需要.最后通过长周期光纤光栅液态水膜的挥发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光纤光栅 薄膜传感器 微扰理论 液体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半液态金属负极有助于制造更安全的高能金属锂电池
9
作者 靳爱民(摘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1-61,共1页
卡内基梅隆大学梅隆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半液态锂金属负极,代表了电池设计的一种新模式。采用这种新型电极制备的锂电池或许比采用传统锂箔作为负极的锂金属电池容量更大并且更安全。华纳大学卡内基梅隆分校自然科... 卡内基梅隆大学梅隆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半液态锂金属负极,代表了电池设计的一种新模式。采用这种新型电极制备的锂电池或许比采用传统锂箔作为负极的锂金属电池容量更大并且更安全。华纳大学卡内基梅隆分校自然科学教授Krzyszt表示,在锂离子电池中将金属锂作为负极,理论上比石墨负极电池具有更大的电池容量。关键是确保制造的电池要安全。他们建议将目前电池中使用的挥发性液体电解质用固体陶瓷电解质代替作为解决方案。这些陶瓷电解质具有很强的导电性、不燃烧并且足以抵抗枝晶。然而,研究人员发现,陶瓷电解质与固体锂负极之间的接触不足以储存和供应大多数电子产品所需的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容量 锂离子电池 电池设计 锂负极 挥发液体 锂电池 电子产品 电极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