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状记忆磁性润滑表面的制备及对超顺磁液滴的滑动操控
1
作者 胡栋栋 来华 +6 位作者 刘宇艳 宋颖斌 罗欣 张东杰 樊志敏 谢志民 成中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5,共9页
将磁性粒子与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通过设计渐变式构型构筑了梯度形状磁性材料,并与润滑涂层相结合,制备了一种磁性润滑表面.在磁性梯度的作用下,超顺磁液滴在表面上能够自发定向运动.借助于材料形状记忆效应对表面区域形态进行可逆调控... 将磁性粒子与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通过设计渐变式构型构筑了梯度形状磁性材料,并与润滑涂层相结合,制备了一种磁性润滑表面.在磁性梯度的作用下,超顺磁液滴在表面上能够自发定向运动.借助于材料形状记忆效应对表面区域形态进行可逆调控,进一步展示了超顺磁液滴自发定向运动过程中的启停开关式控制,实现了将液滴定向自发运输与启停控制相结合.考察了磁性粒子含量对材料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以及区域形态调控尺寸与液滴滑动性能间的相互关系.机理分析进一步阐明磁场梯度提供的定向驱动力促使液滴定向自发输运,表面区域形态控制的可逆调控则可以在液滴运动过程中增加/消除黏滞阻力,基于两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超顺磁液滴运动的智能操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表面 形状记忆聚合物 超顺磁水滴 定向输运 可逆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撞击润滑液体注入的多孔表面动力学
2
作者 蒋泺濠 陈翌鑫 +1 位作者 齐帅东 王京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9,共15页
受猪笼草的启发,润滑液体注入的多孔表面(Slippery liquid-infused porous surfaces,SLIPS)利用液体润滑替代气体润滑,弥补了超疏水表面耐久度差、耐压能力低等缺陷。SLIPS具有良好的低粘附特性、自修复性、极端压力稳定性等优异特性,... 受猪笼草的启发,润滑液体注入的多孔表面(Slippery liquid-infused porous surfaces,SLIPS)利用液体润滑替代气体润滑,弥补了超疏水表面耐久度差、耐压能力低等缺陷。SLIPS具有良好的低粘附特性、自修复性、极端压力稳定性等优异特性,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防除冰、防除霜、液滴发电等重要能源应用领域。由于SLIPS在应用工况中常伴随着与液滴的相互作用,系统研究SLIPS与液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在不同应用工况下准确使用SLIPS至关重要。首先介绍了SLIPS的组成要素和制备方法,总结了液滴撞击SLIPS的动力学现象。进而对液滴撞击过程的铺展动力学、回缩动力学和接触时间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润滑剂黏度、润滑层厚度、基底表面润湿性对液滴回缩动力学表现有显著影响,而对惯性力主导的铺展动力学表现影响较小。最后,总结了SLIPS在工业防除冰、防污、集水和发电领域的应用和优势,并展望了液滴撞击SLIPS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利用SLIPS在重要能源应用领域提供关键物理原理的理解和使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撞击 润滑液体注入的多孔表面(SLIPS) 超滑表面 撞击动力学 表界面浸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的润滑改性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何斌 罗祥林 +1 位作者 钟银屏 乐以伦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20-324,共5页
综述了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的润滑改性方法,对影响表面润滑性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简述了材料表面润滑性的测定方法、润滑机理及润滑表面的形态,概述了表面润滑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 医用高分子材料 表面润滑改性 润滑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轨表面润滑状态对货车行车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增杰 黎国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0-33,共4页
在研究我国直线段货物列车空车脱轨原因和预防措施中 ,通过大型综合脱轨试验和仿真计算 ,发现降低轮轨间摩擦系数能够明显改善空车的运行状态 ,大大提高其脱轨安全性 。
关键词 轮轨表面润滑状态 行车安全 脱轨 轮轨摩擦系数 轮轨动力学仿真 货物列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紫外光接枝润滑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 被引量:20
5
作者 罗祥林 何斌 +1 位作者 李赛 钟银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用紫外光直接引发亲水性单体 N-乙烯吡咯烷酮 (NVP)、丙烯酰胺 (AAm)在医用聚氨酯 (PU)表面进行接枝反应 ,可以提高 PU表面的润滑性。研究了影响接枝密度、摩擦系数的因素 ,测定了单位表面积吸水率、水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 ,接枝聚合... 用紫外光直接引发亲水性单体 N-乙烯吡咯烷酮 (NVP)、丙烯酰胺 (AAm)在医用聚氨酯 (PU)表面进行接枝反应 ,可以提高 PU表面的润滑性。研究了影响接枝密度、摩擦系数的因素 ,测定了单位表面积吸水率、水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 ,接枝聚合反应可以使医用 PU表面形成亲水表层、摩擦系数由 0 .6降至 0 .1以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 ,接枝反应后材料形成了新表面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 聚氨酯 表面润滑 紫外光 接枝聚合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硅橡胶表面润滑性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罗祥林 谭鸿 +1 位作者 黄嘉 王斌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66-270,共5页
采用O3-UV处理硅橡胶膜,在其表面形成过氧化物基团,然后用接枝聚合方法在表面上接枝丙烯酰胺。对接枝改性后的材料进行接触角、摩擦系数等测定,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
关键词 硅橡胶 O3-UV处理 表面润滑 改性 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滑对6061铝合金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尹晓阳 凃杰松 +1 位作者 段海涛 顾卡丽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5-72,共8页
针对铝合金板材冲压成形性能较差的问题,选用6061车用铝合金作为研究对象,以冲杯试验为基础,对铝合金板材与凹凸模接触面采用不同基础油进行润滑,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对6061铝合金在冲压过程中铝合金表面润滑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 针对铝合金板材冲压成形性能较差的问题,选用6061车用铝合金作为研究对象,以冲杯试验为基础,对铝合金板材与凹凸模接触面采用不同基础油进行润滑,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对6061铝合金在冲压过程中铝合金表面润滑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061铝合金与模具间的润滑对其成形性能有重要影响。6061铝合金与凹模间的润滑对成形件减薄率影响较大,减小其摩擦系数能够改善其减薄率,防止拉裂的产生;6061铝合金与凸模间的润滑对成形件边缘增厚率有较大影响,适当提高其摩擦系数不仅能防止成形件边缘过度增厚引起的起皱,而且能够更好地控制板料的流动,成形件厚度更为均匀,明显提高其成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冲压成形 表面润滑 摩擦系数 变形均匀性 成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663合金表面石墨-铜三维复合润滑层的构筑与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国威 樊舒凯 +4 位作者 李婷 孙涛 樊恒中 苏云峰 宋俊杰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4-315,共12页
借助激光微加工技术,将柔性石墨纸加工成规则排列的多孔结构,利用多孔柔性石墨纸在Cu663合金表面构筑石墨-铜三维复合润滑层结构.分别考察了表面石墨-铜三维复合润滑层在干摩擦和海水腐蚀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并揭示了摩擦磨损机理和腐... 借助激光微加工技术,将柔性石墨纸加工成规则排列的多孔结构,利用多孔柔性石墨纸在Cu663合金表面构筑石墨-铜三维复合润滑层结构.分别考察了表面石墨-铜三维复合润滑层在干摩擦和海水腐蚀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并揭示了摩擦磨损机理和腐蚀机理.结果表明:该三维复合润滑层结构具有优异的自润滑性能,且通过改变纹理图案和尺寸参数可有效调控其摩擦学性能.当Cu663合金表面三维复合润滑层石墨表面密度为50%时,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14±0.01和(5.10±1.33)×10^(-6)mm^(3)/(Nm),相较于无润滑层的Cu663样品摩擦系数0.53和磨损率(2.97±0.57)×10^(-4)mm^(3)/(Nm)分别降低73%和2个数量级.在海水腐蚀环境中,表面石墨-铜三维复合润滑层的铜与石墨纸界面产生微弱电极,对三维复合润滑层的腐蚀摩擦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石墨纸 表面复合润滑 摩擦磨损 干摩擦 海水腐蚀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蒸气辉光放电合成表面润滑材料(FeS)的性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弋飞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8-43,共6页
利用硫蒸气辉光放电、可在钢铁零件表面上得到一层0.12mm的FeS层,它的摩擦系数仅为青铜摩擦系数的2/3~1/2,在45钢表面上形成的FeS耐磨性较青铜高2—9倍。已成功地应用于滚动轴承、齿轮、轴、工具、纺纱机钢领等。
关键词 钢铁 渗硫 表面润滑材料 辉光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对接锁系表面强化及润滑处理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沙春生 宋晓航 +2 位作者 熊艳艳 宿国友 郭立杰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7-713,共7页
为了改善空间对接锁系在空间环境中的抗磨损和防冷焊性能,采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在钛合金零部件表面制备类金刚石碳膜(DLC)。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划痕试验、压痕试验来表征DLC膜的摩擦性能、膜-基结合力及显微硬度。结果表... 为了改善空间对接锁系在空间环境中的抗磨损和防冷焊性能,采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在钛合金零部件表面制备类金刚石碳膜(DLC)。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划痕试验、压痕试验来表征DLC膜的摩擦性能、膜-基结合力及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经复合强化制备的DLC膜摩擦系数低于0.15、磨损率为1.7×10-7mm3/N·m、膜-基结合力达256 mN、显微硬度为21 GPa,能够有效地提高航天用钛合金零件的使用性能。采用DLC膜和Braycote 601EF真空润滑脂的固体-油脂复合润滑方式来进一步改善DLC膜在空间应用性能,试验证实该项技术可满足空间对接锁系零部件的抗磨损、防冷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对接锁系 表面强化及润滑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 类金刚石碳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制备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研究进展(特邀)
11
作者 吴思竹 吕晓东 +4 位作者 李传宗 张晨初 李建权 肖轶 吴东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37,共23页
具有特殊浸润性的功能表面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飞秒激光加工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制备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自然界中生物表面微结构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讨论了飞秒激光制备多种微结构的方法,从"双面... 具有特殊浸润性的功能表面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飞秒激光加工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制备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自然界中生物表面微结构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讨论了飞秒激光制备多种微结构的方法,从"双面神"表面、智能响应超疏表面以及润滑表面等三个方面对基于飞秒激光制备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进行了总结。对飞秒激光在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制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为未来飞秒激光在浸润性表面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润湿性 微纳结构 超疏表面 润滑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润滑聚四氟乙烯膜的制备及滑移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文静 李超婧 +5 位作者 吴斯蔚 刘来俊 王程毅 章秋韵 王富军 王璐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7,共10页
为探究在低表面能材料上灌注润滑油后制得超润滑表面的防黏附性能,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四氟乙烯/聚氧化乙烯(PTFE/PEO)纳米纤维膜,通过高温烧结除去纺丝助剂PEO后得到纯PTFE纳米纤维膜,并在纯PTFE纤维膜表面灌注不同黏度硅油后得到... 为探究在低表面能材料上灌注润滑油后制得超润滑表面的防黏附性能,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四氟乙烯/聚氧化乙烯(PTFE/PEO)纳米纤维膜,通过高温烧结除去纺丝助剂PEO后得到纯PTFE纳米纤维膜,并在纯PTFE纤维膜表面灌注不同黏度硅油后得到超润滑表面,对其浸润性及滑移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PTFE/PEO的质量比为97∶3时可制得连续的PTFE/PEO纳米纤维膜;400℃高温烧结10 min可去除复合纳米纤维膜中的PEO组分;超润滑PTFE膜表面的滚动角均小于5°,表明其具有出色的滑移性能,并且其在酸、碱及恒温恒湿实验室蒸发的情况下处理7 d后仍能保持优异的滑移稳定性。所制备的超润滑表面能有效防止灰尘、淤泥、原油、细菌等物质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在自清洁、表面防污、流体处理和运输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纳米纤维膜 静电纺丝 润滑液体注入型表面 滑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磷酸盐体系无机预润滑试剂的研发及其在改善热镀锌汽车板成形方面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晓非 苗雨芳 +1 位作者 黎敏 于东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59,共7页
目的旨在合成一种用于改善热镀锌汽车板材料成形性能的无机预润滑试剂,以期降低热镀锌板表面摩擦系数,进而减少冲压过程中开裂等缺陷的发生。方法以磷酸、金属硝酸盐等为主要试剂合成机预润滑试剂,在热镀锌汽车板材料表面得到均匀、连... 目的旨在合成一种用于改善热镀锌汽车板材料成形性能的无机预润滑试剂,以期降低热镀锌板表面摩擦系数,进而减少冲压过程中开裂等缺陷的发生。方法以磷酸、金属硝酸盐等为主要试剂合成机预润滑试剂,在热镀锌汽车板材料表面得到均匀、连续的无机预润滑薄膜。采用扫面电子显微镜、辉光光谱仪等手段对材料表面所形成的无机预润滑薄膜的基本形貌、厚度等进行表征。采用平板摩擦、深冲实验对材料涂覆预润滑膜后的表面摩擦系数及冲压性能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汽车板材料认证特点,对无机预润滑处理后的热镀锌汽车板材料的焊接/胶接、涂装性能进行分析。结果采用辊涂法在热镀锌汽车板材料表面可形成厚度为50~60 nm连续、均匀的薄膜。较之普通热镀锌材料,上述表面涂覆无机预润滑薄膜后的热镀锌材料表面摩擦系数可有效下降13%。,且伴随板面温度升高,无机预润滑热镀锌材料表面摩擦系数的下降愈发明显;同时,无机预润滑处理热镀锌材料的焊接性能(包括焊接窗口、焊接寿命)符合同等厚度汽车板材料的认证需求。涂覆无机预润滑薄膜热镀锌板表面与汽车结构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此外,汽车主机厂挂片实验结果证实,现有的脱脂工艺可将材料表面无机预润滑膜彻底脱除,所得磷化膜厚度、晶粒大小与普通热镀锌板无异。结论当前所研发的无机预润滑试剂在热镀锌板表面形成薄膜,在不影响材料其他各项性能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材料摩擦系数,为减少冲压缺陷的发生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镀锌汽车板 无机预润滑薄膜 表面摩擦系数 点焊性能 汽车结构胶 磷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hBN复相陶瓷材料在海水环境中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威 王奎 李玲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27-133,共7页
通过热压烧结制备不同含量hBN的Si_3N_4复相陶瓷材料,利用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Si_3N_4-hBN复相陶瓷材料与Ti6Al4V钛合金在海水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观察分析材料的磨损形貌;同时采用EDS能谱仪对摩... 通过热压烧结制备不同含量hBN的Si_3N_4复相陶瓷材料,利用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Si_3N_4-hBN复相陶瓷材料与Ti6Al4V钛合金在海水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观察分析材料的磨损形貌;同时采用EDS能谱仪对摩擦表面的元素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并且对摩擦表面膜的元素分布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hBN的加入降低了Si_3N_4陶瓷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海水环境,20 N、1 000r/min条件下,纯氮化硅(0.467,1.01×10-5 mm^3/Nm)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高于hBN含量为5%(0.411,5.58×10-6mm^3/Nm)和10%(0.417,6.55×10-6 mm^3/Nm)的Si_3N_4复相陶瓷材料,低于hBN含量为20%(0.505,2.07×10-5 mm^3/Nm)和30%(0.485,1.34×10-5 mm^3/Nm)的Si_3N_4复相陶瓷材料.当hBN含量为5%时,摩擦配副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最低,表明了Si_3N_4-5 wt.%hBN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这归因于TC4盘试样表面生成了具有润滑作用的SiO_2、TiO_2、Fe_2O_3、Al(OH)3和Mg(OH)2等物质,该物质不仅能改善配副摩擦的摩擦因数,还对摩擦表面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压烧结 Si3N4-hBN复相陶瓷 海水环境 摩擦磨损 腐蚀 润滑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凝传热仿生界面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邢丹丹 吴菲菲 +2 位作者 王睿 朱杰 高雪峰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02-1009,1047,共9页
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大功率化发展,对小尺度空间高热流密度散热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如何设计开发高效冷凝传热界面材料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相比于膜状冷凝,滴状冷凝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能量输运方式。然而,普通光滑疏水表面的离... 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大功率化发展,对小尺度空间高热流密度散热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如何设计开发高效冷凝传热界面材料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相比于膜状冷凝,滴状冷凝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能量输运方式。然而,普通光滑疏水表面的离散冷凝液滴往往靠重力驱离,其自身热阻仍相对较高,更新频率也相对缓慢。因此,通过金属材料表面的合理设计来减少冷凝液滴的驱离尺寸并同时增加成核密度以实现传热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受生物灵感启发,可用于冷凝传热强化的仿蝉翼超疏水界面、仿沙漠甲虫亲疏水复合界面以及仿猪笼草超润滑界面研究体系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简要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各自存在的问题,相关总结将有助于进一步设计开发有应用前景的高效冷凝传热界面材料及相变热控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超疏水表面 亲疏水复合表面 润滑表面 冷凝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触点的耐蚀性
16
作者 程翔 黄少波 付明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98,106,共4页
某发动机在盐雾试验中点火触点产生锈蚀,引起点火电阻增大,会导致点火延迟及点火失败。通过对点火触点的镀银层、金属基体进行锈蚀分析及原理研究,选取电接触表面润滑保护剂作为保护剂并开展试验验证。经电气、硫化、盐雾试验表明,电接... 某发动机在盐雾试验中点火触点产生锈蚀,引起点火电阻增大,会导致点火延迟及点火失败。通过对点火触点的镀银层、金属基体进行锈蚀分析及原理研究,选取电接触表面润滑保护剂作为保护剂并开展试验验证。经电气、硫化、盐雾试验表明,电接触表面润滑保护剂在不影响接触电阻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点火触点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层 腐蚀 接触电阻 表面润滑保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lluvisc用于角膜移植手术后的临床评价
17
作者 张梅 刘祖国 +3 位作者 陈家祺 冯春茂 陈龙山 林跃生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5期346-347,共2页
目的 评价 Celluvisc用于角膜移植手术后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 ,将 38例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 Celluvisc治疗组 (19例 )及 Solcoseryl Eye- gel对照组 (19例 ) ,观察 2组患者症状的改善、视力及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的差... 目的 评价 Celluvisc用于角膜移植手术后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 ,将 38例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 Celluvisc治疗组 (19例 )及 Solcoseryl Eye- gel对照组 (19例 ) ,观察 2组患者症状的改善、视力及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的差异。结果  Celluvisc治疗组有 16例治愈 ,占84.2 % ;3例好转 ,占 15 .8% .对照组 14例治愈 ,占 73.7% ,5例好转 ,占 2 6 .3% .2组治愈率与好转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2种眼药均无过敏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Celluvisc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Celluvisc 角膜愈合 角膜表面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国际摩擦化学会议”将于今年8月在兰州召开
18
《表面工程》 CSCD 1989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国际摩擦化学会议 摩擦学研究 润滑表面 表面结构 表面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s of friction and flash temperature in marine gears based on a 3D line contact mixed lubrication model considering measured surface roughness 被引量:6
19
作者 SHI Xiu-jiang LU Xi-qun +5 位作者 HE Tao SUN Wen TONG Qing-shun MA Xuan ZHAO Bin ZHU D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570-1583,共14页
Wear and scuffing failures often occur in marine transmission gears due to high friction and flash temperatur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meshing-teeth.In this paper,a numerical solution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for ... Wear and scuffing failures often occur in marine transmission gears due to high friction and flash temperatur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meshing-teeth.In this paper,a numerical solution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for the predictions of transient friction and flash temperature in the marine timing gears during one meshing circle based on the 3D line contact mixed lubrication simulation,which had been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flash temperature with those from Blok’s theory.The effect of machined surface roughness on the mixed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s studied.The obtained results for several typical gear pairs indicate that gear pair 4-6 exhibits the largest friction and the highest interfacial temperature increase due to severe rough surface asperity contacts,while the polished gear surfaces yield the smallest friction and the lowest interfacial temperature.In addition,the influences of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the gear design parameters on the friction-temperature behaviors are discussed.It is observed that the conditions of heavy load and low rotational velocity usually lea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iction and temperature.In the meantime,by optimizing the gear design parameters,such as the modulus and the pressure angle,the performance of interfacial friction and temperature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S 3D line contact mixed lubrication surface roughness FRICTION flash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optimization of cutting parameters in turning of AA2024 alloy under different cooling-lubrication conditions using RSM method 被引量:3
20
作者 Seyed Hasan MUSAVI Behnam DAVOODI Behzad ESKAND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714-1728,共15页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cutting fluid consumption on the surface quality and tool wear was studied.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cutting fluid consumption on the surface quality and tool wear was studied.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ed regression mode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values(R^2)for the developed models was 97.46%for dry,89.32%for flood mode(FM),and 99.44%for MQL,showing the high accuracy of fitted models.Also,under the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MQL)condition,the surface roughness improved by 23%−44%and 19%−41%compared with dry and FM,respectively,and the SEM images of machined surface proved the statement.The prepared SEM images of tool rake face also showed a considerable decrease in adhesion wear.Built-up edge and built-up layer were the two main products of the adhesion wear,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analysis of specific points on the tool faces helped to discove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dhered materials.By changing dry and FM to MQL mode,dominant mechanism of tool wear in machining aluminum allo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Breakage wear that led to early failure of cutting edge was also controlled by MQL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ling-lubrication methods surface roughness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A2024 aluminum allo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