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3篇文章
< 1 2 1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库技术在润滑油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恩涛 虞智芯 林君哲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10-212,共3页
以宝钢润滑油仓储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数据为对象,经过需求分析,建立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数据库系统。同时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到了企业生产发展的有利信息。经过对比分析,后台数据库选择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前端开发... 以宝钢润滑油仓储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数据为对象,经过需求分析,建立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数据库系统。同时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到了企业生产发展的有利信息。经过对比分析,后台数据库选择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前端开发语言选择了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本系统实现了数据输入、修改、删除、数据查询、统计报表生成等多方面的使用功能,并能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的汇总比较,从而得出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管 数据库系统 数据分析 A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传动装置润滑油管故障分析与改进方案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宏才 程大庆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57-863,共7页
分析了某综合传动装置的外接润滑油管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振动引起的疲劳断裂.因此,提出了油管的增加支承方案、加隔振结构方案和软管连接方案3种改进方案,并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及实验测试结果表明,3种改进方案都能有效地抑制振动,提... 分析了某综合传动装置的外接润滑油管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振动引起的疲劳断裂.因此,提出了油管的增加支承方案、加隔振结构方案和软管连接方案3种改进方案,并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及实验测试结果表明,3种改进方案都能有效地抑制振动,提高疲劳强度,改进方案效果优劣依次是增加支承、橡胶隔振、软管连接,幅值分别比改进前衰减了88.29%,77.87%和6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传动装置 润滑油管 疲劳断裂 故障分析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润滑油管道冲洗方案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斌 《西北电力技术》 2004年第5期79-80,共2页
介绍桥头电厂5号汽轮机润滑油管道施工及冲洗方案。
关键词 润滑油管 施工 冲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废润滑油管理和再生利用技术现状 被引量:17
4
作者 梁扬扬 李金惠 +1 位作者 董庆银 王志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82-289,共8页
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有利于减缓我国石油资源的不足。对国内外废润滑油管理政策以及再生利用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废润滑油再净化、再精制和再炼制过程,对典型技术如沉淀法、蒸馏、溶剂精制、加氢精制等进行... 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有利于减缓我国石油资源的不足。对国内外废润滑油管理政策以及再生利用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废润滑油再净化、再精制和再炼制过程,对典型技术如沉淀法、蒸馏、溶剂精制、加氢精制等进行了介绍;并调研了我国目前废润滑油处理处置企业利用技术分布,按照中间环节和精制过程,分析目前废润滑油再生技术使用现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废润滑油管理制度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但存在对非工业源废润滑油监管不到位,部分标准规范制定年代久远等问题。调研显示,我国废润滑油再生行业中间环节采用常压蒸馏、减压蒸馏(精馏)的企业占47%;技术较为先进的分子蒸馏和薄膜蒸发也有较多企业开始使用。对于精制阶段,采用溶剂精制的企业最多,占26%;加氢精制工艺技术比较先进,但设备投资高,目前采用的企业还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再生利用 危险废物 再精制 再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端数据管理的润滑油净化设备状态监测技术
5
作者 常涛 徐志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1,120,共7页
为解决润滑油净化设备无法有效监测净化后油液中含有的杂质数量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STM32的数据采集与云端数据管理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STM32F407ZGT6为核心,AD7606采集润滑油净化设备运行过程的振动状态数据,使用python语... 为解决润滑油净化设备无法有效监测净化后油液中含有的杂质数量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STM32的数据采集与云端数据管理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STM32F407ZGT6为核心,AD7606采集润滑油净化设备运行过程的振动状态数据,使用python语言开发的上位机软件接收由微控制器通过WiFi模块发送的传感器数据,将数据上传阿里云进行管理。使用上位机数据下载软件下载云端数据,分别使用FFT、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图像处理3种方法进行处理,分析润滑油净化设备中的杂质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种方法处理后预测的杂质趋势一致,上位机软件将FFT和HHT的处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实现了对润滑油净化设备状态的全面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净化 STM32 HHT 图像处理 上位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理化性能劣化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盛晨兴 胡安强 +2 位作者 吴定海 刘栋 饶响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4,共7页
为研究某型装甲车辆通用润滑油理化性能可靠性,选取润滑油含水量、黏度、酸值3个性能指标参数来研究其对润滑油抗磨性能的影响。利用Rtec多功能摩擦试验机考察不同性能指标劣化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 为研究某型装甲车辆通用润滑油理化性能可靠性,选取润滑油含水量、黏度、酸值3个性能指标参数来研究其对润滑油抗磨性能的影响。利用Rtec多功能摩擦试验机考察不同性能指标劣化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摩擦试样表面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润滑油中含水量增加可降低摩擦因数,但会导致磨损率增大;在一定范围内降低黏度可有效减小摩擦因数,但会导致磨损率增大,且当黏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减摩效益显著弱化;润滑油酸值的增加会降低摩擦因数,但会导致磨损率增大,当酸值增加值超过2 mg/g(以KOH计)时,磨损率会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理化性能 含水量 运动黏度 酸值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润滑油分子集生成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康 魏朝良 +4 位作者 汤仲平 王栋 车昕昊 王建新 张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4-816,共13页
基于从分子层面更理性化指导润滑油品改性实验、构建充分详实的基础油分子结构和物性数据库的目的,采用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润滑油矿物型基础油分子集生成方法,按个性化地生成满足目标结构或性质要求的理想分子集。通过利用... 基于从分子层面更理性化指导润滑油品改性实验、构建充分详实的基础油分子结构和物性数据库的目的,采用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润滑油矿物型基础油分子集生成方法,按个性化地生成满足目标结构或性质要求的理想分子集。通过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快速预测分子物性和神经网络模型智能探索分子化学空间的双重优势,该方法能够在数小时内生成数千个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油分子,并且可同时考虑熔点、沸点、油品黏度、分子结构等多方面的设计需求,针对油品数据库构建时探究理想分子组成和辅助油品分子表征2种应用场景,分别通过以探究理想分子组成为目的的基础油分子生成和以辅助油品分子表征为目的的基础油分子生成2个案例来说明提出的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基础油 分子数据库 机器学习 强化学习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载荷以及转速对4108航空润滑油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朴正镇 岳骆 +6 位作者 白鹏鹏 马楷 刘晨昊 温相丽 赵辉 孟永钢 田煜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为满足航空发动机高温、高负荷工况需求,开展4108航空润滑油在M50钢球/M50钢球以及Si_(3)N_(4)陶瓷球/M50钢球摩擦副的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温度、载荷、转速等环境工况对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通过光镜、三维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 为满足航空发动机高温、高负荷工况需求,开展4108航空润滑油在M50钢球/M50钢球以及Si_(3)N_(4)陶瓷球/M50钢球摩擦副的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温度、载荷、转速等环境工况对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通过光镜、三维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对M50钢球进行分析表征,探究4108航空润滑油在不同摩擦副体系的磨损机制行为。结果表明:4108航空润滑油在M50/M50摩擦副体系中的摩擦学性能对于载荷、温度环境因子敏感性较小,而转速直接影响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且随转速增大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呈增大的趋势;4108航空润滑油在Si_(3)N_(4)/M50摩擦副体系中展现良好的润滑性能,高载荷、高温和高转速下条件下M50钢球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与常温、低载以及低速条件下相差不大。对比分析4108航空润滑油在不同摩擦配副体系中M50球的磨损率可以发现,高温、高转速条件下Si_(3)N_(4)/M50体系中M50球的磨损率明显低于M50/M50体系中M50球的磨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润滑油 润滑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摩擦配副体系 四球摩擦试验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与1-十六烯烷基化制备润滑油基础油
9
作者 焦琳凯 杨坤 +5 位作者 郑涛 回天力 孟祥海 刘海燕 刘植昌 张睿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49,共8页
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简称基础油)的生产是炼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烷基化技术是生产基础油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选用安全环保的氯铝酸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与1-十六烯的烷基化反应,系统考察离子液体的组成以及烷基化反应温度、... 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简称基础油)的生产是炼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烷基化技术是生产基础油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选用安全环保的氯铝酸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与1-十六烯的烷基化反应,系统考察离子液体的组成以及烷基化反应温度、离子液体与反应物体积比(酸烃体积比)、搅拌速率、异丁烷与1-十六烯摩尔比(烷烯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其催化烷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优化的复合离子液体[Et_(3)NH]Cl-1.6AlCl_(3)-0.3CuCl为催化剂,适宜的酸烃体积比、提高烷烯摩尔比、加快搅拌速率、降低反应温度,均可以有效提升1-十六烯的转化率,显著增加目标产物C 20组分的选择性。在反应温度为15℃、搅拌速率为1300 r min、酸烃体积比为1∶2.8、烷烯摩尔比为30∶1的最佳反应条件下,1-十六烯的转化率可达99.8%,C_(20)组分的选择性在92%以上,烷基化油满足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离子液体 异丁烷 十六烯 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改性及其对模拟废润滑油的净化性能
10
作者 徐茹婷 赵剑 +6 位作者 孙康 卢辛成 蒋剑春 苏忠高 刘军利 陈子标 苏子寒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22-4031,共10页
以商品活性炭为原料,采用双氧水、硝酸、氨水、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对模拟废润滑油的净化性能,探讨了活性炭孔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对其净化性能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研究了活性炭复配聚氨酯制备碳基滤清器对模拟... 以商品活性炭为原料,采用双氧水、硝酸、氨水、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对模拟废润滑油的净化性能,探讨了活性炭孔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对其净化性能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研究了活性炭复配聚氨酯制备碳基滤清器对模拟废润滑油的净化性能。结果表明:氨水(NH_(3)·H_(2)O)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_(2))改性可显著增强活性炭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性能,特别是0.03mol/L EDTA-Na_(2)改性,磨损金属元素吸附量和氧化污染物去除率较未改性活性炭提高了28%和97%,且2次再生后净化性能仍高于未改性活性炭。活性炭对废润滑油的净化性能与其微孔、中孔和表面含氮官能团有关,中孔增加有助于有机污染物和磨损金属元素去除,微孔增加有助于有机污染物去除,表面掺杂吡啶氮增强其净化性能。活性炭与聚氨酯经复配、成型、封装制得碳基滤清器,对废润滑油净化效果显著,具有用于废润滑油再生及汽车发动机滤清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改性 模拟废润滑油 净化性能 碳基滤清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油酸甘油酯改性凹凸棒石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自修复性能研究
11
作者 牛宇琦 乐凯 +6 位作者 许江 柳宇震 张建军 车清论 徐书生 王爱勤 刘维民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9-420,共12页
采用SRV高频往复摩擦试验机考察了单油酸甘油酯改性凹凸棒石作为PAO6润滑油添加剂对GCr15钢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共聚焦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磨痕的表面形貌、元素与... 采用SRV高频往复摩擦试验机考察了单油酸甘油酯改性凹凸棒石作为PAO6润滑油添加剂对GCr15钢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共聚焦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磨痕的表面形貌、元素与物相组成等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摩擦行为驱动下凹凸棒石添加剂修复磨痕表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油酸甘油酯改性的凹凸棒石作为PAO6润滑油添加剂能够显著改善GCr15钢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降低了57.1%,磨损率显著降低了86.3%,这是由于单油酸甘油酯具有良好的减摩作用,凹凸棒石在磨痕表面形成高耐磨的修复膜,使其耐磨性获得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凹凸棒石只有在较高载荷下容易发生摩擦化学反应,从而形成1层由底部铁的氧化物为支撑主体、上部硅酸盐与硬质陶瓷物相及少量碳等构成的复合修复膜,修复膜优先在犁沟处沉积并逐渐向整个摩擦接触界面扩散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单油酸甘油酯改性 润滑油添加剂 摩擦行为 修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射光谱的润滑油磨粒含量检测实验研究
12
作者 刘雪婧 崔洪帅 +5 位作者 殷雄 马世一 周延 种道彤 熊兵 李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6-835,共10页
当发动机内部传动部件间发生磨损时,细微金属磨粒会脱落在设备内部构件之间,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严重事故,因此在线监测润滑油内磨粒信息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反射光谱定量分析,开展了润滑油磨粒含量检测实验,通过搭建反... 当发动机内部传动部件间发生磨损时,细微金属磨粒会脱落在设备内部构件之间,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严重事故,因此在线监测润滑油内磨粒信息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反射光谱定量分析,开展了润滑油磨粒含量检测实验,通过搭建反射光谱润滑油磨粒含量检测实验台,选用300目(50μm)疲劳磨损颗粒和80目(175μm)严重磨损颗粒共2种粒径大小的Fe粒和Cu粒,分别在可见光波段(450~760 nm)和紫外波段(200~435 nm),获取了润滑油磨粒浓度在6~15μg·mL^(-1)范围内,以0.3μg·mL^(-1)为间隔的31组反射光谱数据。针对反射光谱数据建立了偏最小二乘(PLS)线性模型,而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差。又采用数据预处理校正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校正,削减建模数据中的干扰因素,建立了PLS优化模型,却发现PLS优化模型虽然提高了预测效果,部分工况下的预测效果仍然较差,为进一步优化模型预测效果,建立了遗传规划模型和遗传规划-偏最小二乘(遗传规划-PLS)模型。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在PLS线性模型中,模型决定系数R^(2)处于0.71~0.80范围内;在PLS优化模型中,模型决定系数R^(2)处于0.80~0.94范围内;在遗传规划模型中,模型决定系数R^(2)处于0.72~0.96范围内;在遗传规划-PLS模型中,模型决定系数R^(2)处于0.84~0.98范围内。结果表明遗传规划-PLS模型预测效果最好。通过对润滑油磨粒含量反射光谱的研究,有望为发动机油液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磨粒含量 反射光谱 光谱分析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寒条件下重型柴油机润滑油箱加热管路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13
作者 乔增鑫 孙晓霞 +2 位作者 沈丽丽 郑思宇 魏名山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为了探究极寒条件下某款重型柴油机润滑油箱加热管路在预热阶段的传热性能,搭建了润滑油箱加热管路传热性能试验平台。研究了在润滑油预热过程中油箱内润滑油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调整冷却液进口温度、体积流量和润滑油初始温度等工况参数... 为了探究极寒条件下某款重型柴油机润滑油箱加热管路在预热阶段的传热性能,搭建了润滑油箱加热管路传热性能试验平台。研究了在润滑油预热过程中油箱内润滑油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调整冷却液进口温度、体积流量和润滑油初始温度等工况参数,分析不同工况对润滑油温度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润滑油初始温度为-50℃时,其高黏度特性使得在预热过程中油箱内的温度分布十分不均匀,只有较少测温点的温度上升明显;提高冷却液进口温度和体积流量都会增大平均换热功率,特别是冷却液进口温度的提高对增大平均换热功率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提高润滑油初始温度分别至-40、-30、-20℃,则平均换热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润滑油初始温度为-40℃时,平均换热功率最大。研究结果为优化润滑油预热策略、改进润滑油箱加热管路的结构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寒条件 冷起动 润滑油预热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J112型卷烟机润滑油恒温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翔 胡林松 +4 位作者 周波 陈思萧 冯亚婕 吴凯阳 周文罡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2,共7页
【目的】改善设备高速运行时产生的润滑油温度高、密封件老化快、零部件磨损严重等问题,设计一套卷烟机润滑油恒温控制系统。【方法】该系统采用PLC作为主控制器,通过Profibus总线模式控制电机转速,实现润滑油恒温控制。【结果】以YJ11... 【目的】改善设备高速运行时产生的润滑油温度高、密封件老化快、零部件磨损严重等问题,设计一套卷烟机润滑油恒温控制系统。【方法】该系统采用PLC作为主控制器,通过Profibus总线模式控制电机转速,实现润滑油恒温控制。【结果】以YJ112机组为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故障率低,显著降低设备各润滑部位的温度,并保持在40℃以下。同时减少设备维修频次,降低烟支质量事故的发生。【结论】该技术可以为提升卷烟机组生产适应性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PLC控制 循环制冷 恒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流体参数对润滑油预热性能规律的影响
15
作者 许永继 杜巍 +1 位作者 郭俊宝 张昊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共7页
为了提升换热器的预热性能、缩短发动机冷起动时间,以机油箱中的竖置螺旋盘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基于台架试验验证的仿真计算模型,开展了一系列低温润滑油预热模拟研究,分析了管内热流体介质的流量和温度对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为了提升换热器的预热性能、缩短发动机冷起动时间,以机油箱中的竖置螺旋盘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基于台架试验验证的仿真计算模型,开展了一系列低温润滑油预热模拟研究,分析了管内热流体介质的流量和温度对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介质温度相比,管内介质流量对高温油液体积变化的影响较小,介质流量从10 L/min增至20 L/min时,预热1800 s后温度达到303.15 K的油液体积占比从20.76%增至25.52%,预热3600 s后高温油液体积占比从52.21%增至55.91%;管内介质温度越高,高温油液体积增长速率越快,介质温度从333.15 K增至363.15 K时,预热1800 s后温度达到303.15 K的油液体积占比从20.76%增至54.51%,预热3600 s后体积占比从52.21%增至7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预热性能 换热器 热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器检测模型中润滑油湿度与水分在油品中溶解度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邱锌迪 盛晨兴 +1 位作者 饶响 郑翔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2,共7页
水活性及含水量是润滑油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其品质和性能。为提高润滑油含水指标参数的检测精度,利用标准温湿度传感器对润滑油中水活性值进行检测,并基于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对传感器水活性检测值进行修正,显著提升了水活性值的检测精... 水活性及含水量是润滑油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其品质和性能。为提高润滑油含水指标参数的检测精度,利用标准温湿度传感器对润滑油中水活性值进行检测,并基于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对传感器水活性检测值进行修正,显著提升了水活性值的检测精度。同时,分析油品黏度、品牌及使用场景对润滑油中水分溶解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黏度与品牌对微量水分在油品中的溶解能力影响不大,但当油品应用于不同场景时,其化学性质会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发生不同的变化,油品中水分溶解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当将微量水分传感器应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水分在线监测时,需要通过油品水分溶解度标定实验对水分溶解度曲线进行修正,才能提高微量水分在线监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传感器 溶解度 拉格朗日多项式 湿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润滑油全尺寸台架试验研究
17
作者 张磊 赵勇 +4 位作者 李静 王将兵 常虎山 刘翔 邓志彬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3,共10页
发动机全尺寸台架试验是航空润滑油适航验证的关键环节。通过调研国内外民航局、航空工业组织以及发动机和润滑油生产商提供的资料进行全尺寸活塞发动机润滑油台架方案设计,包括试验前准备、150 h耐久试验及试验后评价等内容。按照制定... 发动机全尺寸台架试验是航空润滑油适航验证的关键环节。通过调研国内外民航局、航空工业组织以及发动机和润滑油生产商提供的资料进行全尺寸活塞发动机润滑油台架方案设计,包括试验前准备、150 h耐久试验及试验后评价等内容。按照制定的方案,对自研油品成功实施了全尺寸发动机润滑油台架试验,并通过试验前后油品黏度、酸值、元素含量以及发动机部件磨损等的分析,对自研油品性能进行了评价。通过试验前准备发现,发动机气密性良好、油耗表现正常,因此发动机装配符合试验要求;耐久试验结果表明,润滑油黏度、酸值衰变较小,曲轴、凸轮轴、连杆等关键部位磨损情况不严重,活塞积炭和油底壳油泥较少。因此,自研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抗磨减摩性、抗剪切性等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 润滑油 台架试验 适航验证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石墨烯润滑油在轴承腔中的流动特性
18
作者 杨铮鑫 郭军辉 +2 位作者 刘轩彤 党鹏飞 龚斌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5,共5页
基于多相流理论,对改性石墨烯润滑油在轴承腔中的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以B7003型角接触球轴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二维轴承腔多相流模型,分析不同石墨烯含量和不同轴承转速下石墨烯在轴承腔中的分布状态,并分析不同石墨烯含量下石墨烯的运... 基于多相流理论,对改性石墨烯润滑油在轴承腔中的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以B7003型角接触球轴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二维轴承腔多相流模型,分析不同石墨烯含量和不同轴承转速下石墨烯在轴承腔中的分布状态,并分析不同石墨烯含量下石墨烯的运动轨迹。仿真结果表明:当石墨烯质量分数较低时,石墨烯大都聚集在轴承腔前端和滚子附近,随着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石墨烯颗粒开始逐渐向轴承腔后端和滚子与下壁面间隙中扩散,从而更均匀地分散在轴承腔中;轴承转速的增加使石墨烯更加分散于轴承腔前端;轴承腔中的空气涡流会阻碍改性石墨烯润滑油进入滚子与轴承腔上壁端间隙中,从而改变改性石墨烯润滑油的流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石墨烯润滑油 角接触球轴承 流动特性分析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梯度表面限量润滑油挤压铺展与回流特性仿真研究
19
作者 刘明海 李书义 +2 位作者 郭峰 梁鹏 安钰坤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目的机械运动副中普遍存在着限量润滑油受挤压铺展与回流现象,其直接关系接触副供油状态,而表面润湿性是影响润滑油流动的关键因素,进而对接触副润滑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十分有必要研究润湿性梯度表面润滑油流动特性,并揭示其运... 目的机械运动副中普遍存在着限量润滑油受挤压铺展与回流现象,其直接关系接触副供油状态,而表面润湿性是影响润滑油流动的关键因素,进而对接触副润滑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十分有必要研究润湿性梯度表面润滑油流动特性,并揭示其运行机制。方法基于VOF模型结合动网格技术,建立微量润滑油在润湿梯度表面挤压铺展与回流动态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亲油轨道两侧疏油区接触角、轨道宽度、润滑油黏度对油滴铺展与回流过程的影响。结果润湿性梯度表面的润滑油在受挤压后快速铺展,而一旦挤压作用消失润滑油就会自动回流,并且在回流阶段发现润滑油内部存在较大的压力梯度与速度漩涡。通过调整疏油区接触角(从67°至130°)改变轨道两侧疏油程度,发现润滑油最大铺展系数β与最大润湿面积A_(n)分别减小23.6%和14.3%,液膜中心高度系数h_(n)增长时间点提前57.2%,完全回流时间减小76.9%。通过增加轨道宽度,发现无量纲轨道宽度wn从0.8增至1.4时,最大β与h_(n)增长时间点保持稳定,但最大A_(n)增大64.2%,完全回流时间减小39.4%。在润滑油物性参数方面,增大润滑油黏度(从0.032 Pa·s至0.108 Pa·s)时,最大β与最大A_(n)分别减小13.5%和12.9%,但h_(n)增长时间点延后72.2%,完全回流时间延长58.3%。此外,低黏度区间内,虽然相邻黏度值增幅最小(0.032 Pa·s至0.046 Pa·s),但润滑油回流速度与A_(n)减小速度降幅最大。结论润湿性梯度表面可以抑制润滑油铺展,促进回流,其中内部压力梯度是回流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轨道两侧疏油程度增加,抑制铺展和促进回流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回流速度增大,完全回流时间减小。增大亲油轨道宽度可提升稳定后的润湿面积,缩短完全回流时间,但轨道宽度过大导致油液分布过于分散,过小则使回流时间延长。此外,在低黏度区间,润湿性梯度表面对润滑油回流影响更显著,润滑油黏度增大导致最大铺展系数与最大无量纲润湿面积均减小,回流距离缩短,液膜中心高度系数增长点相对延后,完全回流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梯度 挤压铺展 回流 限量润滑油 数值模拟 动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油指标分析及国产化研究
20
作者 杜静宇 曹治 +3 位作者 任鑫 刘吉辰 王青天 王芸靖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0,共9页
国外品牌几乎占据全部风机润滑市场份额,国产油品缺少进入市场的机会。为论证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油国产化替代的可行性,对2种国产润滑油和2种进口润滑油进行性能测试实验,参照国家标准完成包括运动黏度、黏度指数、闪点、倾点、水分、... 国外品牌几乎占据全部风机润滑市场份额,国产油品缺少进入市场的机会。为论证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油国产化替代的可行性,对2种国产润滑油和2种进口润滑油进行性能测试实验,参照国家标准完成包括运动黏度、黏度指数、闪点、倾点、水分、酸值、抗乳化性、泡沫特性、液相锈蚀、铜片腐蚀等理化性能指标,最大无卡咬负荷、烧结负荷、摩擦系数、磨斑直径、综合磨损等摩擦学性能指标,以及抗氧化性能、铁谱、红外光谱、PQ指数等其他润滑油性能指标测试。建立了国产齿轮箱润滑油与国外竞品测试分析数据库,对比分析了4种品牌润滑油的性能指标,系统研判国产齿轮箱润滑油产品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国产品牌风机齿轮箱润滑油产品和进口品牌的基本性能指标差异不大,存在替代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润滑油 进口润滑油 指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