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烯蜡和硬脂酸钙对PVC的润滑作用:金属润滑特性与机理 被引量:5
1
作者 吴茂英 胡朔 汪立君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共4页
通过转矩流变仪测试了临界脱模用量,研究了聚乙烯蜡A-C617A和硬脂酸钙(CaSt2)作为PVC润滑剂的金属润滑特性,结果表明:两者均为有效的金属润滑剂,单独使用时,后者明显比前者更有效,协同使用时,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协同作用的金属润滑作... 通过转矩流变仪测试了临界脱模用量,研究了聚乙烯蜡A-C617A和硬脂酸钙(CaSt2)作为PVC润滑剂的金属润滑特性,结果表明:两者均为有效的金属润滑剂,单独使用时,后者明显比前者更有效,协同使用时,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协同作用的金属润滑作用机理为:单独使用时,两者均可铺展润湿金属表面,形成润滑层,阻碍PVC熔体与金属表面直接接触,CaSt2以极性头向内而非极性尾向外的方式润湿金属表面;合并使用时,A-C617A蜡分子可插入CaSt2润滑层的非极性尾-非极性尾界面和CaSt2润滑层极性尾-PVC熔体界面形成滑移层,而CaSt2能溶解于A-C617A,并吸附于A-C617A-金属界面和A-C617A-PVC熔体界面,提高了稳定性,润滑层阻碍了PVC熔体与金属表面的直接接触润滑效果得到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润滑 聚乙烯蜡 硬脂酸钙 金属润滑作用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表面氧氮处理层促进磷酸三甲酚酯润滑作用的机理 被引量:5
2
作者 马雁声 刘家浚 +1 位作者 吴荫顺 顾正秋 《表面工程》 CSCD 1997年第2期14-17,共4页
利用球-盘试验机研究了40Cr钢表面氧氮处理层对添加剂磷酸三甲酸酯作用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多种表面分析仪器分析了其机理。结果表明磷酸三甲酚酯与氧氮处理表面配合可取得更好的抗擦伤和抗磨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40Cr钢经氧氮处理后。
关键词 磷酸 甲酚 机理 润滑作用 组成 添加剂 仪器分析 表面氧 40CR钢 氧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蜡和硬脂酸钙对PVC的树脂润滑作用——OPE蜡的影响与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郭云龙 吴茂英 曹先贵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96,100,共4页
通过转矩流变仪测定塑化时间(tf),并比较塑化时间延长效应[Δtf=tf(PVC+润滑剂)-tf(PVC)],研究了高密度氧化聚乙烯蜡A-C 316A对聚乙烯蜡A-C 617A和硬脂酸钙(CaSt2)作为PVC润滑剂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C 617A单独使用及其与CaSt2... 通过转矩流变仪测定塑化时间(tf),并比较塑化时间延长效应[Δtf=tf(PVC+润滑剂)-tf(PVC)],研究了高密度氧化聚乙烯蜡A-C 316A对聚乙烯蜡A-C 617A和硬脂酸钙(CaSt2)作为PVC润滑剂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C 617A单独使用及其与CaSt2并用时,PVC树脂的外润滑性能均由于A-C 316A的添加而下降,而A-C 617A-CaSt2并用体系的性能下降,这是A-C 617A性能下降和协同效应没有叠加的结果,因此,其幅度比A-C 617A单独使用时更大。由此可以推测,A-C 316A的效应并不能归因于内润滑作用,其实际机理应该是由于独特的结构、性质,其既难溶于PVC又难溶于A-C 617A,但是却可以吸附A-C 617A和吸收CaSt2,而吸附A-C 617A则可以导致其有效用量减少,吸收CaSt2,破坏了A-C 617A-CaSt2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聚乙烯蜡 硬脂酸钙 氧化聚乙烯蜡 润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R-PVC加工中三盐的加工改性作用和润滑作用
4
作者 赵劲松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1-43,共2页
采用哈克流变仪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几种主要热稳定剂进行了评选,发现随三盐用量的增加,热稳定时间增加,最大转矩和平衡转矩下降,熔化时间和平衡时间缩短,这说明,三盐不仅具有热稳定作用,同时兼有润滑和加工改性作用。还发现,在熔化峰到... 采用哈克流变仪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几种主要热稳定剂进行了评选,发现随三盐用量的增加,热稳定时间增加,最大转矩和平衡转矩下降,熔化时间和平衡时间缩短,这说明,三盐不仅具有热稳定作用,同时兼有润滑和加工改性作用。还发现,在熔化峰到达以前转矩曲线上出现拐点,相应的温度曲线在此处温度有所下降,而且拐点转矩和拐点温度随着三盐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这说明三盐在此处熔化。从而可以认为,三盐在加工过程中被熔化,熔化的三盐像增塑剂一样,起到润滑和加工改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热稳定剂 改性作用 润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剂热作用对流量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孟凡明 胡元中 王惠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0,14,共7页
研究了润滑剂的热作用对用于混合润滑分析的流量因子的影响。在利用自编程序产生了具有不同纹理方向的随机粗糙表面的基础上,使用扩展的气穴方程和润滑剂能量方程等分析了润滑剂的热作用对压力流量因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小膜厚比... 研究了润滑剂的热作用对用于混合润滑分析的流量因子的影响。在利用自编程序产生了具有不同纹理方向的随机粗糙表面的基础上,使用扩展的气穴方程和润滑剂能量方程等分析了润滑剂的热作用对压力流量因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小膜厚比范围内,润滑剂的热作用一般会使压力流量因子增加而使剪切流量因子减小;在大膜厚比范围内,润滑剂的热作用对流量因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Patir-Cheng给出的流量因子在小膜厚比范围内应需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剂的热作用 气穴方程 压力流量因子 剪切流量因子 粗糙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夏迪 陈国需 +3 位作者 程鹏 杨鑫 任改梅 陈汉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5-131,共7页
制备了不含磷有机钼化合物——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N1),并确定了其分子结构和元素含量。考察了N1的热稳定性能及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对400SN基础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对比了N1与国外2种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N2、N3)产品在基础油中的... 制备了不含磷有机钼化合物——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N1),并确定了其分子结构和元素含量。考察了N1的热稳定性能及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对400SN基础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对比了N1与国外2种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N2、N3)产品在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差异,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表征推测了N1的润滑作用机理。结果表明,N1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能,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能显著提高400SN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相同实验条件下,与N2、N3相比,N1表现出更好的摩擦学性能。由于润滑过程中,N1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在摩擦表面形成了含Mo、S元素的化学反应膜,从而减小了摩擦和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 润滑 抗氧化性能 摩擦学性能 润滑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2纳米粒子作润滑脂添加剂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德国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C00期1-2,共2页
用Falex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球形和微孔型非晶SiO2纳米粒子及其与油酸复配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并对其耐磨减摩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1)SiO2纳米粒子在润滑脂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SiO2纳米粒子能提高... 用Falex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球形和微孔型非晶SiO2纳米粒子及其与油酸复配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并对其耐磨减摩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1)SiO2纳米粒子在润滑脂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SiO2纳米粒子能提高润滑脂的润滑效果,减摩抗磨性能及承载能力比基础脂有较大的改善;(3)SiO2纳米粒子在添加浓度约为4%时具有最佳的效果,与油酸复配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4)SiO2纳米粒子的润滑作用机理是其在摩擦表面形成复合材料层。与油酸复配后在摩擦界面的吸附膜可进一步改善界面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纳米粒子 复配 油酸 添加剂 润滑 料层 润滑作用 基础脂 摩擦学行为 减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润滑油的合理选用
8
作者 戴远征 刘新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0-220,共1页
正确选用发动机的润滑油关系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是机车使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将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为此,在研究润滑油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合理选用润滑油的注意事项和... 正确选用发动机的润滑油关系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是机车使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将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为此,在研究润滑油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合理选用润滑油的注意事项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润滑 动力性 经济性 使用寿命 润滑作用 冷却作用 密封作用 清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润滑系的正确保养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军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3年第12期48-48,共1页
柴油机在使用中,往往由于机手们对润滑系不注意保养,造成机器损坏、磨损加剧、机油浪费,甚至发生恶性故障。所以,广大机手必须了解和掌握润滑系的正确保养。柴油机润滑系由集滤器、机油泵和压力指示器等零部件组成。机油在整个润滑... 柴油机在使用中,往往由于机手们对润滑系不注意保养,造成机器损坏、磨损加剧、机油浪费,甚至发生恶性故障。所以,广大机手必须了解和掌握润滑系的正确保养。柴油机润滑系由集滤器、机油泵和压力指示器等零部件组成。机油在整个润滑系中,不但起润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 柴油机 保养 机油泵 润滑作用 集滤器 零部件 指示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水如何“润滑”蛋白质
10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6-116,共1页
据physorg网站2007年11月14日报道,科学家又向了解蛋白质担负支撑生命功能时的运动方式迈出了一步。科学家们首次直接观察到了水是如何润滑蛋白质分子运动的。水的润滑作用帮助蛋白质担负各种不同的功能。
关键词 润滑作用 蛋白质 科学家 运动方式 分子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合理选用汽车发动机的润滑油
11
作者 洪蕾 栾亚强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2年第4期15-15,共1页
正确选用发动机的润滑油,关系到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是汽车使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将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发动机早期损坏.
关键词 汽车 发动机 润滑 润滑作用 冷却作用 密封作用 洗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环表面织构化镀层的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万轶 李建亮 熊党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5-201,共7页
目的以缸套/活塞环为试验对象,研究激光织构化与固体润滑镀层的协同减摩作用。方法采用脉冲激光在活塞环表面进行微孔化处理,利用电脉冲沉积法在微孔内制备具有不同MoS_2微粒浓度的Ni-MoS_2复合镀层,通过往复式摩擦试验研究织构化表面... 目的以缸套/活塞环为试验对象,研究激光织构化与固体润滑镀层的协同减摩作用。方法采用脉冲激光在活塞环表面进行微孔化处理,利用电脉冲沉积法在微孔内制备具有不同MoS_2微粒浓度的Ni-MoS_2复合镀层,通过往复式摩擦试验研究织构化表面沉积固体润滑剂对活塞环-缸套的影响机制。结果镀液中MoS_2微粒浓度对镀层的硬度和摩擦学性能影响较大,相同电流密度下,电镀液中MoS_2微粒的质量浓度为5g/L时的镀层硬度最高,该浓度下Ni-MoS_2复合镀层在干摩擦下具有最佳的摩擦系数和最低的磨损率。织构化复合镀层可以显著改善接触面间的摩擦性能,相比未织构化摩擦配副,摩擦系数降低约0.2,磨损率下降50%。结论干摩擦条件下,表面织构可以有效地储存摩擦副之间的固体润滑剂和磨粒,在接触表面形成连续润滑膜,减少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环 表面织构化 协同润滑作用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散模型的混凝土流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雄 赵明 +1 位作者 季涛 张永娟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6-929,934,共5页
基于粗骨料分散于砂浆中的混凝土结构模型,研究了砂浆流变性及用量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砂浆流变的粗骨料润滑作用和依赖于砂浆用量的粗骨料空间分离作用是造成混凝土体系失稳进而流动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 基于粗骨料分散于砂浆中的混凝土结构模型,研究了砂浆流变性及用量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砂浆流变的粗骨料润滑作用和依赖于砂浆用量的粗骨料空间分离作用是造成混凝土体系失稳进而流动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当一个因素超过临界值时,另一因素的作用效果被削弱;利用分散模型研究混凝土流动性,能够充分体现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联作用,通过深入解析两个因素的作用规律,将现有混凝土调控参数分解、转化成砂浆流变和用量2个参数,可为混凝土性能预测及调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模型 润滑作用 空间分离 流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喷涂铁基涂层的组织与减摩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德元 徐鹤 李增荣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46,共7页
为了研究电弧喷涂铁基涂层的组织及减摩机制,采用电弧喷涂技术制备了08Mn2Si、4Cr13和65M n铁基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涂层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涂层中孔隙的分布是互不连通的,并随机分布.利用Image J计算涂层的孔... 为了研究电弧喷涂铁基涂层的组织及减摩机制,采用电弧喷涂技术制备了08Mn2Si、4Cr13和65M n铁基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涂层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涂层中孔隙的分布是互不连通的,并随机分布.利用Image J计算涂层的孔隙率和氧化物占比,并结合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涂层的减摩机制.基于摩擦学理论与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涂层的孔隙储油和氧化物自润滑作用.孔隙和氧化物的存在可以增加涂层的耐磨性,并提高其减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喷涂 铁基涂层 耐磨性 减摩作用 孔隙率 氧化物 润滑作用 摩擦磨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碳纤维增强PPEK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廖功雄 何伟 +2 位作者 董黎明 靳奇峰 蹇锡高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4,28,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了不同短碳纤维含量增强含二氮杂萘酮聚芳醚酮(PPEK)基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摩擦性能、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均可以注塑成型;短碳纤维对PPEK的增强作用明显,拉...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了不同短碳纤维含量增强含二氮杂萘酮聚芳醚酮(PPEK)基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摩擦性能、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均可以注塑成型;短碳纤维对PPEK的增强作用明显,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有大幅提高;复合材料中短碳纤维起到了明显的自润滑作用,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短碳纤维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EK 性能研究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短碳纤维 纤维含量 二氮杂萘酮 聚芳醚酮 熔融共混 加工性能 力学性能 摩擦性能 注塑成型 增强作用 弯曲强度 拉伸强度 润滑作用 耐热性 磨损率 系数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削液渗透毛细管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荣第 刘俊岩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3,36,共4页
在对切削液润滑作用及毛细管渗透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切削液渗透毛细管的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水和蓖麻油两种切削液渗透毛细管过程的理论计算认为, 切削液有效润滑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切削液渗透毛细管并在刀 屑接触区形成润滑... 在对切削液润滑作用及毛细管渗透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切削液渗透毛细管的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水和蓖麻油两种切削液渗透毛细管过程的理论计算认为, 切削液有效润滑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切削液渗透毛细管并在刀 屑接触区形成润滑层时有时间储备, 否则切削液不能充分发挥润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液 毛细管 理论计算 理论分析 润滑作用 动力学模型 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脂酸修饰磷钼酸铵纳米微粒的抗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磊 郭新勇 +2 位作者 周静芳 张治军 党鸿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0-361,共2页
关键词 硬脂酸修饰 磷钼酸铵 纳米微粒 抗磨性 摩擦学 润滑作用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的效果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特生 陈莺 徐根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3-304,共2页
关键词 气管导管表面 利多卡因胶浆 润滑作用 麻醉效果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这些小孔莫忽视
19
作者 疏泽民 《河北农机》 2004年第6期21-22,共2页
柴油机零部件上的小孔,其作用主要有润滑、通气、溢油、排污等,其中有些小孔极易被忽视而酿成故障,使用时必须注意.
关键词 柴油机 零部件 小孔 润滑作用 平衡作用 溢油作用 排污作用 溢水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根管冲洗液的浓度对冲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燕申 夏文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3-445,共3页
关键词 根管冲洗液 浓度 抗菌作用 根尖周组织 生物相容性 坏死组织 润滑作用 次氯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